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與索取的故事
Ⅰ 索取和付出的精美析文
這一則寓言故事,蘊涵了深刻的做人哲理。
趙秀才與錢商人死後一起來到地獄,閻王看過功德簿後對他們說:「你們二人前生沒有做什麼壞事,我特准你們來生投胎做人。但現在只有兩種做人的方式讓你們選擇,一種是做付出的人,一種是做索取的人。也就是說,一個人需要過付出、給予的人生,一個人需要過索取、接受的人生。」閻王說完,便讓趙秀才和錢商人慎重考慮後再做選擇。
趙秀才心想,前世我的日子過得並不富裕,有時還填不飽肚子,現在准許可以在來生過著索取接受的生活,也就是吃、穿都是現成的,我只用坐享其成就行了,那樣不是太舒服了嗎?想到這里,他第一個說道:「我要做索取的人。」
錢商人看到趙秀才選擇了來生要過索取、接受的人生,自己只有付出、給予這條人生之路可供選擇,沒有別的選擇,他還想到自己前生經商賺了一點錢,來生就把它們都施捨出去吧。於是,他心甘情願地選擇了過付出、給予的生活,做一個付出的人。
閻王看他們選擇完了,當下判定二人來生的命運:「趙秀才甘願過索取、接受的人生,下輩子做乞丐,整天向人索取飯食,接受別人的施捨。錢商人甘願過付出、給予的人生,下輩子做富豪,行善布施,幫助別人。」
一個人在選擇人生時,其實也在選擇態度。態度決定一切!誰懂得付出與給予,他自己人生的結局總不會太差,總是有一些失敗的人,怨天尤人,在抱怨的同時,有沒有試問過自己付出多少。
付出、給予,這是我們立身成人之本。我們懂得付出,就永遠有可以付出的資本;我們一直貪圖索取,就永遠有必須索取的企求。付出越多,收獲越大;索取越多,收獲越小,這是必然的結果。人生便是如此,由這一種慣性趨勢操縱著,我們生存在什麼樣的狀態下,這種狀態就會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只要我們養成付出、給予的習慣,我們就會擁有越來越多的可供付出、給予的資本。
Ⅱ 有什麼付出得到回報的的故事
文章來源於網路:
——————————
記得有一位青年畫家向一位知名的老畫家求教問題:為什麼他的畫,賣了一年也賣不出去?而老畫家的作品一天就能被人搶購?老畫家微微一笑,向青年道破其中的玄機:如果你用一年的時間作畫,不用一天就能賣出去;如果你用一天的時間作畫,可能一年也賣不出去!青年畫家聽後恍然大悟,謝過老畫家,然後回家靜下心來閉門苦練。果然,從此他的畫只要一上市,馬上就被人們搶購一空。
俗話說得好,有付出就有回報。小付出有小的回報,大付出有大的回報!
在學校里,由於自己愛好寫作,經常得到領導和同事的贊揚,也因此經常會被安排寫各種各樣的稿子。有段時間,領導安排的還沒沒完,同事請求的又來了,再加上自己的東西也要寫。往往是你剛想喘一口氣的,又一件事情來了,而且都是催著要你馬上完成的。記得那段日子每天都是在跟時間進行一場爭奪戰!累了,苦了,有時就真的想放棄!然而,年終總結時,發現自己碩果累累,得到的東西遠超過自己所期望的。這時忽然明白:累著其實就是一種付出,如果不付出,哪來的收獲!想通了這個道理後,再做事時就知道現在的努力是為將來的成績奠基的。
從2007年秋開始,我不停地寫作,不停地投稿,先後在《德育報》、《新課程報》、《學習周報》、《語文導刊》、《語文學習報》、《時代學習報》、《隨州日報》、《今日曾都》等報紙和《科學課》、《新語文活頁》、《金田文傑》、《曾都教育》、《神農風》等雜志上發表了70多篇文章,十多萬字。參與編書兩個單元,一萬五千字。看著自己所取得的成功,回首那一行行曾經走過的足跡,覺得那付出就是一種必須。
付出的過程是艱辛的,很苦,很累。因為你在辛勞的時候往往預見不到結果。這個辛勞的過程有時短暫,有時漫長,而結果卻往往無法捉摸,你真不知道確切的是什麼,這種渺茫的等待要比辛勞耕耘的本身更苦!只有當夢想實現時,你才發覺成功是多麼快樂,先前的種種坎坷都是一種磨礪——成功就是坎坷磨平的結果!你品嘗這得之不易的果實,那真是一種幸福的極至。你的付出愈多,這幸福就愈珍貴!人累著,苦著,成功了;再累著,苦著,再快樂。苦就是因。樂就是果,苦累是快樂的源泉。
很多人不喜歡寫文章,很多教師都不喜歡寫教學反思。問其原因,理由往往是我太忙,哪有時間搞這個?!很多人工作之後就想放鬆一下,玩玩游戲或散散心。一提起寫文章就認為那是動腦筋,就不想寫,就說自己不會寫。
教師不能僅僅滿足於當一個傳統的「教書匠」,每一個教育者,在既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具體教育工作的同時,還應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乃至教育細節,同時能不斷關心著、思考著社會發展與學校教育的相互影響,甚至當代思想理論界的熱門討論、國際上的風雲變幻都能使他想到自己的教育,並用筆將它們記錄下來,整理成文字。
其實寫文章並不是難事,你開始就從寫日記入手,怎麼想就怎麼寫,實話實說,然後就慢慢向教學論文過渡。不久你就會發現寫論文其實也很簡單。我們將來是要做一個學習型專業型的教師的,所以你必須要會寫文章。每個學期,我除了傳統的備課之外,往往還要撰寫幾本教學反思、教學實錄。我所做的這一切,不是為了給領導看的,也不是給學生看的,而是一種自我需要,是一種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需要。
我相信,付出就有回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Ⅲ 付出與索取的辯證關系
付出和索取是對立的統一。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這對矛盾,付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Ⅳ 付出與回報的故事100字
一個年紀很大的木匠就要退休了,他告訴他的老闆:他想要離開建築業,然後跟妻子及家人享受一下輕松自在的生活。雖然他也會惦記這段時間里,還算不錯的薪水,不過他還是覺得需要退休了,生活上沒有這筆錢,也是過得去的!老闆實在有點捨不得這樣好的木匠離去,所以希望他能在離開前,再蓋一棟具有個人風格的房子。木匠雖然答應了,不過可以發現這一次他並沒有很用心地蓋房子。他草草地用了劣質的材料,就把這間屋子蓋好了。落成時,老闆來了,順便也檢查了一下房子,然後把大門的鑰匙交給這個木匠說:「這間就是你的房子了,這是我送給你的一個禮物!」木匠實在是太驚訝了!也有點丟臉!因為如果他知道這間房子是他自己的,他一定會用最好的建材,用最精緻的技術來把它蓋好。然而,現在他卻為自己造成了一個無法彌補的遺憾。快樂工作提示:聰明人任何時候都會把他所服務的公司當作自己的公司一般。這當然不是自欺欺人,而是聰明人知道,只有具備這樣一種主人翁精神,他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從工作中學習,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受益,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做到快樂工作。 韋 字也許這個不夠經典, 出 門
古時候,有兩個兄弟各自帶著一隻行李箱出遠門。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將兄弟倆都壓得喘不過氣來。他們只好左手累了換右手,右手累了又換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來,在路邊買了一根扁擔,將兩個行李箱一左一右掛在扁擔上。他挑起兩個箱子上路,反倒覺得輕鬆了很多。
把這兩個故事聯系在一起也許有些牽強,但他們確實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故事中的小戰士和弟弟是幸運的,但更加幸運的是故事中的上尉和大哥,因為他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
管理心得:在我們人生的大道上,肯定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但我們是不是都知道,在前進的道路上,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有時恰恰是為自己鋪路?
魚王的兒子
有個漁人有著一流的捕魚技術,被人們尊稱為『漁王』。然而『漁王』年老的時候非常苦惱,因為他的三個兒子的漁技都很平庸。
於是個經常向人訴說心中的苦惱:「我真不明白,我捕魚的技術這么好,我的兒子們為什麼這么差?我從他們懂事起就傳授捕魚技術給他們,從最基本的東西教起,告訴他們怎樣織網最容易捕捉到魚,怎樣劃船最不會驚動魚,怎樣下網最容易請魚入瓮。他們長大了,我又教他們怎樣識潮汐,辨魚汛。。。凡是我長年辛辛苦苦總結出來的經驗,我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們,可他們的捕魚技術竟然趕不上技術比我差的漁民的兒子!」
一位路人聽了他的訴說後,問:「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們嗎?」
「是的,為了讓他們得到一流的捕魚技術,我教得很仔細很耐心。」
「他們一直跟隨著你嗎?」
「是的,為了讓他們少走彎路,我一直讓他們跟著我學。」
路人說:「這樣說來,你的錯誤就很明顯了。你只傳授給了他們技術,卻沒傳授給他們教訓,對於才能來說,沒有教訓與沒有經驗一樣,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Ⅳ 只講索取不講回報的經典故事
今年83歲的鍾淑如,是一位有著65年黨齡的黨員。退休後的鍾淑如,堅持「老三樣」——讀書、看報、寫日記,牢記自己是一名黨員,只講奉獻,不講回報。
「黨叫我幹啥就幹啥!」
1935年,鍾淑如出生在株洲醴陵一個農民家庭。16歲時,鍾淑如進入長沙裕湘紗廠當學徒。她知道自己文化程度不高,除了上班,業余時間全部用在了學習上,自學完成了高中課程,並成為工人間的「活字典」。
1963年,鍾淑如調入湘潭任職。兩年後,年僅30歲的她被組織委以重任,籌建湘潭市織布廠。作為老一輩產業工人和黨的忠實擁護者,鍾淑如始終信奉「黨叫我們幹啥就幹啥」這一信條。建廠期間,已是兩個孩子母親的她,為了按時完成組織交待的任務,毅然將孩子交給家人代管,自己則全身心投入到建設之中。經過鍾淑如等人夜以繼日地努力,湘潭市織布廠如期投產,並在第二年實現了盈利。
「只講奉獻,不分你我,不講條件。」這是鍾淑如多年信守的座右銘。在她工作的40年裡,崗位調動多達十多次,每一次,她都服從安排,從不考慮職務高低,不計較待遇好壞。
Ⅵ 關於索取的小故事
人生的價值在於什麼?有人可能會脫口而出:當然是奉獻啦!這樣的回答,不能說不對,但我總覺得好像缺了點什麼。缺什麼呢?深而思之,奉獻這一舉動應該是在有所准備之後。人赤條條來到世上,拿什麼去奉獻呢?人首先得受到撫養。受到教育,之後才談得上奉獻,而被撫養,受教育等等本身並不是奉獻。離退休之後,頤養天年,一般也是索取大於奉獻。即使要拿薪水,還要想些辦法掙錢。就一般人來說,一天就算干十個小時,一生實際工作也不過才十幾年,我國人均壽命就算七十年左右,十幾年不到人生的五分之一。因此說,人的一生,真正奉獻的時間其實是很有限的。 那麼,人生的價值在於索取嗎?還別說,真接觸過持此觀點的人。他說,你每月掙多少錢,這就是你的價值。我至今仍佩服這些人的坦率和刁鑽,盡管對其觀點難以苟同。如果說一個人百分之百隻索取不奉獻,不勞而獲甚至巧取豪奪,這也算是價值的話,那麼推而廣之,人人如此,社會怎麼維持和延續?怎麼前進?人人如此,你又向誰去索取呢?漢語有個詞叫(吝嗇)有人藉此編了個小故事,說的是吝先生和嗇先生互相請客,一個是用言語描述食物,一個是用手勢比劃餐具。這兩個人誰都不願意做出奉獻,結果也就無從索取。所以說,一味索取就等於竭澤而漁,肯定難以持久。 看來,單純說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這不符合客觀實際,說人生的價值在於索取,既猥瑣不堪又難以自圓其說。那麼人生的價值在於什麼呢?依我看,在於奉獻大於索取。索取與奉獻是對立統一的,不能只看到對立看不到統一。與常人相比英雄模範的奉獻夠多的了,但就是這些奉獻精神的化身、典型也並不是只奉獻不索取,以至不食人間煙火,而是奉獻得更多、更好、更自覺。我認為可以這樣說,一個人一生中的全部奉獻減去他的全部索取就是他的人生價值
生活中奉獻與索取總是同時存在,有奉獻必有索取,有索取必有奉獻。奉獻是個人對社會的付出,索取是社會對個人的回報,它們是事物矛盾的兩個方面,二者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奉獻是索取的前提,索取是奉獻的結果;奉獻第一,索取第二。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在現實社會中,默默無聞地奉獻,不求索取的人層出不窮,如雷鋒、孔繁森,李國安等都是無私奉獻的典型,八十年代戍守邊防的老山前線將士們更是叫響了「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的口號,他們的行為得到了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在奉獻中體現出了他們的崇高價值,也應該成為年輕人的榜樣。
然而,在現實社會中,只求索取而吝於奉獻的大有人在,他們信奉的人生哲學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一心想的是如何獲取,而不是如何付出。這是腐朽的思想觀念,我們應當堅決摒棄,並且要充分認識到:只有每個人都對社會有所奉獻,社會才能有足夠的資財來滿足個人的需求。如果每個人都吝惜自己的點點滴滴,或者只求索取不思奉獻,那麼社會財富就會枯竭,索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俗話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想有所索取,就必須先有所奉獻。
一個人向社會的索取,只能隨著貢獻的增大而增大。對社會盡到責任和作出貢獻的人,社會就會給予相應的回報,一般都能得到社會的尊重與滿足。個人對社會奉獻的越多,社會給予的回報也就越多。奉獻必須大於索取,人類社會才能延續下去。如果每一個人的奉獻與索取正好相等,社會就沒有剩餘的財富,社會的發展就失去了物質基礎,人類社會就會停滯不前,更不用說索取大於奉獻了。
人做一點好事並不難,與人方便,自己方便,縱然是「人不為已,天誅地滅」,一事當前,也應為他人想想。盡管現在的社會現實顯得物慾橫流,但畢竟是有了大多數人的奉獻才有了如此迅速的社會發展。因此,年輕人在謀求個人利益的同時,應該多為大眾設想,以奮斗為本,以奉獻為榮,在勞動奉獻和助人為樂中體現崇高品德。
Ⅶ 索取與付出為題的作文
索取·付出
父母的愛是無私的、偉大的,而我們是否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向父母索取一切而不付出呢?
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小男孩在很小的時候常圍著一棵蘋果樹玩。慢慢地,他長大了,就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圍著蘋果樹轉了。有一天,他走到蘋果樹前,蘋果樹很高興地邀請他跟它一起玩,可是小男孩說他沒錢去打游戲機。蘋果樹讓他把樹上的蘋果摘去賣。過了幾年,小男孩又到蘋果樹前說他沒有錢蓋房子讓他的家人住,蘋果樹讓他把自己的樹枝砍掉去蓋房。等到小男孩到中年後,他又到蘋果樹前說他想去航行,可是他沒有船,蘋果樹就讓他把自己的樹干砍掉去造船。最後,小男孩老了,又回到了蘋果樹旁,此時的他只想靠著蘋果樹休息,可是他發現蘋果樹已經被他「掠奪」得只剩下一根木樁了。
記得剛開始看這個故事時,覺得小男孩真的很殘忍,只知道從蘋果樹身上索取卻從沒有想過要付出。可是,往深一層看,我們對自己的父母不也像小男孩對待蘋果樹一樣地殘忍嗎?
我們很小的時候總是圍著父母轉,父母把他們的青春、他們所有的愛都毫無保留地給予了我們。可是等到我們長大離開家去上學之後,就很少回家了。只有當我們不開心或者在學校遇上困難時,我們才會想到家這個避風港,想起家的溫暖,想回家索取父母的愛。但我們又曾想過父母為生計而辛苦工作,又曾試過去體諒父母、給父母慰藉嗎?我們又曾對父母說過簡單的一句「您辛苦了」或者「我愛你」嗎?
要知道,兒女的一句貼心的話、一個輕微的體貼的動作都會讓父母感到欣慰,都能緩解他們白天工作的疲勞感,都能讓他們覺得自己的辛苦是值得的。可是,我們總是吝嗇我們的話語,吝嗇我們的動作,一點也不願付出,總是理所當然地向父母索取。
還記得有一次我放假在家,當母親工作回家時,弟弟不知道跑到哪兒玩,很久都沒有回來。後來他回到家卻只和還沒上幼兒園的堂妹玩而不幫忙幹家務活。母親叫他幹活,可他卻大聲地吼叫:「為什麼要我做?而你卻舒舒服服地坐在那裡等著吃飯啊?」當時我聽了之後很震驚:為什麼弟弟會說出如此過分的話來傷害母親呢?我知道,那時母親的心很痛、在流淚、在滴血。她白天辛苦工作了一整天,回家後卻得不到兒子的體諒,反而還要受氣。我不禁沉思:我們在索取的同時想過付出嗎?難道我們真的能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愛而不作任何回報嗎?
其實,我對待父母又何嘗不是如此殘忍呢?父母恨不得摘下他們的翅膀送給我,讓我在藍天中自由地飛翔。我在父母的關懷中成長,父母卻在歲月中老去。可是,我從高中離開家,到現在讀大學,我又回過幾次家呢?每次回家總是因為要拿生活費或者在學校遇上不愉快的事,我總是以學習和以後給父母好的生活條件為籍口,理所當然地向父母索取。誰又能預料,等到我工作之後又能否經常回家看望父母呢?不管怎樣,我都不可能再像小時候那樣整天圍在父母身邊,吱吱喳喳地詢問一些無聊卻也樂此不疲的問題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談談心。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把他們的愛毫無保留地給予了我們,我們在索取時難道不應該想到付出嗎?未來的日子好長好長,不知還會和父親、母親攜手走過多少個四季,一同回味初春、品嘗盛夏、咀嚼金秋、聆聽隆冬。拾起生活留給我的點點滴滴,把每一片成長的回憶釀成最醇的美酒,貼上標簽,隨歲月的洗禮越來越濃、越來越香;用父母的愛作標榜,同樣去愛父母和身旁的每一個人,也珍惜每一份別人給予的愛。希望我們這顆年輕的心,能溫暖父母那兩顆不再年輕的心,滋潤他們的飽經滄桑,照顧父母一生一世。
接受是一種責任,給予也是一種責任;珍惜這種責任,更要勇於承擔這種責任。
學會索取,更要學會付出。
Ⅷ 求幫我編一個關於「付出與回報」的寓言故事 要自己編的 抄的不行!!!
從前有隻小白來兔,源它的尾巴跟松鼠的尾巴一樣漂亮。
有一次,小白兔的尾巴上長了個膿瘡。膿瘡一天天長大,它那尾巴上的毛一根根的往下掉。後來,它請馬大夫到它家給它看病,馬大夫說:「要動手術,」可小白兔怕疼,就讓馬大夫明天再來。大夫剛走不久,小白兔就在地上打了個洞,鑽到裡面躲了起來。大夫第二天來的時候,發現小白兔不在,就走了。小白兔就這樣每天躲著大夫,後來它尾巴上的膿瘡越長越大,它的尾巴爛了一大截。後來它不得不去找馬大夫了,馬大夫說:「你這拖得太久了,如果早點來,還有的治。」馬大夫只好用剪刀剪去小白兔那爛了一大截的尾巴。從那以後,它就只有一丁點兒短尾巴了。小白兔整天躲在一個角落,用手捂住眼睛,哭呀哭,哭得可傷心啦!幾個月過去了,它那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哭得紅丹彤彤的。從此以後,小白兔的眼睛總是紅紅的。(寓言名字自己定)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