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有什麼傳說故事
①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公元前636年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寵妾驪姬心懷歹意,企圖謀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扶持小公子莫齊繼位。介子推等忠臣知道後,便保護著重耳離開晉國避難。
有一天,他們到了衛國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又累又餓實在走不動了,就在重耳斷糧待斃之時,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
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非常感動,流著淚說:「永遠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並許諾將來繼位之後,定不忘情。介子推回答說:「我不求你日後報答,只求你關心百姓,做個清明的國君。」
介子推與眾大臣忠心耿耿隨重耳流亡十九年後,在國人內應和秦國幫助下,重耳回國即位。當車子快進國都時,重耳把陪伴自己流亡用過的破席子扔了。介子推拾起破席,悄悄回了夏縣裴介村老家孝敬老母。
重耳經歷了千辛萬苦,終於當了國君,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在封賞大臣時,跟隨他的有功之臣均得到高官厚祿,卻忘了介子推。
經有的大臣提醒,晉文公省悟過來,十分悔恨,覺得對不起子推大臣,他命令全國上下都尋找介子推。介子推不願再當官,便攜母一起到風景秀麗的綿山岩洞中隱居,草衣寒食。此事不久便被晉文公知道,立即親自率眾大臣到綿山訪求。
晉文公一行到了綿山下,派人上山百般呼喚,只有山谷回聲,不見介子推出林相見。這時,晉文公要急於見到介子推,想到他是孝子,如果火焚綿山,介子推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會背母出山。結果大火燒了多日,還不見介子推的蹤跡。
晉文公又率人進山尋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遺骸及物品,後有人從半山岩的岩洞中找到了半張破席子。晉文公接過席子細看,只見上面寫到:「割肉奉君盡忠心,但願主公賞清明;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照復清明」。
看後,晉文公感到很內疚,悲痛萬分,追悔莫及。下今改綿山為介山,將一山崗定為他名義上的封地——介公嶺,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並立「介廟」於綿山腳下柏溝村南的柏樹林之中,又命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
他還下令讓隨從人員把焚燒林的殘木拾上幾塊,給自己做了一雙木鞋。他每天上朝時都要穿上木鞋在宮廳行走,呱嗒呱嗒地聲音提醒自己看著足下,就好像看到了介子推,後來人們將最忠誠的最尊敬的朋友稱作「足下」。
晉文公焚綿山之日,正值「清明節」。晉文公十分感傷,令全國上下不得舉火炊煙,並把清明節這天也稱為「寒食節」。後人為懷念敬仰介子推,每逢「清明」都不舉火,冷食一月,以後逐漸減至三日。「寒食節」從此便流傳下來。
第二年清明節,晉文公率眾臣到綿山下的介廟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林山坡上的被燒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以為柳樹是介子推轉化,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上綿山踏青,抒發思念之情。
並令寒食前一是為「炊熟日」,人們要做許多蒸餅,稱作「子推蒸餅」;也有人家用麵粉和棗泥做成燕子狀餅(三角餡餅),然後用柳條串起掛在門據上晾曬,稱作「子推燕」。
每年清明節不僅在房屋(村後)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並要頭戴柳條編織的柳冠或柳環。當時有民謠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② 清明節的故事有哪些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的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至一片農地。這時,一位農民將陳版太平權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清兵沒有抓到人,便在附近的村莊設崗哨,檢查每一個進出村的人,防止有人給陳太平帶食物吃。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不小心在艾草上摔了一跤。頓時,他計上心頭。農民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干凈並煮爛,然後將青色的艾草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個個青色的米團子。最後,把青色的米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了村口檢查的哨兵。
陳太平吃了青色的米團後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很好吃。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返回軍營。後來,陳太平將這種吃法教給所有將士,隨之,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③ 清明節的傳說是什麼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大家正在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送給重耳。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不已。裝殮時價子推,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全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④ 清明節的故事有哪些
1、每年四月五日前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關於這個節日的由來,還有一個感人肺腑的傳說呢。兩千多年前,晉國發生內亂,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到了國外。
流亡途中,重耳一行在一座大山裡迷了路。重耳幾天幾夜沒吃東西,餓得頭昏眼花,全身無力。隨臣介子推偷偷個下自己腿上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送給重耳,重耳狼吞虎咽的吃完了,問:「這是哪來的肉?」介子推把真實情況告訴他。
重耳感動得流下了眼淚,說:「你這樣待我,我日後怎樣報答你呢?介子推與重心長的說我不求報答,但願主公不要忘記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國安邦的辦法,做一位賢明的國君。」
重耳流亡了十九年,終於回到晉國做了國君,他就是晉文公。他念著介子推的好處,想封他做個大官。於是,他幾次派人去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做官,都一一回絕了。晉文公又親自上門去請,可是到了介子推家,只見大門緊鎖。原來介子推不願見他,背著老母親躲到山裡去了。
晉文公派人前去尋找。可是荒山野嶺找一個人哪兒那麼容易呀!有個大臣獻計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面,介子推肯定會走出來的。晉文公同意了。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去不見介子推出來。
大火熄滅後,人們進山尋找,發現介子推和母親坐在一棵燒焦的老柳樹下,已經死了。晉文公見狀,放聲痛哭。當他派人來安葬介子推的時候,發現老柳樹的樹洞里有一封介子推的血書,上面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燒焦的老柳樹下,並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做飯,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
第二年,晉文公帶領大臣去祭奠介子推。他們走到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就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祭掃之後,晉文公把這棵老柳樹命名為「清明柳」,又把寒食節之後的一天定為清明節。
晉文公一直把晉文公的血書帶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的座右銘。他勤政清明,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們安居樂業,對不居功勞,不圖富貴的介子推十分懷念。每逢清明節,大家都要舉辦各種活動來紀念他。慢慢的,清明節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2、清明雨上,那綿綿的雨,蒙蒙的雨,勾起了我無限的遐想……
人們常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啊,那一層薄薄的霧,那一陣綿綿的雨,確乎能引起我們的憂愁,確乎能讓人倍感凄涼。
早上,乳白色的霧籠罩著大地,蓋過了天空,人們都去掃墓,山路上都堵了車,而那淅淅瀝瀝的雨卻也一整天縈繞於心,捫心自問,清明時節,有多少人能想起為我們犧牲的人?捫心自問,清明時節,有多少人盡享榮華富貴,卻對祖先的墓無動於衷?又有多少人能在霧籠罩下,在雨中沉痛哀悼、流淚?
這山路的堵車不能象徵我們的蒸蒸日上嗎?但是,生活蒸蒸日上的我們能去為烈士默哀嗎?他們能刻在我們的心中,成為榜樣嗎?如果我們做到祖國將是何等的繁榮,世界將是何等太平!他們,有的在戰場上沖鋒陷陣,有的像雷鋒一樣為人民服務,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
中國保存著清明掃墓的傳統,人們恭恭敬敬地為自己的祖先呈上食物,恭恭敬敬地把墓邊的垃圾清掃干凈,我認為這是一種承諾一種對祖先的承諾,在死去的祖先面前,承諾自己多行善,不行惡,承諾自己當助人為樂!每一次的清掃墳墓,也是在清掃著我們的心,要為自己的承諾負責!
清明,意味著春將至。我現在還是忘不了革命先烈李大釗是在1927年4月28日英勇就義的!同樣是春日,為何在1927年卻倍感凄涼?因為,我是為人民服務的,他是人民驕傲,他視死如歸和堅守黨的秘密的精神讓我們欽佩!
這樣的偉大,怎能早早地逝去?這樣的偉人,怎能早早地毫無怨言地被兇殘的敵人殘害致死?當大家准備劫獄時,是他說出了堅勁有力的「不」字,這樣的偉人為何早已逝去?如果世界少了硝煙,如果世界充滿和平與愛,就不會釀成這么多的悲劇!
第二天我醒來,雨停了,霧也漸漸地隱去了,遐想便慢慢離去……
⑤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100字)
清明節最早是農耕節,當時還另外一個節日就是寒食節是紀念春秋時代的晉文公和賢臣介子推。當時在宮廷內發生了內亂,晉國太子的異母兄弟想除掉他,奪得皇帝之位。為了逃避被害,最後逃出宮中四處流浪,還帶著最忠誠的臣子介子推等人。
就在某一日,在大山中太子和介子推等人迷路了,出現斷食的程度,介子推毫無猶豫的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給大家煮湯喝,暫解飢餓,太子等各位臣子都十分感動。這件事一直被晉國太子放在心裡。19年後,重新回到晉國,成為了一國之君後。叫晉文公。當時很多幫助晉文公的臣子都進宮行賞了,可是卻不見介子推來。
當時介子推並不想去,更沒想到介子推帶著老母親悄悄的回到了老家,隱居山中。晉文公心裡很不舒服,就去山中邀請介子推。可是介子推並不想回去受賞。最後晉文公想到一個辦法就是用火燒山把介子推逼出來,結果火勢太大把介子推其老母親都意外燒死了。
十分後悔的晉文公深表歉意,十分悲痛,決定把介子推其母親埋在柳樹下,稱為「介山」,就在死的那天不許百姓燒火吃飯,只能是生冷食物,表示紀念介子推,定為「寒食節」。從此以後再介山的介子推墳上每到這一天就會有人按時去掃墓祭拜介子推。
於是這天寒食節又被定為掃墓,寒食節和清明節本來是屬於二個節日的。到唐代的時候,二個節日很相近,就定為清明節和寒食節為同一天,於是在清明節當天就出現了掃墓的習慣。
⑥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短一點
秦朝末年,劉邦終於打敗霸王贏得天下。
劉邦衣錦還鄉時,想去雙親的墓上去回祭拜,卻因為連答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他無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墳墓。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
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紙,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父母在天有靈,我將把這些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父母墳墓。」
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