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本草傳奇故事

本草傳奇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06 00:49:02

⑴ 李時珍修定本草綱目時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李時珍是一個富有求實精神的醫葯家;為了完成修改本草書的艱巨任務,他幾乎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的名川大山,行程不下萬里。同時,他又參閱了800多家書籍,經過3次修改稿,終於在6l歲(公元1578年)的那年,編成了《本草綱目》。後來又在他的學生、兒子、孫子的幫助下,使《本草綱目》更加完整,更加精美。《本草綱目》包含著李時珍將近30年的心血,記錄著李時珍飽嘗苦辛的艱難歷程。

《本草綱目》共有52卷,載有葯物1892種,其中載有新葯374種,收集醫方11096個,書中還繪制了l111幅精美的插圖,是我國醫葯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它的成就,首先在葯物分類上改變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採取了「析族區類,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它把葯物分礦物葯、植物葯、動物葯。又將礦物葯分為金、玉、石、鹵石四部。植物葯一類,根據植物的性能、形態、及其生長的環境,區別為草、谷、菜、果、木等5部;革部又分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類。動物一類,按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順序排列為蟲、鱗、介、禽、獸、人等6部。還有服器部。《本草綱目》共分為16部62類。這種分類法,已經過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統來進行了。從無機到有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這種分類法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尤其對植物的科學分類,要比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綱目》不僅在葯物學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學、地質、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貢獻。它在化學史上,較早地記載了純金屬、金屬、金屬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同時又記載了蒸餾、結晶、升華、沉澱、乾燥等現代化學中應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時珍還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樣,都是具有山河的天體,「竊謂月乃陰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爾」。《本草綱目》不僅是我國一部葯物學巨著,也不愧是我國古代的網路全書。正如李建元《進本草綱目疏》中指出:「上自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采,雖命醫書,實該物理。」

《本草綱目》編寫後,李時珍希望早日出版,為了解決《本草綱目》的出版問題,70多歲的李時珍,從武昌跑到當時出版業中心南京,希望通過私商來解決。由於長年的辛苦勞累,李時珍終於病例在床,病中囑咐他的孩子們,將來把《本草綱目》獻給朝廷,藉助朝廷的力量傳布於世。可惜李時珍還沒有見到《本草綱目》的出版,就與世長辭了。這年(1593年),他剛滿76歲。

不久,明皇帝朱詡鈞,為了充實國家書庫,下令全國各地向朝廷獻書,李時珍的兒子李建元,將《本草綱目》獻給朝廷。朝廷批了「書留覽、禮部知道」七個字,就把《本草綱目》擱置一邊。後來仍在南京的私人刻書家胡承龍的刻印下,在李時珍死後的第3年(1596年),《本草綱目》出版了。公元1603年,《本草綱目》又在江西翻刻。從此,在國內得到廣泛的傳播。據不完全統計,《本草綱目》在國內至今有三十多種刻本。

公元1606年《本草綱目》首先傳入日本,1647年波蘭人彌格來中國,將《本草綱目》譯成拉丁文流傳歐洲,後來又先後譯成日、朝、法、德、英、俄等文字。

李時珍對人類的貢獻是偉大的,因此深受後世人的尊敬,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葯學家,《明史》、《白茅堂集》都為他寫下了傳記。清光緒年間在李時珍墓地立碑紀念。解放後,李時珍基地,又得到再次修整。 1956年科學家郭沫若以題詞作紀念,寫道:「醫中之聖,集中國葯學之大成,本草綱目乃1892種葯物說明,廣羅博採,曾費三十年之殫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偉哉夫子,將隨民族生命永生。」

⑵ 李時珍有哪些故事

一、李時珍小的時候身體不太好,平時經常會生病,但是他又特別的活潑好動,尤其是喜歡讀書,他對父親和朋友們聊天聊到的傳奇事件,新鮮的事物,還有那些醫學類的書籍他都非常的感興趣。平時里沒事的時候,他喜歡到處逛逛,他會去田野里或者是鄉間跟蝴蝶玩,順便欣賞一下大自然的美麗風光。
在李時珍的心裡,父親是非常偉大神聖的,父親醫術非常高明可以治好很多病,李時珍覺得給人治病可比參加各種考試有趣。但是無奈,父親一心想讓李時珍參加科舉考試然後出人頭地,李時珍沒辦法只好聽從父親的安排。長大之後的李時珍一次一次的參加考試,終於在他十四歲的時候考取到了秀才。
二、公元的1540年,當時的李時珍22歲了,這是他第三次參加鄉試。在來考試之前李時珍剛生了病,因為他受了風寒,一直咳嗽不停,因而導致他開始渾身發熱無力。病剛好的李時珍根本無心考試。
參加考試對於李時珍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他不想讓自己再這樣痛苦下去,於是他做了一個極其重大重要的決定,那就是放棄所有的考試,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去走自己想走的路。正是李時珍的這個決定才讓《本草綱目》這本書誕生,從此之後改變了醫葯學的發展。
三、有一次李時珍在外出的路上碰見好多人正在抬著棺材送葬,按理說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但是李時珍發現這個棺材一直在不斷的往外滲血。李時珍覺得不對勁,便立馬上前去查看,他發現棺材裡流出來的血全部都是鮮血。於是李時珍趕緊攔住了人們的去路,讓他們趕緊停下來,說棺材裡的人還沒有死還能救活。
當時人們聽了他這么說都很是驚訝,大家幾乎都不相信李時珍說的話,而且如果現在開棺材的話也不吉利。聰明的李時珍一眼就看出了大家的心思。於是開始好言好語,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勸說,最後主人終於答應開棺材了。
李時珍先對棺材裡的人進行了按摩。然後又在那個人的心窩的地方扎了一針,沒過多久,棺材裡的人就發出了一點聲音,人醒了。過了一段時間,這個被李時珍救活的婦女還生下了一個兒子。從這件事情之後,人們都說李時珍用一根針,一次性救活了兩條人命,讓人起死回生。

⑶ 江西衛視傳奇故事節目中可曾有過一位老中醫是用砒霜下葯的勞駕各位了。。。

至於視頻和哪個節目故事我是沒有看過,不過我知道砒霜也是有葯用價值的。砒霜
(《日華子本草》)

【來源】為砒石經升華而得的精製品,參見"砒石"條。

【製法】《本草衍義》:"將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煙上飛,著覆器,遂凝結,累然下垂如乳尖,長者為勝,平短者次之。大塊者已是下等,片如細屑者極下也,入葯當用如乳尖長者。"

【葯材】為白色粉末,無臭,無味,能溶於水、乙醇、酸類及鹼類。加熱則升散而發蒜臭。

【化學成分與葯理作用】參見"砒石"條。

【性味】辛酸,熱,有毒。

①《開寶本草》:"味苦酸,有毒。"

②《玉楸葯解》:"辛,熱,大毒。"

【歸經】《玉楸葯解》:"入脾、肺、肝經。"

【功用主治】劫痰截瘧,殺蟲,蝕惡肉。治寒痰哮喘,瘧疾,休息痢,梅毒,痔瘡,瘰癧,走馬牙疳,癬瘡,潰瘍腐肉不脫。

①《日華子本草》:"治婦人血氣沖心痛,落胎。"

②《開寶本草》:"主諸瘧,風痰在胸膈,可作吐葯。"

③《本草蒙筌》:"截瘧除吼,膈上風痰可吐;潰堅磨積,腹內宿食能消。"

④《醫學入門》:"主惡瘡瘰癧,腐肉,和諸葯敷之,自然蝕落。又治蛇尿著人手足,腫痛肉爛,指節脫落。為末,以膠清調塗。"

⑤《綱目》:"蝕癰疽敗肉,枯痔,殺蟲。"

⑥《玉楸葯解》:"治寒痰冷癖,久瘧積痢,療痔漏瘰癧,心疼呴喘,蝕癰疽腐肉,平走馬牙疳。"

【用法與用量】內服:入丸、散,1~5毫。外用:研末撒或調敷,或入膏葯中貼之。

【宜忌】本品毒性比砒石更劇,內服極宜謹慎。體虛及孕婦忌服。

①《品匯精要》:"畏綠豆、冷水、醋。"

②《本草蒙筌》:"畏羊血。"

③《醫學折衷》:"大傷胸氣,脾胃虛者,切宜戒之。"

【選方】①治哮嗽:砒霜、面、海螵蛸各一錢。為末,水調作餅子,慢火炙黃,再研令細。每服一字,用井花水作一呷,服良久,吐出為度。小兒減半。忌食熱物。(《赤水玄珠》)

②治久惡瘡:砒霜一分(細研),附子一分(末),苦參一分(末),硫黃一分(細研),蠟一分。用麻油二兩煎,油熱下蠟,次下葯末,和令勻成膏。每用,先以蒴藋、柳枝煎湯洗瘡,拭乾,日二塗之。(《聖惠方》砒霜膏)

③治癬不問干濕,積年不差:砒霜一分,硫黃三分,密陀僧三分,膩粉二分。上葯細研為末。癬干即以生油調塗,若癬濕,即用葯末摻之。(《聖惠方》砒霜散)

【臨床應用】治療哮喘
用砒霜1鉸,淡豆豉1兩,加工製成紫金丹1000粒,每晚臨睡前服1~6粒。開始先用1~2粒,如無明顯反應,再逐漸增至足量。治療11例,除1例合並有肺門淋巴結核效果不滿意外,其餘均能基本控制症狀。通常服葯1天後見效,3天後症狀基本控制。少數服葯後有輕度頭痛頭暈,顏面浮腫,可在服葯後3~5天內自行消失。部分病例出現食慾減退、轉氨酶增高,經使用酵母片、維生素及中葯大棗、茵陳湯後均恢復正常;但有的又出現腦絮++,似說明本品對肝臟有一定損害。有人認為,砒對支氣管哮喘有特殊療效。對寒哮最為適宜;但亦有人指出:砒劑對熱帶嗜酸性白細胞增多性哮喘固有療效,但對支氣管哮喘症則無效。因此,砒劑治療究適用於那一類型的哮喘,尚待進一步探索。

【名家論述】①《本草衍義》:"砒霜,瘧家或用,才過劑,則吐瀉兼作,須濃研綠豆汁,仍兼冷水飲。"

②《醫學折衷》:"瘧丹多用砒霜大毒之葯,《本草》謂主諸瘧風痰在胸膈,可作吐葯,蓋以其性之至燥,大能燥痰也。"

③《本草經巰》:"砒霜,稟火之毒氣,復經煅煉,《開寶本草》雖雲味苦酸,而其氣則大熱,性有大毒也。酸苦涌泄,故能吐諸瘧風痰在胸膈間。太熱大毒之物,故不可久服,能傷人也。""砒黃既已有毒,見火則毒愈甚,而世人多用砒霜以治瘧,不知《內經》雲夏傷於暑,秋必痎瘧,法當清暑,益氣,健脾,是為正治,豈宜用此大熱大毒之葯。如果元氣壯實,有痰者服之,必大吐,雖暫獲安,而所損真氣實多矣。"

④《本經逢原》:"砒霜瘧家常用,入口吐利兼作,吐後大渴,則與綠豆湯飲之。砒性大毒,誤食必死。然狂痴之病,又所必需,勝金丹用之無不應者。枯痔散與白礬同用,七日痔枯自落,取熱毒之性以枯歹肉也。"

⑷ 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的故事

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的故事是李時珍在數十年行醫以及閱讀古典醫籍的過程中,發現古代本草書中存在著不少錯誤,決心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時珍著手開始編寫《本草綱目》,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參考了800多部書籍。

其間,從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離家外出考察,足跡遍及湖廣、江西、直隸許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許多疑難問題。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葯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葯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

例如葯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葯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象大青,並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葯,有的說它象萆薢,有的說它象拔葜,有的又說它象貫眾,說法很不一致。

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經過27年的長期努力,於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綱目》初稿,時年61歲。以後又經過10年三次修改,前後共計40年。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去世。萬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4)本草傳奇故事擴展閱讀: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葯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葯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葯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

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被後世尊為「葯聖」。

1982年,其墓地李時珍陵園(李時珍墓)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時珍

⑸ 李時珍的小故事

一、李時珍小的時候身體不太好,平時經常會生病,但是他又特別的活潑好動,尤其是喜歡讀書,他對父親和朋友們聊天聊到的傳奇事件,新鮮的事物,還有那些醫學類的書籍他都非常的感興趣。平時里沒事的時候,他喜歡到處逛逛,他會去田野里或者是鄉間跟蝴蝶玩,順便欣賞一下大自然的美麗風光。

在李時珍的心裡,父親是非常偉大神聖的,父親醫術非常高明可以治好很多病,李時珍覺得給人治病可比參加各種考試有趣。但是無奈,父親一心想讓李時珍參加科舉考試然後出人頭地,李時珍沒辦法只好聽從父親的安排。長大之後的李時珍一次一次的參加考試,終於在他十四歲的時候考取到了秀才。

二、公元的1540年,當時的李時珍22歲了,這是他第三次參加鄉試。在來考試之前李時珍剛生了病,因為他受了風寒,一直咳嗽不停,因而導致他開始渾身發熱無力。病剛好的李時珍根本無心考試。

參加考試對於李時珍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他不想讓自己再這樣痛苦下去,於是他做了一個極其重大重要的決定,那就是放棄所有的考試,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去走自己想走的路。正是李時珍的這個決定才讓《本草綱目》這本書誕生,從此之後改變了醫葯學的發展。

三、有一次李時珍在外出的路上碰見好多人正在抬著棺材送葬,按理說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但是李時珍發現這個棺材一直在不斷的往外滲血。李時珍覺得不對勁,便立馬上前去查看,他發現棺材裡流出來的血全部都是鮮血。於是李時珍趕緊攔住了人們的去路,讓他們趕緊停下來,說棺材裡的人還沒有死還能救活。

當時人們聽了他這么說都很是驚訝,大家幾乎都不相信李時珍說的話,而且如果現在開棺材的話也不吉利。聰明的李時珍一眼就看出了大家的心思。於是開始好言好語,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勸說,最後主人終於答應開棺材了。

李時珍先對棺材裡的人進行了按摩。然後又在那個人的心窩的地方扎了一針,沒過多久,棺材裡的人就發出了一點聲音,人醒了。過了一段時間,這個被李時珍救活的婦女還生下了一個兒子。從這件事情之後,人們都說李時珍用一根針,一次性救活了兩條人命,讓人起死回生。

四、李時珍利用太醫院良好的學習環境,不但閱讀了大量醫書,而且對經史百家、方誌類書、稗官野史,也都廣泛參考。同時仔細觀察了國外進口的以及國內貴重葯材,對它們的形態、特性、產地都一一加以記錄。過了一年左右,為了修改本草書,他再也不願耽下去了,借故辭職。

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時珍投宿在一個驛站,遇見幾個替官府趕車的馬夫,圍著一個小鍋,煮著連根帶葉的野草,李時珍上前詢問,馬夫告訴說:「我們趕車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損傷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將這葯草煮湯喝了,就能舒筋活血」。

這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時珍將馬夫介紹的經驗記錄了下來。寫道:旋花有「益氣續筋」之用。此事使李時珍意識到修改本草書要到實踐中去,才能有所發現。

五、李時珍20歲那年,蘄州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水災。滔滔洪水如猛獸般沖決了江堤,蘄河兩岸的千頃良田頓時化作一片汪洋。鄉親們流離失所,到處是一片哭聲。洪水剛過,瘟疫開始蔓延,病魔無情地吞噬著無辜的生命。李時珍目睹慘景,心如刀絞,和父兄一道,沒日沒夜地救護著病人,不知把多少瀕臨死亡的人從死神手中搶了回來。

這天,李時珍正在診病,突然一幫人鬧鬧嚷嚷地拉著一個江湖郎中涌進診所。為首的年輕人憤憤地叫道:「李大夫,你給評評理!我爹吃了這傢伙開的葯,病沒見好,反倒重了。我去找他算賬,他硬說葯方沒錯。我們信得過你,你給看看。」

說著把給父親煎葯的葯罐遞了過來:「喏,這就是葯渣。」 李時珍抓起葯渣,一一仔細聞過,又放在嘴裡嚼嚼,自言自語道:「這是虎掌啊!」那江湖郎中一聽「虎掌」,慌忙分辯說:「我絕對沒開過這味葯!」

「那肯定是葯鋪弄錯了!」年輕人說著,就要往門外沖。李時珍忙拉住他,說道:「別去了,這是古醫書上的錯誤。就以《日華本草》的記載來說,就把漏藍子和虎掌混為一談了??」「對,我開的是漏藍子!」江湖郎中急急地插了一句。「是啊,葯鋪有醫書為據,打官司也沒用。」眾人慨嘆了一陣,只得把江湖郎中給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醫生為一名精神病人開葯,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葯,病人服葯後很快就死了。還有一個身體虛弱的人,吃了醫生開的一味叫黃精的補葯,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

原來,幾種古葯書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黃精和鉤吻說成是同一葯物,而狼毒、鉤吻毒性都很大,人吃了怎能不送命呢?這一樁樁、一件件葯物誤人的事,在李時珍心中激起巨大的波瀾。毫無疑問,古醫葯書籍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的經驗,但也確實存在著一些漏誤。若不及早訂正,醫葯界以它們為憑,以訛傳訛,輕者會耽誤治病,重者要害人性命啊!

深夜,月光如水,燭光搖曳。李時珍和父親在燈下傾心而談。聽了兒子的一番宏論,李言聞語重心長地說:「你想重修本草的想法不錯,可是難啊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恐怕只有朝廷才有這么大的力量。何況,關於本草的書,相當浩繁,你雖然讀了一些,可研究得還很不夠,遠遠不能適應修書的要求。還是先在讀書上狠下一番功夫吧,你說是不是?」

父親的話,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李時珍的心。在以後的10年中,他全身心地沉浸在浩如煙海的醫書寶庫中,熟讀了《內經》《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典醫籍以及歷代名家著述和大量關於花草樹木的書籍,單是筆記就裝了滿滿幾櫃子,為修訂本草積累了許多珍貴資料。

⑹ 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時的小故事有哪些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一)

《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代李時珍編寫的。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1518年生於湖北蘄州東門外的瓦硝壩(現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明以前,這個地方是雨湖和蓮市湖的交界處,沿湖人民常遭受湖水上漲的災難。從明代起,為了阻攔湖水的上漲,在這里築起了堤壩,後來稱它瓦硝壩。臨近瓦硝壩有周長二、三十里的雨湖,是蘄州風景區之一。東出瓦硝壩,有大泉山、龍盤山、平頂山……,山野里除了花草、樹木、竹林之外,還生長著各種野生葯材,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好地方。

李時珍出身三代相傳的醫戶人家,祖父是一個醫生,父親李言聞,又名李月池,也是當地有名的醫生,曾做過「太醫吏目」。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在醫學理論上也有相當的修養,後來李時珍稱贊自己的父親在診斷疾病方面的知識是「精詣奧旨,淺學未能窺造」。據記載李言聞著有《四診發明》、《艾葉傳》、《人參傳》、《痘疹證治》等。李時珍從小就在這種環境中薰陶著。

在封建社會里,醫生的地位非常低下,常與「算命」、「賣卦」的人相提並論,有時還遭到官僚地主豪紳們的欺壓。這股勢力在明代更甚,當時還規定「醫戶」人家不能改行,這種輕視醫生的社會風氣,促使李言聞產生了改換醫戶地位的想法,決定讓李時珍走科舉道路,這樣可以取得一官半職,榮宗耀祖,因此,要求李時珍每天背誦《四書》、《五經》,准備迎接科舉考試。

李時珍從小愛好讀書,在14歲那年考中秀才,後來參加鄉試考舉人,三次都失敗了。有一年,蘄州一帶,河水上漲,淹沒了田地,又淹沒了市巷,農田荒蕪,疫情嚴重,腸胃病到處流行。蘄州官府舉辦的「葯局」,不替窮人看病,窮人有病,都來找李時珍的父親醫治,臨走時,個個都道謝不絕。這一切都看在李時珍的眼裡。李時珍20歲的那年,身患「骨蒸病」(肺結核),連續不斷地咳嗽和發燒,幾乎把命送掉,幸得父親的精心診治,用一味黃芩湯把病治好了。李時珍愈想愈不願走科舉道路,向父親表示,立志學醫,做一個為病人解除痛苦的好醫生,父親看他態度堅決,也只好答應了。

李時珍24歲開始學醫,白天跟父親到「玄妙觀」去看病,晚上,在油燈下熟讀《內經》、《本草經》、《傷寒論》、《脈經》等古典醫學著作。李時珍的讀書精神是令人欽佩的,「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腳」。由於他刻苦學習,掌握了治病方法。他曾用「延胡索」治癒了荊穆王紀胡氏的胃痛病,又用殺蟲葯治癒了富順王之孫的嗜食燈花病,後來又以附子和氣湯治癒富顧王適於的病症而被聘為楚王奉伺正。

多年的臨床實踐,使李時珍懂得,做一個醫生,不僅要懂醫理,也要懂葯理。如把葯物的形態和性能摘錯了,就會鬧出人命來。他在閱讀《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再仔細地閱讀了南朝齊梁時期陶弘景著的《本草經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開寶本草》、《嘉佑本草》、《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本草衍義》等。李時珍發現古代的本草書存在不少問題,首先在葯物分類上是「草木不分,蟲魚互混」。比如,"生薑"和「薯蕷」應列菜部,古代的本草書列入草部;「萎蕤」與「女萎」,本是兩種葯材,而有的本草書說成是一種;「蘭花」只能供觀賞,不能入葯用,而有的本草書,將「蘭花」當作葯用的「蘭草」;更嚴重的是,競將有毒的「鉤藤」,當作補益的「黃精」。李時珍認為古代本草書上那麼多的錯誤,主要是對葯物缺乏實地調查的結果。

宋代以來,我國的葯物學有很大發展,尤其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頻繁,外來葯物不斷地增加,但均未載入本草書。李時珍認為有必要在以前本草書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和補充。這時,李時珍已經35歲了。

過了五年,朝廷下了一道詔書,要在全國選拔一批有經驗的醫生,填補太醫院的缺額,武昌的楚王朱英燎,推薦了李時珍。李時珍認為北京是明王朝的京都,那裡不僅聚集了全國重要的醫葯書籍,還可看到更多的葯材,這對修改本草書是一個極好的機會。李時珍接受了楚王的推薦,4l歲進入北京太醫院,並擔任了太醫院院判的職務。

明世宗朱厚熜,是一個昏庸透頂的皇帝。他一心追求長生不老的仙丹葯,還想做神仙。太醫院中的醫宮們,為了迎合朱厚熜的需要,不僅向全國各地收集「仙方」和「丹方」,同時又翻遍了歷代本草書,企圖從中獲得長生不老之葯。有的醫官說「久服水銀,可以長生不死」,有的醫官說「煉食硫黃,可以長肌膚益氣力」;有的說「靈芝是仙草,久食可以延年益壽」。李時珍聽到這些無稽之談,更下定決心准備修改本草書。

李時珍利用太醫院良好的學習環境,不但閱讀了大量醫書,而且對經史百家、方誌類書、稗官野史,也都廣泛參考。同時仔細觀察了國外進口的以及國內貴重葯材,對它們的形態、特性、產地都一一加以記錄。過了一年左右,為了修改本草書,他再也不願耽下去了,借故辭職。

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時珍投宿在一個驛站,遇見幾個替官府趕車的馬夫,圍著一個小鍋,煮著連根帶葉的野草,李時珍上前詢問,馬夫告訴說:「我們趕車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損傷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將這葯草煮湯喝了,就能舒筋活血」。這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時珍將馬夫介紹的經驗記錄了下來。寫道:旋花有"益氣續筋"之用。此事使李時珍意識到修改本草書要到實踐中去,才能有所發現。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二)

李時珍為了修改本草書,對各種醫書上的不同記載進行調查研究,為了搞清形態相似的蘋、水萍、萍逢草,曾到家門口的雨湖,還到較遠的馬口湖、沿市湖、赤東湖進行採集,耐心觀察比較,終於糾正了本草書上的長期混亂。

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態,驗證書本記載,李時珍來到了蘄州城北的龍蜂山捕蛇(白花蛇為蘄州特產),只聽得有人唱道:「白花蛇,誰叫爾能辟風邪,上司索爾急如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時不得皮肉破」。隨著歌謠而來的是幾個肩背竹簍的捕蛇人,他們正朝著幾棵石楠藤走去,據說白花蛇愛吃石楠藤的葉,所以石楠藤也就成了白花蛇的「家」,日夜盤纏在石楠藤上。捕蛇人發現白花蛇後,立即從地上撈起一把沙土,對准白花蛇撒去,說來也奇,白花蛇遇到沙土,真象麵粉遇水一樣,縮成了一團,捕蛇人立即上前用木叉往白花蛇的頸部叉去,另一手抓住蛇體的後部,這時白花蛇再也施不出威力來了。李時珍定前去仔細觀察了白花蛇的形態,只見蛇頭大似三角形,嘴裡長著4隻長牙,背上有24塊斜方格,腹部還有斑紋,與一般的蛇,確實不一樣。接著,捕蛇人格蛇掛在路旁的小樹上,用刀剖其腹,去其內臟,盤曲後裝進了竹簍筐,據說,將蛇烘乾後,才能當葯用。李時珍記錄了捕蛇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活動,不僅補充了本草書,也為後來編寫《白花蛇傳》,提供了重要材料。幾年後,李時珍又根據白花蛇的祛風特性,製成了專治半身不遂中風症的「白花蛇酒」。據現代葯理分析,證明白花蛇的提取物,具有鎮靜、鎮痛,擴張血管和降壓作用。

穿山甲又叫鯪鯉,根據陶弘景著《本草經集注》的記載,穿山甲是一種食蟻動物,它「能陸能水,日中出岸,張開鱗甲如死狀,誘蟻入甲,即閉而入水,開甲蟻皆浮出,圍接而食之。」穿山甲的生活習性果真是這樣嗎?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李時珍跟隨獵人進入深山老林,進行穿山甲解剖,發現該動物的胃裡確實裝滿了未消化的螞蟻,證明了本草書的記載是正確的。但李時珍發現穿山甲不是由鱗片誘蟻的,而"常吐舌誘蟻食之。"他修訂了本草書上關於這一點的錯誤記載。同時他又在民間收集了穿山甲的葯用價值,記載了一段"穿山甲、王不留,婦人食了乳長流"的順口溜。

有人說,北方有一種葯物,名叫蔓陀羅花,吃了以後會使人手舞足蹈,嚴重的還會麻醉。李時珍為了尋找曼陀羅花,離開了家鄉,來到北方。終於發現了獨莖直上高有四、五尺,葉象茄子葉,花象牽牛花,早開夜合的蔓陀羅花,他又為了掌握蔓陀羅花的性能,親自嘗試「乃驗也。」並記下了「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據現代葯理分析,蔓陀羅花含有東莨菪鹼,對中樞神經有興奮大腦和延髓作用,對末梢都有對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經作用。

李時珍在做蔓陀羅花毒性試驗時,聯想到本草書上關於大豆有解百葯毒的記載,也進行了多次試驗,證實了單獨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並說:「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李時珍不僅對植物葯、動物葯進行仔細的調查、觀察,對礦物葯也做了不少調查工作。他曾到過銅礦、鉛礦、石灰窯等地進行調查研究。根據本草書的記載,鉛是無毒的物質。李時珍為了了解鉛的性能,深入礦區,見到礦工們的艱苦工作條件,寫道:「鉛生山穴石間,人挾油燈入至數里,隨礦脈上下曲折砍取之」通過對礦工們的健康調查,認識到鉛是有毒物質,「性帶陰毒,不可多服」。同時又掌握了鉛中毒會引起中毒性肝炎而出現黃疸症狀。「若連月不出,則皮膚萎黃,腹脹不能食,多致疾而死」。

} 「水銀」據以前本草書記載,言無其毒;言其久服神仙;言為長生不老之葯。確有其事嗎?李時珍通過調查,認識到水銀是由丹砂加熱後分解出來的(「汞出於丹砂」);水銀和琉黃一起加熱,可以變成銀朱(硫化汞);水銀加鹽等,又可以變成另一種物質,名叫輕粉(氯化汞)。由此,他記述水銀是一種「溫燥有毒」的物質。「若服之過劑」「則毒被蒸竄入經絡筋骨」,「變為筋攣骨痛,發為癰腫疳漏,或手足破裂,蟲癬頑痹,經年累月,遂成疾癌,其害無窮。"李時珍又根據六朝以來久服水銀而造成終身殘廢的歷史事實,駁斥了久服水銀可以長生不老的無稽之談,並寫道:"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

李時珍是一個富有求實精神的醫葯家;為了完成修改本草書的艱巨任務,他幾乎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的名川大山,行程不下萬里。同時,他又參閱了800多家書籍,經過3次修改稿,終於在6l歲(公元1578年)的那年,編成了《本草綱目》。後來又在他的學生、兒子、孫子的幫助下,使《本草綱目》更加完整,更加精美。《本草綱目》包含著李時珍將近30年的心血,記錄著李時珍飽嘗苦辛的艱難歷程。

《本草綱目》共有52卷,載有葯物1892種,其中載有新葯374種,收集醫方11096個,書中還繪制了l111幅精美的插圖,是我國醫葯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它的成就,首先在葯物分類上改變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採取了「析族區類,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它把葯物分礦物葯、植物葯、動物葯。又將礦物葯分為金、玉、石、鹵石四部。植物葯一類,根據植物的性能、形態、及其生長的環境,區別為草、谷、菜、果、木等5部;革部又分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類。動物一類,按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順序排列為蟲、鱗、介、禽、獸、人等6部。還有服器部。《本草綱目》共分為16部62類。這種分類法,已經過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統來進行了。從無機到有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這種分類法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尤其對植物的科學分類,要比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綱目》不僅在葯物學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學、地質、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貢獻。它在化學史上,較早地記載了純金屬、金屬、金屬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同時又記載了蒸餾、結晶、升華、沉澱、乾燥等現代化學中應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時珍還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樣,都是具有山河的天體,「竊謂月乃陰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爾」。《本草綱目》不僅是我國一部葯物學巨著,也不愧是我國古代的網路全書。正如李建元《進本草綱目疏》中指出:「上自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采,雖命醫書,實該物理。」

《本草綱目》編寫後,李時珍希望早日出版,為了解決《本草綱目》的出版問題,70多歲的李時珍,從武昌跑到當時出版業中心南京,希望通過私商來解決。由於長年的辛苦勞累,李時珍終於病例在床,病中囑咐他的孩子們,將來把《本草綱目》獻給朝廷,藉助朝廷的力量傳布於世。可惜李時珍還沒有見到《本草綱目》的出版,就與世長辭了。這年(1593年),他剛滿76歲。

不久,明皇帝朱詡鈞,為了充實國家書庫,下令全國各地向朝廷獻書,李時珍的兒子李建元,將《本草綱目》獻給朝廷。朝廷批了「書留覽、禮部知道」七個字,就把《本草綱目》擱置一邊。後來仍在南京的私人刻書家胡承龍的刻印下,在李時珍死後的第3年(1596年),《本草綱目》出版了。公元1603年,《本草綱目》又在江西翻刻。從此,在國內得到廣泛的傳播。據不完全統計,《本草綱目》在國內至今有三十多種刻本。

公元1606年《本草綱目》首先傳入日本,1647年波蘭人彌格來中國,將《本草綱目》譯成拉丁文流傳歐洲,後來又先後譯成日、朝、法、德、英、俄等文字。

李時珍對人類的貢獻是偉大的,因此深受後世人的尊敬,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葯學家,《明史》、《白茅堂集》都為他寫下了傳記。清光緒年間在李時珍墓地立碑紀念。解放後,李時珍基地,又得到再次修整。 1956年科學家郭沫若以題詞作紀念,寫道:「醫中之聖,集中國葯學之大成,本草綱目乃1892種葯物說明,廣羅博採,曾費三十年之殫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偉哉夫子,將隨民族生命永生。」

⑺ 如何評價紀錄片《本草中國》

《本草中國》是雲集將來傳媒(上海)有限公司製作的一部關於中醫葯文化的紀錄片,由干超執導,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傳司支持、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辦公室指導、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監制,是中國電視史上第一個跨平台播出的紀錄片,也是中國首部反映中醫葯文化的系列紀錄片。
該片以「本草」為切入口,以溫暖真實的視覺力量和紀錄隱遁的中醫葯傳承人的故事,深度解密中醫葯文化的奧妙精髓和悠遠歷史。
《本草中國》以「中國非物質遺產中葯炮製技術及中葯傳統制劑方法傳承人」為靈魂展開,從南到北、自西向東,以溫暖真實的視覺力量挖掘和記錄隱遁於山林、高原、戈壁、沙漠等不同地域的中醫葯故事,深度解密中醫葯文化的奧妙精髓和悠遠歷史。它在傳播和普及中醫葯文化專業知識的同時,探討了中華文明對於「生命」的認知,完成了一場生生不息的尋覓之旅。它還以「中國元素」寫形,將濃濃的中國風滲透到飽滿的畫面色彩、朴實的鏡頭語言、燃向的背景音樂中,流暢雋永,生動自然。它立足「本草」,以小見大,透過道地葯材的發現、採摘與炮製的過程,挖掘質朴感人的中醫葯故事,以「中國人生存、生活、生息的視角和方式」呈現中醫葯文化精髓,展現了國人對中醫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智慧,引領觀眾走入塵封已久、神秘傳奇的中醫葯世界。
《本草中國》濃縮了數千載的國人智慧與自然生息,汲取跨越時空、超越國界的中醫文化精髓,以傳承和弘揚中醫文化作為責任和擔當,關注中醫葯行業傳承人的生存狀態和鄉土情懷,推動中葯文明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為中華醫葯文化樹碑立傳的復興之義,履行為中醫葯文化「正本清源」的崇高使命

⑻ 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的故事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葯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葯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葯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

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被後世尊為「葯聖」1982年,其墓地李時珍陵園(李時珍墓)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本草傳奇故事擴展閱讀:

《本草綱目》在日本

1603年,江西本《本草綱目》剛刊行不久,江戶時代初期學者林羅山從商埠長崎得到一套《本草綱目》,並獻給江戶幕府的創建者德川家庭,被奉為「神君御前本」。

《本草綱目》在朝鮮

中國和朝鮮自古以來有著頻繁的科學文化交流,彼此互相借鑒,在共同發展科學文化方面各自都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根據現在所掌握的史料,《本草綱目》大約在18世紀初傳到了朝鮮。

《本草綱目》傳入歐洲

至遲18世紀起, 《本草綱目》傳到歐洲。1887年倫敦大英博物館所藏漢籍書目中就有《本草綱目》 1603年江西本、1655年張雲中本及1826年英德堂本等的記載。

⑼ 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他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名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麼也學不進去。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九年,三次到武昌考舉人,都落第了。於是,他放棄了科舉作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求父親說:「我今年二十三歲了,老是考不上,您還是讓我學醫吧!」並且表示了這樣的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 很有名望的醫生。大約到了三十八歲,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只任職一年,李便辭職回鄉。

在這十幾年中,李時珍閱讀了大量古醫籍,又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品數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許多毒性葯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遺禍無窮。於是,他決心要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三十一歲那年,他就開始醞釀,為了「窮搜博採」,讀了大量參考書。家藏的書讀完了,就利用行醫的機會,向本鄉豪門大戶借。後來,進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醫院,讀的書就更多,簡直成了「書迷」。他自述「長耽嗜典籍,若啖蔗飴」(《本草綱目》原序)。顧景星在《李時珍傳》里,也贊他「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瞡」。確實如此,他不但讀了八百餘種上萬卷醫書,而且看過不少歷史、地理和文學名著,敦煌的經史巨作,他遍讀了;幾個古代偉大詩人的全集也都仔細鑽研過。他還摘錄了大量有關醫葯學的詩句。這些詩句給了他許多真實有用的醫葯學知識,幫助他糾正了前人在醫葯學上的許多謬誤。如古代醫書中,常常出現「鶩與鳧」。它們指的是什麼?是否有區別?歷代葯物學家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李時珍摘引屈原《離騷》中的「將與雞鶩爭食乎」,「將泛乎若水中之鳧乎」兩句,指出詩人把「鶩」與「鳧」對舉並稱,就是它們不是同一種禽鳥的明證。他又根據詩中對它們不同生活環境的描繪,證明「鶩」是家鴨,「鳧」是野鴨子,葯性不同。屈原的詩賦,竟成了李時珍考證葯物名實的雄辯依據。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葯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葯物的形狀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葯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葯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象大青,並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葯,有的說它象萆薢,有的說它象拔葜,有的又說它象貫眾,說法很不一致。類似此情況很多,李時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擱下筆來。這些難題該怎樣解決呢?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葯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葯物標本。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采訪。後來,他多次出外采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葯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

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求。其中有采葯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葯物。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葯。但究竟是什麼樣的?《神農本草經》說不明白,各家注釋也搞不清楚。李時珍問一個種菜的老人,在他指點下,又察了實物,才知道芸苔,實際上就是油菜。這種植物,頭一年下種,第二年開花,種子可以榨油,於是,這種葯物,便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一清二楚地註解出來了。

在四處采訪中,或在自己的葯圃里,李時珍都非常注意觀察葯物的形態和生長情況。蘄蛇,即蘄州產的白花蛇。這種葯有醫治風痹、驚搐、癬癩等功用。李時珍早就研究它。但開始,只從蛇販子那裡觀察。內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山裡捕來的,不是真的蘄蛇。那麼真正蘄蛇的樣子又是怎麼樣的呢?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訴他,蘄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死亡。在治療上述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州官逼著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蘄州那麼大,其實只有城北龍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李時珍追根究底,要親眼觀察蘄蛇,於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上。那裡有個狻猊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舉目皆是。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所以生活在這一帶。李時珍置危險於度外,到處尋找。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於親眼看見了蘄蛇,並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由於這樣深入實際調查過,後來他在《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就得心應手,說得簡明准確。說蘄蛇的形態是:「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說蘄蛇的捕捉和製作過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 刀破腹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扎縛炕干。」同時,也搞清了蘄蛇與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蘄地者,雖乾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這樣清楚地敘述蘄蛇各種情況,當然是得力於實地調查的細致。

李時珍了解葯物,並不滿足於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采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葯物。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復諦視」

當時,太和山五龍宮產的「榔梅」,被道士們說成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果」。他們每年採摘回來,進貢皇帝。官府嚴禁其他人採摘。李時珍不信道士們的鬼話,要親自采來試試,看看它究竟有什麼攻效。於是,他不顧道士們的反對,竟冒險采了一個。經研究,發現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樣,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種變了形的榆樹的果實,並沒有什麼特殊攻效。

鯪鯉,即今天說的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葯。陶弘景說它能水陸兩棲,白天爬上岩來,張開鱗甲,裝出死了的樣子,引誘螞蟻進入甲內,再閉上鱗甲,潛入水中,然後開甲讓螞蟻浮出,再吞食。為了了解陶弘景的說法是否對頭,李時珍親自上山去觀察。並在樵夫、獵人的幫助下,捉到了一隻穿山甲。從它的胃裡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螞蟻,證實穿山甲動物這點,陶弘景是說對了。不過,從觀察中,他發現穿山甲食蟻時,是搔開蟻穴,進行舐食,而不是誘蟻入甲,下水吞食,李時珍肯定了陶弘景對的一面,糾正了其錯誤之處。

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的艱苦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葯物的許多疑難問題,於萬曆戊寅年(公元一五七八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全書約有190萬字,五十二卷,載葯一千八百九十二種,新增葯物三百七十四種,載方一萬多個,附圖一千多幅,成了我國葯物學的空前巨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並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贊它是「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

⑽ 中國古代神醫的故事

華佗:據人考證華佗相,他約生於漢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於建安十三年(公元二〇八年)。這考證很可疑。因為《後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的記載,也有說他壽至一百五六十歲仍保持著六十多歲的容貌,而且是鶴發童顏的記載。據此,華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歲。華佗生活的時代,當是東漢末年三國初期。那時,軍閥混亂,水旱成災,疫病流行,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當時一位著名詩人王粲在其《七哀詩》里,寫了這樣兩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這就是當時社會景況的真實寫照。目睹這種情況,華佗非常痛恨作惡多端的封建豪強,十分同情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為此,他不願做官,寧願捍著金箍鈴,到處奔跑,為人民解脫疾苦。
東漢末年在我國誕生了三位傑出的醫學家,史稱「建安三神醫」。其中,董奉隱居廬山,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杏林佳話;張仲景撰寫《傷寒雜病論》,理法謹嚴,被後世譽為「醫聖」;而華佗則深入民間,足跡遍於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內、外、婦、兒各科的臨證診治中,曾創造了許多醫學奇跡,尤其以創麻沸散(臨床麻醉葯)、行剖腹術聞名於世。後世每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醫家,足見其影響之深遠。華佗是東漢傑出的醫學家,《後漢書》和《三國志》均為他專門立傳。
華氏家族本是一個望族,其後裔中有一支定居於譙縣以北十餘里處一個風景秀麗的小華庄(今譙城區華佗鎮)。至華佗時家族己衰微,但家族中對華佗寄託了很大的期望。從其名、字來看,名「佗」,乃負載之意,「元化」是化育之意。華佗自幼刻苦攻讀,習誦《尚書》、《詩經》、《周易》、《禮記》、《春秋》等古籍,逐漸具有了較高的文化素養。
華佗行醫,並無師傳,主要是精研前代醫學典籍,在實踐中不斷鑽研、進取。當時我國醫學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典籍相繼問世,望、聞、問、切四診原則和導引、針灸、葯物等診治手段已基本確立和廣泛運用;而古代醫家,如戰國時的扁鵲,西漢的倉公,東漢的涪翁、程高等,所留下的不慕榮利富貴、終生以醫濟世的動人事跡,所有這些不僅為華佗精研醫學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華佗精於醫葯的研究。《後漢書•華佗傳》說他「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於方葯」。人們稱他為「神醫」。他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可惜沒能流傳下來。但不能說,他的醫學經驗因此就完全湮沒了。因為他許多有作為的學生,如以針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吳普本草》的吳普,著有《本草經》的李當之,把他的經驗部分地繼承了下來。至於現存的華佗《中藏經》,是宋人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當時尚殘存的華佗著作的內容。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