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成語故事舞台劇

成語故事舞台劇

發布時間: 2021-02-06 09:39:21

㈠ 話劇表演(成語故事

掩耳盜鈴 試一試

㈡ 求一個成語故事的劇本,什麼成語都可以

毛遂自薦

旁白:「毛遂自薦」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說的是平原君的門客毛遂在趙國都城邯鄲被包圍的危急時刻,自告奮勇、力斥楚王的故事。

第一幕 說服楚王

平原君 力勸楚王

楚王 極力推脫

衛兵 持戟站立

第二幕 毛遂自薦

(琵琶配樂,表達平原君憂慮的心情。)

隨從:吾君為何焦慮啊?

平原君:哎!眼下我正要奉命去楚國求救兵,但我擔心楚國因為害怕秦國而不會輕易出兵。所以,我打算先以好言好語相勸,以打動楚王,同意出兵,如果能成功,那就再好不過了。如果他不同意出兵,我再以武力威逼,只有他同意出兵,我等才能回來呀!

隨從:啊!對,此行使命太重要了!

平原君:是呀,是呀,我家賓客千人,真正具備文才武略的人可是太少啰!

毛遂:吾君不必多慮,把我也算上,湊個數吧!

平原君:嗯?先生在我門下幾年了?

毛遂:三年。

平原君:哦,哈哈。世上有才乾的人就像裝進布袋裡的鐵錐一樣,它鋒利的錐尖立即就會露出來。你在我這里已經三年了,卻沒有一個人稱頌過你,也沒有聽說過你有什麼本領,可見先生沒什麼才幹,先生還是不去為好。

毛遂:那就請您把我裝進布袋裡吧!要是早把我裝進布袋裡,何止露出一點尖來,恐怕連錐子把都露出來了。

平原君:好,試試吧。來人!

衛士:在!

平原君:備車出發。

第三幕 力斥楚王

平原君:極力勸說楚王。

楚王:一直猶豫不肯答應。

毛遂:聯合抗秦的計劃兩句話就定了,談了半天,遲遲不定,是何道理?

楚王:噢?他是什麼人?

平原君:我的門客。

楚王:還不快給我下去,我與你的主人談話,你上來干什麼?

(琵琶配樂襯托毛遂的慷慨陳詞,劇情達到高潮。)

毛遂:大王,你敢於這樣無理地申斥我,是憑借著你楚國百萬雄兵,如今我距離你不到十步遠,楚國的軍隊你也無法依靠啦!大王,你的性命就掌握在我毛遂的手裡。我的主君就在面前,你這樣無理地申斥我,你把我的主君又置於何種地位呢?我聽說商朝的成湯一開始只有七十里地盤,結果最終卻打下了天下;周文王也只有百里土地,而終使天下的諸侯向他稱臣,他們不是憑借著兵多地廣,而是能根據形勢發揮出威力。而今,楚國有土地五千里,精兵百萬,這是稱霸天下最大的本錢呀!這樣一個強大的楚國,又有誰能戰勝得了呢?然而,秦將百起,無名小輩,帶著幾萬兵,頭一仗就佔領了你們楚國的國都,第二仗,就燒了余林,第三仗就燒了你們祖先的宗廟,連你們的祖先都受到了侮辱,這百年的仇怨,連我們趙國都感到羞辱,難道大王您就不感到恥辱嗎?趙楚聯合抗秦是為了楚國,而不是為了我們趙國呀!大王。

楚王:嗯,是的,是的,正像先生所說的那樣,我一定用我楚國的全部力量與趙國聯合抗秦。

毛遂:那麼,定下來沒有呢?

楚王:定了!定了!

毛遂:好!來人,取雞狗馬血來!

衛士:取雞狗馬血來!

丫環:送上雞狗馬血。

(琵琶配樂體現趙楚聯合的歡樂氣氛。)

毛遂:趙楚訂立聯合抗秦的盟約,大王,您先上請,其次是我的主君,然後是我。

(毛遂、平原君、楚王,一飲而盡。)

旁白:「毛遂自薦」就是毛遂自告奮勇來推薦自己。雖然,三年來在平原君府上,未見毛遂有所表現,然而經過說服楚王出兵抗秦這件事,充分地顯示出毛遂的見識才幹,大智大勇。平原君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目光短淺,險些失去毛遂這樣的人才。通過「毛遂自薦」這個成語的表演,我們應該學習毛遂自我推薦的精神,同時吸取平原君險些失去人才的教訓,爭當伯樂,為社會多做貢獻。

演職人員

平原君:盧遠索

楚王:郭威

毛遂:謝亞力

隨從:胡智貴

平原君衛兵:蔡三達

楚王衛兵:陳睿堯

丫環:潘佳

編劇:何菊秀

旁白:張池

琵琶配樂:林雅璇、林菠

服裝:柯薇薇

導演:陳建華

演出單位:廈門市音樂學校初二年段

演出時間:二○○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演出地點:廈門市警官俱樂部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周部落……)

文王:當今亂世,紂王無道,百姓生活於水火之中,我怎樣才能救民於水火呢?

隨從:大王休要憂慮,先前計劃今日出去打獵,日期已至,可否起身?

文王:本王若要出巡打獵,能獵到什麼好東西呢?

隨從:待小人出去找個占卜者,預料一下後事如何?

文王:快去!快去!休要誤了本王的好運,趕快去找,不得有誤!隨從:遵命!

(稍後……)

隨從:大王!小人已把那神人請來了,正在殿外恭候!

文王:有請。

占卜:大王!

文王:尊師預測本王今日出巡有何好運?

占卜:待本師測之!

文王:啊!尊師!你這卦算得怎麼樣了?

占卜:依卦相看,大王獵到的既不是虎,也不是豹,而是輔佐大王的治國之能臣啊!

文王:好!好!好!尊師此卦算得極為巧妙!來人!重賞千金,送尊客!

(渭水河岸……)

姜尚:據說周部落姬昌,寬厚仁愛,愛民如子,可能有得之天下的希望,待老夫天天到這渭水河岸釣魚,終將一日,必定能見到他!

隨從:你這糟老頭!見了文王,還不參拜!

姜尚:哎!老夫在這釣魚多日,也不見一條魚上鉤啊!

文王:敢問老先生高姓大名?

姜尚:老夫姓姜名尚,今年七十有餘,在這釣魚多日,希望有個賢能之君能拜見老夫,今日見你,定為日後之君,可是你的隨從……

文王:請恕隨從無禮!可是老先生這樣能釣到魚嗎?

姜尚:老夫這樣的釣魚法,叫做「願者上鉤」!

文王:敢問老先生對當今亂世有何高見?

姜尚:紂這個昏君整日飲酒作樂,統治極為腐朽,百姓欲將暴動,大王何不趁此機會發兵,直逼朝歌,百姓必將投奔大王,大王就可以取得天下了!

文王:哎呀!原來老先生就是本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所景仰的姜先生啊!請受本王一拜!

(周部落……)

文王:姜先生,我們要征伐暴君,您看應該先攻打哪一國呢?

姜尚:依臣之見,應先攻打密須。

文王:密須?不過這密須國君厲害得很,恐怕打不過他。

姜尚:密須國君荒淫無道,百姓對他已經恨之入骨,就算他再強大十倍,我們也不用怕!

文王:好!那就請姜先生派兵攻打密須!

姜尚:臣遵命!

(幾天後……)

隨從:啟稟大王,姜先生已把密須國、崇國打敗,正在回部落的路上!

文王:好!本王就在此靜候姜先生!

姜尚、武王:參拜大王(父王)!

文王:姜先生啊!您真是神機妙算,真可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啊!姬發,姜先生是曠世奇才,治國之能臣,今後你一定要像待我一樣對待姜先生啊!

武王:是!

姜尚:不敢!不敢!老夫只要效忠於大王,就無愧於天下!

——落幕

編劇:錢爽

指導教師:傅勇

演出:福建廈門松柏中學初一學生

立木示信

第一幕 求賢變法

地點:秦王宮殿

人物:點點、小太極、秦孝公、商鞅

場景:秦孝公與商鞅對坐於舞台右側,作議事狀,點點唱流行歌曲上。

點點:媽,我上學了。(邊走邊唱,不小心摔跤昏倒在地,小太極上)

小太極:點點!點點!快醒醒啊!

點點:(醒後作迷惑狀)小太極,我這是在哪裡?這兩個人打扮的像古代人,他們在干嗎?

小太極:你剛才摔了一跤,進入了時光隧道,現在你在戰國時代的秦國。這是秦孝公,這是公孫鞅。因為公孫鞅是衛國沒落的貴族,人們都叫他衛鞅。他們正在商討國家大事呢!

孝公:我再也不要過這種受人欺凌的日子了,我要讓我的國家強大起來!

衛鞅:大王,一個國家要強大起來,就必須要重視農業生產,訓練好軍隊,還要賞罰分明。種地收成多的農民、打仗勇敢的將士,要給予獎賞;而那些不好好生產、打仗貪生怕死的人,一定要加以處罰。真能做到這些,國家沒有不富強的道理。

孝公:先生說的極是,本王決定啟用你進行變法。

第二幕 舌戰群臣

地點:秦王宮殿

人物:秦孝公、商鞅、大臣甲、乙、丙

場景:秦孝公與商鞅對坐於舞台右側,作議事狀,大臣甲、乙、丙邊說邊上。

大臣甲:聽說孝公要啟用商鞅這窮小子進行變法,這不是亂了祖宗的規矩了嗎?

大臣乙:是啊,祖宗傳下來的規矩怎麼能夠亂改!

大臣丙:我們趕快去勸勸孝公吧!(小太極上)

小太極:孝公心裡非常贊成商鞅的主張,覺得不變法就不能使秦國富強起來,但是看到反對的人那麼多,又感到為難,就把許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讓他們辯論。

大臣甲:現在的制度是祖宗傳下來的,官吏做起來得心應手,老百姓也都習慣了。不能改,改了准會亂!

大臣乙:新法是胡來,是謬論!

大臣丙:古法、舊禮改不得!

衛鞅:你們口口聲聲講什麼古法、舊禮,請問這一套能使國家富強起來嗎?從古以來就沒有一成不變的法和禮。只要對國家有好處,改變古法、舊禮有什麼不對?墨守成規只能使國家滅亡!

眾大臣:這……這……

孝公:先生說得對,新法非實行不可!本王封你為左庶長,請趕緊制定出變法方案來。(點點、小太極上)

點點:小太極,衛鞅制定出變法方案了嗎?

小太極:當然制定出來了,孝公看了非常滿意,讓他趕快公布,可商鞅害怕新法沒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開,於是就想出了一個「立木示信」的辦法。

點點:立木示信?

小太極:跟我來,你看了就知道了。

第三幕 南門立木

地點:都城南門、北門

人物:衛鞅、兵勇、圍觀群眾、扛木壯漢

場景:1.城門口一派熱鬧景象,一耍猴人吆喝叫賣,猴子精彩的表演吸引了眾人圍觀。2.衛鞅坐於北門,旁立一兵勇,手持賞金。(一兵勇手持木頭、告示,另一兵勇敲鑼上)

兵甲:快來看!快來看!左庶長的告示。(吸引眾人圍觀)

甲:咦!這上面寫什麼呀?

乙: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金。(眾人嘩然,不可能吧!)

甲:這根木頭頂多百來斤,扛到北門也不是什麼難事,怎麼會給這么多金子?

丙:我看,說不定是個圈套。(丙對丁說)不然你去試試?

丁:我去試?你怎麼不去!

(兵勇甲朝另一場景走去)

兵甲:稟告大人,圍觀的人是挺多,可沒人敢扛木頭。

衛鞅:傳我的命令,把賞金加到五十金。(兵甲疾走到城南門)

兵甲:大人有令,賞金提高到五十金。(人群騷動)

眾人:這新任的左庶長,葫蘆里到底賣的什麼葯呀?

(一壯漢分開人群走上前)

壯漢:唉!你們在看什麼熱鬧?

丁:左庶長令,誰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賞五十金,你信嗎?

壯漢:管他呢?我來試試!

(壯漢扛木頭往前走,後面圍觀群眾跟至北門)

壯漢:大人,我把木頭扛來了。

衛鞅:好!好!你能夠相信並執行我的命令,很好!來人哪!賞五十金給這位壯漢。

甲:天哪,真的賞了他五十金。

乙:看來,這個左庶長說話算數,說到做到,以後他的命令可不能不信了。

丁:真後悔,以後遇到這樣的好事,我第一個上。(點點、小太極上)

點點:噢,「立木示信」原來是這么回事兒啊,衛鞅可真厲害!

小太極:通過這件事衛鞅樹立了威望,開始推行新法,沒過幾年,秦國就強盛起來,成了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孝公十分歡喜,就把商、於一帶的十座城鎮封給了衛鞅。從此,人們就把衛鞅叫商鞅了,他在秦國的這場變法也被稱為「商鞅變法。」

點點:商鞅變法?我們歷史課上講過,老師說商鞅在變法過程中得罪了太子,後來太子即位,就用五馬分屍的酷刑把商鞅殺害了。

小太極:是呀,任何變法、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商鞅的變法遭到了一些頑固貴族的強烈反對。不過,商鞅雖然死了,可他推行的新法已經在秦國紮下了根,再也無法改變了,他的變法為後來秦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鍾聲響起)

點點:小太極,不好了,學校上課了,你快把我送回去吧!

小太極:這好辦,閉上眼睛,跟我來!
指鹿為馬

背景

秦朝末年,統治腐朽,民不聊生,農民起義的烈火燃遍了中原大地。秦將章邯統領的秦軍主力在巨鹿之戰中被項羽擊敗,此刻西楚霸王項羽的數十萬大軍正向秦朝統治中心咸陽逼近。而處在深宮之中的秦二世卻對此一無所知,丞相趙高封鎖了一切消息,多次對二世說:「關東盜毋能為也」。昏庸無能的秦二世就是依靠趙高的奸計才登上皇位的,此時已對他言聽計從,皇宮之中,秦二世等人依然歌舞昇平、醉生夢死。二世把大權交給趙高,大小事情皆由其裁決。趙高權傾朝野,想要犯上作亂,但還是擔心有人不聽他的,於是他又想出了一條奸計,演出了一場「指鹿為馬」的陰險劇。

場景一

趙高府大廳,一張桌子(充當幾案)。

一天,趙高得知章邯在前線投降了項羽,十分惱火,怒氣沖沖地回到府中。在大廳里來回踱步,邊踱步邊氣憤地說:「氣死我也!氣死我也!」然後一屁股坐在幾案旁,作沉思狀。片刻,他自言自語道:「沒想到章邯這個沒用的東西,這么快就投降了項羽,葬送了我30萬主力。唉,二世這個飯桶是指望不了的,得搞掉他才行。(停頓片刻)想我趙高如今權傾朝野,就連皇上也在我的控制之中,李斯一族已被我鏟除,可老夫心裡還是沒底,朝中究竟有多少大臣聽我趙高的,有沒有人敢與我作對呢?(帶著疑問的神態思考了一會兒。突然,眼珠子溜溜一轉,有了主意。)明日早朝,我何不試一試呢?(說完便進了裡屋)

場景二

秦朝皇宮大殿上,一把椅子(充當龍椅)。

第二天早晨,大臣們三三兩兩地走進了大殿。他們互相問候著,議論著二世很久未上朝,今天是否會上朝,以及近期的戰況。這時,司禮太監走上了大殿。

司禮太監:上朝——(群臣在龍椅前面分兩隊站立,等待皇上駕到。)

皇上駕到!(二世昂首闊步緩緩從側邊走進大殿,太監用長袖拂了幾下龍椅,然後二世坐上龍椅。)

群臣:(兩隊向中間靠攏,並面向皇帝鞠躬行禮)參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二世:眾卿平身。

群臣:謝皇上!

司禮太監:今日早朝,有事奏來,無事退朝!(群臣恭敬地立在兩側,都不說話。)

趙高:(眼珠子在其他大臣身上陰險地掃視了一圈,見無人上奏,於是便站出來。)陛下,臣有事上奏。

二世:哦,丞相有何事要奏?

趙高:臣昨夜觀天象,我朝乃吉星高照,陛下頭上也是一片祥雲啊!為恭祝陛下聖安,老臣特獻給陛下一件禮物。

二世:(略深情)丞相日理萬機,替朕分憂,夜裡還想著國家和朝廷,難得,難得啊!(急切地)是什麼禮物?快呈上來,讓朕一睹為快!

趙高:來呀,把禮物呈給陛下。(下人牽著一頭鹿走了進來。)

趙高:(向皇上介紹)陛下,這是一匹馬。它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色澤純正,是世間難得的好馬。(群臣一聽趙高說這是馬,大驚,紛紛探頭細看。)

二世:(看了幾眼鹿,笑著說)丞相弄錯了吧,怎麼把鹿說成馬了呢?(群臣聽皇帝這么一說,於是便大膽地議論起來。)

趙高:(低頭作揖)陛下看仔細了,這的確是一匹馬。(聽到後面有議論的聲音,於是轉過身,大聲地咳嗽了幾聲,群臣趕緊安靜下來。)

二世:(變得疑惑起來)哦?(並開始端詳這頭鹿)

趙高:陛下如若不信,可以問問諸位大臣。(說完走到一位大臣面前,陰險地問)吳大人,你說說,這是鹿還是馬?

大臣吳:(看了一眼那頭鹿,稍停片刻)那分明是一頭鹿。不然,為什麼它有那麼長的角,尾巴又那麼短呢?

趙高:(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你肯定看錯了,這可不是一般的馬。請大人再走近一點,仔細看清楚。(於是大臣吳再次端詳那頭鹿。趙高說完走到另一位大臣面前)李大人,請你說說,它是鹿還是馬?

大臣李:(戰戰兢兢地對著那頭鹿端詳了一會兒)老臣眼花,看不清楚。(說完就保持沉默。趙高又走到另一邊。)

趙高:張大人,你離它比較近,你來說,它是鹿還是馬?

大臣張:(滿臉堆笑,與趙高暗中相互使了一個眼色,吞吞吐吐地)這的確是一匹馬,一匹好馬。(趙高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群臣齊聲:陛下,丞相獻給陛下的的確是一匹馬,不是鹿。丞相是不會弄錯的。

二世:(仍半信半疑地看了那鹿一陣子)原來是朕看錯了。丞相一片忠心,朕心領了。

趙高:(傲慢地示意太監)來呀,把這匹馬牽下去。(司禮太監牽馬下,然後又回到原位。)

二世:(伸了個懶腰,打了個哈欠對太監說)朕今日有些累了,退朝吧!

司禮太監:今日早朝到此,退朝!(群臣退朝,離開大殿,眾大臣向趙高行禮告辭,趙高不理,態度傲慢。他走到大臣吳跟前,陰險地說了一句:「吳大人,你可要保重哦。哼!」然後離去,大臣吳木然地立在那裡。三個大臣邊走邊私下討論。)

大臣甲:這下吳大人落到丞相手中,肯定會被滿門抄斬的,慘了!

大臣乙:他怎敢和丞相過不去呢?

大臣丙:唉,咱們等著看他的悲慘下場吧!

(三位大臣唉聲嘆氣地)

㈢ 成語故事課本劇 十分鍾 七個人左右

先找一個來成語,然後查源找資料,了解成語的故事,接著用真實故事改編。比如:

改過自新【成語故事】

漢朝初期,有個名叫淳於意的名醫。他的醫術非常高明,救治好了很多老百姓。當時,有些權貴人家要他到家裡做專職醫生。但淳於意不願意,因為他覺得像被束縛沒有自由。

後來,他做了齊國太倉長。有一次受到富商的誣陷,被官府判到長安去受肉刑。臨行前,他五個女兒哭得很傷心。淳於意心煩意亂,痛苦地說:「可惜我沒有兒子,在我困難的時候,沒人能夠幫助我。」他的小女兒緹縈聽到父親的話,很難過也不服氣。於是說:「父親,我跟您到長安幫您申冤。」

父女倆跟隨衙御到了長安後,緹縈就上書給漢武帝:人受了肉刑後,恥辱就不能消除。我父親是冤枉的,我願意到官府做丫環為父親贖罪。漢武帝看到緹縈的信後很是感動。於是下詔書赦免了淳於意,並廢除了肉刑。

改過自新這個成語由此而來。改過自新就是改正錯誤,自覺地重新做人!

㈣ 求一個成語故事或寓言故事的話劇劇本,不要太長10到15分鍾就好,道具什麼的最好少一點啦。急求啊!

獨幕話劇
三八二十三
(根據徐敬德《仁愛的孔子》改編)
謝一平 魯群

時間:我國春秋時期
地點:孔子居室
人物:孔子:男,四五十歲,教育家。
仲由:男,二十來歲,讀書人,孔子學生。
買主:男,三十來歲,土豪。
布景:孔子居室,居室中央有一方案,方案上放有好些書簡。

幕啟:孔子在案後盤腿而坐,正在閱讀書簡。捋捋鬍子,微笑。
買主:(急匆匆地上)(大聲地)孔先生,孔先生,你給我們評評理,你給我們
評評理!
仲由:(提著頭盔,隨買主之後上)老師,請你為我們評一下理!
孔子:(疑惑地)你們?評理?評什麼理呀?
仲由:(自信地)剛才,學生在集市上聽見他(指買主)和賣主發生了爭吵,賣
主說三八二十四,讓他給二十四個錢。可他硬說三八二十三,只給二十三各錢。學生上前去
勸他說,三八是二十四,讓他把錢給夠,他根本不聽……
買主:(搶過話頭)什麼根本不聽?三八就是二十三嘛,憑什麼讓我多給錢!
買主、仲由(齊):孔先生(老師),究竟是三八二十三,還是三八二十四?請
你為我們裁定。
孔子:這個簡單……
買主:孔先生,你可不能袒護你的學生啊,我們打過賭的!
孔子:啊?打賭?打了什麼賭?
仲由:如果是三八二十三,我把頭盔輸給他(指指頭盔)!
買主:如果是三八二十四,我把頭輸給他(用手在脖子上轉一圈)!
買主、仲由(齊):孔先生(老師),我們請你定輸贏!
孔子:(為難地)這……讓我想想吧。(思索片刻,背轉身)(鄭重地,緩緩地
)仲由,你輸了……
仲由:(滿臉疑惑)什麼?我輸了?我……
買主:哈,我贏了!頭盔拿來!
仲由:(捨不得,更不服氣)老師,這,這……
買主:(走到仲由面前)怎麼?還不服氣?
孔子:(沉重地)仲由,把頭盔給人家吧!
買主:(奪過頭盔)夫子聖明!(高興地下)
仲由:(不解地)老師,怎麼是我輸了呢?
孔子:我能判你贏嗎?你想想,你輸了,頭盔還可以買到。要是他輸了呢?
仲由:我明白了!(抬頭望著窗外,若有所思)
畫外音:這時,仲由明白了,老師評判的最高標準是"仁愛"。
(劇終)

附原文

仁 愛 的 孔 子
徐敬德

一天,孔子的弟子仲由在集市上看見兩人因買八尺魯縞而發生爭執。賣主說:"三
八二十四,你為什麼不把錢給夠?"買主說:"明明是三八二十三,你憑什麼多收
錢?"仲由是個正直熱情的人,走了過去,笑著對買魯縞的人說:"三八該是二十
四。是你錯了,把錢跟人家給夠吧!"不想,買魯縞的人不服,要與仲由打賭。仲
由性子急,以自己剛買的頭盔作賭注;買魯縞的人火氣更旺,願以自己的腦袋作
賭注。兩人都同意以孔子的裁定為准。
孔子聽了他們的敘說後,笑著對仲由說:"你輸了,把頭盔給人家吧!"仲由目瞪
口呆,眼睜睜地看著買魯縞的人拿著他的頭盔走了。仲由對孔子的裁定大惑不解
,說:"老師,明明是三八二十四,你怎麼說我輸了呢?"孔子笑了笑,說:"你輸
了,頭盔可以重新買到;可要是那個買魯縞的人輸了呢?"仲由明白了,老師這樣
的裁定,是因為"仁愛"是最大的理。

㈤ 重溫經典成語故事及歷史典故短劇劇本徵集

(一)鐵杵磨針

(二)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三)亡羊補牢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六)揠苗助長

【典故】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裡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著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捲起褲管就往水田裡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裡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裡去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子聽到家裡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裡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釋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可以學宋國農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順序,如果一心只想早點完成就破壞它的次序,到頭來不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無成。

(七)買櫝還珠

【典故】
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麼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然後,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一件精緻美觀的工藝品。
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里,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裡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於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後,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後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於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後低著頭一邊欣賞著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裡。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的價值,以致於「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釋讀】
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取捨;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有些可笑。

(八)濫竽充數

【典故】
據《韓非子》記載,齊宣王愛聽吹竽,又好講排場。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這三百人一齊吹竽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根本就不會吹竽,看到這個機會,就到齊宣王那裡去,請求參加這個吹竽隊。齊宣王就把他編在吹竽隊里,並且給他很高的薪水。這位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隊里,拿著竽裝腔作勢。這樣一天天混過去,不曾被人發現。
等到齊宣王死了,齊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齊宣王不同,不喜歡聽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歡叫吹竽的人一個一個地來吹給他聽。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釋讀】
西方諺語說,你可以在某時欺騙某一些人,卻不能一直欺騙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會吹竽硬裝做會吹竽,終有露出馬腳之時。
這個故事也說明南郭先生不善於運用良好的學習條件。在齊宣王300人的吹竽隊里,與其他299名樂師相處,學習資源還算豐富。但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滿足於濫竽充數,自欺欺人,只能落個逃之夭夭的下場。

(九)按圖索驥

【典故】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徵,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徵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麴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麴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裡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釋讀】
按圖像尋求良馬,比喻做事拘泥教條,墨守成規。現在指順著線索去尋找。索是尋找、覓求,驥是好馬。

(十)邯鄲學步

【典故】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
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釋讀】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十一)井底之蛙

【典故】
《莊子秋水篇》講了一個淺井的蝦蟆和東海之鱉的故事。一日,一隻淺井的青蛙見到一隻東海大鱉,便興致勃勃地對它說:「我可快樂啦!出來就在井欄邊跳來跳去,進去就在井壁磚縫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著我的兩腋和腮;游到淺處,泥湯就沒了我的腳。我獨佔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沒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來看看?」
東海之鱉來到井邊,左腳還沒進去,石膝已經被卡住了。東海之鱉慢慢退了出去,然後對這只淺井青蛙講述了大海的樣子:「用千里之遙這樣的字眼兒,不足以說明大海的廣闊;用千仞之高這樣的詞,不足以量盡它的深度。大禹時十年九澇,海水沒顯出增加了多少;商湯時八年七早,海水也並不見減少多少……」淺井的青蛙聽得目瞪口呆,驚恐萬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嘗想到還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屬朝代】
春秋戰國時代
【出處】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釋讀】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十二)葉公好龍

【典故】
魯哀公經常向別人說自己是多麼地渴望人才,多麼喜歡有知識才乾的人。有個叫子張的人聽說魯哀公這么歡迎賢才,便從很遠的地方風塵僕僕地來到魯國,請求拜見魯哀公。
子張在魯國一直住了七天,也沒等到魯哀公的影子。原來魯哀公說自己喜歡有知識的人只是趕時髦,學著別的國君說說而已,對前來求見的子張根本沒當一回事,早已忘到腦後去了。子張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氣。他給魯哀公的車夫講了一個故事,並讓車夫把這個故事轉述給魯哀公聽。
然後,子張悄然離去了。
終於有一天,魯哀公記起子張求見的事情,准備叫自己的車夫去把子張請來。車夫對魯哀公說:「他早已走了。」
魯哀公很是不明白,他問車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來的嗎?為什麼又走掉了呢?」
於是,車夫向魯哀公轉述了子張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這樣的:
有個叫葉子高的人,總向人吹噓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歡龍。他在衣帶鉤上畫著龍,在酒具上刻著龍,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紋的地方也全都雕刻著龍。天上的真龍知道葉子高是如此喜歡龍,很是感動。一天,真龍降落到葉子高的家裡,它把頭伸進窗戶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廳堂上。這葉子高見了,嚇得臉都變了顏色,驚恐萬狀,回頭就跑。真龍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實那葉公並非真的喜歡龍,只不過是形式上、口頭上喜歡罷了。
【釋讀】
我們現實生活中像葉子高這樣的人也有不少,他們往往口頭上標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動真格的,他們卻臨陣脫逃了,這跟葉公好龍又有什麼兩樣呢?

(十三)掩耳盜鈴

【典故】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處】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
【釋讀】
「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十四)自相矛盾

【典故】
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 「這——」 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
【出處】
《韓非子·難勢》
客有鬻於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他兩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應也。
【釋讀】
「矛」古代一種長柄的裝有金屬槍頭的武器,用以刺殺敵人。「盾」,古代用來保護自己、抵檔敵人刺殺的武器。後以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前後不一致或互相抵觸。

(十五)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時,張乖崖在崇陽當縣令。當時,常有軍卒侮辱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事。張乘崖認為這是一種反常的事,下決心要整治這種現象。
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突然,他看見一個小吏從府庫中慌慌張張地走出來。張乘崖喝住小吏,發現他頭巾下藏著一文錢。那個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認是從府軍中偷來的。張乘崖把那個小吏帶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氣:「一文錢算得了什麼!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殺我!」張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為了懲罰這種行為,張乘崖當堂斬了這個小吏。
【釋讀】
成語「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錯不改,將會變成大錯。現比喻只要堅持不懈,總能辦成事情。

(十六)東施效顰

【典故】
西施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時期越國人,她的一舉一動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體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邊洗完衣服准備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皺著眉頭。雖然她的樣子非常難受不舒服,但是見到的村民們卻都在稱贊,說她這樣比平時更美麗。
同村有位名叫東施的女孩,因為她的長相並不好看,他看到村裡的人都誇贊西施用手扶住的樣子很美麗,於是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扶住胸口,皺著眉頭,在人們面前慢慢地走動,以為這樣就有人稱贊她。她本來就長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動作,裝腔作勢的怪樣子,讓人更加厭惡。有人看到之後,趕緊關上大門;有些人則是急忙拉妻兒躲得遠遠的,他們比以前更加瞧不起東施了!
【釋讀】
東施只知道西施皺著眉的樣子美麗,卻不知道這是因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結果只給後人留下「東施效顰」的笑話。

(十七)卧薪嘗膽

【典故】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後傷重而亡。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後,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准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於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裡,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出處】
源於《史記專項王勾踐世家》
【釋讀】
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卧薪嘗膽」,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民奮圖強。

(十八)夜郎自大

【典故】
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於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著前方問說:「這里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為了迎合國王的心意,於是就說:「當然是夜郎國最大啰!」走著走著,國王又抬起頭來、望著前方的高山問說:「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部下們回答說:「天底下沒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了。
」後來,他們來到河邊,國王又問:「我認為這可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川了。」部下們仍然異口同聲回答說:「大王說得一點都沒錯。」從此以後,無知的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途中先經過夜郎的鄰國滇國,滇王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使者一聽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個小國家,竟然無知的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卻沒想到後來使者到了夜郎國,驕傲又無知的國王因為不知道自己統治的國家只和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釋讀】
「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聞而又妄自尊大。

(十九)愚公移山

【典故】
傳說古時候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裡的北山住著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歲了。他每次出門,都因被這兩座大山阻隔,要繞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來,說:「我准備與你們一起,用畢生的精力來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條通向南方的大道。你們說好嗎!」
大家都表示贊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大家的力量加起來,還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搬掉呢?再說,把那些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放到哪裡去呢?」
討論下來大家認為,可以把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扔到東方的海邊和北方最遠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帶著兒孫們開始挖山。雖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們還是堅持挖。直到換季節的時候,才回家一次。
有個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這件事後,特地來勸愚公說:「你這樣做太不聰明了,憑你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這兩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說:「你這個人太頑固了,簡直無法開導,即使我死了,還有我的兒子在這里。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山卻不會再增高,為什麼挖不平呢?」
當時山神見愚公他們挖山不止,便向上帝報告了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動,派了兩個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山背走。從此,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所屬朝代】
春秋戰國時代
【出處】
《列子·湯問第五》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釋讀】
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斗爭。

(二十)熟能生巧

【典故】
從前有個叫陳康肅,號堯咨的人,箭術精良,舉世無雙。他因此心裡非常的驕傲,常常誇耀自己的本領。「哈,哈,哈,我的箭術沒人比得上。你們有誰願意跟我比比看啊?」
「師父,您實在是太高明了,我們怎麼比得上您呢!」「是啊,我們還要多跟您學習,學習呢!師父你再表演一下,讓我們開開眼界嘛!」這些想從陳堯咨那兒學得箭術的年輕人,每天都說些恭維他的話,讓他開心。
有一天陳堯咨帶著徒弟在院子里練習射箭,有一個賣油的老翁正好走過,便停下來看。
陳堯咨舉起了弓,搭上箭,一連發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紅心。徒弟們在旁邊拍手叫好,陳堯咨也很神氣的對老翁說:「你看怎麼樣?」那個老翁只是微微點頭,並不叫好。
陳堯咨心裡很不舒服,不客氣的問他:「喂,你這個老頭也會射箭嗎?」「不會。」「那麼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嗎?」「好是好,不過,這只是一平常的技術罷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老頭兒,你說的是什麼話?竟然這樣悔辱我們師父。你知不知道我們師父的箭術,沒人能比得上。你簡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輕人,你先別生氣,我說的是真話。你的箭術的確平常的很,沒什麼值得誇贊的。」「老頭兒,聽你這么說好象很內行,那你就露兩手給我們瞧瞧。不服氣就比畫比畫。光說不練你有個什麼用!」「小兄弟,這射箭的本領我可沒有,不過讓我倒油給你們看看。」「倒油,這還用得著你這個老頭來表演嗎?倒油誰不會?別開玩笑啊!」「你們還是看了再說吧。」
老翁說完,就拿了一個葫蘆放在地上,又在葫蘆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銅錢。然後舀了一杓油,眼睛看準了,油杓輕輕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條細細的黃線,筆直的從錢孔流入葫蘆里。倒完之後,油一點兒也沒沾到銅錢。
老翁很謙虛的向陳堯咨說:「這也是一種平常的技術罷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陳堯咨聽了十分慚愧,從此更加努力的練習射箭,再也不誇耀自己的箭術。後來他的人品和箭術一樣好.
【釋讀】
這個成語,說明不管做什麼事情,只要勤學苦練掌握規律,就能找出許多竅門,干起來得心應手。
(望採納,謝謝)

㈥ 成語故事 表演 劇本

成語故事串燒表演劇本 一、聞雞起舞 旁白:《聞雞起舞》 西晉的名將祖狄在年輕的時候就立志報效國家,他每天讀書習武,從不 浪費時間

㈦ 急急急 有木有關成語故事的小話劇(要台詞 要有旁白 與人物對話 最好5。6分鍾就可以演完 道具越少越好 )

三人成虎
典故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恭,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恭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恭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恭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恭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他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出處)漢·劉向《戰國策·魏策二》
編輯本段道 理
(1)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對人對事不能以為多數人說的就可以輕信,而要多方面進行考察,並以事實為依據作出正確的判斷。 做事要善於調查研究,不要輕信於人。 (2)《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眾,蠱惑人心。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 《成語 聞雞起舞》王建峰 繪制
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你聽見雞叫了嗎?」劉琨說:「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祖逖說:「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㈧ 表演一個關於成語故事的小劇(7個人),可以選什麼

表演一個關於成語故事的小劇
下面的成語你都可以選擇:
《刻舟求劍內》、《愚公移山》、《守株容待兔》、
《完璧歸趙》、《亡羊補牢》、《揠苗助長》、
《晏子使楚》、《狐假虎威》、《卧薪嘗膽》、
《自相矛盾》、《盲人摸象》、《圍魏救趙》、
《黃粱一夢》、《東施效顰》《完璧歸趙》《掩耳盜鈴》

㈨ 成語故事的舞台劇!~~~

http://www.white-collar.net/child/fable/cygs/index.html
這樣抄就可以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