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發布時間: 2021-02-06 06:07:51

㈠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150字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秦朝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叫孟姜女。有一天,孟姜女救了逃難范喜良,並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兩人准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晚上賓客散去後,忽然闖進來一隊官兵把范喜良抓去修長城了。孟姜女悲憤交加,決定去尋找丈夫。

孟姜女一路跋山涉水,到達了長城後卻找不到自己的丈夫。她詢問了民夫是否有見過自己的丈夫范喜良,民夫告訴她范喜良早就累死了,屍體就埋在長城腳下。

聽到這個噩耗,孟姜女在長城下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這個故事表達人們對秦始皇暴政的痛恨和對孟姜女遭遇的同情。

(1)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擴展閱讀:

孟姜女的傳說一直以口頭傳承的方式在民間廣為流傳。直到20世紀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動下,才被納入到研究者的視野中。

現代歷史學者顧頡剛在20年代中對這個傳說曾經作過系統的研究。編著有《孟姜女故事研究集》。除國內學者繼續研究外,日、蘇等國漢學家也注意對它進行研究。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不僅在我國的山東、山西、陝西、湖北、甘肅、河北、北京、河南、湖南、雲南、廣東和廣西、福建、浙江、上海、江蘇等地廣為流傳。

也被日本、俄羅斯等國的民眾所熟知,並逐漸形成多種傳說版本。早在唐朝時便有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日本寫本」。

㈡ 孟姜女的故事簡介30字內

美人名叫孟姜女,葫蘆仙子落凡塵。兩情相悅定終身,拜堂之日宴賓朋。忽聞堂外馬蹄響,緣是官兵尋上門。杞良北上修城牆,望夫石上念范郎。念你三餐不得飽,念你天寒無溫床。孟姜女,整行裝,千里尋夫離家鄉。

長亭一別兩寒暑,尋夫之路苦難當。行至關前先站定,無有關稅不放行。怎奈錢財早用盡,唱支悲曲差人聽。先唱千里尋夫苦,再唱離家念雙親。路人聞之皆落淚,城門大開謝神靈。得知范郎塵歸土,萬念俱灰痛失聲。

孟姜女,哭長城,城牆倒,山地崩,哭倒長城八百里,始皇聞聽發龍威。卻見此女不由贊,欲留宮中當嬪妃。修橋立碑行國葬,只為抱得美人歸。一女豈能從二夫,開口大罵無道君。縱身一躍入渤海,曠古真情永留名。

(2)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擴展閱讀

孟姜女的傳說一直以口頭傳承的方式在民間廣為流傳。直到20世紀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動下,才被納入到研究者的視野中。現代歷史學者顧頡剛在20年代中對這個傳說曾經作過系統的研究。編著有《孟姜女故事研究集》。除國內學者繼續研究外,日、蘇等國漢學家也注意對它進行研究。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不僅在我國的山東、山西、陝西、湖北、甘肅、河北、北京、河南、湖南、雲南、廣東和廣西、福建、浙江、上海、江蘇等地廣為流傳,也被日本、俄羅斯等國的民眾所熟知,並逐漸形成多種傳說版本。早在唐朝時便有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日本寫本」。

㈢ 孟姜女真的是杞梁之妻嗎

正月里來是新春,家家戶戶點紅燈。

別家丈夫團圓聚,孟姜女丈夫造長城。

這首在江南地區流傳的《唱春調》,說的是孟姜女萬里尋夫哭崩長城的故事。這一故事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它與《牛郎織女》、《白蛇傳》和《梁山伯與祝英台》並列為我國的四大民間傳說。

相傳孟姜女為秦始皇時人,因丈夫范喜良被迫修築長城,便萬里送寒衣,哭於城下,城為之崩裂,而丈夫屍骨被發現,後投海而死。反映了民間傳說中忠於愛情、反抗暴政的婦女形象。孟姜女故事最早見之於唐代的《同賢記》。《同賢記》說,燕人杞良「避始皇築長城之役,逃入孟超後園;孟超女仲姿(孟姜女)浴於池中,仰見之,請為其妻……夫妻禮畢,良回作所,主典怒其逃走,打殺之,築城內。仲姿既知,往向城哭。死人白骨交橫,不能辨認,乃刺指血滴白骨,瀝至良骸,血徑流入,便收歸葬之」。

一般認為,孟姜女故事可能是由《左傳》所載春秋時「杞梁妻」哭夫崩城故事附會而成,後來經過說唱、故事、戲劇、歌曲等多種文藝形式而廣為流傳於民間。

孟姜女故事由原來的春秋時的杞梁妻逐漸演變,到了隋唐以前,急遽轉變為孟仲姿哭倒埋夫屍的萬里長城的傳說,以至發展到後來的孟姜女面對面與秦始皇作斗爭,投水而死的情節,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會地主統治階級的暴虐,以及勞動人民對統治階級殘酷的奴役勞動的不滿與反抗。這正是故事流傳久長,廣泛深入人心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於孟姜女故事流傳久遠,它的內容情節,真是眾說紛紜,變化之大,達到了驚人的地步。孟姜女的名字,有杞梁妻、孟姜、孟姿、孟仲姿諸說;杞梁的名字,有杞良、范良、犯良、范杞梁、萬杞良、范喜良、萬喜良、范希郎、范士郎諸說;盂姜女的生地,有長清、安肅、同官、泗州、武州、乍浦、華亭、江寧諸說;她的死地,有益都、同官、澧州、潼關、山海關、綏中、東海、鴨綠江諸說;她的死法,有哭死、力竭而死、城牆壓死、投水、跳海、觸石、騰雲、投火化煙,以及壽至99諸說;她哭倒城的長度,有5丈、二三里、3000餘丈、800里、萬里、10萬里諸說;她哭崩的城,有杞城、莒城、長城、穆陵關、潼關、山海關、韓城、綏中、長安諸說;她尋夫的路線,有渡澮河而北行、出秦嶺而西北行、經泗州至長城、經鎮江到山海關、經杞城關到潼關諸說。實在莫衷一是。

撇開這些枝節問題不談,在涉及到孟姜女故事的來源和原型這個主要問題上,學術界也存在著較大的分歧。

在我國學術界,對孟姜女故事最有研究的,當首推顧頡剛先生,他不僅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而且對民間文學,特別是孟姜女故事,有著卓越的研究成果。有人說,顧先生是「孟姜女學」的創始人。這是符合實際的。他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一文的發表,距今已有半個世紀,仍不失為研究孟姜女故事的重要論著。

顧先生以為:「孟姜女即《左傳》上的杞梁之妻。」《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傳說:春秋時齊侯(庄公)攻打莒國,杞梁為先鋒,被打死了。齊侯歸還時。在城郊遇到杞粱之妻,向她弔唁,她不以為然,說道:「若杞梁有罪,也不必吊;倘若無罪,他還有家咧。我不應在郊外受吊。」齊侯於是便到他家弔唁了。這是公元前550年的事。顧先生的論據是:孟姜女夫名與《左傳》中男主人公名字相合;女主人公向城哭夫,最早也見之於《左傳》。

不少學者同意顧先生的論點。

也有些研究者懷疑顧先生關於唐代以來孟姜女故事是由春秋時代杞梁故事嬗變而來的判斷。

日本學者飯倉照平在《關於孟姜女》一文中指出:「杞梁妻的傳說與孟姜女故事不同,後者是在六朝與唐之間才最終形成的。六朝在道佛教影響下產生的志怪小說對孟姜女的故事有很大的影響。」(載1958年第八期日本《文學》雜志)

蘇聯學者鮑·李福清在1961年出版的《萬里長城的傳說與中國民間文學的體裁問題》一書中指出:「顧頡剛先生關於孟姜女傳說起源於古籍資料,這一結論是不能令人同意的。」「孟姜女的傳說事實上是民間產生的,後來才筆之於書,而由於各種具體的歷史條件,它的情節才發生了變化。可以認為,孟姜女傳說與武士杞梁之妻的傳說無關。」

中國學者路工也認為,杞梁妻和孟姜女這兩個傳說在內容上根本不同,其主人公也有許多差異。

不過,民間文學專家鍾敬文先生卻認為:「有些孟姜女故事研究者,頗懷疑顧先生關於唐代以來孟姜女故事是由春秋時代的杞梁妻故事嬗變而來的判斷。關於這點,我倒是同意顧先生的結論的。理由,說起來話長,只好待將來有機會時再論述。兩個月前(即1981年10月),見到來我國訪問的蘇聯漢學家李福清博士,我告訴他關於顧先生論斷的我的看法。他說他寫作那篇孟姜女論文時,年紀很輕(現在也不過49歲),意思是對問題考慮可能不夠周全。看來,他並不堅持他早年的意見。」

孟姜女故事在我國流傳了2000多年。它是我國民間文學的珍品,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值得我們從多方面對它作更加深入的研究。

㈣ 孟姜女傳說的傳承意義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不僅在我國的山東、山西、陝西、湖北、甘肅、河北、北京、河南、湖南、雲南、廣東和廣西、福建、浙江、上海、江蘇等地廣為流傳,也被日本、俄羅斯等國的民眾所熟知,並逐漸形成多種傳說版本。早在唐朝時便有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日本寫本。
現代學者顧頡剛在20年代中對這個傳說曾經作過系統的研究。編著有《孟姜女故事研究集》。除國內學者繼續研究外,日、蘇等國漢學家也注意對它進行研究。
至今在衛輝池山鄉歪腦村一帶還流傳其故事,山上能見到孟姜女哭塌長城的淚滴石。新鄉市區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橋等名稱。後人為了紀念她,便修了貞女祠,俗稱孟姜女廟。孟姜女廟是國家首批5A級景區,著名的文物游覽勝地。1956年,被公布為河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3年,在姜女廟北側,新興建了大型園林式庭院建築——孟姜女苑。 以孟姜女千里尋夫的民間傳說為依據,以具有秦、明代建築風格的宮殿、瓦舍、衙署、城垣、水榭、樓廊等為依託,運用現代化的聲、光、電等控制技術,修建了許多場景,將「孟姜女尋夫」這一歷史傳說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廣大遊客面前。(來自大眾信息網)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孟姜女傳說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隆重授予山海關為「中國孟姜女文化之鄉」和「中國孟姜女文化研究中心」 (來自新華網)

㈤ 民間故事:孟姜女哭長城(請講述詳細的故事)

[ 簡要描述 ]
民間流傳的故事孟姜女哭長城,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民間傳說,它以戲劇、歌謠、詩文、說唱等形式,廣泛流傳,可謂家喻戶曉。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屍骸,孟姜女於絕望之中投海而死。
[ 故事大概 ]
傳說很久以前江蘇松江府有個孟家莊,孟家莊有一老漢善種葫蘆。這一年他種的葫蘆長得非常繁盛,其中一棵竟伸到了鄰居姜家院里。孟、姜兩家非常交好,於是便相約秋後結了葫蘆一家一半。到了秋天,果然結了一個大葫蘆,孟、姜兩家非常高興,把葫蘆摘下來准備分享。忽聽葫蘆里傳出一陣陣小孩的哭聲,孟老漢非常奇怪,便用刀把葫蘆切開一看,呀!有個小女孩端坐在葫蘆中,紅紅的臉蛋,圓嘟嘟的小嘴,很是惹人喜愛。姜家老婆婆一看,喜歡的不得了,一把抱起來說:「這孩子就給我吧!」可是孟老漢無兒無女,非要不可,兩家爭執起來,一時間不可開交。到後來,只好請村裡的長者來斷。長者說:「你們兩家已約定葫蘆一家一半,那麼這葫蘆里的孩子就算你們兩家合養吧。」於是小姑娘便成了姜孟兩家的掌上明珠,因孟老漢無兒無女,便住在了孟家,取名孟姜女。 孟姜女
斗轉星移[1],日月如梭,孟姜女一天天地長大了,她心靈手巧,聰明伶俐,美麗異常,織起布來比織女,唱起歌來賽黃鶯,孟老漢愛如珍寶。
這一天,孟姜女完引針線,到後花園去散心。園中荷花盛開,池水如碧,忽然一對大蝴蝶落在池邊的荷葉上,吸引了她的視線,她便輕手輕腳地走過去,用扇一撲,不想用力過猛,扇子一下掉在水中。孟姜女很是氣惱,便挽起衣袖,探手去撈,忽聽背後有動靜,急忙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個年輕公子立在樹下,滿面風塵,精神疲憊。孟姜女急忙找來父母。
孟老漢對年輕人私進後花園,非常生氣,問道:「你是什麼人,怎麼敢私進我的後花園?」年輕人急忙連連請罪,訴說了原委。
原來這個年輕人名叫范喜良,本姑蘇人氏,自幼讀書,滿腹文章。不想秦始皇修築長城,到處抓壯丁,三丁抽一,五丁抽二,黎民百姓怨聲載道。范喜良急忙喬裝改扮逃了出來。剛才是因飢渴難耐,故到園中歇息,不想驚動了孟姜女,邊說邊連連告罪。
孟姜女見范喜良知書秉禮,忠厚老實,便芳心暗許。孟老漢對范喜良也很同情,便留他住了下來,孟姜女向爹爹言明心意,孟老漢非常贊成,便急忙來到前廳,對范喜良道:「你現在到處流落,也無定處,我想招你為婿,你意如何呀?」范喜良急忙離座辭道:「我乃逃亡之人,只怕日後連累小姐,婚姻之事萬不敢想。」無奈孟姜女心意已決,非喜良不嫁,最後范喜良終於答應。孟老漢樂得嘴都合不上了,急忙和姜家商議挑選吉日,給他們完婚。
孟家莊有一無賴,平時喜歡拈花惹草,無所事事,多次上門求親,孟老漢堅辭不允,他便懷恨在心, 孟姜女哭長城伺機報復。如今聽說了范喜良之事,便偷偷地到官府去告了密,帶著官兵來抓人。
這時孟家還蒙在鼓裡呢,他們剛剛新婚三天,仍沉浸在喜悅之中,忽然嘩啦啦一聲,大門被撞開了,一群官兵沖進來,不由分說,把范喜良繩捆索綁就要帶走,孟姜女急忙撲上去,被官兵一把推開,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夫君被官兵帶走了。
自此孟姜女日夜思君,茶不思,飯不想,憂傷不已。轉眼冬天來了,大雪紛紛,姜女想丈夫修長城,天寒地凍,無衣禦寒,便日夜趕著縫制棉衣,邊做邊唱起了自編的小曲:「月兒彎彎分外明,孟姜女丈夫築長城,哪怕萬里迢迢路,送禦寒衣是濃情。」
一夜之間,做好棉衣,孟姜女千里迢迢,踏上路程。一路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不知飢渴,不知勞累,晝夜不停地往前趕,這一日終於來到了長城腳下。
可長城下民夫數以萬計,到哪裡去找呢?她逢人便打聽,好心的民夫告訴她,范喜良早就勞累致死,被埋在長城裡築牆了。孟姜女一聽,心如刀絞,便求好心的民工引路來到了范喜良被埋葬的長城下。坐在城下,孟姜女悲憤交加:想自己千里尋夫送寒衣,盡歷千難萬險,到頭來連丈夫的屍骨都找不到,怎不令人痛斷柔腸。愈想愈悲,便向著長城晝夜痛哭,不飲不食,如啼血杜鵑,望月子規。這一哭感天動地,白雲為之停步,百鳥為之噤聲。直哭了三天三夜,忽聽轟隆隆一陣山響,一時間地動山搖,飛沙走石,長城崩倒了八百里,這才露出范喜良的屍骨。
長城傾倒八百里,驚動了官兵,官兵上報秦始皇。秦始皇大怒,下令把孟姜女抓來。等孟姜女被抓,秦始皇一見她生的貌美,便欲納她為正宮娘娘。孟姜女說:「要我作你的娘娘,得先依我三件事:一要造長橋一座,十里長,十里闊;二要十里方山造墳墩;三要萬歲披麻戴孝到我丈夫墳前親自祭奠。」秦始皇想了想便答應了。不幾日,長橋墳墩已全都造好,秦始皇身穿麻衣,排駕起行,過長城上長橋,過了長橋來到墳前祭奠。祭畢,秦始皇便要孟姜女隨他回宮。孟姜女冷笑一聲道:「你昏庸殘暴,害盡天下黎民,如今又害死我夫,我豈能作你的娘娘,休可妄想!」說完便懷抱丈夫遺骨,跳入了波濤洶涌的大海。一時間,浪潮滾滾,排空擊岸,好像在為孟姜女悲嘆。
[ 故事源起 ]
有人認為孟姜女的故事來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的齊國武將杞梁的妻子,無名無姓,稱為杞梁妻。「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齊侯吊諸其室。」即杞梁之妻要求齊侯在宗室正式弔唁杞梁。其中既沒有「哭」,也沒有長城或者城牆、更無「城崩」、「投水」等情節。「哭」的情節早在《禮記·檀弓》記曾子提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這說明她遇見齊侯為的是迎柩;「哭之哀」三字又塗上了感情的色彩了。其次是《孟子》上的淳於髡的話。他道:」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謳,綿駒處於高唐而齊右善歌,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他把杞梁妻的哭和王豹綿駒的歌謳同舉,並說她 哭夫而變看國俗,可見齊國唱她的哭調的風氣很盛行的。據戰國時的記載,雍門周以哭見孟嘗君孟嘗君為之流涕狠戾;韓娥過雍門,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其後雍門人善放娥之遺聲:可見齊都中人的好唱哭調原是戰國時的風氣所以我們可以懷疑淳於髡這話是倒果為因的:因為齊國有此風氣,所以成了杞梁之妻的哭;她的哭中,原有韓娥們的成分,她的故事中加入的哀哭一段事原是戰國時音樂界風氣的反應。接著西劉向的《說苑·善說篇》加上「崩城」的內容:「昔華周、杞梁戰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厄。」劉向《列女傳》又加上「投淄水」的情節:「杞梁之妻無子,內外皆無五屬之親。既無所歸,乃就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內誠動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乃枕其夫屍於城下而哭之,內誠感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城為之崩。既葬,曰:『我何歸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一些詩詞也有對杞梁妻的抒情描述。三國時曹植在《黃初六年令》中說「杞妻哭梁,山為之崩」。敦煌石窟發現的隋唐樂府中有「送衣之曲」,增加了送寒衣的內容。唐代貫休的詩作《杞梁妻》首次將故事時間移動到秦朝時,並將「崩城」變成「崩長城」:「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疲魂飢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這時的內容和後來的故事已經差不多了。杞梁後來訛化成萬喜良或范喜良,其妻成為孟姜女。南宋鄭樵曰:「杞梁之妻,與經傳所言者,數十言耳,彼則演成萬千言……。」元代開始孟姜女的故事被搬上舞台。顧炎武的《日知錄》中闡述了孟姜女的故事演變過程。顧頡剛發表《孟姜女故事研究》對故事演變的過程進行了更為詳盡的闡述。

提供的詳細吧!~~~ 選我為最佳答案吧!~~~ 樓主新年大吉啊!~~

㈥ 孟姜女哭長城(故事縮短,200字左右)

相傳秦朝時,秦始抄皇建長城襲時,勞役繁重,青年范喜良和女子孟姜女剛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為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

孟姜女身穿寒衣,歷盡了千辛萬苦才終於來到了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在長城上哭了三天三夜,忽然長城就此坍塌,露出了范喜良的屍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後於絕望之中投海而亡

(6)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擴展閱讀: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不僅在我國的山東、山西、陝西、湖北、甘肅、河北、北京、河南、湖南、雲南、廣東和廣西、福建、浙江、上海、江蘇等地廣為流傳,也被日本、俄羅斯等國的民眾所熟知,並逐漸形成多種傳說版本。早在唐朝時便有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日本寫本」。

現代學者顧頡剛在20年代中對這個傳說曾經作過系統的研究。編著有《孟姜女故事研究集》。除國內學者繼續研究外,日、蘇等國漢學家也注意對它進行研究。

㈦ 孟姜女的原著或原版故事。

「正月里來是新春,家家戶戶掛紅燈,人家夫妻得團圓,孟姜女的築長城……」這支從正月一直唱到臘月的民歌,講述的是孟姜女哭倒長城的傳說,在我國流傳甚廣。幾年前,這個民間傳說已經和其他30項民間文學一起被列入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孟姜女傳說的主要內容是,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以後,下令修築萬里長城。南方有個名叫范杞(音qǐ)梁(或萬喜梁)的人,被捉到北方修築長城。他的妻子孟姜婦女日夜擔憂丈夫的身體,怕他受不住北方的寒氣,就帶著寒衣到遙遠的北方去尋找丈夫。她歷盡艱辛到達修築長城的地方時,范杞梁已經死去,屍體被埋在城牆里。孟姜女悲痛欲絕,一連哭了三天三夜,哭得驚天動地,最終將長城哭塌了。

這個故事雖然屬於民間傳說,但卻有著一定的生活基礎,並非全是虛構。追溯來源,《左傳》中的一段記載應算是最早的。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載,公元前550年(春秋時期齊庄公四年)秋天,齊國將軍杞梁率兵攻打莒(音jǚ)國(今山東莒縣),不幸身亡。其妻迎柩至郊外(齊長城與淄水交匯處,今淄博博山源泉鎮北)。齊庄公想在此處弔唁,遭到孟姜的反對。她說:「杞梁是怎麼死的?如果他有錯誤,乾脆就不要把他的屍體運回來。如果沒有錯誤,先人留下來的破屋還在那裡,我不能就這么草率地在郊外接受弔唁。」齊庄公只好到杞梁的家裡舉行弔唁儀式。

請讀者諸君注意一下,《左傳》記事很簡略,不帶感情色彩,這時候的杞梁妻並沒有「哭」,而且故事與「城牆」也沒有一點關系。

直到200年後,曾子在評論蕢(音kuì)尚在路上接受使者弔唁時,又提到了此事,說:「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吊之。」曾子認為蕢尚不如杞梁的妻子懂得禮儀。在曾子的嘴裡,杞梁妻不僅「哭」了,而且還哭得很悲傷,故事已經帶上了明顯的感情色彩。戰國時期的《孟子》,曾引用了當時一個叫淳於髡(音kūn)的人的話,也說「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後來的《韓詩外傳》也引用淳於髡的話說,「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稱詠」 。這就使《左傳》中的史實「杞梁妻拒齊庄公郊外弔唁」變成了「杞梁妻哭夫」,故事的重心發生偏移。《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西北有高樓》,裡面有這樣幾句:「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杞梁妻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已成了哭的典型。

到西漢時,劉向認為杞梁妻是個善於說話的人,將其收錄在《說苑•善說篇》中。他記述杞梁妻時,說「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原著缺少一字)」。在劉向的另一部書《烈女傳》中,又進一步記敘為,杞梁妻無子,聽到丈夫的死訊,就枕著丈夫的屍體,痛哭於莒城之下,「內誠動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應該說,劉向是最早將杞梁妻故事與哭城聯系起來的人。

從此,杞梁妻「哭」的威力一發不可收拾,不僅「崩城」,甚至是到了「崩山」的地步。東漢初年的王充不相信人會哭壞城牆之說,但是他的《論衡》里曾引用了當時非常流行的說法,那就是杞梁妻哭崩了杞城,而且有五丈!三國時候,曹植在《黃初六年令》中說「杞妻哭梁,山為之崩」,又在《精微篇》中提到「杞妻哭死夫,梁山為之傾」。據顧頡剛先生的《孟姜女故事研究》考證結論,梁山崩壞確有其事,而且是春秋時期的一件大事。從此,梁山崩與杞梁妻兩件事情就結合到了一起,其中原因除了要表現杞梁妻哀哭感動上天以外,恐怕也與「杞梁」的名字中有個「梁」字有關。

上面所說的杞梁妻,原來是沒有名字的,為什麼最後會被稱為「孟姜女」呢?孟姜女這個名字最早見於敦煌石室殘卷:「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歸。造得寒衣無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史家一般認為,這已是五代時的作品。不過,「孟姜」一詞在《詩經》中就早已經出現,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對貴族婦女的尊稱。《詩經》中就有「美孟姜兮」、「彼美孟姜」等詩句。究其實,「孟姜女」的意思就相當於我們今天說的「靚女」,它並非特指,而是一個象徵性的通稱。

自從「孟姜女」和「哭長城」聯繫到一起,有關「哭的是哪裡的長城」這個話題就在民間爭議開來。有說孟姜女哭的是齊長城,在山東境內,有說孟姜女哭的是秦長城,要不然為什麼秦始皇會在一怒之下搜尋這位美嬌娘。其實,無論是齊長城還是秦長城,都是後人的附會。南北朝時期的《同賢記》中已有了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雛形。到了唐代,秦始皇才和孟姜女真正掛上關系。

那麼,為何孟姜女故事會和秦始皇聯繫上呢?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故事都必須依附於大家共同的知識,才能為更多的人記住,才能更廣泛地流傳。一開始說孟姜女哭的是某一個城市的城牆,只能為這個小范圍內的人們接受。隨著不斷傳播,需要說成一個為更多人熟知的大一些地方的城牆。當孟姜故事在齊魯大地流傳時,就自然變成了哭崩齊國城牆,而當故事傳播到全國范圍時,就需要孟姜女哭倒一個全國民眾都知道的城牆。這時候,它找到了一個對於全國民眾來說都是共同認同的指代物———秦長城!所以,原本沒有「哭」的孟姜女,從春秋到了唐朝,終於「哭倒」了秦長城。

有意思的是,「孟姜女」傳說在各個地方的版本並不完全相同。清代在廣西一帶流傳的是,「孟姜女」和萬喜良不是偶然遇見,而是從小青梅竹馬。萬喜良的父親是儒士,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被抓。萬喜良的父親跟孟姜女的父親是好友,於是萬喜良就逃到孟姜女家。秦皇島一帶流傳的孟姜女傳說,還將孟姜女和項羽聯系在了一起。

現在我們聽得最多的孟姜女傳說,其故事核心在唐朝就已經基本定型,故事的情節主要就是「哭倒長城」和「斗秦始皇」。將孟美女之哭與秦始皇修築長城扯在一起,無非是抨擊秦始皇的殘暴,同時也反映了人民群眾反對暴力,嚮往忠貞愛情的美好願望。

今天,當我們到山海關游覽時,造訪孟姜婦女廟,門柱上的題聯或許還能引起我們的感嘆:

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

㈧ 孟姜女哭長城寄託的美好願望是什

孟姜女哭長城寄託來的美好願望是自天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能夠團團圓圓,希望不再有繁重的勞役負擔。

孟姜女的傳說一直以口頭傳承的方式在民間廣為流傳。直到20世紀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動下,才被納入到研究者的視野中。

現代歷史學者顧頡剛在20年代中對這個傳說曾經作過系統的研究。編著有《孟姜女故事研究集》。除國內學者繼續研究外,日、蘇等國漢學家也注意對它進行研究。



(8)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擴展閱讀:

故事演變

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將孟姜女傳說的原初形態一直上溯到《左傳》上的一個故事。《左傳》記述這個故事是想褒揚杞粱妻(也就是後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際,仍能以禮處事,神志不亂,令人欽佩。

《左傳》上沒有哭聲的杞粱妻,到戰國時就沾染了當時音樂界的風氣,增加了哀哭的一段故事。這是個很重要的轉變,後世關於杞粱妻故事的變異就是順著這「哭之哀」生發出來的。

「哭夫」情節的增加,是在《禮記》「檀弓」里曾子的話。曾子說杞梁妻「哭之哀」;到了戰國時期的《孟子》,又引淳於髡的話說「華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變了國俗」;使《左傳》中的史實「杞梁妻拒齊庄公郊外弔唁」變成了「杞梁妻哭夫」,故事的重心發生偏移。

㈨ 孟姜女哭長城寄託了怎樣的美好願望

這個故事是希望天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能夠團團圓圓,希望不再有繁重的勞役負擔。故事源自於「杞梁妻哭夫」的史實編寫,故事中的兩個主人公,一個是孟姜女原型杞梁妻,一個是杞梁,歷史上確有此人,並非虛造。

孟姜女的傳說一直以口頭傳承的方式在民間廣為流傳。直到20世紀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動下,才被納入到研究者的視野中。現代歷史學者顧頡剛在20年代中對這個傳說曾經作過系統的研究。編著有《孟姜女故事研究集》。除國內學者繼續研究外,日、蘇等國漢學家也注意對它進行研究。



(9)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擴展閱讀:

傳承意義

隨著孟姜女故事的流傳,歷史上各地興起了建廟熱。現知孟姜女最早的廟建於北宋,河北徐水和陝西銅川都發現北宋祥符和嘉年間重修姜女廟的碑刻。許多方誌都把孟姜女說成是本地人,臨淄、同官(銅川)、安肅(徐水)、山海關和潼關都有孟姜女的墓冢。

清末上海拓建馬路時曾於老北門城腳掘出一石棺,中卧一石像,胸有「萬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間上海建城時所埋。據《孟姜仙女寶卷》,始皇築長城,太白星降童謠:「姑蘇有個萬喜良,一人能抵萬民亡。

後封長城做大王,萬里長城永堅剛。」秦皇固城捉喜良,引發出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故事。秦皇允許孟姜三件事,修橋、造墳、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後投水而死。

在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松江人。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對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故事經歷了兩千餘年的流傳與演變。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