古代胎教故事
A. 中國古代胎教的特點
我國古代,除了一些統治者重視胎教之外,一些思想家、教育家、醫學家也都很重視胎教。例如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一位偉大思想家,他的母親說過這樣一段話:「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即: 「我在懷孩子時,席子不正都不坐,肉切不方正也不吃,就是要對孩子實行胎教。」又如三國的魏文帝曹丕,也對胎教的重要作用有其獨到之論述。他舉例把周成王和漢昭帝在位執政時的政業功績、個人壽命的長短、作為的大小幾個方面進行了比較,強調「胎教」對於培養合格、理想君王的重要作用。
古代教育家重視胎教的記載更多,例如南北朝時的教育家顏之推,《顏氏家訓》一書的教子第二篇中,就列有「胎教之法」。南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教育專著《小學》 中,就以「胎孕之教」為首論,認為人受教育應從胎內開始,「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過人矣。」意思是:對孕婦在飲食、睡眠、坐立、所看所聽的內容,都有一定的要求,應連晚上都要請那些誦《詩經》講歷史的人來對孕婦實行教育,這樣生下的孩子形貌端正,才能過人。這些實質上是對孕婦進行孕期保健、增強營養和提供良好的外界環境,使孕婦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從而對胎兒的發育產生積極影響的具體要求,是屬於現代優生學中的臨床優生學和環境優生學的內容。
另外,中國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也對胎教有過分析論述。他通過對母親心理狀態好壞對胎兒的影響,以及母親的道德修養、性格愛好對胎兒有哪些遺傳作用等,提出了對胎兒實行教育的具體方法。
至於古代醫學家、重視胎教的就更多了。例如隋代醫生巢元方,唐代「醫聖」孫思邈、徐之才,明代的虞博、郭子章、萬全等人都在自己的著作中說明了胎教的內容與方法。宋代名醫陳自明在他著作的《婦人大全良方》一書中,就強調指出:「胎教產圖之書,不可謂之迂而不加信。」
B. 諧音小故事30~40字,要兩個
王羲之智斷敲詐案
王羲之任太守時收到一村民狀書,說某鄉紳用一小塊荒地讓他葬父,言明只要一「壺」酒,事後卻硬要他一「湖」酒。王羲之便到鄉紳家探訪,鄉紳久仰其名,欲求墨寶,於是盛情款待。王羲之書寫了《樂毅傳》給他,鄉紳喜出望外,問送何禮答謝,王羲之順口說:「只要一活鵝」。鄉紳立即提一活鵝送至府衙,王羲之卻把臉一沉說:「當時說好是一河鵝,怎麼只送來一隻?」原來當地話「活」「河」同音。鄉紳急忙辯解道:「大人,鵝四以只計數,從不以河計數的呀!」王羲之冷笑一聲,拿出村民狀子說:「既然鵝以只計數,難道酒有用湖計數的嗎?」鄉紳自理虧,只得認錯。
紀曉嵐巧罵和王申
紀曉嵐任侍郎時,和王申任尚書。有一次兩人同一個御史官一起喝酒。席間,和王申指著一隻狗問紀曉嵐:「是狼(侍郎)是狗?」紀曉嵐非常機敏,聽出和王申借諧音在辱罵自己,立刻泰然自若地回答:「垂尾是狼,上豎(尚書)是狗。」想討好和王申的御史也聽出了此中機巧,卻故意接道:「是狼是狗我是明白了。」紀曉嵐一聽,知道御史用意,又從容不迫地說:「還有區別呢,狼的習性是吃肉,狗的習性是遇啥吃啥,遇屎(御史)吃屎。」搞得和王申與御史狼狽不堪。
「頭鳴不是這頭名」
清代乾隆末年,某縣秀才考試,寂靜的考場突然一陣蟬鳴,監考官查明蟬聲發自考生張某帽中,於是揭開他的帽子,看到幾只蟬兒尚在吟唱。張生交代,今晨離家時,其父將蟬放進他帽中,說是蟬在頭鳴預兆可中頭名,剛才蟬爬動使他頭癢難忍便搔了幾下,蟬就叫開了。監考官聽了又好笑又好氣,就以違紀取消了張的考試資格,並揮筆寫下一首詩:「頭鳴不是此頭名,皆因老父好功名。秋蟬識鳴不識名,迷信兆頭失功名。」
C. 古代的生育習俗
古代生育習俗: 報更、乞奶、過三朝
古時中山人在新生兒出世後,如生男嬰稱為「添丁」、「添男孫」;生女嬰則稱之為「添千金」、「執個妹」(中山話讀作[mui1])等。在嬰兒一出世,其生父就備好染紅的熟雞蛋,煮好的豬腳姜等,送去岳父家,習慣上稱為「報更」或「報生」。有一些客家人,生男孩報更時,提一個茶壺,壺嘴向前,在壺的「流」上(壺嘴)或壺蓋中,掛上兩顆龍眼(桂園)。另外,在壺嘴上插上紅紙和香柏或萬年青,壺內裝上自已釀制的糯米酒,送給外家,表示報生。生女者,壺嘴朝後,不加其他飾物。外家收下報更酒後,回敬一壺糯米,放上兩只紅雞蛋,表示吃了娘家的米和蛋可以身強力壯快高長大。不管生男生女,中山人都有送姜醋或糯米酒的習俗。當外家收到這些「報生」物品後,會馬上將這些「報更」物品分給左鄰右舍,表示分「報生酒」。
傳統上,新生兒出世三天,忌生人入產婦的房間。清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載:「三日洗兒,謂之洗三日」。因此,新生兒出世三天,俗稱為:三朝、三日、洗三、三誕、送更等。如沙溪一帶新生兒三日時,外家要送雞蛋、生薑、豬腳、生雞、米酒以及新衫褲、帽子、背帶、「披」(被)仔毛毯等物,稱之為「三誕」、「送更」。當主家收下這些禮品後,即回送煮熟的豬腳姜、醋蛋等食物及紅包,這就稱為過三朝。一般來講,新生嬰兒在出生後的第三天,都要為其洗澡,謂之洗去污穢,保佑新生兒健康成長。
乞奶。從婦女的生理上來講,當新生兒出世後的初期,母親是沒有初乳或少奶汁的,因此,在歷史上有乞奶的習俗。據一些族譜和老一輩人傳說,過去凡生男孩的人家,在新生兒的初次哺乳前或在出生後的一個月內,要向生女兒的人家乞奶,而生女兒的人家,則向生男孩的人家乞奶。不管男方女方乞奶的哺乳者,必須是生下子女滿四個月或以上的母親,如果不滿四個月的,會「喜沖喜」不吉利。這種習俗稱之為「乞奶」或「乞緣奶」,寓意嬰兒長大後,會有好姻緣,也寓意乞奶後產婦的奶水會有源,以後的奶汁會源源不斷,使嬰兒有好的奶汁和好養育。這與過去雇奶媽是有區別的,據說乞奶後,產婦就會有足夠的奶汁喂養嬰兒,但這只不過是過去的風俗,現在的產婦,當嬰兒出生後,多餵奶粉或合成奶汁,很少有乞奶的現象了。
D. 四大賢母分別是誰的母親她們的故事是什麼
孟母仉氏:孟子的母親,歐母鄭氏:歐陽修之母,岳母姚氏:岳飛的母親,陶母湛氏:陶侃的母親。
一、孟母
1、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2、斷杼教子
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學到外面玩了半天。當兒子回家時,孟母不聲不響地拿起一把剪刀,將織成的一段錦絹咔嗒咔嗒,攔腰剪成兩段。
就在孟子驚愕不解時,孟母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剪斷織絹!一個君子學以成名,問則廣知,所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你今天不讀書,就不可以離於禍患,今後永遠就只做一些縈縈苟苟的小事,中道廢而不為,怎麼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糧食呢」。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從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學不息。
二、歐母
歐陽修很小的時候,鄭氏不斷給他講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講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個總結,讓歐陽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
她教導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隨聲附和,不要隨波逐流。歐陽修稍大些,鄭氏想方設法教他認字寫字,先是教他讀唐代詩人周朴、鄭谷及當時的九僧詩。盡管歐陽修對這些詩一知半解,卻增強了他對讀書的興趣。
眼看歐陽修就到上學的年齡了,鄭氏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家裡窮,買不起紙筆。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邊長著荻草,突發奇想,用這些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不是也很好。
於是她用荻草稈當筆,鋪沙當紙,開始教歐陽修練字。歐陽修跟著母親的教導,在地上一筆一劃地練習寫字,反反復復地練,錯了再寫,直到寫對寫工整為止,一絲不苟。這就是後人傳為佳話的"畫荻教子"。
母親為歐陽修的出眾才學而高興,但她希望兒子不僅文學成就出眾,為人做事也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歐陽修的父親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過管理行政事務和司法的小官。
他關心民間疾苦,正直廉潔,為百姓所愛戴。歐陽修長大做了官以後,母親還經常不斷地將他父親為官的事績講給他聽。
她對兒子說:你父親做司法官的時候,常在夜間處理案件,對於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來覆去地看。
凡是能夠從輕的,都從輕判處;而對於 那些實在不能從輕的,往往深表同情,嘆息不止。她還說:你父親做官,廉潔奉公,不謀私利,而且經常以財物接濟別人,喜歡交結賓朋。
他的官俸雖然不多,卻常 常不讓有剩餘。他常常說不要把金錢變成累贅。所以他去世後,沒有留下一間房,沒有留下一壟地。
她告誡兒子說:對於父母的奉養不一定要十分豐盛,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孝心。自己的財物雖然不能布施到窮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義。我沒有能力教導你,只要你能記住你父親的教誨,我就放心了。
三、岳母
1、岳母刺字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臨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
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岳飛解開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請母親下針。姚太夫人問:"孩子,針刺是很痛的,你怕嗎"。
岳飛說:"母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麼,如果連針都怕,怎麼去前線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後用綉花針刺了起來。刺完之後,岳母又塗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後背上。
母親的鼓舞激勵著岳飛。岳飛投軍後,很快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這時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
受到宗澤的賞識,稱 贊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然而這一年,開封還是被金軍攻破。金軍俘獲了徽、欽二帝,北宋王朝滅亡。
四、陶母
1、陶母封鮓
晉朝人陶侃青年時代做管理河道及漁業的官吏,曾經(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壇糟魚送給母親。
陶侃的母親將送來的糟魚封好交還給差役,寫了一封回信責備陶侃,信中寫道:「你身為官吏(本應清正廉潔),卻用官府的東西(作為禮品)贈送給我,(這樣做)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加我的憂愁」。
2、截發延賓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貧,與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舉孝廉,投侃宿。於時冰雪積日,侃室如懸罄,而逵馬仆甚多。
侃母諶氏語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為計。」諶氏頭發委地,下為二髲,賣得數斛米,斫諸屋柱,悉割半為薪,坐諸薦以為馬革。日夕,遂為精食,從者皆無所乏。
逵知諶氏所為,既嘆其才識,又深愧其厚意,語曰:「非此母,不生此子。」逵至洛陽,遂稱之於羊晫、顧榮等人,大獲美譽。
陶母截發延賓,銼薦喂馬之事鄉里傳談,以為賢良。官府特為陶母住所立坊,名為延賓坊,命屋邊之橋為德化橋,以此嘉彰這位賢母。
北寧范仲淹知饒州時,曾下令於德化橋頭立「延賓坊故址」巨碑,供人瞻仰,以此宣傳陶母「截發延賓」的事跡。
後來,為紀念湛氏教子讀書,縣人便在陶母湛氏故宅旁(今江西省新干縣皮革廠址)建起陶侃「讀書台」、「洗墨池」,旁邊還建有「惜陰書院」和「金川望江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大賢母
E. 胎教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
古代就有吧,孟母三遷,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等等都是胎教、教育的延伸,只是現在胎教更具體化,也更多選擇,你看一台天才寶寶音樂胎教儀就能進行音樂、故事胎教,讓胎教成為更簡單的事。
F. 示兒的背景故事
中國有一首家喻戶曉的古詩--《示兒》。詩中這樣寫道,「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詩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臨終囑咐。詩中表達了一個即將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國,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國光復的那一天,不要忘記告訴他勝利的好消息。從這首詩中,人們可以感覺到一位老詩人在人生的彌留之際強烈的愛國之心。他就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一陸游。
陸游是中國南宋詩人,生於公元1125年。陸游生活的時代,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金國頻頻向宋朝發動戰爭,積貧積弱的宋朝喪失了大量國土,被迫不斷向南遷移,人民生活在戰亂和動盪之中。少年時代的陸游就不得不隨著家人逃難,飽嘗流離失所的痛苦。
陸游從小受到父親強烈愛國思想的熏陶,很早就養成了憂國憂民、渴望國家重建的品格。為了實現自己報效祖國的理想,他特別注意學習兵書。20歲時,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親臨戰場、殺敵報國。然而直到四十多歲時,他才有機會在軍中做一名軍官,實現了自己多年的願望。
不到一年的軍中生活,在陸游的生活和創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著戎裝,來往於前線各地,抗敵將士的艱苦生活和愛國熱情,極大地開拓了他的詩歌境界,豪邁而悲壯也成為他一生詩歌創作的基調。
1162年,宋孝宗趙慎起用主戰派張浚,准備北伐。孝宗召見了陸游,陸游趁此良機提出了許多政治軍事主張,並給予趙慎以有力支持。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動搖,朝中主和派重新抬頭,張浚被罷官,陸游也被削職還鄉。1170年,陸游到夔州(今四川奉節縣)任通判。後來又到四川宣撫使王炎的幕府中辦理軍務,積極向王炎提出恢復中原的作戰策略。但是,由於朝中投降派的阻撓破壞,王炎被召回朝廷,幕府也被撤散。陸游的作戰主張不僅得不到實現,自己也被調到成都府安撫司任參儀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為蜀州(四川崇慶)通判(副州官)。不久,又被調到嘉州(四川樂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報國無門,愛民無力,終於在1174年十月,陸游又被調到榮州(四川榮縣)去攝理州事。陸游,在蜀州雖然只有一年多時間,但對蜀州感情十分深厚。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陰老家,也還寫了許多記念蜀州的詩篇。蜀州人民也懷念放翁詩人,詩人長溘之後,人們的罨花池旁為他和趙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廟宇,稱趙陸公祠,後改稱「二賢祠」。現在,「二賢祠」已改建為「陸游紀念館」。
作為一名傑出的詩人,陸游一生創作詩歌9300餘首。這些詩中大多數都是與抗擊侵略者的有關的。或者描寫火熱的軍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覺身滿霜」,或者寄託自己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深切憂慮和自己空抱一腔報國熱情的愁悶心情。
陸游的詩歌不僅始終貫注著熾烈的愛國熱情,而且同情當時人民的疾苦。憂國和憂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裡交織在一起。他在《太息》、《秋獲歌》等詩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強對下層人民的剝削,同時又真切地寫出了下層人民勤勞、善良的優秀品質。
除了詩歌作品,陸游還創作了許多優秀的散文作品。這些作品有的記生活瑣事,有的議論國計民生,有的敘述友人事跡,但都貫穿以愛國情感,有很強的感染力。
陸游一生飽經憂患,對普通人民所處的環境有充分的了解。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上,都達到了同代詩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陸游豐富的創作實踐對他以後的宋代文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更為顯著的,還在於他強烈執著的愛國主義精神方面。他的詩文作品,對遭受異族壓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每當民族的生死存亡關頭,人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這位在自己85歲的生命歷程中深切關注祖國命運的詩人。
八百多年來,蜀州人民懷念偉大的愛國詩人,人們扶老攜幼,不遠千百里前來瞻仰、憑吊陸游。罨花池是陸游生活過的地方,這里的水榭樓台、林木花草,都篆刻下偉大詩人憂國憂民的詩篇。
G. 古代簡短家訓
1、「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一日,孔子站在庭院中,他的兒子孔鯉低著頭,很快地走過去。孔子攔住他問:「學詩了嗎?」孔鯉答:「沒有」。孔子說:「沒學詩你怎麼說話?」孔鯉便回去學習詩文。第二日,孔鯉又碰上了站在庭院內的孔子。孔子問:「學禮了嗎?」孔鯉答:「沒有。」
孔子說:「不學禮你怎麼做人。」於是孔鯉回去習禮了。這個故事叫做「過庭訓」,後來古人將父親訓斥兒子稱為「過庭訓」。
2、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馬談認為自孔子過世後的四百多年間,諸侯兼並、史記斷絕,當今海內統一,有許多明主賢君、忠臣義士等的事跡。然而作為一名太史令不能盡到寫作的職責,內心十分不安,因此臨終時邊哭邊囑咐兒子司馬遷,希望它能子承父業,不要忘記撰寫史書。
司馬遷不負父命,最終寫出了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3、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欲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這是諸葛亮在晚年時寫給他八歲兒子的一封家書。在這封家書中,諸葛亮要求兒子要勤學勵志,從淡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
文末又諄諄教誨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諸葛亮為了蜀漢之國事日夜操勞,無暇顧及兒子的教育問題,於是寫下這封書信告誡兒子。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歐陽修勸戒子孫要努力學習,提升自身修養。告誡後代:人都要經過雕琢磨礪才能有所作為,人的習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質環境影響的,若不能時刻磨煉自己,提升學識修養與品德內涵,就會舍君子而為小人了。
5、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智如士,不與士爭智。
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險者,安;祿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記而守以淺者,廣。
有德行的人不怠慢他的親戚,不讓大臣抱怨沒被任用。老臣故舊沒有發生嚴重過失,就不要拋棄他,不要對某一個人求全責備。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會與牛競爭力的大小,即使飛跑如馬,也不會與馬競爭跑速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會與士爭智慧高下。
德行廣大者以謙恭的態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土地廣闊富饒,以節儉的方式生活,便會永遠平安;官高位尊而以卑賤的方式自律,你便更顯尊貴;兵多人眾而用畏怯的心理堅守,你就必然勝利;聰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態度處世,你將獲益良多;博聞強記而用膚淺自謙,你將見識更廣。
H. 古代的胎教課與現代胎教有什麼不同
古代應該是沒有胎教課吧,只是古代的媽媽們也是有注重胎教的,非禮版勿視、非禮勿權聽、非禮勿言,這個是最經典的胎教,就是准父母要言行身教,現在的胎教除了父母的言行舉止,還用用音樂、故事等等胎教,其中音樂胎教尤其突出的是用天才寶 寶音樂胎教機進行胎教了,每天都聽幾首音樂,讓寶寶從音樂中得到啟蒙。
I. 康有為的學前教育故事
一、兒童的"公養"、"公育"
"公養"、"公教",或叫"公養"、"公育",是康有為的理想教育制度。這個思想的提出,是建立在他的政治理想基礎之上的,體現在《大同書》中。
他在《大同書》中歷數了人類的38種苦界,主張最終"去苦界至極樂",實現"大同世界"。而打破一切界限,實現政治改革的關鍵,是"去家界"。如何去家界,沒有了家庭,教育怎麼辦?康有為提出的辦法就是實行兒童"公養"、"公育"制度。
他涉及了一個從胎教到大學的"公養"、"公教"的理想制度。在《大同書》全面闡發了這個思想。他認為這是一個前後銜接的完整的教育體系,兒童從胎教到20歲的全部教育由公立政府負責,全社會的人都有權接受這一完整的教育,其中人本院、育嬰院、懷幼院(或叫慈幼院)是六歲以前的兒童受教育的機構,屬學齡前教育,為"公養階段";6歲以後兒童入小學院,至大學畢業20歲,為"公教"階段,接受系統的學齡期的教育。
康有為提出的"公養"、"公教"的教育理想,是一個終身教育計劃,貧富平等,男女平等,前後相接,二十年一貫制。這不但在當時而且在今天也是無法實現的,但它卻有鮮明的反封建性和民主性,是進步的。
二、論胎教
康有為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代胎教學說,尤其是他的關於創立人本院以對孕婦進行集體胎教的主張,新穎獨特,亘古未有。人本院也稱胎教院,是對孕婦和胎兒進行集體胎教的社會公益機構,是實施兒童公養公教的重要措施之一,康有為把設立人本院作為去家界,消除私有根源以實現大同理想社會的重要手段。通過對人本院的論述,闡發了關於胎教的意義和胎教宗旨、方法等。
(一)胎教的意義
1.正本。他認為胚胎是人之根本,抓好對此時期胎兒的教育,就可使之正常發育,是從本源上保證孩子健康成長。
2.防感清源。他認為胎教的意義,是"反本溯源","教之於未成形質之前"。
(二)胎教內容和實施方法
通過康有為在《大同書》中關於人本院的設計、地域選擇、環境和保健要求。選擇教師等方面的闡發,其胎教內容和方法重要有:
1、適宜的環境的選擇。良好的環境有利於胎兒發育成長,符合優生學的需要。
2、胎教的宗旨及保胎、養胎。康有為指出:"蓋孕婦入院之後,宜養胎為宗旨職業,其有礙此宗旨者,皆不可行也。"後來他又具體把"考求安胎、保胎、養胎及生子最易無苦之新法"作為人本院的根本宗旨。
養胎、保胎、安胎主要是要做好醫護、飲食和衣著三件事。
3、孕婦的教育
對孕婦的教育一方面是防止"邪念"的"感入",一方面是培育其德性,萌發仁心,孕育其博愛、反正、平和的心境,從而間接地影響胎兒。康有為主張在人本院設女師、女保、女博等專門對孕婦進行教育。康有為還要求孕婦讀好的書,聽好的音樂。
三、論嬰幼兒教育
嬰幼兒教育是康有為為大同世界設計的學前教育公養制度的又一級。嬰兒出生後,在人本院6個月,斷乳後進育嬰院。若育嬰院後設慈幼院的,則育嬰院收嬰兒至兩歲,三歲幼兒入慈幼院至五歲,六歲入小學院。如果不設慈幼院,則嬰幼兒總歸於育嬰院。兒童在育嬰院接受完全的學前公育教育。
環境的選擇。康有為很重視育嬰院環境的選擇,他很看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嬰幼兒的影響。
教育宗旨。康有為嬰幼兒的驕陽宗旨應該是:"務令養兒體,樂兒魂,開兒知識為主。"體現了德、智、體全面教育的要求。
管理制度。康有為主張育嬰院、慈幼院要有嚴格的管理制度。
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的"公養"、"公育"的思想,強調胎教的意義,闡述了胎教的內容和方法,闡發了嬰幼兒教育宗旨和管理制度等,實質上是以資本主義教育制度為藍本而進行的設計,雖然不能實現,但在思想上有沖破封建傳統學前教育的進步意義。在他的構想中還夾雜著唯心主義和封建教育的糟粕,是應予以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