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作家小時候的故事

作家小時候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07 17:05:00

1. 名人小時候故事有哪些

1、竺可楨努力讀書的故事

竺可楨出生在浙江紹興東關鎮。小名叫阿熊。鎮上的私塾先生為他起了個大名叫可楨,意思是應該做一個堅實的柱子、國家的棟梁。

小可楨1歲半,父親就教他認字。有一天,父親外出,走前對竺可楨說:「可楨,今天不教你認字了,放你一天假。」正在母親懷里吃奶的小可楨,硬要父親教他認幾個字再走。竺可楨3歲時,已經認識不少的字,而且會背誦好多唐詩。

竺可楨5歲進了學堂。學習可用心了,門門功課都是成績優良。他的哥哥是鄉里的秀才,平時經常指導竺可楨寫字做文章。有一次,哥哥教他學造句,一直到天亮,雞叫了他才肯回房睡覺。

這么肯學的孩子,還真不多。小竺可楨身體瘦弱矮小,有的同學嘲諷他:「好一個寒酸小矮子,准活不過20歲……」這幾句話刺痛了竺可楨,他發誓要鍛煉身體。連夜訂了個鍛煉計劃,每天早晨雞一叫就起床跑步、做操。他堅持了一段時間,體質明顯增強。同學們再也不喊他「小矮子」了。

小學畢業後,竺可楨進入上海澄衷學堂。1909年,考入唐山路礦學堂。

這個學堂的老師都是英國人,從教材到上課全是英文,不準說中國話。英國老師叫學生,不喊名字,只喊編號,根本不把我們中國人當人看待,竺可楨氣憤萬分。他深深感到,中國不富強,就會被人欺侮,於是發奮讀書,加倍用功,發誓要為中國人爭氣。

1910年,竺可楨到美國留學,在伊利諾斯州立大學農學院學農業。後來,他發現農業跟氣象關系密切。1913年秋,他在農學院畢業後,考上哈佛大學研究院的地學系,攻讀氣象學。1918年,竺可楨獲得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

回國後,在南京東南大學工作。解放後,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2、魯迅酷愛讀書的故事

魯迅年輕的時候,家裡條件很不好。為了讀書,他揣上8元錢上路了。就這8元錢,還是母親多方設法為他張羅來的。在南京,他進了江南水師學堂,這是一所免費的學校,然而,魯迅很快發現這里校風不太好,他轉入另一所陸師附設的礦路學堂。

礦路學堂是新辦的,不僅免費,學生津貼也多一些,這樣魯迅就可以多買一些書籍和文化用品了。

魯迅酷愛讀書,在當時,正是西方文化引入時期,幾乎每一月都有優秀的西方著作出版,為了買到這些書籍,魯迅省吃儉用,節衣縮食,餓肚子現象時有發生,寒冷的冬季,他還穿著單薄的夾衣。

魯迅是班裡年齡最小的,卻是成績最好的一個,他有著極強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平時學習又刻苦,所以幾乎回回得第一。

礦路學堂有著一套完善的獎懲制度,每次小考成績優異的,都發給一個三等獎章;若干個三等獎章,可以兌換一個二等獎章;積夠若干個二等獎章,就發給一個頭等獎章。頭等獎章是金質的,很值錢。魯迅是班裡唯一一個榮獲過金質獎章的人,他把獎章變賣了,換回許多優秀的圖書。

有些同學覺得不可理解,金質獎章在同學中可是無限的榮耀呀。在魯迅看來,圖書比獎章更有用,他不需要任何滿足虛榮的物品,魯迅把這一謙遜的品格保持了一輩子。

魯迅一生寫成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他的作品往往內容深刻,筆法冷峻、簡練,深受老百姓喜愛,有人把這一成就說成來自魯迅的天才,還有些當面盛贊魯迅是天才的文學家,魯迅卻很有感慨地說:「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的。」

3、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小時候非常喜歡小提琴,他夢想自己能成為像帕格尼尼那樣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愛因斯坦只要一有時間,就會練琴,盡管他很勤奮,也很用心,但卻沒什麼進步。愛因斯坦的父母認為他沒有音樂天賦,但為了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一直沒有阻止他學琴。

有一天,愛因斯坦去請教一位小提琴老師,老師對他說:「你先演奏一曲讓我聽聽。」愛因斯坦就演奏了他的偶像帕格尼尼的一首曲子,但卻漏洞百出。曲子拉完後,老師問愛因斯坦:「孩子,你為什麼特別喜歡拉小提琴呢?」

愛因斯坦說:「我想成為帕格尼尼那樣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師又問:「那你快樂嗎?」

「我非常快樂。」

老師繼續說:「孩子,你非常快樂,這就說明你已經成功了,難道非要成為帕格尼尼才算成功嗎?我認為,快樂就是成功。」

愛因斯坦聽了老師的話後深有感觸,他明白了快樂比當帕格尼尼更重要。後來,愛因斯坦仍然喜歡拉小提琴,雖然他拉得並不算很好,但他卻在其中收獲了很多快樂。

快樂是世間最容易取得的成功,只有做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4、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

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5、安徒生

安徒生是全世界著名的童話家,他的家鄉在丹麥一個小鎮上。小時候,安徒生家裡非常貧窮,父親是個補鞋匠,母親幫人家洗衣服,家裡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安徒生的玩伴也都是些窮人家的孩子,那些有錢人都不允許自己家的孩子跟窮孩子一塊兒玩。有很多窮孩子從小就要幫家裡幹活,因此很多時候安徒生是一個人。

有一次,父親看孤獨的在家玩,就說:「孩子,爸爸來陪你玩吧!」

安徒生的家夠簡陋了,只有一間小屋子,破凳爛床把這個小小的空間塞得滿滿的,沒有給孩子留下多大的活動空間。

然而,就是這么一間破爛的小屋,父親卻把它布置得像一個小博物館似的,牆上掛上了許多圖畫和做裝飾用的瓷器,櫥窗櫃上擺了一些玩具,書架上放滿了書籍和歌譜,就是在門玻璃上,也畫了一幅風景畫……

父親常給安徒生講《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的故事,有時則給他念一段丹麥喜劇作家荷爾堡的劇本,或者英國莎士比亞的戲劇本。

這些書本中的故事使小安徒生浮想聯翩,常常情不自禁地取出櫥窗里父親雕刻的木偶,根據故事情節表演起來。這還不能讓他感到滿足,他還用破碎的布片給木偶縫制小衣服,把它們打扮成討飯的窮人、沒人理睬的窮小孩、欺壓百姓的貴族和地主等,並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編起木偶戲來。

為了擴大孩子的眼界,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父母親同意和鼓勵安徒生到街頭去看油嘴滑舌的生意人、埋頭工作的手藝人、彎腰曲背的老乞丐、坐著馬車橫沖直撞的貴族和偽善的市長、牧師等人的生活,獲得各種感性經驗。

2. 高爾基小時候的故事

高爾基小時候的故事:

高爾基於1868年3月28日誕生在伏爾加河畔下諾夫戈羅德鎮的一個木匠家庭。4歲時父親去世,他跟母親一起在外祖父家度過童年。

10歲那年,高爾基開始獨立謀生。他先後當過學徒、搬運工、看門人、麵包工人等,切身體驗到下層人民的苦難。

在此期間,他發奮讀書,開始探求改造社會的真理。1884年,他參加民粹黨小組,閱讀民粹黨人著作和馬克思的著作,積極投身於革命活動。

1905年,高爾基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6年,高爾基受列寧的委託,由芬蘭去美國進行革命活動,在美國出版長篇小說《母親》。後定居義大利卡普里島。

(2)作家小時候的故事擴展閱讀:

1934年5月,高爾基的兒子馬克西姆神秘死亡,是對高爾基晚年的沉重打擊。隨後,高爾基的家庭醫生維諾格拉多夫死於秘密警察之手,對馬克西姆的死因調查中斷。

克里姆林宮醫療局長柯多洛夫斯基在調查中也死去,死因不明。生命最後兩年,高爾基完全成為政府的馴服工具,他不倦地頌揚斯大林,可是後者對他已毫不在意。

他建議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惡魔》,《真理報》立刻發表一個御用文人的文章批判他犯了自由主義。

甚至,高爾基看不到報紙,克格勃有幾次還專門為他印了一份報紙,高爾基紀念館就保存著這樣一份報紙。高爾基想去義大利旅遊,但得不到批准。

他被鎖入囚籠。表面上他的名聲僅次於斯大林。作家什喀帕在回憶中,談到高爾基絕望地喃喃自語:「我實在太疲倦了。好像他們把我圈在籬笆里,我走不出去。」

「我落在陷阱里。進退不得,我不習慣這種生活」,高爾基在克里米亞的別墅度過最後一個春天。法國作家安德列·馬爾羅去那裡訪問他。

在蘇聯秘密警察總部保存的巴貝爾審訊檔案證辭中,提供了此次會見的細節。馬爾羅問高爾基,蘇聯文學現是否正處於衰落階段,高爾基的回答是肯定的。

那時《真理報》正在批判什柯洛夫斯基等人的文學形式理論,以及蕭斯塔科維奇的音樂,高爾基非常關心,他不同意那些批評。

他心情抑鬱而孤獨,多次說有人不許他回莫斯科,去從事他熱愛的工作。雅果達和克魯奇科夫安排一些行跡可疑的女人和高爾基一起徹夜縱酒狂歡,直到高爾基昏昏睡去。

克魯奇科夫控制了高爾基的日常生活,那些來訪者都得經他挑選,使高爾基只能見到雅果達秘密警察圈子裡的人物和一些文化騙子。

3. 常新港作家小時候的故事

為您奉上有關這個作家的相關資料,請參考:
常新港,1957年出生於天津新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在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從事創作。曾出版長篇小說《青春的荒草地》、《青春的激情》、《夏天的受難》、《傻瓜也可愛》、《男孩無羈女孩不哭》《天空草坡》等,以及成長隨筆《與荒原共舞的男孩兒》。曾獲中國作家地辦會第一屆和第二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中國新時期優秀少兒文藝讀物獎"一等獎,海峽兩岸中篇少年小說一等獎;1993年獲莊重文文學獎;另獲各種期刊獎20餘項。並有作品《荒火的輝煌》、《咬人的夏天》、《獨船》、《冬天的故事》等被譯介到國外。

所獲榮譽

曾獲中國作家地辦會第一屆和第二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

"中國新時期優秀少兒文藝讀物獎"一等獎;

海峽兩岸中篇少年小說一等獎;

1993年獲莊重文文學獎;另獲各種期刊獎20餘項。

長篇小說《青春的荒草地》榮獲中國作家協會第二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

1993年獲得中華文學基金會、中國作家協會在人民大會堂頒發的莊重文文學獎。

選集《與荒原共舞的男孩兒》榮獲冰心兒童圖書獎;

常新港的兒童文學名家經典自選集《麻雀不唱》榮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頒發的第六屆全國優秀少兒圖書獎。

長篇小說《男孩無羈女孩不哭》榮獲全國第六屆"宋慶齡兒童文學獎"。

4. 大文學家小時侯的故事

雨果

一個夏天的中午,時值少年的雨果路經法國巴黎法院門前的廣場,他看到木柱上綁著一個年輕女子,據說是犯了所謂「僕役盜竊罪」,一個劊子手鉗起一根燒紅的烙鐵,向她裸露的肩背按了下去,那女子發出了撕心裂肺的慘叫,……這一「慘叫聲」成了雨果「心靈上永遠不能磨滅的呼喊」。以後雨果的作品中,都有那「受苦受難」的女子的影子。雨果的作品有著明顯的人道主義傾向。在雨果60多年的文學生涯中,出版了26部詩集、12個劇本、21部論著、20部小說,他的全部作品都以仁愛為萬能的人道主義思想為核心。1885年雨果逝世,法國人民為他舉行了國葬,在浩浩盪盪的送葬隊伍里,有受到過紅十字會救助的傷殘士兵、地震和水災中的災民,還有遭受迫害的巴黎公社社員,……。

魯迅
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葯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於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閑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朝花夕拾這本書有很多關於魯迅的。

巴爾扎克小學時的作文

巴爾扎克是法國著名的文學巨匠。他與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之間,曾發生過一件趣事。

一天,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拿著一本破舊的作業本問巴爾扎克:「大作家,你給我瞧瞧,這小子有沒有天分,將來是不是塊當作家的料?」

巴爾扎克接過作業本後,認真地看了看,胸有成竹地說:「嗯,這小子天賦不高,靈氣不多,憑這很難當作家。」

老太太聽後,發自內心地笑道:「好小子,我以為你們當作家的什麼都懂,沒想到,你連自己30多年前的小學作文都看不出來!」

巴爾扎克也禁不住笑了。他做夢也沒有想到,這個老太太竟是自己30多年前的小學老師。

巴爾扎克的判斷顯然是錯了,因為他只看到了孩子的基礎,卻忽視了孩子將來的努力。

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出世就名揚天下,譽滿全球。巴爾扎克在成名之前,他寫的那些文稿不斷地被退了回來,他陷入困境,負債累累。最困難的時候,他甚至只能吃點乾麵包,喝點白開水。但是他挺樂觀,每當就餐,便在桌上畫上一隻只盤子,上面寫上「香腸」「火腿」「乳酪」「牛排」等字樣,然後在想像的歡樂中狼吞虎咽。

正是在這段最為失意的日子裡,巴爾扎克破費了700法郎,買了一根鑲著瑪瑙的粗大手杖,並在手杖上刻了一行鞭策自己的字:「我將粉碎一切障礙。」

正是這句無所畏懼、一往無前的座右銘,支持他度過了難關。後來,柳暗花明,他果然成功了,成為享譽世界的大文豪。

巴爾扎克的作業和手杖,又一次證明了無數成功人士堅信的箴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成功就是一直在努力。

【大仲馬和小仲馬】:小仲馬是大仲馬的兒子,大仲馬是當時很著名的作家,在文學領域聲望很高。小仲馬也喜歡文學,但他頻頻投稿都沒有被採納、都沒有成功過,大仲馬得知這一情況,就建議小仲馬每次投稿的時候都註明「我是大仲馬的兒子」,但小仲馬拒絕了,他想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後來,他終於創作出了世界聞名的《茶花女》。

【巴爾扎克與父親】:巴爾扎克小時候很愛好文學, 父親卻硬要他學習法律.他就是不服從父親的旨意, 父子之間常為此事發生沖突.
一天, 父親再也按捺不住氣憤, 質問巴爾扎克: 」我讓你學習法律, 你為什麼要學習文學?」
」爸爸, 您知道, 我對法律是毫無興趣的.」巴爾扎克非常親切地對父親說.
」毫無興趣! 」父親暴怒地快要跳起來, 」你有興趣的是什麼?是文學! 搞文學談何容易, 我看你根本不是搞文學的料! 」
」那不一定! 」巴爾扎克搖搖頭, 非常自信地說, 」一個人的成功, 往往取決於他的信心和努力.」
」信心和努力?那好, 從今天起, 給你兩年的期限, 搞不成, 就得學習法律, 你敢答應嗎?」
」敢! 」巴爾扎克斬釘截鐵地回答.
從此, 巴爾扎克被父親關在房子里, 整天埋頭寫作.這期間, 他寫了一個歷史劇, 由於自己的閱歷有限, 對劇本的特點了解不夠, 沒有成功.但巴爾扎克並沒有喪失信心, 他堅信, 只要有決心、肯努力, 一定能在文學上取得成績.
一段時間的寫作實踐, 使巴爾扎克感到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都很淺薄.於是, 他拚命閱讀世界文學名著, 廣泛地接觸社會和了解人生.他天天出入於圖書館和書店, 總是來得最早, 離開最晚.有一次, 他在圖書館里翻閱資料, 邊看邊記, 忘記了時間的早晚.圖書館的人員下班了, 也忘記招呼巴爾扎克一聲.第二天早晨, 圖書館的人員來上班了, 發現巴爾扎克還在邊看邊記.為了讀書, 巴爾扎克真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巴爾扎克在一部小說中需一打架斗毆的情節, 就到街上去觀察.好容易遇到兩個青年人爭執, 他就故意從中煽風點火, 想讓兩個人打起來.誰知兩人看穿了他的」詭計」, 合起來把他轟走了.
巴爾扎克寫起文章來就閉門謝客, 甚至家裡人也不讓進他的書房.有一次他把屋門鎖了, 從窗戶跳進屋裡, 再的把窗緊閉上.來訪的人見門上落了鎖就自動回去了.
經過幾年的努力, 巴爾扎克出版了小說《朱安黨》, 贏得了法國文學界的一致贊揚.以後他又陸續完成了《人間喜劇》等97 部小說, 確立了他在法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 "

希望對你有幫助

5. 曹文軒小時候的故事

1、1954年1月9日,曹文軒出生於江蘇鹽城縣秦南鎮龍港村。當時生活之窘迫,可以從他後來的回憶中一窺蹤跡。他在《童年》中寫道:我的家鄉蘇北,是以窮而出名的。

我吃過一回糠,一回青草。糠是如何吃的,記不得了。青草是我從河邊割回的。母親在無油的鐵鍋中認真地翻炒,說是給我弄盤「炒韭菜」吃。

十五天才能盼到一頓干飯。但所謂的干飯只有幾粒米,幾乎全是胡蘿卜做成的。整天喝稀粥,我永遠忘不了那稀粥……在曹文軒的筆下,那時的他飢餓到了極點,就連生長發育都停滯了,以至於每每看到比自己個高的人,心中都會湧出深深的自卑感來。

父親曹桂生總能給曹文軒帶來「好吃」的。曹桂生被村裡人稱為「故事家」,兒時的曹文軒常趴在父親的背上,聽得如痴如醉,忘卻了飢餓。

曹文軒聽多了就學會了,出得門來給小夥伴講,竟然有鼻子有眼。讀小學時,曹文軒幾乎成了「故事大王」。那時候的曹文軒,已經隱隱生出了當大作家的夢想。

2、江蘇籍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李有干在鹽城縣文化館任職,主要任務就是發現並輔導青年業余作者。曹文軒很想拜李有干為師,他覺得應該做些事情讓李有干注意到自己才行。

於是,他沉下心來,一邊深入鄉間搜集素材,一邊埋首案頭謀篇布局,終於在一家報紙上發表了第一篇兒童文學作品,並引起了李有乾的注意。這一天,曹文軒正在屋裡寫稿改稿,李有干竟然主動登門了。就這樣,曹文軒如願拜在了李有乾的門下。

3、曹文軒十四歲的時候,他的脖子上有一塊腫塊。當時的城裡醫院診斷為不治之症。當他回家的路上,路過一個鄰家的門口。鄰居就問他的父親,說校長,寶寶的病沒事吧。

他父親是一個非常強大的人。可是就在那個時候,他瞬間就崩潰了,眼淚一下子就下來了。父親告訴鄰居說,他沒有那個福氣。在那一刻,他覺得自己可能要離開這個世界。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他一直在想像著那個告別的情景,以及他的爸爸帶著他到處看醫生。當人們看到他的爸爸不停的把他背出去,又不停的背回來,人們發現了對他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兒子。

4、聽母親說,我小時長得很體面,不哭,愛笑,愛整天轉著眼珠打量人,揣摩人,很招人喜歡。我家住在一條大河的河邊上。莊上人家也都沿著河邊住。我一兩歲時,常被人家抱去玩,然後就沿著這條大河一家傳一家,有時竟能傳出一二里地去。

母親奶水旺,憋不住了就找我,可總要花很大工夫才能將我找回。重新回到她懷抱時,我也不肯再喝她的奶了。因為,那些也正在奶孩子的母親已經用她們的奶喂飽了我。母親說,我是吃了很多母親的奶長大的。當然後來我卻慢慢地長丑了,也不再那麼讓人喜歡了。

長到三歲,我就已經變得有點「壞」了。我到風車跟前玩,不小心,穿一身棉衣摔到水渠里。我一骨碌爬上來,一聲不哭地回到家,將濕衣服全部剝下,鑽到被窩里。當母親回來要打我時,我卻一口咬定:「是爺爺把我推到了水裡的。」

被陷害的爺爺不惱,卻很高興,說:「這孩子長大了有出息。」當然長大了以後,我卻從未生過害人之心。至於有無出息,這就很難說了。當長到精著身子拿根樹枝在地里、河邊到處亂走時,倒也做了不少壞事。比如在田埂上挖陷阱讓人摔跟頭、將人家在河邊的盆碗推到深水之中等等。

但我不惡,沒有讓人討厭。另有一點,不管誰逗我(甚至用稀泥塗滿我全身),我都未惱過,未罵過人。如今回到老家時,那些大爺還在說:「文軒小時候不會罵人。」其實罵人還是會的,我只是在小孩中間罵,不罵大人罷了。

5、長到九歲時,我已是一個貪玩、想入非非、不能管束自己、總是忘記大人的訓斥和告誡的孩子。正在課堂上聽課,見到外面有一條陌生的白狗走過,竟忘了講台上的老師正講課,「呼」一下沖出教室攆狗去了,後來遭到老師嚴厲的懲罰。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跟一個大我三歲的大孩子偷偷離家出走,去縣城看國慶焰火。當時,只有水路通往縣城。我身邊只有一塊錢,還是從父親的口袋裡摸來的。那個大孩子也只有一塊錢。這兩塊錢不能買船票,得留著到城裡看電影看焰火時買小食品吃(這在當時,幾乎是一種奢侈的安排)。

於是,我們步行三十幾里來到縣城。到達時,天已晚。我們向人打聽哪兒放焰火,回答是哪兒也不放焰火。此時,我們身體疲乏難熬,既不想下館子,也不想看電影,只想睡覺。

我們在一個黑森森的大門洞里找到了一條大長凳,倒頭就睡。不知什麼時候醒來了,見滿天大亮,便商量說買小籠包子吃,吃飽了就回家。於是,就出了大門洞,走上大街。街上空空盪盪,竟無一人,這使我們好生奇怪。正納悶著,走過幾個民警來,將我們逮住,押到一幢房子里。

我們一看牆上的鍾,才知是夜裡十二點。剛才見天大亮,實際上是城裡的燈火在大放光明。我們被關在屋子裡,像兩個傻瓜。當時,我們不知道為什麼被關。長大了才知道,那是節日里的「宵禁」。天真正亮了,民警放了我們。

6. 名人小時候的故事

比爾·蓋茨的童年是在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度過的,西雅圖是美國波音公司的的基地,全市職工近半數在這家公司工作,所以人們也把西雅圖稱為"波音城"。它和舊金山、洛杉磯並列為美國西海岸的三大門戶之一。

長著一頭沙色頭發的7歲男孩蓋茨最喜歡反復看個沒完的是那套《世界圖書網路全書》。他經常幾個小時地連續閱讀這本幾乎有他體重1/3的大書,一字一句地從頭到尾地看。他常常陷入沉思,冥冥之中似乎強烈地感覺到,小小的文字和巨大的書本,裡面蘊藏著多麼神奇和魔幻般的一個世界啊!文字的符號竟能把前人和世界各地人們的我數有趣的事情,記錄下來,又傳播出去。他又想,人類歷史將越來越長,那麼以後的網路全書不是越來越大而更重了嗎!能有什麼好辦法造出一個魔盒那麼大,就能包羅萬象地把一大本網路全書都收進去,該有多方便。這個奇妙的思想火花,後來竟給他實現了,而且比香煙盒還要小,只要一塊小小的晶元就行了。

蓋茨看的書越來越多,想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一次他忽然對他四年級的同學卡爾·愛德蒙德說:"與其做一棵草坪里的小草,還不如成為一株聳立於禿丘上的橡樹。因為小草千篇一律,毫無個性,而橡樹則高大挺拔,昂首蒼穹。"他堅持寫日記,隨時記下自己的想法,小小的年紀常常如大人般的深思熟慮。他很早就感悟到人的生命來之不易,要十分珍惜這不到人世的寶貴機會。他在日記里這樣寫道:"人生是一次盛大的赴約,對於一個人來說,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信守由人類積累起來的理智所提出的至高無上的諾言……"那麼"諾言"是什麼呢?就是要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他在另一篇日記里又寫道:"也許,人的生命是一場正在焚燒的'火災',一個人所能去做的,就是竭盡全力要從這場'火災'中去搶救點什麼東西出來。"這?追趕生命"的意識,在同齡的孩子中是極少有的。

蓋茨所想的"諾言"也好,追趕生命中要搶救的"東西"也好,表現在蓋茨的日常行動中,就是學校的任何功課和老師布置的作業,無論是演奏樂器,還是寫作文,或者體育競賽,他都會傾其全力,花上所有的時間去最出色地完成。

老師給他所在的四年級學生布置了一篇有關人體物殊作用的作文,要求四五頁的篇幅。結果蓋茨利用他爸爸書房裡的網路全書和其他醫學、生理、心理方面的書籍,洋洋灑灑地一口氣寫了30多頁。又有一次老師布置同學寫篇不超過20頁的故事,蓋茨浮想聯翩,竟寫出長達100頁的神奇而又曲折無比的故事,使老師和同學都十分驚訝!大家說他:"不管蓋茨做什麼事,他總喜歡來個登峰造極,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然他是不會甘心的。

蓋茨在體育和社會活動方面也表現出這種不落人後的精神。有一次暑假童子軍的80公里徒步行軍,時間是一個星期,他穿了一雙嶄新的高筒靴,顯然新鞋不大合腳,每天13公里的徒步行軍,又是爬山,又是穿越森林,使他吃盡苦頭,第一天晚上,他的腳後跟磨破了皮,腳趾上起了許多水泡。他咬緊牙關,堅持走下去。第二天晚上,他的腳紅腫得非常厲害,開裂的皮膚還流了血。同伴們都勸他停止前進,他卻搖搖頭,只是向隨隊醫生要點葯棉和紗布包紮一下,又要了些止痛片服用,繼續上路了。就這樣他一直堅持到一個途中檢查站,當領隊發現他的腳發炎嚴重,下令醫冶,才中止了這次行軍。蓋茨的母親從西雅圖趕來,看到他雙腳潰爛的樣子時,難過地哭了,直埋怨兒子為什麼不早點停止行軍。蓋茨卻淡淡地說?可惜我這次沒有到達目的地。"

1969年,蓋茨所在的西雅圖湖濱中學中美國是最早開設電腦課程的學校。當時還沒有PC機,學校只搞到一台終端機,還是從社會和家長那裡集了大批資金才買來的。這台終端機連接其他單位所擁有的小型電子計算機PDP--10,每天只能使用很短時間,每小時的費用也很高。蓋茨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只要一有時間,便鑽進計算機房去操作那台終端機,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13歲時,他便獨立編出了第一個電腦程序,可以在電腦屏幕上玩"月球軟著陸"的游戲。這一年的7月20日正好是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物朗和奧爾德林乘登月艙,代表人類第一次踏上了月球表面的日子。蓋茨心裡想,我不能坐宇宙飛船去月球,那麼讓我用電腦來實現"我的登月夢"吧!

可是好景不長,只過了半年,湖濱中學就再也沒有錢支付昂貴的PDP--10小型計算機的使用租金了。這件事使蓋茨像失去了上學機會那麼痛苦,因為這時候他對電腦已經入迷到神魂顛倒的地步。於是他和同學四處奔走,終於找到一個機會,就是幫助一家名為CCC的電腦公司抓"臭蟲",用"除蟲"的報酬來支付他們操作電腦的費用。什麼叫"臭蟲",這是電腦行業里人們稱呼軟體中的錯誤的代名詞,即討厭的"臭蟲"(Bug)。因為一旦有了這種"臭蟲",就會使電腦導出錯誤結果或死機,美國發往金星的水手號火箭和法國職權利亞娜火箭,就曾因為電腦軟體的故障("臭蟲")而使發射失敗,損失幾億美元。蓋茨興沖沖地約了同學中的幾個電腦愛好者,每天晚上6點左右,CCC公司員工下班之後,他們便騎自行車來到那裡"上班"了。那裡有許多台電傳打字終端機可用,有各種電腦軟體可盡情研究,真是如魚得水。蓋茨對電腦軟體太著迷了,幾乎整晚都呆在那裡,就像他在小學時就立志要搞出新名堂一樣地執著,每個晚上,他都要在CCC公司的記錄本上寫滿了他和夥伴們發現的一個電腦"臭蟲"。通過這一段時間的抓"臭蟲",蓋茨使自己在電腦硬體和軟體方面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和學校里學不到的知識和技能,為日後的研究開發,打下了精深的功底。

1970年,當蓋茨15歲時,他的電腦才能已遠近聞名了。一家名叫"信息科學"的公司找到蓋茨,希望用提供使用PDP-10的電腦時間來交換蓋茨和他的同學保羅的軟體技術。因為按美國法律規定,不能給未成年人支付工資,所以該公司決定,以價值一萬美元的電腦時間作為酬勞,要求他們為公司設計工資管理軟體。這樣就使他倆獲得了足夠使用一學年的電腦時間,他們不禁高興萬分。1971年,湖濱中學又讓蓋茨幫學校設計一套排課用的電腦軟體。當時的排課表全靠人工,由於學生人數多,課程又復雜多樣,人排課常常分配不均,造成某些課程學生過度擁擠的現象。蓋茨圓滿地完成了這個艱巨的任務,又使他延長了使用電腦的寶貴時間。

1973年,美國國防項目承包商TRW公司要開發一套用於管理水庫的電腦監督控制系統,可是老是消滅不了各種電腦"臭蟲",進度緩慢,眼看要遭到違約處罰了。在這緊急關頭,TRW公司得知蓋茨和保羅兩個小電腦天才的事情後,便向他倆求援,兩個男孩高興地答應了。這是一件很專業化又很艱難的工作,而且按規定,中學生只能拿工讀生的低工資。但是蓋茨並不計較,他主要目的是通過這種工作來提高和鍛煉自己的軟體設計能力。湖濱中學也很開明,允許高年級學生在完成規定課程後去企業實習和工作。由於蓋茨和保羅的加入,終於使TRW公司按時完成了項目,免受巨額罰款。而蓋茨和保羅則得到了該公司一位電腦專家的具體指導,使兩人的軟體技巧得到了提高。

蓋茨上大學後,又在開發電腦方面辦起了公司,以後又跨過一個個困難的高峰,使他的微軟公司開發出領導世界新潮流的許多新型號電腦硬、軟體,產品風行全球,那是後話啦!

7. 作家兒時的故事

瓊瑤,1938年生,原名陳喆,筆名鳳凰、心如,是湖南省衡陽人,後為台灣著名女作家,作品深受大陸讀者喜愛。
瓊瑤的父母對兒女管教很嚴格。她除了在父母的指導下讀書識字以外,還兼顧照看弟弟、做家務等工作。媽媽一有時間就給她講故事,講嫦娥、講七仙女下凡到人間洗澡的傳說,教她背唐詩。李白的詩是她最喜愛的,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 8歲時,她進了上海市第16區國民小學讀書。由於母親的早期教育,對語文有著特殊天賦的瓊瑤,在上學的第一天就能一字不漏地通讀整本國文課文,使教師大為驚訝。
同學們也紛紛向她投去贊佩的目光。為了更好地培養這個出眾的學生,老師課外總要給她增加學習任務,對她要求得格外嚴格。而瓊瑤每次總能出色地完成作業,成績在班級一直名列前茅。學校有個牆報欄。有一天經過報欄時,她看到了一個題目叫《小狍的自述》的作文,文章中生動有趣的故事和流暢感人的語言深深地吸引了她。回家後,她的心再也不能平靜,一種強烈的、遏制不住的寫作慾望撞擊著她的心扉。年僅8歲的她,急切地鋪開作文簿,一氣呵成寫完了一篇充滿純真感情的作文《我的母親》。從此以後,她堅持練習寫作。9歲的時候,她在上海《大公報》副刊兒童版發表了一個短篇小說《可憐的小青》,這是她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編寫的。16歲時,她又以她母親的字「心如」為筆名,寫成小說《雲影》,在當時台灣最有名的《晨光》雜志上刊登。
從此以後,瓊瑤一發而不可收拾。強烈的創作興趣使她又寫成了《窗外》、《匆匆、太匆匆》、《穿紫衣的女人》等40多部小說,成為世界多產作家之一。她的原著已有49部被改編成電影。

8. 關於作家小時候的故事

屠格涅夫(1818-1883)的創作在俄國十九世紀的現實主義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他早期寫過詩歌,在四五十年代寫過劇本、隨筆等體裁的作品,一生中完成了許多優秀的長篇、中篇和短篇小說。他善於體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思潮,關心重大社會問題,努力追求生活真實,在將近半個世紀的創作生涯中,透過一系列的作品,敏銳地反映了俄國解放運動和社會思想發展過程中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他在藝術上所做出的成就是卓越的。比如他在對人物內心感受的表達,對於大自然景物的描繪和長篇小說的結構以及發展俄羅斯文學語言等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對於俄國和世界文學界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他是俄國現實廣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於一八一八年十一月九日出生在俄國中奧遼爾省的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他的母親的一個庄園斯巴斯科耶一盧托維諾活村度過的。他的一部分作品也是在這里完成的。奧遼爾省一帶自然風光秀麗,給屠格涅夫以深刻的影響,有助於他描繪自然景物卓越才能的成長。 屠格涅夫的母親瓦爾瓦拉·彼得羅夫娜·屠格涅娃是個非常任性、專橫的女地主,貴族的偏見和惡習在她身上十分突出。她很殘酷,經常體罰僕人,有時因為一個小小的過失不把農奴流放到西伯利亞去。瓦爾瓦拉·彼得羅夫娜的這種性情也表現在對等兒子的態度上。她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才。屠格涅夫後來回憶說:「在我生長的那個環境里,打人、擰人、拳頭、耳光等等,簡直成了家常便飯。」農奴主的殘暴行為,是屠格涅夫所難以容忍的的。童年時代的屠格涅夫就憎恨農奴主的暴行。
愛提怪問題的「低能兒」

愛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學家,生於德國。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工業大學並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國籍,在物理學多個領域均有重大貢獻,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狹義相對論,並在此基礎上推廣為廣義相對論。因物理學方面的貢獻,特別是發現光電效應定律,於1921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巨人之一,他創立的相對論的觀念和方法,對理論物理學的發展具有極其深刻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具有「改變世界」的重大意義。那麼,這樣一位科學巨子的童年時代,又是如何度過的呢? 1882年,愛因斯坦來到這個世界已經3年了,卻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天真活潑,愛說愛笑。他總喜歡靜靜地坐在客廳里,歪著腦袋認真地傾聽從母親的指間流淌出來的優美動人的音樂。母親看著他那聚精會神的憨樣,開心地笑了,說道:「瞧你一本正經的模樣,簡直就像一個教授!嗨,我的小寶貝,你為什麼不說話呀?」愛因斯坦動了動嘴唇,沒有回答母親的問話,但他那對亮晶晶的眼睛卻撲閃撲閃地不斷眨動著,顯示出快樂的光芒,他的內心已經體會到音樂的優美流暢,但他卻說不出口。 愛因斯坦的父親喜歡郊遊,經常興高采烈地帶著全家人到野外去遊玩。小愛因斯坦十分喜歡這種活動,那美麗動人的湖光山色,那聳入雲霄的參天大樹,那頌歌般的松濤,那金色的陽光,都使他沉醉,然而,他卻不愛說話,不能用語言把這一切表達出來。而比他小的妹妹卻象一隻百靈鳥,一路上歡快地唱著、叫著。 鄰居家的孩子們經常在一起玩游戲,小傢伙們在一起盡情地唱呀、跳呀、叫呀,可這裡面卻沒有愛因斯坦的身影。他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客廳的角落裡玩搭積木,一玩就是老半天,然後默默地坐著,忘情地欣賞自己的傑作。就這樣,小愛因斯坦已經四五歲了還不大會說話,這時,父母有點兒著急了:「難道他是低能兒,是個傻子?」父母親趕緊為他請來了醫生,卻沒有檢查出什麼毛病。 小愛因斯坦在常人眼裡,並不是一個聰明的孩子,這一方面是因為他不大會說,一方面則因為他總是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讓人覺得有些低能、傻氣,大人們甚至懷疑他的智商是否有障礙。人們無法理解,這個幼小孩子所提出的貌似可笑無知的問題,原來出自對未知世界的強烈求知慾。愛因斯坦那被人誤認為平庸低能的小腦瓜里,充滿了對這個陌生世界的苦思冥想、百思不解,幾乎沒有安寧的時候。 在愛因斯坦四五歲的時候,一天,爸爸送給他一件小玩具——羅盤。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小愛因斯坦為此心花怒放,立刻愛不釋手地擺弄起來。 羅盤中間有一根指北針,尖端一頭塗著紅色,顫巍巍地抖動著,總是頑固而堅定不移地指向北方。愛因斯坦小心翼翼地轉動盤子,想偷偷改變指針的方向,但無論他怎樣轉來轉去那根針就是不聽指揮,紅色的那端依然牢牢地指向北方。小愛因斯坦急了,猛的一轉身子,從朝北轉向朝南,心想:「這個指北針總該跟著我走了吧?」但是定睛一瞧,他不由大吃一驚:紅色的一端依舊指著北方! 「太奇怪了……」愛因斯坦不知所措地喃喃著,「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他想去向父親詢問,可靈機一動,他馬上自己做出了解答:「對,這根針的旁邊一定有什麼東西在推著它,所以它能永遠保持一個方向。」 於是他翻來覆去地研究羅盤,想在指針周圍找出那神秘的東西。但令他大失所望的是,他什麼也沒找到。這個童年之謎就此深深刻印在他的記憶中,揮之不去。也許,愛因斯坦日後對電磁場的深入研究,其靈感就是源於童年時代那謎一樣的小玩具羅盤呢。 愛因斯坦的童年本來就沉默寡言,不愛說話,如今有了羅盤這個有趣的夥伴,他整天精神恍惚,越發沉默不語,父母還以為這次他是真的病了呢。 這件有關羅盤的童年往事,給愛因斯坦留下深深的印象,甚至在許多年後,他還常津津有味地回憶。 到了上學的年齡,與同齡孩子相比,小愛因斯坦依然顯得十分木訥,動作遲緩呆笨。在班上,他的學習成績很差,每次被老師叫起來背誦課文,便呆頭呆腦一句也念不出來。同學們私下裡都嘲笑他,認為他是一個「差勁的落伍生」。愛因斯坦就這樣開始了他的求學生涯。他雖然很愚笨,然而卻很善良、虔誠,同學們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老實頭」。 6歲時,愛因斯坦迷上音樂,開始學習小提琴,小提琴奏出的優美音樂將他帶入了一個美妙的境界,音樂曾一度使他著迷。然而,練習小提琴時機械、重復的弓法和指法又令心生厭倦。就這樣,小愛因斯坦以平淡無奇開始了小學生活,又以平淡無奇而結束。此時的小愛因斯坦與同齡人相比,不僅沒有超長之處,反而多幾分笨拙。 10歲那年,小愛因斯坦告別了小學,成了一名中學生。此時的德國軍國主義思想如洪水猛獸般到處泛濫,到處橫沖直撞。在學校里也不例外。那些老師像軍人一樣將希臘文、拉丁文一個勁兒地往學生頭腦里塞,而學生的職責就是背、背,整天都是背。對這種學習方式,小愛因斯坦煩透了,有意無意間將自己的興趣轉移到了自學數學上,數學成了他中學時代的最大的業余愛好。 愛因斯坦的叔叔是一個工程師,對數學也很喜歡,有一次在紙上畫了一個直角三角形,寫了AB2+BC2=AD2,並滿臉神秘地愛因斯坦說:「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畢達哥拉斯定理,兩千多年以前的人就會證明了,你也來試一試。」12歲的愛因斯坦此時還不懂得什麼叫幾何,但他被這個定理迷住了,決心試一試,他一連幾個星期苦苦思索,尋找著證明的方法,到第三個星期的最後一天時,竟然被他證明出來了。他第一次體會到創造的快樂,他的創造才能萌動了。 隨著年齡的增大,愛因斯坦的眼界逐漸開闊,能使他產生興趣的事物也變得越來越復雜。12歲時,愛因斯坦得到一本硬皮精裝的幾何教科書。他懷著興奮神秘而又略帶恐懼敬畏的心情把書翻開,從頭一頁歐幾里德的第一條定理讀起,越看越入迷,竟然一口氣把全讀完,深深為幾何定理的精密、明確和嚴整所折服。對一些定理,他反復地進行琢磨和思考,有時還嘗試著撇開已有的論證方法,另闢蹊徑,自己來重新證明,愛因斯坦總會高興得欣喜若狂,他第一次深切體會到發現真理的巨大快樂。 愛因斯坦幼年時代的好奇心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他的自信心也逐步增強。不久,他又自學了高等數學,中學里的老師已不是他的對手。當他的同學們還在全等三角形中跋涉時,小愛因斯坦已經遨遊在微積分的天地里了。 愛因斯坦在數學王國里成績卓著,而其他學科引不起小愛因斯坦的興趣,成績就很差,不少老師對他這種學習態度都很看不慣,並多次責備過他。一次,小愛因斯坦的父親問學校里的教導主任,自己的兒子將來可以從事什麼職業,這位老師竟直言說道:「做什麼都沒有關系,你的兒子將是一事無成。」這位老師對小愛因斯坦的成見非常深,認為他是一塊朽木,已再無雕刻的價值,竟勒令他退學。就這樣,愛因斯坦15歲那年就失學了,連畢業證都沒有拿到。 愛因斯坦自幼養成了愛讀書、愛思考問題的好習慣。有一段時期,他對《大眾物理科學叢書》這本通俗科學讀物著了迷,無論走到哪裡,都要把這本書帶在身邊,時時翻閱。正是這本書,不但使愛因斯坦破除了宗教權威的迷信,而且引導他立下了探索自然奧秘的宏圖大志。 在少年愛因斯坦的身邊,還總是帶著一個小筆記本,那是為隨時記下靈感的火花而用的。16歲那年,又一個極富挑戰性的問題占據了他的頭腦:假如某種光的接收器,比如:人的眼睛或者是攝影機,跟隨在光的後面,用光速飛奔,那麼,會發生什麼情形呢?他把問題捕捉住,記在本子上。但正確的答案又去哪裡尋找呢?他百思不得其解,又為自己設置了一個新的難題、新的挑戰。 正是這個令愛因斯坦日思夜想的高難問題,孕育了未來相對論的神奇萌芽。也許,這可以看作是小愛因斯坦向科學堡壘發起的第一次勇敢進攻。 小愛因斯坦日後之所以能取得輝煌成就,與他的家庭是分不開的。他生長在無憂無慮的家庭環境中,父母對他是十分寬容的。他的父母在他的成長道路上所扮演的就是保護他的氣質與性格免受不良因素的影響。當愛因斯坦的「天才」還沒有發揮出來,還顯得很笨拙的時候,他的母親很著急,擔心自己的孩子將來一無所成,而他的父親則說道:「不用把此放在心上,孩子只是不能適應學校的規則,及學校機械的教學罷了。等他長大了,了解了周圍的一切後,就可以順利適應了。」父母沒有將他視「弱智兒」,沒有因為功課不好、被學校開除而責打他,而是給他一個很寬松的環境,循循善誘地幫助他成長與發展。 1895年的秋天,16歲的愛因斯坦離開了親人,獨自登上開往蘇黎世的列車,開始了人生新的里程。
小比爾.蓋茨的「電腦夢」

比爾·蓋茨(cÍ)從小就是個「電腦迷」。他1955年10月28日生於美國西北部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小時候就開朗活潑,是一個精力充沛(pèi)的孩子。不論什麼時候,他都在搖籃里來回晃動。等長大些又花許多時間騎彈簧(huáng)木馬。後來,他把這種搖擺習慣帶入成年時期,也帶入了微軟公司,搖動了整個世界。 比爾·蓋茨在中學時酷(kù)愛數學和計算機。保羅·艾倫是他最好的校友,兩人經常在湖濱中學的電腦上玩三連棋的游戲。那時候的電腦就是一台PDP8型的小型機,學生們可以在一些相連的終端上,通過紙帶打字機玩游戲,也能編一些諸如排座位之類的小軟體,小比爾·蓋茨玩起來得心應手。 1972年的一個夏天,年齡比他大3歲的保羅拿來一本《電子學》的雜志,指著一篇只有10個自然段的文章,對比爾說,有一家新成立的叫英特爾的公司推出一種叫8008的微處理器芯(xīn)片。兩人不久就弄到晶元,擺弄出一台機器,可以分析城市交通監視器上的信息,他們就想成立一家命名為「交通數據公司」的公司。1973年,比爾上了哈佛大學,保羅則在波士頓一家叫「甜井」的電腦公司找到一份編程的工作。兩個夥伴經常會面,探討電腦的事情。 如蘋果砸出牛頓的靈感一樣,個人電腦突入比爾的腦海也有一個外在的啟蒙者。這就是1975年1月份的《大眾電子學》雜志,封面上Altair8080型計算機的圖片一下子點燃了比爾·蓋茨的電腦夢。他和他的好朋友保羅在哈佛阿肯計算機中心沒日沒夜地幹了8周,為它配上Basic語言,開辟了pc軟體業的新路,奠定了軟體標准化生產的基礎。 如今,微軟已成為業內的「帝國」,而這與比爾·蓋茨小時候的「電腦夢」是不無關系的。

書店還沒有開門,一個瘦小的孩子已經等在書店門口了。他有一頭濃密的頭發,一雙閃著智慧的大眼睛,他蒼白的臉色顯示出營養不良,他穿著單薄的衣服,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書店門前有一大排台階,為了增加一點熱量,他便一級一級地從台階上跳下去又跳上來,慢慢地,身上感到暖和一點了。來往的行人看見這個小孩在台階上跳來跳去,都很奇怪地看他幾眼。 這個小男孩名叫海因里希·伯爾,是小鎮上伯爾木匠家的第八個小孩。他是這個書店的常客。每天一放學,他便往書店跑。節假日,做完父親交給他的活,他幾乎整天泡在書店裡。可他只看不買。書店裡的店員都認識他了,知道他家裡很窮,買不起書,也從不阻止他,讓他盡情地在書的海洋中遨遊,一來新書,書店裡的店員還會向他介紹。 終於,門開了,小伯爾第一個走進了書店。他很有禮貌地向書店裡的店員阿姨問好。阿姨熱情地問他:「小伯爾,今天想看什麼書?」 「《格林童話》還沒有看完呢。」小伯爾熟悉地走到書架前,拿起那本《格林童話》便急切地翻看起來。 小伯爾眼睛發亮,緊緊地盯著書本,全神貫注地看著。他完全沉浸在故事中了。《白雪公主》中7個小矮人有趣的生活,機智的談話逗得他輕聲笑了起來。他心想:7個小矮人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從來不會餓肚子,也沒有人欺負他們,我要像他們一樣該多好!他看到7個小矮人救了白雪公主,又深深地被他們善良的行為打動了。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慌忙用手擦掉就要流出來的淚水,生怕被別人看見。 小伯爾被書迷住了,忘記了時間,可肚子並沒有忘記時間,這時「咕咕」地叫了起來。小伯爾才想起父親要他吃了中飯後給教堂送雕像的事。他很不情願地放下書,拔腳往家裡跑。 小伯爾的父親是一個木匠,專門給當地的教堂雕刻一些手工藝品。父親每天都要讓小伯爾給教堂送一次雕像,再把錢帶回來供一家人吃用。每次父親都要留給小伯爾一點零錢,讓他第二天上學時在路上買麵包吃。 小伯十分愛惜他那少得可憐的錢。他每天買一個最小的麵包吃,把省下來的錢很小心地放到一個鐵罐里,再把鐵罐藏在一個別人都不知道的地方。小伯爾決定存了足夠數量的錢以後,就去買一本他最喜愛的書。 然而,小伯爾的這個計劃不得不改變了。星期一在學校時,老師宣布為了讓同學們開闊視野,多閱讀一些課外書,他要在同學中開展一項活動,要求每個同學都拿出幾本課外書來,大家交換閱讀。 小伯爾這下可著急了。他連一本自己的課外書也沒有。到時,同學們都有書交出去,唯獨他沒有,那多丟臉啊。可他鐵罐里存的那點錢還不夠買一本書呢。怎麼辦呢?又不能向爸爸要錢。爸爸每天從早到晚地幹活,掙來的錢只夠一家10口人吃用,不可能再有多餘的錢給他買書。如果每天能多存一點錢,那他很快就可以買到一本書了。要是把所有的錢都省下來,他兩三天以後就可以買本書。對呀,何不把買麵包的錢都是都省下來,這樣,兩三天後一本嶄新的書就是他的了。 想到幾天後他將擁有一本自己的新書,小伯爾不由得興奮起來。 下午,送完貨回來,爸爸又給了他一點零錢。他把那個小鐵罐拿出來,把錢一枚枚地放進鐵罐里,又小心翼翼地把鐵罐藏起來。 晚上,他躺在床上,便在心裡默默計算著他已經有了多少錢,還要多少錢才能買本書,慢慢地,他進入了夢鄉。他做了一個很美的夢:在夢里,他有了很多很多的新書,一會兒看看這本,一會兒又摸摸那本,他不知道看哪一本才好。他在夢中想:這么多的書,我怎麼看得過來呢?讓那些沒書看的人都到這兒來看書吧。於是,就有很多的小朋友到他這兒來看書。小朋友們拿著新書,大家都很開心地笑了…… 第二天早上醒來,小伯爾便向房間四周打量:「我的書呢,我的書到哪兒去了?」房間里空空的,一本新書也沒有。他才知道是做了一個好夢。他想:總有一天,我會有夢里那麼多書的。 上學路上,他又經過那個麵包坊。一陣陣的奶油麵包香味直撲鼻孔,他使勁地咽著口水。 麵包坊的老師看見他走過來,親切地招呼他:「小伯爾,今天想吃什麼麵包?我這里有奶油麵包、火腿麵包,還有新來的葡萄夾心麵包。」 小伯爾真想吃一個香噴噴的麵包,但他喜愛的新書在向他招手呢。他慌忙撒個謊:「謝謝您,我已經吃過了。」說完,他拔腳跑了起來。他想趕快離開這兒,逃離那陣陣香味帶來的巨大誘惑。 老師在講台上講著數學題,可小伯爾的肚子在唱「空城計」了。早上沒吃麵包,現在肚子里空空的。小伯爾在心裡說:「肚子,你別叫了,我要買一本新書呢。等我把新書買回來,一定把你喂得飽飽的。」 就這樣堅持了三天,他終於存夠了買一本新書的錢。他把鐵罐里的錢倒出來,仔細地數了一遍又一遍。「足夠買一本新書了。」他自言自語道。他把錢又放回鐵罐中,抱著小鐵罐朝書店走去。 來到書店,他大聲地對書店裡的店員說:「阿姨,我要買一本新書。」 店員奇怪地看著他,說:「孩子,你有那麼多錢嗎?」 「我有,阿姨你看。」說著,他把小鐵罐高高地舉了起來,搖了搖,鐵罐里的硬幣發出清脆的響聲。 「你哪來那麼多錢呢?」店員不相信似的問他。 「我省下來的麵包錢呢。」 店員嘆了口氣,說:「可憐的孩子。」說著,她便去書架上拿了小伯爾最喜愛的《格林童話》。 買了新書,小伯爾別提有多高興了。他把新書緊緊地抱在胸前,生怕它逃走了似的,一路蹦蹦跳跳地回到家。 回到家裡,他找了一張牛皮紙,小心地把書的封皮包起來。他把新書放在鼻子底下,久久地聞著書頁中散發的油墨芳香。「這本書是我的啦,我有了一本新書了。」他有點不敢相信似地喃喃自語著。晚上他把新書放在枕頭底下,美美地睡著了。 長大以後,愛書的小伯爾終於成了一個寫書的人,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金。
童年時代的魯迅

童年時代,魯迅常跟母親住到紹興鄉下安橋頭外婆家裡,後來又到皇甫庄大舅父家裡寄居。安橋頭、黃甫庄都在紹興昌安門外水鄉,寬狹縱橫的河流靜靜地流過村邊。魯迅喜歡到鄉下去,他把那裡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嶄新的世界。因為在這里不僅可以免讀深奧難懂的《四書》、《五經》,還可以同農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網的河上去劃船、捉魚、釣蝦,去欣賞帶著點點漁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鵝、牧牛、摘羅漢豆,呼吸清新的空氣…… 每逢村子裡演社戲的時候,魯迅就和小夥伴們一起搖船兒來到半個在岸上、半個在湖裡的戲台前面,看武功演員翻筋斗。有時,他還和農民的孩子一起學演戲、扮小鬼。他們在臉上塗上幾筆彩畫,手握一桿桿鋼叉躍上台去,愉快地玩耍著。 農村,對少年時代的魯迅是很有吸引力的。在這片自由的天地里,魯迅不僅學到了許多社會知識和生產知識,還和農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逐漸了解了農民勤勞、質朴的性格,同時也看到了舊社會階段壓迫、階級剝削的血淋淋的事實。魯迅和農民的孩子常念誦的一首漁歌中,就有這樣的悲慘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兩日勿落(兩天不下河打漁),餓得發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兩日勿落,要哭出聲。」這些對魯迅的思想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魯迅知道農民「是畢生受著壓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鳥並不一樣」。
居里夫人小時候的故事

幾十年前,波蘭有個叫瑪妮雅的小姑娘,學習非常專心。不管周圍怎麼吵鬧,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瑪妮雅在做功課,她姐姐和同學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戲。瑪妮雅就像沒看見一樣,在一旁專心地看書。 姐姐和同學想試探她一下。她們悄悄地在瑪妮雅身後搭起幾張凳子,只要瑪妮雅一動,凳子就會倒下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瑪妮雅讀完了一本書,凳子仍然豎在那兒。 從此姐姐和同學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瑪妮雅一樣專心讀書,認真學習。 瑪妮雅長大以後,成為一個偉大的的科學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梵谷的童年

梵谷從孩子們面前走了過去,一言不發。他出了園門,穿過田野,沿著草地的小徑前行。他要到溪邊去,孩子們從他隨身所帶的玻璃瓶和魚網中看出了這一點。但是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敢在他身後問:「哥哥,我能一起去嗎?」不過,他們很了解他在捕捉水裡的昆蟲時有多聰明。他回來時,總給他們看各種各樣的甲殼蟲:有著閃爍的、褐色的殼,大而圓的眼睛,以及從水中出來後便神經質地伸縮著的彎曲的腿……孩子們帶著尊敬的口氣談論他,毫無嘲弄之意,但是他們不敢要求去那清新涼爽的溪邊,溪邊開放著最為美麗的勿忘我和玫瑰色的睡蓮,在那兒,把雙手插入閃光的白沙之中,不受半點塵染。孩子們憑本能感覺到:他們的哥哥喜歡獨處。如果父親送他去的那個寄宿學校有個假期,他所尋求的不是陪伴,而是孤獨。 他知道最珍貴的花長於何處。他避開那有著筆直街道的井然有序小屋的村莊,通過丘陵和山谷尋他的道路。每次他總能發現令人驚奇的東西,窺察到處於自然棲息地的稀有的動物和鳥類,對於鳥類,他知道它們築巢或生活的地方。如果看到一對雲雀降落在麥田裡,他知道該怎樣接近它們而不折斷周圍的禾葉。 那時候他沒有留下一幅鋼筆或鉛筆的素描。這個未來的畫家當時並沒想畫畫,只是沉思默想。還是一個小男孩時,他曾懷著極大的好奇心,審視一個雕塑家的助手用粘土給他做成的小像。8歲那年,他畫了一幅畫:冬天的花園里,一隻貓在光禿禿的蘋果樹上瘋狂地飛奔著。 這使母親大吃一驚,孩子藝術感覺的自然表達是如此驚人,她竟然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過了好久,這件事才被父母提起。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