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民風民俗的故事

民風民俗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19 10:24:30

1. 杭州的民間藝術、文化遺產、民風民俗、傳說故事、手工藝有哪些

西湖
岳廟
蘇小小墓
雷峰塔
斷橋殘雪
蘇堤
靈隱寺 飛來峰
三潭印月

2. 關於民風民俗的故事作文

民風民俗水花——―傣族潑水節「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影響力最大的,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潑水節又叫「浴佛節」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四月中旬;一般持續三至七天,第一天用傣語叫做「麥日」於農歷除夕相似;第二日叫做「惱日」(空日);第三天叫做「叭網瑪」竟為守歲。人們把「叭網瑪」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水去佛像前浴佛,然後就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古鑼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四處飛濺,在這一天誰身上的水最多,誰今年就更幸福,更美滿!每到潑水節,傣族人民就去山上採集一些鮮花和樹葉,到了節日這一天傣族男女老少到佛寺浴佛是,拿著採集的花葉沾水,開始互相潑水,一朵朵水花在天空勝開,它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裡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徵著甜蜜的愛情,大家互相潑呀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贊歌,水的祝福,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幸福的世界。歡聲笑語在耳邊回盪,一支支舞蹈在眼前浮現。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入夜、村寨鼓樂想聞,人們縱情歌舞、熱鬧非凡。整個節日期間有賽龍舟、放高升、放孔明燈、潑水丟包……水花象徵——吉祥;水花象徵——健康;水花象徵——幸福!!

3. 關於民風民俗的5-6個小故事 短文形式的 急急急!!

1、除夕

在很久以前,有個怪物,叫夕。和年一樣的個大、力氣大、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也和年一樣大年三十會出來。他每一步像地震一般,一張嘴可以吃下一頭牛,可是他並不怕紅燈籠、燈光和鼓聲,所以人們更拿它沒辦法,夕就作威作福。

於是人們給夕送去了好幾壇烈酒,把夕灌醉後,一個年輕人把它的頭砍下來了。誰知,夕的腦袋到哪裡,哪裡便起火,於是那個年輕人就抱住夕的腦袋跳進了黃河。一樣的人們為了紀念把這一天叫除夕。

2、過年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的野獸"年"威脅。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

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3、元宵節

紀念平呂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

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4、破五節

(農歷)正月初五,俗稱為「破五」節。這一天不準婦女串門,串門不吉利。《清裨類鈔》載:「正月初五日為破五,婦女不得出門。」這天各家都吃水餃,意為用水餃包起來,以求吉利。如今雖說人們對婦女串門不講究了,但這天吃餃子卻成了各家習慣。

5、清明習俗

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氣,並留下了很多有趣的習俗。在濟南保留至今的有「踏青」、「掃墓」、「盪鞦韆」、「插柳」與「植樹」。

4. 關於民風民俗的小故事

一、貼春聯——據說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4)民風民俗的故事擴展閱讀: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

由來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社會組織民俗,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也需要民俗進行規范——結婚人們需要有結婚典禮或儀式來求得社會認同。

在人的精神意識領域也有民俗——許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許掃地,如果進行打掃就會破壞來年的財運。

民俗文化是流動的、發展的、它在社會的每個階段都會產生變異,並在變異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當中國社會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民眾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必然表現為民俗文化的變化上,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

尋找民俗文物,留下民眾生活的歷史,已成為一個嚴肅的課題。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國,民俗文化不僅是歷史的延續,而且還將會繼續延續下去。

正是這種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造就了中華民俗的精神傳統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揚中國民俗文化傳統,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5. 講民族民風民俗的故事

相傳在遠古來時候,我們的源祖先曾遭受一種的野獸"年"威脅。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6. 貴州遵義節日民風民俗的故事來歷

比起其他地方沒有什麼不同,畢竟全球都一體化了嗎.......... 我生在遵義長在遵義,嫩么內多年容還沒聽說什麼奇特風俗 不過,這只是在城區,少數民族會有很多千奇百怪的風俗 這種,也沒多少人知道了..........

7. 湖北宜昌的民風民俗有那些

1、枝江民間吹打樂

枝江民間吹打樂由打擊樂器、絲弦樂器、嗩吶等結合在一起演奏的民間器樂體裁。其中打擊樂器包括鼓(大鼓、堂鼓、板鼓、書鼓、戰鼓等)、梆子(木魚、木梆、竹梆等)、鑼(大鑼、小鑼、蘇鑼、馬鑼、京鑼、雲鑼、虎音鑼等)、鈸(大鈸、小鈸、川鈸、小京鑔)等。



2、下堡坪民間故事

下堡坪鄉及周邊流傳的民間故事有兩千多個。這里能講50個故事以上的有一百多人,其中能講100個故事以上的有二十多人。

3、土家族撒葉兒嗬

清江中游地區土家族非常獨特的一種歌舞。歷史悠久,據《蠻書》記載,土家族先民古時就有「擊鼓以悼哀」、「其眾必跳」的風習。「撒葉兒嗬」是一種傳統祭祀歌舞,鄉親們聚在孝家堂屋裡的亡者靈柩前,男人載歌載舞,女人們穿戴著鮮亮服飾圍觀助興,這種活動往往通宵達旦的舉行。

4、興山民歌

興山民歌音調奇特,常常使受過現代音樂訓練的人誤認為「唱不準」。其實,它在音階結構中含有一個介於大、小三度之間的音程,被命名為「興山三度音程」。

5、青林寺謎語

青林寺村位於歷史悠久、地理環境獨特的湖北省宜昌市宜都高壩洲境內,其村名就是一個謎語。青林寺謎語是青林寺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保存和流傳下來的寶貴文化財富,是祖國民間文學園地中一支絢麗多姿的藝術奇葩。青林寺村民們擅長於制謎、猜謎,痴謎成風。

8. 民風民俗故事,不是作文

立春,歲時節氣名,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為夏歷的正月節,有時也在臘月。按傳統的演算法:大寒後15天為立春。每年公歷2月4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15°時開始,是為立春日。此時東風勁吹,河水解凍,沉睡了一冬的蟄蟲開始活動起來。草木復甦,氣溫回升,標志著春季開始

一年之計在於春,人們十分珍惜這個氣節。幾千年來形成了固定的風俗習慣。盡管陝南、陝北、關中各地區的風俗各有差異,但在許多主要活動上,還是大同小異的。立春的風俗很多,這里只舉出數例。隨著時代的發展,風俗活動的形式有繁有簡,內容也多有變化。自民國以後,提倡科學、民主,傳統的風俗也受其影響,逐漸取消了一些封建迷信的東西。但傳統的風俗習慣,仍然在人們生活中流行。

糊春牛

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扎能手好匠,於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製作春牛圖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塗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製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穀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後,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牛風俗活動用的牛。冬至節後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類似牛形狀。上畫四時八節,360日12時辰圖紋。立春前一日,官民先於約定的農壇上祭祀。爾後由縣執事(縣長)親手扶犁執鞭打春牛,以示春耕開始。接著由群眾作扶犁耕地狀。邊耕邊打春牛,口喊: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穀豐登等吉祥話語

迎春

為了迎春,先在縣城郊區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備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於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迎春活動是在立春當天舉行,具體時間以歷書表為准,有時在當日辰時,有時在子時半夜。迎春活動一般都在浩浩盪盪的儀仗隊伍中,抬上春官遊行顯威,前擁後擠,威風無比。並有報子、馬弁等身著長袍馬褂,或各樣奇裝異服,坐在二人抬的獨木杠子上,邊進行邊做戲,打渾鬥趣,引人發笑

迎春的隊伍由四面八方擁向春棚前集中,然後到縣政府(縣衙)報喜迎春

9. 壽光民風民俗的故事有哪些

鄉村佚事 壽光俗語「論理不斬魏塾」的由來
在壽光坊間,流傳著一個俗語「論理不斬魏塾」,這個俗語是怎麼來的呢?
清朝乾隆年間,壽光城裡住著一個魏姓望族,族中一人名叫魏塾,生性耿直,肝烈膽壯,好見義勇為,打抱不平,此人乃順治兵部侍郎魏琯之五世孫,在民間頗有威望。
乾隆45年(1780年)山東巡撫國泰(滿洲鑲白旗人),假借皇帝游泰山之名,私加田賦。當年正值壽光大旱歉收,百姓無力負擔,怨聲載道。縣令勞敦樟(湖北安慶人)聞知,驚慮不安,遂將魏塾召之縣衙,查詢抗繳田賦之事。魏塾義正言辭,直答不諱。勞敦樟心虛理屈,以「弗拒,親族可免」為條件籠絡他。魏塾當即厲聲答道:「免我親族,害及百姓,大不可!」山東巡撫得到勞敦樟的稟報後,既恨又怕。於是與勞敦樟共謀設下陷害魏塾的毒計。勞敦樟回來後重金買通城西一個姓龐的秀才,這個秀才與魏塾相識,品德卑劣,以治學為名向魏塾借讀《明史》,然後在其中加眉批罵吳三桂是「夷種」,乘魏塾不在意的時候送還魏家,隨後密告勞敦樟。當時正值清朝文字獄甚嚴,魏家隨被抄家滅族,就是祖塋中的樹木也被鋸去樹頭用鐵箍子箍了起來,逃亡的族人多更名改姓,國泰、勞敦樟的陰謀得逞,製造了一起陰險毒辣駭人聽聞的大冤獄。
魏塾被殺於益都東關校場,隨誅者多人,棺木運回時,也用鐵鏈纏捆,以威嚇百姓。因為魏塾為百姓請免苛賦誣殺,在他死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了,途經益都的壽光人大都到東關校場憑弔祭奠,以表敬意。
國泰、勞敦樟的狂妄不法,激起了壽光人民的強烈不滿。時任湖北巡撫的壽光人李封,祖居與魏府東西相鄰,李封的嬸母即是魏府之女,聞言此事,異常氣憤,遂將國泰、勞敦樟的妄法行為告知好友劉墉、紀昀(與李封同科進士),劉、紀將國泰、勞敦樟之事上達,乾隆令劉墉偕和坤查實,下旨山東巡撫國泰、山東布政使易簡自裁。
李封又通過劉墉將勞敦樟調往湖北紅安知府,當地貧瘠,匪盜猖獗。李封令勞敦樟整治匪盜,勞敦樟剿匪不力,李封對其嚴厲苛責。有一次,勞敦樟向李封匯報剿匪事宜,李封故意三天不見。三天後,李封又嚴加苛斥,指責其剿匪不力,故延期限,傲慢上司,當堂痛打20大板。勞敦樟有口難辯,心中不滿,說:「大人不論理!」李封聽後輕篾地說:「論理,論理不斬魏塾!」勞敦樟聽聞此言,如雷轟頂。後來又剿匪連連受挫,驚懼有加,不久病死。
這就是壽光俗語「論理不斬魏塾」的由來。
後來,人們還相傳,說魏府早年有一個小姐,深居閨樓,足不出戶,一日忽然來了一個黑臉男子,強行與其媾合。開始羞不敢言,驚嚇得病,家人問及,才言其明。家人遂命緊閉門戶,然到晚上,大門二門沒見人影,那黑臉男子又到閨房之中。第二天,家人相聚,商討對策。又一日,該黑臉大漢又入小姐房中,臨走魏家小姐偷偷將一引好線的縫衣針別在了那人的衣服上,手拿線團慢慢放線,天明尋線所至,入府前灣塘。該灣塘水深莫測。魏府出動大車小輛從益都運來石灰,倒入塘內,只見塘內熱水沸騰。一時,兩只大鱉爬上岸來,變作人形,向人們一楫,大言說:「我族大,難免有不肖子孫,然滅我滿門,亦慘矣!且後必報此仇!」遂不見了形影。後來魏塾抗賦遭害,人們傳說,國、勞就是那兩只大鱉轉世

10. 宜春民風民俗故事(節日習俗)400字左右

宜春節日風俗

「口吃粽子撐竹排」端午佳節記銅鼓客家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有著不盡相同的內容。
江西省銅鼓縣位於江西西北部屬宜春地區,明末清初有大量的粵東閩西客家人移民到此,造成了銅鼓原駐民與客家人混居的局面。現今的銅鼓縣依然保留這他古樸的客家民風。江西銅鼓人稱端午節也叫五月節、端陽節。那麼銅鼓過端午節的習俗是如何的呢,客家民俗專家朱可山介紹說:
「家家戶戶門前要插上祈艾(艾草)、菖蒲、要吃粽子、染紅的鹹蛋、撐竹排或劃龍舟。端午節那天『午時』(11:00--12:00)要在房屋周圍灑雄黃水,用甘草煮黃豆吃,吃了可清火敗毒。小孩胸前掛一串蒼術,頭上要抹雄黃水,客家人講衛生,除了平時洗澡外,這天晚上要用祈艾、菖蒲、楓樹的果實即楓球煮開放涼後用來洗澡。當然親朋好友互送吃食物共同聚餐也是不可少的事。」

地處贛西北的銅鼓縣城是三江交匯的地方,發源於大圍山的定江河、金沙河和黃溪均流經這里,因此端午節的時候,當地客家人喜歡撐竹排。撐竹排類似於劃龍舟,不過它的製作較簡單,砍七八根毛竹用篾片扎在一起。當然也有做得精緻的:用於做竹排的毛竹要用刀將竹青颳去,在排水量基本相同的情況下,竹排重量減輕了。加上前面的竹尾翹起,向前劃去自然阻力更小。要使竹尾彎曲,有一個辦法就是放在火上烤。烤軟後,慢慢彎曲,再用沾滿冷水的毛巾按一會,烤一會,彎一會,按一會。竹尾就會彎到排主滿意的程度。做好竹排後,銅鼓的排工開始行排,一路上能判斷出何處有暗礁何處有險灘,從而把握潮頭。
銅鼓縣城三江匯合處叫做三江口,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都是石頭沙灘,這里堆放著如山的樹條或紮好的木排、竹排。過去沒有公路,這些木排和竹排本身既是運載工具,又是貨物,因此許多竹木通過水運到九江市的修水,再到長江沿岸各個城市。銅鼓的排工和奉新的錫匠以及高安的皮匠是聞名遐邇的贛中三傑,一首傳說是馬秀才所寫的《一曲灘歌到吳城》道出了當年銅鼓排工的藝高人膽大的氣概。歌中唱道:
一篙撐過令公埠,下了徐灘又西灘,
險灘急彎三百里,每處險灘要記清。
若問灘彎有多少?撐撐彎彎做手伸,
一本灘歌都唱盡,前面轉眼是吳城。
過端午節,和江西大部分地區一樣銅鼓客家人喜歡吃加了鹼水的糯米粽子,這是基於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是顏色好看,糯米鹼化後金燦燦的,非常好看,第二個是好吃,粽子沒那麼膩人,第三是保存時間長,便於外出路上食用。而鹼水是客家人自製的,客家民俗專家朱可山介紹說:
「鹼水的做法有兩種:一種是銅鼓客家人叫做早禾桿燒的灰放入開水中煮製成鹼水。另一種非常有特色,就是我們銅鼓用一種叫做黃荊的枝條折斷後在鍋里煮水後製成鹼水。五月的時候氣候開始變得炎熱,容易產生中暑等各種各樣的疾病,吃了加入了用黃荊製成的鹼的粽子,可以防止這類疾病。」
如今,端午節的粽子銅鼓人還在吃,但撐竹排的並不多見了。為再現當年銅鼓客家人端午節口吃粽子撐竹排的優美畫面,銅鼓縣人民政府採取了一系舉措,銅鼓縣人民廣播電台記者王海泉介紹說:
「縣政府已經在縣城河的兩岸,用花崗岩砌起了河堤,足有6米高。另外,還正在三江口下游不遠處築一個橡皮壩,水多時可使壩縮小變矮,達到放水的目的,水少時儲水。三江口作為在東面的彎點,和另兩條河--金沙河和定江河形成一個巨大的U字,屆時,銅鼓客家人就可以繞著『U』字,一邊吃粽子一邊撐竹排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