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傅說的故事
A.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的故事背景是什麼
在武丁的伯父小辛和父親小乙的時候,殷商已經很衰敗了,武丁即位後,想重振殷商,但是沒有賢臣輔佐,所以他三年都不說話,國事都交給冢宰來管理,自己則觀察國風。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賢人,說:"我是一個囚徒,姓傅,名說。天下如果有能找到我的,就會知道我不僅僅是個囚徒了。
"武丁醒來後分析:"傅"是輔佐的意思,"說"是歡悅的意思,天下是不是有一個人,既能輔佐我又能讓百姓歡悅呢?於是就讓畫工根據夢中的印象畫了圖形,派人到處尋找,結果在北海附近的虞、虢之間的傅岩找到了一個叫說的囚徒,和圖畫很像。
說本來是個很有才能的賢人,隱居在傅岩,因生活窮厄,就自賣自身,住在北海之州的圜土(監獄)里,穿著粗麻布衣服,帶著索鏈,在傅岩築城以求衣食,《韓非子·難言》說"傅說轉鬻,舂於深岩以自給"就是這個意思。
《尚書·說命》的《孔傳》認為是虞、虢之間的傅岩本是交通要道,因為澗水經常泛濫沖壞道路,所以需要發動囚犯刑徒修築,傅說是當地的隱士,也自願和刑徒一起築路,目的就是能吃飽肚子。說被帶到商,武丁見了他,和他交談了一番,認定他就是夢中的那個賢人,就起用為相,結果殷商因此重新振興起來。《史記·殷本紀》認為傅說原無姓氏,唯名"說",因為他是在傅岩這里被找到的,所以就以"傅"為他的姓氏,稱為"傅說"。
拓展資料:
傅說(fù yuè),傅氏始祖,古虞國(今山西平陸)人,生卒不詳,殷商時期著名賢臣,先秦史傳為商王武丁(約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丞相,為"三公"之一。
典籍記載傅說本為胥靡(囚犯),本無姓,名說,在傅岩(一作傅險)築城。武丁求賢臣良佐,夢得聖人,醒來後將夢中的聖人畫影圖形,派人尋找,最終在傅岩找到傅說,舉以為相,國乃大治,遂以傅為姓。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武丁中興"的輝煌盛世。《廣韻》等書認為傅說是傅氏的始祖。
B.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中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的故事分別是什麼
1、舜:曾是農民,後為古代古代帝王。
2、傅說:商王武丁的大臣。因在傅岩(今山西平陸東)地方從事版築,被武丁起用,故以傅為姓。傅說從政之前,身為奴隸,在傅岩做苦役。那裡是虞、虢兩地交界之處,又是交通要道,因山澗的流水常常沖壞道路,奴隸們就在這里版築護路。傅說就靠從事版築維持生計,雖有才幹,無從施展。
3、膠鬲:在地方從事版築,被武官啟用。
4、管夷吾:早期的個人奮斗是不順的:經商賠本、做官被逐、打仗敗北、輔佐公子糾淪為階下囚。但是這些磨難正豐富了他的閱歷,磨練了他的意志,積累了他的處世經驗,提高了他的政治素質,於是才有了他後來的抓住機遇,一舉功成。
5、孫叔敖:殺兩頭蛇
6、百里奚:五羖大夫
C.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的故事誰知道
舜,曾是農民,後為古代古代帝王 傅說,傅說,商王武丁的大臣。因在傅岩(今山西平陸東)地方從事版築,被武丁起用,故以傅為姓。 傅說從政之前,身為奴隸,在傅岩做苦役。那裡是虞、虢兩地交界之處,又是交通要道,因山澗的流水常常沖壞道路,奴隸們就在這里版築護路。傅說就靠從事版築維持生計,雖有才幹,無從施展。 商王武丁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帝王。他即位之前,曾經生活在「小人」中間,比較了解社會上的實際情況。即位以後,三年沒有理政,國事全由家宰管理,他從旁觀察,思索復興殷商的方略。後來,從版築護路的奴隸中發現了傅說,擢拔為相。 傅說擔任相國之後,輔佐武丁,大力改革政治,「嘉靖殷邦」,使貴族和平民都沒有怨言,史稱「殷國大治」,「殷道復興」。武丁一朝,成為商代後期的極盛時期。 一代名相傅說,他到底是怎樣治理國家,怎樣使殷商中興,卻沒有留下多少可供後人借鑒的言行。然而,關於他的傳說,倒有不少。 關於傅說與武丁君臣際會的傳說,有唐代孔穎達《尚書正義》引述西晉皇甫謐的一段記載,說殷高宗武丁夢見上天賜予他一位賢人,這個人蒙著奴隸穿的衣服,說自己姓傅名說,正在做苦役。武丁醒來以後想:「傅者,相電。說者,悅也。天下當有傅我而悅民者哉!」認為這是個好兆頭,要得到一位治理天下的好幫手了。天亮以後,他把這個夢告訴百官,卻沒有一個人相信。武丁就讓人把夢中人的形象畫出來,在全國尋找,果然在傅岩找到傅說。 關於傅說從政經歷的傳說,出現於東晉時期的《偽古文尚書》中有《說命》上中下三篇,上篇敘述傅說初見武丁的過程及勸武丁虛心納諫的言論;中篇為傅說向武丁陳述治國方略,其中有傳頌不絕的名言「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下篇為君臣共勉之辭。 以上傳說雖非信史,卻可以反映出傅說這位上古時期的政治家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膠鬲,在地方從事版築,被武官啟用 管夷吾, 管仲(約公元前730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期潁上(今安徽省潁上南)人,出身於破落名門之後。青年時期的管仲,一方面受其曾顯赫輝煌一時的家族史的影響,超凡脫俗,志存高遠,具有干一番轟轟烈烈大事業的意識。另一方面家境的貧困,謀生的坎坷,使管仲具有了堅韌不拔的進取精神;亂世的紛爭,時局的動盪,鍛煉、鑄就了管仲明察世態、洞悉時局的能力。他為了實現功名顯於天下的志向,學先賢、習武藝、交友共勉、調查實踐,多方吸納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為其後來能成為治齊賢相、稱霸諸侯、建立偉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管仲早期的個人奮斗是不順的:經商賠本、做官被逐、打仗敗北、輔佐公子糾淪為階下囚。但是這些磨難正豐富了他的閱歷,磨練了他的意志,積累了他的處世經驗,提高了他的政治素質,於是才有了他後來的抓住機遇,一舉功成。 管仲從階下死囚犯一躍而為齊相的直接原因是其知心好友鮑叔牙的推薦。當齊桓公欲委相於鮑叔牙時,鮑叔牙以國家社稷為重,力薦管仲:「治理國家的大事,不是我能勝任的,只有管夷吾才行。我有五個方面不如管夷吾:寬厚惠民,我不如他;治國不失權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諸侯,我不如他;制定禮儀示範於四方,我不如他;披甲擊鼓,立於軍門,使士氣倍增,我不如他。管夷吾猶如人民的父母,治理兒子,不能不用他們的父母。」(《管子·小匡》下注只書篇名。)然而到後來管仲與齊桓公臨終論相的時候卻沒有推薦鮑叔牙,而是推薦了隰朋,這同樣是體現了以國家社稷為重。可見,被世人稱頌的管鮑之交是建立在以國家社稷為重的共同志向基礎上的友誼。
D. 誰能提供給我幾個關於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和百里奚的小故事
舜,曾是農民,後為古代古代帝王
傅說,傅說,商王武丁的大臣。因在傅岩(今山西平陸東)地方從事版築,被武丁起用,故以傅為姓。
傅說從政之前,身為奴隸,在傅岩做苦役。那裡是虞、虢兩地交界之處,又是交通要道,因山澗的流水常常沖壞道路,奴隸們就在這里版築護路。傅說就靠從事版築維持生計,雖有才幹,無從施展。
商王武丁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帝王。他即位之前,曾經生活在「小人」中間,比較了解社會上的實際情況。即位以後,三年沒有理政,國事全由家宰管理,他從旁觀察,思索復興殷商的方略。後來,從版築護路的奴隸中發現了傅說,擢拔為相。
傅說擔任相國之後,輔佐武丁,大力改革政治,「嘉靖殷邦」,使貴族和平民都沒有怨言,史稱「殷國大治」,「殷道復興」。武丁一朝,成為商代後期的極盛時期。
一代名相傅說,他到底是怎樣治理國家,怎樣使殷商中興,卻沒有留下多少可供後人借鑒的言行。然而,關於他的傳說,倒有不少。
關於傅說與武丁君臣際會的傳說,有唐代孔穎達《尚書正義》引述西晉皇甫謐的一段記載,說殷高宗武丁夢見上天賜予他一位賢人,這個人蒙著奴隸穿的衣服,說自己姓傅名說,正在做苦役。武丁醒來以後想:「傅者,相電。說者,悅也。天下當有傅我而悅民者哉!」認為這是個好兆頭,要得到一位治理天下的好幫手了。天亮以後,他把這個夢告訴百官,卻沒有一個人相信。武丁就讓人把夢中人的形象畫出來,在全國尋找,果然在傅岩找到傅說。
關於傅說從政經歷的傳說,出現於東晉時期的《偽古文尚書》中有《說命》上中下三篇,上篇敘述傅說初見武丁的過程及勸武丁虛心納諫的言論;中篇為傅說向武丁陳述治國方略,其中有傳頌不絕的名言「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下篇為君臣共勉之辭。
以上傳說雖非信史,卻可以反映出傅說這位上古時期的政治家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膠鬲,在地方從事版築,被武官啟用
管夷吾, 管仲(約公元前730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期潁上(今安徽省潁上南)人,出身於破落名門之後。青年時期的管仲,一方面受其曾顯赫輝煌一時的家族史的影響,超凡脫俗,志存高遠,具有干一番轟轟烈烈大事業的意識。另一方面家境的貧困,謀生的坎坷,使管仲具有了堅韌不拔的進取精神;亂世的紛爭,時局的動盪,鍛煉、鑄就了管仲明察世態、洞悉時局的能力。他為了實現功名顯於天下的志向,學先賢、習武藝、交友共勉、調查實踐,多方吸納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為其後來能成為治齊賢相、稱霸諸侯、建立偉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管仲早期的個人奮斗是不順的:經商賠本、做官被逐、打仗敗北、輔佐公子糾淪為階下囚。但是這些磨難正豐富了他的閱歷,磨練了他的意志,積累了他的處世經驗,提高了他的政治素質,於是才有了他後來的抓住機遇,一舉功成。
管仲從階下死囚犯一躍而為齊相的直接原因是其知心好友鮑叔牙的推薦。當齊桓公欲委相於鮑叔牙時,鮑叔牙以國家社稷為重,力薦管仲:「治理國家的大事,不是我能勝任的,只有管夷吾才行。我有五個方面不如管夷吾:寬厚惠民,我不如他;治國不失權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諸侯,我不如他;制定禮儀示範於四方,我不如他;披甲擊鼓,立於軍門,使士氣倍增,我不如他。管夷吾猶如人民的父母,治理兒子,不能不用他們的父母。」(《管子·小匡》下注只書篇名。)然而到後來管仲與齊桓公臨終論相的時候卻沒有推薦鮑叔牙,而是推薦了隰朋,這同樣是體現了以國家社稷為重。可見,被世人稱頌的管鮑之交是建立在以國家社稷為重的共同志向基礎上的友誼。
齊桓公棄一箭之私仇,任用管仲為相,管仲報知遇之恩,輔佐齊桓公圖霸,真乃賢相遇明君,明君逢賢相,君臣知遇,相得益彰!管仲憑借自己非凡的政治才能贏得了齊桓公的重用,先拜為相,又拜為「仲父」,幾近言聽計從,使管仲的經天緯地之才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他知人善任,舉薦了大批的賢能之士;他改革內政,穩定了齊國的社會秩序;他發展經濟的富民政策,使齊國國力大增,民富國強;他修治甲兵,壯大了軍事力量;他「尊王攘夷」,擴大了齊國的政治影響;他禮法並用,確立齊國的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近40年,把一個原來「地舄鹵、人民寡」的齊國治理得國富兵強,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功高當世,影響深遠。公元前645年,管仲逝世,他的死引起了齊國朝野上下的悲痛,人們把他安葬在齊國都城臨淄城南的牛山上,為他樹立了高大的石碑,永遠紀念他對後世的功德。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一個世紀後,孔子曾贊嘆管仲的功績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挽救周室,使百姓受惠至到現在。若是沒有管仲,我們大概要披散頭發,左開衣襟,成為蠻夷統治下的老百姓了。這反映出管仲相齊的功績在華夏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特殊作用。近代的維新派領袖、著名歷史學家梁啟超評價管仲是「國史上第一流人物」「中國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學術思想界一鉅子也。」由此足見管仲的思想和業績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人,隱居海濱,楚裝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為令尹
百里奚春秋時期虞國大夫。虞亡後被俘,由晉入秦,又逃到楚,後來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把他贖出來,用為大夫,所以說舉於市(市井之間)
E. 傅說的故事
在武丁的伯父小辛和父親小乙的時候,殷商已經很衰敗了,武丁即位後,想重振殷商,但是沒有賢臣輔佐,所以他三年都不說話,國事都交給冢宰來管理,自己則觀察國風。
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賢人,說:「我是一個囚徒,姓傅,名說。天下如果有能找到我的,就會知道我不僅僅是個囚徒了。」
武丁醒來後分析:「傅」是輔佐的意思,「說」是歡悅的意思,天下是不是有一個人,既能輔佐我又能讓百姓歡悅呢?
於是就讓畫工根據夢中的印象畫了圖形,派人到處尋找,結果在北海附近的虞、虢之間的傅岩找到了一個叫說的囚徒,和圖畫很像。
說本來是個很有才能的賢人,隱居在傅岩,因生活窮厄,就自賣自身,住在北海之州的圜土(監獄)里,穿著粗麻布衣服,帶著索鏈,在傅岩築城以求衣食,《韓非子·難言》說「傅說轉鬻,舂於深岩以自給」就是這個意思。
《尚書·說命》的《孔傳》認為是虞、虢之間的傅岩本是交通要道,因為澗水經常泛濫沖壞道路,所以需要發動囚犯刑徒修築,傅說是當地的隱士,也自願和刑徒一起築路,目的就是能吃飽肚子。
說被帶到商,武丁見了他,和他交談了一番,認定他就是夢中的那個賢人,就起用為相,結果殷商因此重新振興起來。
《史記·殷本紀》認為傅說原無姓氏,唯名「說」,因為他是在傅岩這里被找到的,所以就以「傅」為他的姓氏,稱為「傅說」。
(5)關於傅說的故事擴展閱讀:
傅說的成就:
1、官拜丞相
武丁非常喜歡傅說,他們一起勞動,還從傅說那裡學會了不少本領。臨行時,武丁與之結成了好友。
武丁即位後,設法找到了他並拜傅說為宰相。傅說從整飭朝綱開始,規勸武丁祭祀時減少貢品,以為榜樣。
2、國家大治
武丁言聽計從,從王室開刀,整治腐敗,大力推行新政。傅說不負眾望,極盡文韜武略之才華,朝廷內外秩序井然。
在國內恢復生機的同時,他還積極與周邊方國修好關系,嚴懲那些敢於進犯的小方國。終於,國家富強起來,國勢再度復興,一時間成為世界東方的第一強國。
3、文化
中國先秦史學會、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省社科院傅說文化研究中心、三晉文化研究會主辦的「中國首屆傅說文化高峰論壇暨中國先秦史學會文化研究基地、山西社會科學院傅說文化研究中心掛牌儀式」在太原舉行。
論壇就「父乙就是傅說」「傅和父」「說和兌」「父兌和父乙」「以父乙為首的父氏文化傳媒集團」「父乙、武丁與婦好」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傅說是我國殷商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及建築科學家。他輔佐高宗武丁安邦治國,締造了歷史上有名「武丁中興」的輝煌盛世,留下了《說命》三篇。
他創造的「版築」技術,是人類建築史上的進步。本次文化高峰論壇就「父乙就是傅說」「傅和父」「說和兌」「父兌和父乙」等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
與會專家認為,與傅說有關的古跡都在在山西省平陸縣境內,此次對傅說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丁
F. 傅說 關於 版築之間 的故事
傅說雖出身卑微,但自幼聰慧,勤學好問,對國家大事頗有見解。在一個建築專工地上,他遇到了以布衣身份屬游
歷的武丁。傅說經常給同伴們講故事,分析當朝是非,並且直言不諱他對王室的抨擊。武丁非常喜歡傅說,他們一起勞動,還從傅說那裡學會了不少本領。臨行時,武丁與之結成了好友。武丁即位後,設法找到了他並拜傅說為宰相。傅說從整飭朝綱開始,規勸武丁祭祀時減少貢品,以為榜樣。武丁言聽計從,從王室開刀,整治腐敗,大力推行新政。傅說不負眾望,極盡文韜武略之才華,朝廷內外秩序井然。在國內恢復生機的同時,他還積極與周邊方國修好關系,嚴懲那些敢於進犯的小方國。終於,國家富強起來,國勢再度復興,一時間成為世界東方的第一強國。
G. 關於龍的傳說 故事
1、畫龍點睛
在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叫張僧繇。一天,梁武帝要張僧繇在寺廟的牆上畫四條金龍。張僧繇用三天的時間就畫好了,並且畫得非常像真龍。大家聽說後,都去觀看,發出陣陣贊嘆聲。
可是,當人們走近一看,卻發現每條龍都沒有眼睛。張僧繇說:「如果我給龍加上眼睛,它們就會飛走的。」
大家都不信,張僧繇沒有辦法,只好給兩條龍畫上了眼睛。奇怪的現象出現了:兩條龍騰地一聲飛上了天。
2、八仙斗花龍
傳說,有一天八仙要到東海去游蓬萊島。本來,騰雲駕霧,一眨眼就可到,可是呂純陽偏偏別出心裁,提出要乘船過海,觀賞海景。
他拿來鐵拐李的拐杖,往海里一拋,喝聲"變″,頓時變成一艘寬敞、漂亮的大龍船,八位大仙坐船觀景,喝酒斗歌,好不熱鬧。不料,因此惹出一場麻煩來。
原來,龍宮里有條花鱗惡龍,是龍王的第七個兒子,稱為「花龍太子」。這天,他閑得沒事,在水晶宮外游盪,忽聞海面上有仙樂之聲,便循聲尋去,猛見一條雕花龍船,內坐八位奇形怪狀的大仙,其中有個妙齡女郎,桃臉杏腮,楚楚動人花龍太子見此仙姿,魂魄俱消。
早忘了師傅南極仙翁的忠告,忘了龍王母的訓導,想入非非,似魔似痴的迷上何仙姑了。八仙在海上尋歡作樂,怎會想到花龍太子半路擋道。平靜的海面突然掀起一個浪頭,將雕花龍船打翻了。
張果老眼尖,翻身爬上毛驢背;曹國舅心細,腳踏巧板浪里漂;韓湘子放下仙笛當坐騎;漢鍾離打開蒲扇蟄腳底;藍采和攀住了花籃邊;鐵拐李失了拐杖,幸虧抱著個葫蘆;只有呂純陽,毫無戒備,弄了個渾身濕透。
這時,漢鍾離慌忙檢點人數。點過來,點過去,只有七位大仙。男的俱在,獨缺一個何仙姑。奇怪,這何仙姑到哪裡去了呢?
漢鍾離掐指一算,大吃一驚,原來是花龍太子攔路搶親,把何仙姑搶到龍宮里去了。這一回,大仙們可大動肝火了。個個咬牙切齒,殺氣騰騰,直奔龍宮。
花龍太子知道七仙不會善罷干休,早在半路上伺候著。他見大仙們來勢兇猛,慌忙揮舞珍珠鰲魚旗,催動蝦兵蟹將,掀起漫海大潮,向七仙淹來。
漢鍾離挺著大肚子,飄飄然降落潮頭,輕輕煽動蒲扇。只聽「嗚…忽…」一聲,一陣狂風把萬丈高的和蝦兵蟹將都煽到九霄雲外去了。
嚇得四大天王連忙關了南天門。花龍太子見漢鍾離破了它的陣勢,忙把臉一抹,喝聲「變」。海里突然竄出一倏巨鯨,張開閘門似的大口來吞漢鍾離。
漢鍾離急忙煽動蒲扇,不料那巨鯨毫無懼色,嘴巴越張越大。這下,漢鍾離可慌了神了。正在危急中,忽然傳來韓湘子的仙笛聲。
那笛聲悠揚悅耳,鯨魚聽了,鬥志全無,竟朝韓湘子歌舞參拜起來,漸漸渾身酥軟,癱成一團。呂純陽揮劍來斬鯨魚,誰知一劍劈下去火星四濺,鋒利的寶劍斬出個缺口。
仔細一著,眼前哪兒有什麼鯨魚,分明是塊大礁石。呂純陽惱得火冒頭頂,鐵拐李卻在一旁笑謎謎說:「莫惱!莫惱!待我來收拾它!」
只見鐵拐李向海中一招手,它的那根拐杖"唰"地竄出海面。鐵拐李拿在手中,一杖打下去,不料打在一堆軟肉里。原來,海礁已變成一隻大章魚,拐杖被章魚的手腳纏住了。
要不是藍采和的花籃罩下來,鐵拐李早被章魚吸到肚皮里去了。原來這巨鯨和章魚都是花龍太子變的。這時,他見花籃當頭罩來,慌忙化作一條海蛇,向東逃竄。張果老拍手叫驢,撒蹄追趕。
眼著就要追上,不料毛驢被蟹精咬住腳蹄,一聲狂叫把張果老拋下驢背。幸虧曹國舅眼明手快,救起張果老,打死了蟹精。
花龍太子輸紅了眼,現出本相,閃耀著五顏六色的龍鱗,擺動著七枝八權的龍角,張舞著尖利的龍爪,向大仙們猛撲過來。七位大仙各顯法寶,一齊圍攻花龍太子。花龍斗不過七仙,只得向龍王求救。
龍王聽了,把花龍太子痛罵了一頓,連忙送出何仙姑,好話講了一百零五斗,八仙還是不肯罷休。龍王沒辦法只好請來南海觀音大士講和,一場風波總算平息。
八仙再也沒有興趣去游蓬萊島了。大家都怪呂純陽節外生枝,才尋來一場懊惱。呂純陽笑著說:「這要怪何仙姑,誰叫她是個女的,又生得這么漂亮!」
3、葉公好龍
春秋的時候,楚國葉縣有一個名叫沈儲梁的縣令,大家都叫他葉公。葉公非常喜歡有關龍的東西,不管是裝飾品、樑柱、門窗、碗盤、衣服,上面都有龍的圖案。
連他家裡的牆壁上也畫著一條好大好大的龍,大家走進葉公的家還以為走進了龍宮,到處都可以看到龍的圖案!「我最喜歡的就是龍!」葉公得意地對大家說。
有一天,葉公喜歡龍的事被天上真的龍知道了,真龍說:「難得有人這么喜歡龍,我得去他家裡拜訪拜訪呀!」真龍就從天上飛來葉公的家,把頭伸進窗戶中大喊說:「葉公在家嗎?」
葉公一看到真正的龍,嚇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龍覺得很奇怪,說:「你怎麼說我是怪物呢?我是你最喜歡的龍呀!」葉公害怕的直發抖。
說:「我喜歡的是像龍的假龍,不是真的龍呀,救命呀。」葉公話沒說完,就連忙往外逃走了!留下真龍一臉懊惱地說:「哼,葉公說喜歡龍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龍嘛!害我還飛來拜訪他!」
4、龍女拜觀音
在觀音菩薩身邊,有一對童男童女,男的叫善財,女的叫龍女。龍女原是東海龍王的小女兒,生得眉清目秀,聰明伶俐,深得龍王的寵愛。一天,她聽說人間玩魚燈。
異常熱鬧,就吵著要去觀看。龍王捋捋龍須搖搖頭說:「那裡地荒人雜,可不是你龍公主去的地方啊!」龍女又是撒嬌又是裝哭,龍王就是不依。龍女嘟起小嘴巴。
心裡想到:你不讓我去,我偏要去!好不容易挨到三更天,便悄悄溜出水晶宮,變成了一個十分好看的漁家少女,踏著蒙隴月色,來到鬧魚燈的地方。這是一個小漁鎮,街上的魚燈多極啦!
有黃魚燈、鰲角燈、章魚燈、墨魚燈、鯊魚燈,還有龍蝦燈、海蟹燈、扇貝燈、海螺燈、珊瑚燈……龍女東瞧瞧、西望望,越看越高興,有時竟忘情地往人群里擠。
不一會來到十字路口,這里更有趣哩!魚燈疊魚燈,燈山接燈山,五顏六色,光華璀璨。龍女似痴似呆地站在一座燈山前,看得出了神。
誰知這時候從閣樓上潑下半杯冷茶來,不偏不倚正潑在龍女頭上。龍女猛吃一驚,叫苦不已。原來變成少女的龍女,碰不得半滴水,一碰到水,就再也保不住少女模樣了。
龍女焦急萬分,怕在大街上現出龍形,招來風雨沖塌燈會,於是不顧一切地擠出人群,狠命地向海邊奔去。剛剛跑到海灘,突然「忽喇喇」一聲,龍女變成一條很大很大的魚。
躺在海灘上動彈不得。正巧,海灘上來了一瘦一胖的兩個捕魚小子,看到這條金燦燦大魚,一下子愣住了。「這是什麼魚呀!怎麼會擱在沙灘上呢?」
胖小子膽子小,站得遠遠的說:「從來沒有看過這種魚,怕是不吉利,快走吧!」瘦小子膽子大,不肯離去,邊撥弄著魚邊說:「不管它是什麼魚,扛到街上去賣,准能賺筆外快來用用?」
兩人嘀咕了一陣,然後扛著魚,上街叫賣去了。那天晚上,觀音菩薩正在紫竹林木里坐,早將剛才發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不覺動了慈悲之心。
對站在身後的善財童子說:「你快到漁鎮去,將一條大魚買下來,送到海里放生。」善財稽首道:「菩薩哎,弟子哪有銀兩去買魚呀?」觀音菩薩笑著說:「你從香爐里抓一把去就是了。」
善財點頭稱是,急忙到觀音院抓了一把香灰,踏著一朵蓮花,飛也似地直奔漁鎮。這時,兩個小子已將魚扛到大街,一下子被觀魚燈的人圍住了。
稱奇的、贊嘆的人問價的,磯磯喳喳,議論村紛,可是誰也不敢貿然買這么一條大魚。有個白鬍子老頭說:「小子,這條魚太大了,你們把它斬開來零賣吧?」
胖小子一想,覺得老頭說得有理,於是向人借來一把肉斧,舉起來就要斬魚。突然,一個小孩子叫開了:「快看呀?大魚流眼淚了。」胖小子停斧一看,大魚果然流著兩串晶瑩的眼淚。
嚇得丟掉肉斧就往人群外面鑽。瘦小子怕外快泡湯,趕緊拾起肉斧要斬,卻被一個氣喘吁吁趕來的小沙彌阻止住了:「莫斬!莫斬!這條魚我買下了。」
眾人一看,十分詫異:「小沙彌怎麼買魚來了?」那個老頭停了一聲,翹著山羊鬍子說:「和尚買魚,怕是要開葷還俗了吧?」
小沙彌見眾人冷語譏笑,不覺臉紅了,趕緊說:「我買這條魚是去放生的!」說著,掏出一撮碎銀,遞給瘦小子,並要他們將魚扛到海邊。
瘦小子暗自高興:「外快賺進了!扛到海邊,說不定等小沙彌一走,依舊能把這條大魚扛回來呢!」他招呼胖小子扛起大魚,跟著小沙彌向海邊走去。
三人來到海邊,小沙彌叫他們將大魚放到海里。那魚碰到海水,立即打了一個水花,游出老遠老遠,然後掉轉身來,同小沙彌點了點頭,倏忽不見了。
瘦小子見魚遊走了,這才斷了再撈外快的念頭,摸出碎銀,要分給胖小子。不料攤開手心一看,碎銀變作了一把香灰,被一陣風吹得無影無蹤。轉眼再找小沙彌,也不知去向了。
再說東海龍宮里,自從不見了小公主,宮里宮外亂成一窩蜂。龍王氣得龍須直翹,海龜丞相急得頭頸伸出老長,守門官蟹將軍嚇得亂吐白沫,玉蝦宮女怕得跪在地上打顫。
一直鬧到天亮,龍女回到水晶宮,大家才鬆了口氣。龍王瞪起眼睛,怒氣沖沖地呵斥道:「你膽敢犯宮規,私自外出!說!到哪裡去了?」
龍女一看龍王動了怒,知道撒嬌也沒有用了,便照實說:「父王,女兒觀魚燈去了,要不是觀音菩薩派善財童子來救我,女兒差點沒命!」
接著將自己的遭遇講了一遍。龍王聽了,臉上黯然失色。他怕觀音將此事講了出去,讓玉皇大帝知道了,自己就得落下罪名。他越想越氣龍女,一怒之下,竟將她逐出水晶宮。
龍女傷心極了,茫茫東海,到哪裡去安身呢?第二天,她哭哭啼啼來到蓮花洋。哭聲傳到紫竹林,觀音菩薩一聽就知道是龍女來了,她吩咐善財去接龍女上來。
善財蹦蹦跳跳來到龍女面前,笑著問道:「龍女妹妹,你還記得我這個小沙彌嗎?」龍女連忙揩掉眼淚,紅著臉說:「你是善財哥哥呀?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呢!」
說著就要叩拜。善財一把拉住了她:「走,觀音菩薩叫我來接你呢!」善財和龍女手拉手走進紫竹林。龍女一見觀音菩薩端坐在蓮台上,俯身便拜。
觀音菩薩很喜歡龍女。讓她和善財像兄妹一樣住在潮音洞附近的一個岩洞里,這個岩洞後來稱為「善財龍女洞」。
可是龍王反悔了,常常叫龍女回去。龍女依戀著普陀山的風光,再也不願回到禁錮它的水晶宮去了。從此,龍女就跟了觀音菩薩。
5、蠻龍歸正
據說,大禹治水有三樣法寶:一是伏羲給他的河圖、玉簡;二是天上的應龍,用尾巴劃地,給他指引方向,大禹沿著應龍劃尾的線路,領著民工開鑿河道,疏導洪水。
三是大烏龜,把息石和息壤投到低窪的地方。有一天,一條全身烏黑的龍,在壩邊的洪水裡翻身打滾,興風作浪,還把大禹他們辛辛苦築起來的大壩弄倒了。
應龍告訴禹王,這是一條蠻七蠻八的蠻龍,邪氣太重,歸不了正的。於是烏龜帶著大禹上了一座高山,看見那條全身烏黑的巨龍,頭上長著一對雪白耀眼的龍角。
正在嬉戲翻騰,不時掀起沖天的浪。大禹指揮它,它全然不理。大禹於是取出一塊小小的五彩息石,放在烏龜的尾尖,那息石立即成為一塊斗大的巨石。烏龜只把尾巴輕輕一揮。
天空就劃出一道朦朧虹樣的弧線,五彩息石不偏不倚地落在烏龍腦門頂上的兩只龍角之間。烏龍哈哈大笑說:"這塊小小的花石頭,奈何我不得。可那五彩息石,無時無刻不在膨脹變大。
不一會,便把蠻龍的兩面三刀只龍角撐緊了,疼得它直搖頭。五彩息石一直不斷生長,最後終於把蠻龍制服了。從此,蠻龍成了大禹一個得力助手,聽候大禹調遣。
H. 傅說的故事簡寫
傅說(yuè)(約公元前1335-1246年)殷商王武丁的至高權臣--大宰相(即上內三公第一位)。傳說為傅岩容築牆之奴隸。武丁夢得聖人,名曰說,求於野。乃於傅岩得之,舉以為相,國大治。據正史典籍、近年考古發現及傅氏早期家譜等文獻記載,他是中華漢族傅氏家族的始祖。
傅說是我國殷商時期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及建築科學家。武丁安邦治國,他輔佐商王形成了歷史上有名「武丁中興」的輝煌盛世,並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說命》三篇,其中「知之非艱,行之惟艱」名句,為我國最早的樸素唯物主義史觀基石;他的治國方略,改變了商朝持久的沒落,他落難時所創造的「版築」(俗稱打牆)營造技術,是我國建築科學史上的巨大成就,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巨大進步。 高宗武丁尊他為「聖人」,就是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歷史上人們總把他敬之為「聖人」、「天神」、「夢父」及天策星。一些文人名士如屈原、李世民、杜牧、王維、司馬光、蘇軾,孟子等,均撰文賦詩頌揚他的卓才高德。
I. 舜.傅說.........的故事
舜,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名,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姚姓,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相傳因四岳推舉,堯命他攝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鯀、共工、餞兜和三苗等四人。堯去世後繼位,又咨詢四岳,挑選賢人治理民事,並選拔治水有功的禹為繼承人.
舜的生平】:
舜,歷來與堯並稱,為傳說中的聖王。《史記》說舜名重華,晉代皇甫謐又說他字都君。舜又稱虞舜,據說是國號有虞,按先秦時代以國為氏的習慣,故稱有虞氏。還傳說舜出生於姚墟,故姓姚氏,名曰「重華」,字都君。但《史記》說舜是「冀州之人」,唐代張守節特別指出:「蒲州河東縣本屬冀州。」似認為舜是河東縣人。唐代蒲州河東縣即今山西永濟縣,治所在今蒲州鎮。孟子認為舜是東夷人。《孟子》:"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
相傳舜的家世甚為寒微,雖然是帝顓項的後裔,但五世為庶人,處於社會下層。舜的遭遇更為不幸,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瞽叟續娶,繼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里,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在家裡人要加害於他的時候,及時逃避;稍有好轉,馬上回到他們身邊,盡可能給予幫助,所以是「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常)在側」身世如此不幸,環境如此惡劣,舜卻能表現出非凡的品德,處理好家庭關系,這是他在傳說故事中獨具特色的一個方面。
舜家境清貧,故從事各種體力勞動,經歷坎坷。他在歷山(今地不詳,一說即今永濟縣境內的中條山)耕耘種植,在雷澤{舊說即山東濟陰境內的古雷夏澤)打魚,在黃河之濱製作陶器,在壽丘(今地不詳)製作家用器物,還到負夏(今地不詳)做過小本生意,總之生計艱難,顛沛流離,為養家糊口而到處奔波。
相傳舜在20歲的時候,名氣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聞名的。因為能對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在青年時代即為人稱揚。過了10年,堯向四岳(四方諸侯之長)征詢繼任人選,四岳就推薦了舜。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才乾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製作陶器,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精益求精,杜絕粗製濫造的現象。他到了哪裡,人們都願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縣為都)」。堯得知這些情況很高興,賜予舜絺衣(細葛布衣)和琴,賜予牛羊,還為他修築了倉房。
舜得到了這些賞賜,瞽叟和象很是眼熱,他們又想殺掉舜,霸佔這些財物。瞽叟讓舜修補倉房的屋頂,卻在下面縱火焚燒倉房。舜靠兩只斗笠作翼,從房上跳下,倖免於難。後來瞽叟又讓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卻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將舜活埋在裡面。幸虧舜事先有所警覺,在井筒旁邊挖了一條通道,從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時間。瞽叟和象以為陰謀得逞,象說這主意是他想出來的,分東西時要琴,還要堯的兩個女兒給他做妻子,把牛羊和倉房分給父母。象住進了舜的房子,彈奏舜的琴,舜去見他,象大吃一驚,老大不高興,嘴裡卻說:「我思舜正鬱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順父母,友於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誠懇謹慎。
後來堯讓舜參預政事,管理百官,接待賓客,經受各種磨煉。舜不但將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進。堯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愷」,早有賢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愷」管教化;還有「四凶族」,即帝鴻氏的不才子渾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窮奇,顓頊氏的不才子檮杌、縉雲氏的不才子饕餮,雖然惡名昭彰,但堯未能處置,舜將「四凶族」流放到邊遠荒蠻之地。這些措施的落實,顯示出舜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才幹。
經過多方考驗,舜終於得到堯的認可。選擇吉日,舉行大典,堯禪位於舜,《尚書》中稱為舜「受終於文祖」。又傳說是舜代替堯攝行天子之政,雖有天子之權,而無天子之號。與此二說差異甚大的一個傳說是,舜將堯囚禁起來,還不讓其子丹朱與他見而,舜自己做了天子,類似於後代的宮廷政變,篡權奪位。
舜執政以後,傳說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動,一派勵精圖治的氣象。他重新修訂歷法,又舉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時,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還把諸侯的信圭收集起來,再擇定吉日,召見各地諸侯君長,舉行隆重的典禮,重新頒發信圭。他即位的當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見諸侯,考察民情;還規定以後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諸侯的改績,明定賞罰,可見舜注意與地方的聯系,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
傳說中舜的治國方略還有一項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畫出五種刑罰的形狀,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辦法代替肉刑,以示寬大。但又設鞭刑、撲刑、贖刑,特別是對不肯悔改的罪犯要嚴加懲治,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歡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驅逐到三危,把治水無功的鯀流放到羽山,壞人受到懲處,天下人心悅誠服。
按照《史記》所載傳說,舜攝政28年,堯才去世。舜於三年的喪事完畢之後,便讓位給堯的兒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諸侯都去朝見舜,卻不理會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狀到舜那裡,民間編了許多歌謠頌揚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裡。舜覺得人心所向,天意所歸,無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過,傳說中舜的都城與堯的都城不在一個地方。據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引皇甫謐所說;「舜所營都,或雲蒲坂。」蒲坂在唐代是河東縣,即今山西永濟縣。
堯死以後,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興革。原已舉用的禹、皋陶、契、棄、伯夷、夔、龍、垂、益等人,職責都不明確,此時舜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後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但任「納言」,負責發布命令,收集意見。還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通過這樣的整頓,「庶績咸熙」,各項工作都出現了新面貌。上述這些人都建樹了輝煌的業績,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盡心治理水患,身為表率,鑿山通澤,疏導河流,終於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樂業。當比之時,「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舜在年老的時候,認為自己的兒子商均不肖,就確定了威望最高的禹為繼任者,並由禹來攝行政事。故舜與堯一樣,都是禪位讓賢的聖王。
據說舜在堯死之後,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時,死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山,稱為「零陵」。
舜與堯一樣,同是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推崇的古昔聖王。而舜對於儒家,又有特別的意義。儒家的學說重視孝道,舜的傳說也是以孝著稱,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為儒家倫理學說的典範。孟子繼孔子之後對儒學的發展有巨大貢獻,他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說:「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猶)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設想,舜為天子,而瞽叟殺人被捕,舜雖不會利用權力破壞刑律而將其赦免,但一定到監獄里偷偷地把父親背出來,一起逃到海濱,過無憂無慮的日子,為了共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於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說事跡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
傅說,商王武丁的大臣。出生於某年四月初八日。因在傅岩(今山西平陸東)地方從事版築,被武丁起用,故以傅為姓。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武丁即位,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決定於冢宰,以觀國風。武丁夜夢得聖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於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於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築於傅險。見於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這件事在《墨子》、《國語》、《呂氏春秋》、《帝王世紀》、《尚書》等書中均有記載。
傅說從政之前,身為奴隸,在傅岩做苦役。那裡是虞、虢兩地交界之處,又是交通要道,因山澗的流水常常沖壞道路,奴隸們就在這里版築護路。傅說就靠從事版築維持生計,雖有才幹,無從施展。
商王武丁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帝王。他即位之前,曾經生活在「小人」中間,比較了解社會上的實際情況。即位以後,三年沒有理政,國事全由家宰管理,他從旁觀察,思索復興殷商的方略。後來,從版築護路的奴隸中發現了傅說,擢拔為相。
傅說擔任相國之後,輔佐武丁,大力改革政治,「嘉靖殷邦」,使貴族和平民都沒有怨言,史稱「殷國大治」,「殷道復興」。武丁一朝,成為商代後期的極盛時期。
一代名相傅說,他到底是怎樣治理國家,怎樣使殷商中興,卻沒有留下多少可供後人借鑒的言行。然而,關於他的傳說,倒有不少。
膠鬲是孟子直接點出「舉於魚鹽之中」的名人。膠鬲原為商紂王時的大臣。
膠鬲,殷商時人,起初隱居在商地。周文王將他推薦給殷紂王做大臣。後來紂王暴虐無道,周武王興兵討伐。紂王得到了消息,便派膠鬲到鮪水地方等候周武王,打探實情。周武王軍隊到了鮪水後,膠鬲便問武王說:「西伯要到什麼地方去?」武王回答:「到殷地。」又問:「什麼時候到?」「甲子日到殷城外」於是膠鬲回朝覆命。當時剛好下雨,但武王仍帶兵疾行,軍師認為不可。武王說:「膠鬲已經回去覆命,如果我不準時到達,膠鬲一定會因此犯上欺君之罪而被殺;我們一定要准時到達,才能救得了膠鬲。」|由此故事,可見武王之守信義,與膠鬲賢能而為文王、紂王、武王所重視。
管仲( ?-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管仲改革的實質,是廢除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後來孔子感嘆說:「假如沒有管仲,我也要穿異族服裝了」。
管仲之所以能相齊成霸,是與鮑叔牙的知才善薦分不開的。管仲晚年曾感動地說:「我與鮑叔牙經商而多取財利,他不認為我貪心;同鮑叔牙謀事,我把事情辦糟了,他不認為我愚蠢;我三次從陣地上逃跑,他不認為我膽小怕死;我做官被驅逐,他不認為我不肖;我輔佐公子糾敗而被囚忍辱,他不認為我不知羞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的著作,收入《國語·齊語》和《漢書·藝文志》。《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內容極豐,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輿地、經濟和農業等方面的知識,其中《輕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見的經濟文作,對生產、分配、交易、消費、財政、等均有論述,是研究我國先秦農業和經濟的珍貴資料。
百里奚,亦稱百里子或百里,宇里,名奚。春秋時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生卒年不詳,秦穆公時賢臣,著名的政治家。
百里奚早年貧窮睏乏,流落不仕,在被晉國俘虜前,曾游歷齊、周、虞、虢等國,這使得他對於各國的民俗風情、地理形勢、山川險阻知之甚悉,為他後來給秦穆公籌劃東進准備了必要條件。百里奚早年顛沛流離的生活和坎坷的經歷,使他嘗盡了艱苦生活的滋味,也親眼目睹了下層人民的悲慘處境,對他後來任秦國大夫時,為官清正,樹立以民為貴的思想都有著積極的影響。
百里奚輾轉到虞國任大夫。秦穆公五年(前655年)晉國借道於虞以伐虢國,大夫宮之奇以「辱亡齒寒」勸諫虞君,虞君因曾經接受晉獻公的寶玉「垂棘之璧」與名馬「屈產之乘」而答應了晉國。百里奚深知虞君昏庸無能,很難納諫,便緘默不語。結果晉在滅虢之後,返回時就滅了虞國,虞君及百里奚被俘。後來,晉獻公把女兒嫁給秦穆公,百里奚被當作陪嫁小臣送到了秦國。他以此為恥,便從秦國逃到宛(今河南南陽),被楚國邊境的人抓獲。秦穆公聽說百里奚賢智,想用高價贖回他,又怕楚人不許,就派人對楚國人說:「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國人同意將百里奚交還秦國。百里奚回到秦國,秦穆公親自為他打開囚鎖,向他詢問國家大事。百里奚推辭說,他是亡國之臣,不值得詢問。秦穆公說:「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秦穆公與百里奚談論國事數日,秦穆公十分賞識他,授以國政,號稱:「五羖大夫」。這時他已是70多歲的高齡。
百里奚相秦期間,內修國政,教化天下,恩澤施於民眾。作為諸侯國的大臣,百里奚勞作不乘車馬,暑熱不張傘蓋,在都城裡行走不用車馬隨從,不用甲兵護衛。這種平易樸素的品行,不僅為百官樹立了榜樣,也以實際行為感動了百姓。在當時這確是難能可貴,贏得了時人的贊許和尊敬。到他死後,「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春者不相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