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泰山有什麼故事

泰山有什麼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05 20:28:30

⑴ 泰山民間故事

盤古開天
天下名山無數,歷代帝王和芸芸眾生何以獨尊東岳泰山呢?這還要從開天闢地的盤古說起。
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就這樣頂天立地生活著。經過了漫長的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得極高,他呼吸的氣化作了風,他呼吸的聲音化作了雷鳴,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得艷陽晴和,他生氣時天空就變得陰雨連綿。後來盤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後終於溘然長逝。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岳,腹變成了中嶽,左臂變成了南嶽,右臂變成了北嶽,兩腳變成了西嶽,眼睛變成了日月,毛發變成了草木,脂膏變成了江河。
因為盤古開天闢地,造就了世界,後人尊其為人類的祖先,而他的頭部變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稱為至高無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嶽之首

司馬遷
西漢著名的歷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司馬遷,對泰山的欽敬之情是眾所周知的。
西漢元封元年,漢武帝第一次封禪泰山,司馬遷的父親作為史官,本應來泰山參加封禪,但是他卻因故留在洛陽。他對參加封禪視為他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不能東行參加封禪大典,令他異常遺憾和失望,終於憂鎖成疾,卧床不起。這時,恰好司馬遷外游歸來與父親相見,於是他握著司馬遷的手流著淚說:"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官吏,遠祖還有大功於夏,是百官之長,後世逐漸衰弱,難道天將滅絕於我嗎?你如果能繼任太史官職,那就能繼承祖業了。現在漢朝的天子繼承了數千年來封禪泰山的大統,封禪於泰山,而我卻不能隨行,這是命中註定的呀!我死之後,你一定會繼任太史官職的,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書立說的意願。"
司馬遷從父親的言談話語之中看出參加封禪泰山的大典對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馬遷沒有辜負父親的願望,即使在受了宮刑之後,仍矢志不移,決心忍辱完成父親未競之業。他在給好友任安的《報任安書》中,表達了他受刑之後的痛苦心情,並提到寫作《史記》的意圖和完成的決心。就在這篇著名的書信之中,司馬遷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可見,在司馬遷的心目中,泰山是一個莊重、威嚴、雄偉可親的象徵。
後來,人們使用"泰山"、"鴻毛"這兩種輕重反差極大的物體來比喻輕重懸殊的兩種事情。

泰山石敢當
泰山腳下有一個人,姓石名敢當。此人非常勇敢,武功高強,好打抱不平,在泰山周圍名氣很大。
泰安南邊五六十里地,有個大汶口鎮。鎮里有戶張姓人家,張家的女兒年方二八,長得自然是脫俗漂亮。可近來每到太陽壓山的時候,就從東南方向刮來一股妖氣,刮開她的門,上她屋裡去。這樣天長日久呢,女孩就面黃肌瘦,很虛弱。找了許多先生看,也治不好。人們說,這是妖氣纏身,光吃葯是治不好的。
張家老人聽說泰山上有個石敢當很勇敢,就備上毛驢去請他。
石敢當一聽,他就去了。他交待下人:"准備十二個童男,十二個童女。男的一人一個鼓,女的一人一面鑼。再就是准備一盆子香油,把棉花搓成很粗的燈捻,准備一口鍋,一把椅子,只管把東西准備齊了。"
這樣天色一黑,他就用燈芯子把香油點著了。他用鍋把盆子扣住,坐在旁邊,用腳挑著鍋沿,這樣雖然點著燈,遠處也看不見燈光。
一會兒,從東南方向來了一陣妖風,看著風就過來了。石敢當用腳一踢,踢翻了鍋,燈光一亮,十二個童男童女就一齊敲鑼打鼓,妖怪一進屋,看見燈光一亮,就閃出屋,朝南方跑了,上了福建。然而福建有的農戶又被妖風纏住了身體。怎麼辦呢?人家就打聽,後來,聽說泰山有個石敢當,能治妖,就把他請去了。他又用這個辦法,妖怪一看又跑了,就上了東北。東北又有個姑娘得了這個病,又來請石敢當。他想:"我拿他一回兒,他就
跑得很遠,山南海北這么大地方,我也跑不過來。這樣吧,泰山石頭很多,我找石匠打上我的家鄉和名字:'泰山石敢當',誰家鬧妖氣,你就把它放在誰家的牆上,那妖就跑了。"以後就傳開了,說妖怪怕泰山石敢當,只要你找塊石頭或磚頭,在上面刻上"泰山石敢當",妖怪就不敢來了,所以現在蓋房子、壘牆的時候,總是先刻好了"泰山石敢當"幾個字壘在牆上,就可以避邪。

⑵ 關於泰山的傳說

1、 盤古開天東岳為首
天下名山無數,歷代帝王和芸芸眾生何以獨尊東岳泰山呢?這還要從開天闢地的盤古說起。
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就這樣頂天立地生活著。經過了漫長的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得極高,他呼吸的氣化作了風,他呼吸的聲音化作了雷鳴,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得艷陽晴和,他生氣時天空就變得陰雨連綿。後來盤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後終於溢然長逝。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岳,腹變成了中嶽,左臂變成了南嶽,右臂變成了北嶽,兩腳變成了西嶽,眼睛變成了日月,毛發變成了草木,脂膏變成了江河。
因為盤古開天闢地,造就了世界,後人尊其為人類的祖先,而他的頭部變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稱為至高無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嶽之首。
2、「有眼不識泰山」是經常掛在人們口頭的成語,關於這個成語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傳說:
很久以前,泰山岱宗坊附近住著一對年輕夫婦,小兩口很恩愛,婚後一年他們生下了個白白胖胖的兒子,可是兒子不到一歲就病死了;又過了一年,他們生下了個女兒,可是剛過三天就夭折了。孩子接連夭折給了這個家庭巨大打擊。一位過路人聽說了這件事,對他倆說,立子不住是名字起得不吉利,今後如再添丁,孩子父親要在當天深夜到外邊走走,碰到什麼東西便起個什麼名字。一年後,這對夫婦又生下了個兒子,當天夜裡,丈夫就走出家門,從王母池走到斗母宮,卻什麼也沒碰到。回家後,丈夫失望地對妻子說:「除了腳下踩的和眼前看的泰山,什麼東西都沒碰到。」妻子是個聰明人,她忙說:「泰山不是最吉祥的東西嗎?我看孩子就叫泰山。」於是兩口子商定孩子叫泰山。
泰山長到10歲就去和魯班學木匠活,泰山除學習木匠外,心思主要用在雕版刻石上。一年後,魯班見他木工長進不大,就提早解除師約,讓泰山回家。泰山回來後並沒有氣餒,自學成才,雕版刻石遂成拿手好戲。幾年後魯班到泰山買柏木做雲梯,在岱廟前看到賣雕版刻畫的,深為折服,當他看清眼前之人正是自己的學生泰山時,禁不住脫口感嘆道:「我真乃有眼不識泰山!」
這個傳說廣泛流傳在泰山一帶,故事曲折,引人入勝,先是泰山的父親不識「泰山」,後是魯班不識自己的徒弟「泰山」,「泰山」在這里被人們巧妙化用。「有眼不識泰山」見於民間傳說,著實別有風味。

詳見:

⑶ 你知道哪些關於泰山的故事呢

電視劇《石敢當》

石敢當說:“這事好辦,找來十二對童男童女。一人一面鑼。再准備一盆香油,把棉花搓成粗燈芯,還要一口鍋,一把椅子,只要這些東西都備齊了,我一定能把妖怪拿住。” 只見他把燈芯放在香油盆里,點燃了油燈。他用鍋把盆子扣住,坐在旁邊,用腳挑著鍋沿,這樣,雖然點著燈,遠處看不到燈光。天黑了,隨著一陣呼呼的響聲,從東南方向竄出一股妖風。石敢當一腳踏翻鍋,油燈立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十二對童男童女同時敲響了鑼鼓。妖怪一進屋,看見了燈光,聽到了響聲,趕快閃了出去,朝南方逃跑。這股妖風後來到了福建,繼續作威作福。 福建的一些農戶也被妖風纏身,患了重病。人們打聽來打聽去,聽說泰山有個石敢當能驅除妖怪 ,就把石敢當請到了福建。石敢當用老辦法把妖怪趕走了……這妖風又逃到了東北,東北有些姑娘也得了重病,人們又把石敢當請到了東北。

石敢當想:“我趕它一回,它就逃到別處,全國這么大,我怎麼跑得過來呢?對,泰山有很多石頭,我請石匠在石頭上刻上我的家鄉和名字--泰山石敢當,誰家鬧妖風,就把這石頭放在誰家的門外,妖怪就不敢進去了。”

以後, 泰山石敢當降妖的事越傳越遠,以後,人們為了避邪所以人們在蓋房子的時候,總是把刻有“泰山石敢當”的石頭砌在牆上或放在門口,用來避邪。

現在石敢當不僅是個傳說中的人物,現在他更是公平、正義的化身!哪裡有邪惡,哪裡就有石敢當!

⑷ 泰山的歷史故事(短)泰山的故事

泰山風景名勝區(Mount tai scenic spot):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國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中國書法第一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岳、泰岳,位於山東省中部,隸屬於泰安市,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00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天下第一山」之稱。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古代文人雅士更對泰山仰慕備至,紛紛前來游歷,作詩記文。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視泰山為「仙山佛國」,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宮觀寺廟。經石峪的《金剛經》石刻,聞名中外。
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雲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自然的泰山,彰顯著自然的神奇;文化的泰山,印證著文化的神聖。
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燦爛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

⑸ 泰山的傳說故事

天下名山無數,歷代帝王和芸芸眾生何以獨尊東岳泰山呢?這還要從開天闢地的盤古專說起。
傳說,在很早很屬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就這樣頂天立地生活著。經過了漫長的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得極高,他呼吸的氣化作了風,他呼吸的聲音化作了雷鳴,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得艷陽晴和,他生氣時天空就變得陰雨連綿。後來盤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後終於溢然長逝。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岳,腹變成了中嶽,左臂變成了南嶽,右臂變成了北嶽,兩腳變成了西嶽,眼睛變成了日月,毛發變成了草木,脂膏變成了江河。
因為盤古開天闢地,造就了世界,後人尊其為人類的祖先,而他的頭部變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稱為至高無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嶽之首。👏👏👏

⑹ 泰山有哪些故事

天下名山無數,歷代帝王和芸芸眾生何以獨尊東岳泰山呢?這還要從開天闢地的盤古說起。 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就這樣頂天立地生活著。經過了漫長的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得極高,他呼吸的氣化作了風,他呼吸的聲音化作了雷鳴,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得艷陽晴和,他生氣時天空就變得陰雨連綿。後來盤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後終於溢然長逝。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岳,腹變成了中嶽,左臂變成了南嶽,右臂變成了北嶽,兩腳變成了西嶽,眼睛變成了日月,毛發變成了草木,脂膏變成了江河。 因為盤古開天闢地,造就了世界,後人尊其為人類的祖先,而他的頭部變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稱為至高無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嶽之首。
東岳泰山-長壽橋的傳說 泰山黑龍潭上,有一橋飛架東西,似龍潭橫生一道濃眉,與遊人傳情;如山澗躍出一條彩虹,為龍潭增姿加色。橋身朱紅,與兩岸青山相映成趣;人行其上,鳥瞰龍潭勝景,縱觀西溪豁達之秀色,確是美不勝收。這便是引人注目的長壽橋。 長壽橋,是一九二四年張宗昌督魯時,兗州鎮守張培榮所建,不過不是為了方便百姓。 據說張培榮怕老婆怕得出了名,盡管在兵士面前威風凜凜,在老婆面前卻是俯道貼耳,百依百順,對他來說,老婆的言語就是聖旨,就是軍令。張夫人駕馭著這樣一個有錢有勢的丈夫,便揮霍無度,肆意玩樂。一天,她聽說泰山風景優美,許多人都在那裡修煉神仙,她也心血來潮,想修道成仙,立地成佛。於是就讓丈夫到泰山來征地造廟。 張培榮「領旨」來到泰山,他見黑龍潭附近,青山四圍,綠樹成蔭,翠竹亭亭,銀杏參天,清流夾道,步移影換,上有傲徠、芙蓉兩峰拔地通天之雄偉,下有龍潭飛瀑、細流淙淙之清幽,真乃絕勝佳處,正是修道成仙的好地方。於是決定在此建廟,尊其夫人為「無極真人」,所修之廟便取名「無極廟」。 無極廟修成,張夫人便身穿袈裟,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中,張培榮率所屬各縣的大小官紳和附近的百姓,對「無極真人」叩首作揖,頂禮膜拜,並刊印無極真經,散布各縣,開卷便是無極真人的道裝神象。張培榮尊其夫人為神女仙子,自愧不如,便將為自己歌功頌德的石碑立於無極廟門外。 廟在溪西,出入下山都要過河涉澗,實在不方便,張培榮又在百丈崖上修了一座長橋,為了取悅張夫人,讓她道成仙,長生不老,便將此橋取名為「長壽橋」。 再說無極真人,十天半月坐在蓮花寶座上還覺得新鮮,時間長了那蓮花寶座也感到不怎麼好坐,實在受不了寺廟生活的清苦,便不聲不響地「隱退」了。 撫州泰山背的傳說 從古以來,南城流來的汝水和宜黃流來的宜河水,就像慈母的雙臂一樣,環抱著今天的撫州城。在這里,河水倒映著藍天,閃耀著令人心醉神迷的波光,千年流淌不息,滋潤灌溉著萬畝土地。在這里,泥土肥沃,樹木蔥郁,莊稼綠油,青草叢生,瓜果遍地。在這里,萬物旺盛,百禽歡躍,群畜逍遙。在這里,眾生靈歡喜跳躍,牛歡馬嘯、鳥語蛙鳴、蝶飛蜂鬧——共享這里賽神仙的日子。 傳說有一頭修道的公山羊,修行已有百年了,它的鬍子又白又長,屁股和短尾巴已坐得光禿禿。但是,因它總甩不開「煩惱」,就一直沒有修成仙,總埋怨它修道的環境不好,心也就「靜」不了。有一天,它聽到幾只小鳥在樹上嘰嘰喳喳地談論風水寶地的情況後,便跑到這塊寶地上,一瞧,就安居不走了,要在這里修道。 過不久,它又煩躁不安,直埋怨生活在這里的眾生靈,說他們東奔西跑、吵吵鬧鬧,打擾了它修仙求道。並找它們訴說自己的煩惱,但大家都仍按部就班地忙活,並勸慰它不要自尋煩惱,否則就進深山老林山洞去修仙。 仙羊尋思自己要修仙,就要有好環境,可是哪裡才能再找到這樣的寶地呢?它想呀想,一不小心,從山坡上滾下來,一滾便滾到凹地里,四腳朝天,想再滾一下也滾不動了。正巧鐵拐李路過,就用寶葫蘆時的寶水灑在仙羊身上,讓它的四隻腳變成了四座小山包,腹部也變成了一個土包,它的生殖器變成了一塊石頭聳立在土包上。 於是,這塊寶地,就被命名為「羊城」。那塊石頭被好事的人取名為「泰山碑」,但因撫州口音所以誤傳為「泰山背」。據說,以前迷信的婦女,如果不懷孕,就跑到泰山背那塊石頭上坐上一會,就可以懷上孕。後來,在不斷的建城造房中,這塊石頭也被毀了。 泰山石敢當的傳說 在中國的大江南北,有很多地方將寫有「泰山石敢當」的石頭、石碑或者石人立於路、橋要沖或者砌於房屋牆壁內,起避妖邪、壓災殃的作用。 傳說泰山腳下的一個村子裡住著一青年,姓石,名敢當。此人非常勇敢,武功高強,什麼也不怕,好打抱不平,在泰山一帶名氣很大。 泰安南邊五六十里地,有個大汶口鎮,有一年,鎮里一戶張姓人家的女兒被妖精纏身,終日瘋瘋顛顛,面黃肌瘦,多方求醫未見好轉。有人說,妖氣纏身,光吃葯是治不好的,應該驅除妖魔,聽說泰山上有個石敢當很勇敢,何不找他來想想辦法? 姑娘的父母就備好車馬,到泰山去找石敢當。石敢當一請就來了。他說:「這事好辦,找來十二個童男,十二個童女。男的一人一面鼓,女的一人一面鑼。再准備一盆香油,把棉花搓成粗燈芯,還要一口鍋,一把椅子,只要這些東西都備齊了,我一定能把妖怪驅除。」 天色一黑,他就把燈芯放在香油盆里,點燃了油燈,用鍋把盆子扣住,坐在旁邊,用腳挑著鍋沿,這樣,雖然點著燈,遠處也看不到亮光。 天黑了,隨著一陣呼呼的風聲,妖精破門而入。石敢當一腳踢開鍋,油燈立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十二對童男童女一齊敲響了鑼鼓。妖怪大吃一驚,趕快閃了出去,朝南方逃跑。 妖精跑到福建,福建的一些人又被妖精纏身,患了重病。妖精曾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泰山的石敢當。」所以人們聽說後就把石敢當請到了福建,妖精聽說石敢當到,悄悄地溜走了。又逃到了東北,人們又把石敢當請到了東北。 石敢當想:「我趕它一回,它就逃到別處,全國這么大,我怎麼跑得過來呢?對,泰山有很多石頭,我請石匠在石頭上刻上我的家鄉和名字----泰山石敢當,誰家鬧妖風,就把這石頭放在誰家的門外,妖怪就不敢進去了。」果然,妖精見此便不近前。從此,人們就把刻有「泰山石敢當」的石頭用來鎮宅和避邪,流傳至今。 岱廟左前方 手持利刃,腳踩妖魔的泰山石敢當雕像 泰山獨立大夫的傳說 秦始皇登泰山,來到十八盤下,忽然,下起雨來了,始皇感到身體不適,就停轎坐在一棵柏樹下休息,模模糊糊睡著的時候,遠遠看見山頂上飄來一朵祥雲,祥雲上站著一個鶴發童顏的老道手裡拿著一支綠油油的柏樹枝,遞給始皇說「皇上,我知道你身體不適,特來送靈葯給你祛病。」始皇被夢警醒,醒來感覺神清氣爽,又看到柏樹為自己遮風擋雨,龍顏大悅,遂封這棵柏樹為「獨立大夫」 泰山的傳說 皇帝賜修天貺殿 天貺殿踞岱廟正中,是借調的主體建築,它重彩描繪,古樸典雅,重檐疊角,若蒼鷹展翅欲飛,清風徐來,風鈴響動,使四周顯得格外清幽,令人心曠神怡。這富麗唐皇的天貺殿,無論就規模還是形式,都與北京的金鑾殿相差無幾,據說它們之間,還有萬縷千絲的聯系呢! 相傳,很久以前這里僅僅是個小山神廟,周圍是斷壁殘垣,而且年久失修,透風漏氣,不避風雨,每逢雨天,外邊大下,里邊小下,外邊不下,里邊還滴嗒,廟里的道士為此十分著急,官府又不給撥錢,他就下決心自己攢錢修廟。一晃一年過去了,道士把香客扔的錢和化緣得來的銀子統統收起來,藏在山神的神台底下,一天晚上,等到夜深人靜,道士把錢拿出來一查,修廟的錢已經夠了,道士甭提有多高興,他的笑聲和銀元的響聲一樣清脆,他虔誠地跪在神像前說「山神爺,我給你老人家修廟的錢夠了,過不了多久,你就甭擔心風吹雨淋,跟我活受罪了。」沒想到,道士的舉動被一個前來投宿的小偷看見了。等道士睡下以後,小偷把神台底下的錢一文不剩地全偷走了。第二天,道士發現後,像丟了命一樣急得直哭,抬頭一看,山神爺還依舊笑眯眯地坐在那裡,就埋怨道:「山神爺呀山神爺,我都快急死了,你還笑!我省吃儉用一年有餘,好不容易攢了這些錢,你自己都看不住家,這廟還怎麼修啊!晚上,道士哪裡還有心思吃飯,他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就睡著了,朦朧中,只見山神笑著向他走來,說:「別著急,廟自然要修,還不用我們自己動手。現在京城是皇姑得了重病,請了各地的名醫都沒治好,我有三名香灰,你拿去給她診治,到那裡 廟處然就有了。」說完,從袖中掏出三包香灰,於是他便收拾進了京。一到京城,只見城門前許多人都在圍著看告示,一打聽,是皇帝的女兒生了人面瘡,說是誰能治好,要什麼給什麼。道士這可高興了,他伸手就把告示撕下,大搖大擺地進了皇宮 。到了後宮,道士一看皇姑的病,和山神說的不差分毫,齜牙咧嘴的怪嚇人,可是他想到治好瘡就能修廟,也就什麼不在乎了。等他把香灰敷上,就聽那瘡還吱吱地叫著討饒。就這樣,道士連上了三天,那瘡第一天就合上口,第二天結了痂,第三天就完全好了,而且一點疤也沒落。皇上得知女兒的病治好了,非常高興,就把道士召進金鑾殿,賜給他許多金銀財寶,綾羅綢緞,可是道士一概都不要,皇帝很納悶,也上還有見了財寶不動心的人,忙問:「你想要什麼?」道士就把他攢錢修廟的事如實地告訴了皇帝,只要求皇帝修座小廟。修座小廟還不是小事一樁,皇帝便一口答應了,問道士要修個什麼樣的。道士是個大門不出二門不到的人,哪裡見過世面,他向四周環視了一下說「我看你這屋不孬,就修個這樣的吧。」一個貧道窮僧,怎能和皇帝住一樣的金鑾殿呢?可是皇帝已有言先,要什麼給什麼,怎能失信於民?就很不情願地說,好吧,就修個這樣的,可要比我的金鑾殿矮三磚才成。矮三磚就矮三磚,道士沒說的,連忙向皇帝叩頭謝恩。所以現在的天貺殿和北京的金鑾殿一樣,只不矮三磚而已。 元君綉鞋定山門 出岱廟北門不遠,有一座石坊叫岱宗坊,和岱廟遙遙相對,登泰山就從這里開始。相傳,碧霞元君坐了泰山之後老嫌管的地方太小,不夠神氣,就千方百計的擴大自己的地盤,東訛一點,西佔一點。這樣,泰山周圍讓她 「蠶食」了不少。元君是太陽爺的公主,諸神對她一次兩次的蠶食能忍了,時間長了誰受得了?各路神仙都紛紛跑到姜子牙那裡告狀,希望掌管封神大權的姜太公替他們說話。姜太公得知,便帶著封神榜來到泰山,明確指出,泰山周圍五十里歸碧霞元君管轄。元君本來想把自己的地盤擴大為南到汶河,北到黃河,這樣有山有水,這樣有山有水也好出來消遣。聽說才給地方圓五十里,元君很不高興,天天吵著和姜太公要地盤。姜太公沒辦法,不看僧面還得看佛面,得罪了元君,太陽爺那裡不好交待,就對她說:我的姑奶奶,你千萬不要生氣,我們可以再商量嗎!兩人經過協商,訂下「君子協定」:元君可以隨便找件東西往山下扔,扔到哪裡,元君就可以管到哪裡。元君想憑我的法力,找快石頭,少說還不扔個百八十里的,於是抄起一塊石頭就要往山下扔。姜太公急忙攔住,說「石頭遍遍地都是,扔到山下哪裡找去?」元君覺得這活有理,可找個什麼特殊的標記呢?姜子牙獻策道:「元君,我看你這綉花鞋就挺好,扔到哪裡一找就能找到。」元君一想,鞋子更輕,扔得更遠,再說,扔一隻,我還有一隻,別人也不好耍懶,便欣然同意了,只見元君脫下鞋子,運足氣力拚命向下扔去。元君可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正因為鞋子很輕,一出手便飄飄悠悠地向山下落去,元君這才知道上了姜子牙的當,可事到如今也不好反口了,便無可奈何地隨著眾神仙到山下找鞋。剛走下山不遠,就見那隻鞋躺在草地里,鞋紅草綠,十分醒目,他們一算,從山頂到這里,只不過二十來里,此時碧霞元君是啞巴吃黃連,有苦也說不出來了,元君無可奈何,只好在這里修了一坐石坊,作為山門。因為泰山又叫岱山,為五嶽之長,所以就取名「岱宗坊」 御史鍋封白鶴泉 過岱宗坊不遠有一石坊,上題「白鶴泉,泉水突涌,滔滔不絕,味甘清冽,還有一條水渠與山下雙龍池相通,泉水從龍口流出,噴珠吐玉,不失為一大景觀,四鄰八鄉的百姓飲水也不都取之於此,不過現在早已經泉竭渠閉與山下雙龍池相通,泉水從龍口流出,噴甘清冽,還有一條水渠與山下雙龍池相通,泉水從龍口流出,噴珠吐玉,不失為一大景觀,四鄰八鄉的百姓飲水也不都取之於此,不過現在早已泉竭渠閉了,真是天大的憾事。說起這泉水如何枯竭,當然事出有因,人們每逢提及都憤憤不平。相傳,清朝時候,泰安有個姓馬的秀才,連做夢都想陞官發財,可就是屢試不第,到如今年逾花甲,也不曾得半個進士。他曾發誓,人生一世,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正巧這年朝廷開科,皇帝見他兩鬢染霜,鬍子一大把,便留他做了太子的老師-太傅。不久聖上駕崩,太子登基,馮進士也順風得勢,加封為御史,有了皇帝作後台,馮進士覺得腰粗氣壯,便呼風喚雨地作起惡來,他嫉賢妒能,誣陷忠良,文武大臣都敢怒而不敢言。過了一段豪華的宮廷生活,馮進士又想回泰山觀光,一為可以向人們炫耀他的威武,二來沿途還可以收得一大筆錢財,正是句利雙收的好事。主意一定,便請聖上,帶領一幫人馬出了京城。沿途州縣,哪個不知當朝御史的厲害,他可以使你飛黃騰達,也可以置你於死地,所以那些州官縣令無不對他高接遠迎,獻媚討好,臨走還送些金銀瑰寶,特產名吃,馮御史都無不笑納。馮御史來到泰城,縣官更是百般討好,大開宴席,就連准備進貢的赤鱗魚也擺下了,酒過三巡,縣官忙恭維道:「御史大人,你老人家發跡高升,也給泰山帶來了福音,前不久山前出了個寶泉,請大人前往觀賞。」縣官一番話,說得馮御史心裡美滋滋的,聽說有一個寶泉,便讓縣官帶他前去觀看。馮御史來到泉邊,只見泉邊綠草鶴展翅,聲似麗鳥長鳴。馮御史正欣賞著這們間奇景,縣官又言:「有一天,下官前來遊玩,一位白發老人對下官說:「名山名泉第一流,輩輩人才出不休。正待下官細問,老人卻飄然而去,。」縣官本想說得神乎其神,奉承奉承馮御史,誰知馮御史一聽反而很不高興,他想,倘若日後人才輩出,就顯不出他的才氣了,那時還有誰敬奉他?不成,一定要把泉子土堵死。於是,他回頭對縣官說「不要聽信妖道胡言,這泉上布滿妖氣,如不除掉,一定會大禍臨頭」。縣官惟命是從,就是馮御史說砂鍋能搗蒜,他也會說搗不爛,於是趕緊派了十幾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運來山石灰土,可是泉水奔涌,十幾條大漢忙了半天也沒堵住,馮御史下令抬來七七四十九口大鍋,套著蓋在泉眼上,才把白鶴泉悶死了。周圍的鄉親們早聞馮御史的「大名」聽說現在又悶死白鶴泉,實在咽不下這口氣,便都來找他算帳,要求重開此泉。人們把馮御史捆起來,揭去四十九口大鍋,泉眼一露,飛出一隻白鶴,只見白鶴繞泉飛旋一周,突然直奔馮御史而來,將他兩只賊眼去,一聲長鳴,朝泰山後面飛去。就這樣白鶴泉失去了淙淙的泉水,黑虎泉等七十二大名泉。從此天下豪傑匯聚泉城。馮御史連驚帶嚇,又失去了雙眼,不久就死了至今仍遭人們唾棄,不過,卻也實現了他「遺臭萬年」的宏願。 呂祖戲點神虯飛(虯在灣) 虯在灣,也就是現在的虎山水庫,這里風景清幽,秀麗迷人,碧水與青山、蒼天一色,笑聲共水聲,鳥聲齊鳴,垂柳戲水,水榭倒映,不虧有「小蓬萊」之稱,置身其境,使人滌思潔慮,醉心自然。相傳,在很久以前,小灣里有一條神虯,能興風作雨,每逢天旱,便普降甘霖,為四鄰八鄉做了不少好事,人們都非常感激他。一天住在下邊石洞里的呂洞賓,從外邊回來,又被這里的景色所陶醉,就拿來筆墨,在東邊小山的石壁上龍飛鳳舞地大書特書起來。神虯早知呂洞賓在此修煉,他見呂洞賓寫的起勁,就變成一個小孩,偷偷在他後面一字一句地吟起來。呂洞賓回頭一看,見一小孩搖頭晃腦地吟他的詩,好像還頗知詩味,覺得這小孩挺有意思,就和他開了個玩笑,在他臉上輕輕一點,這一點不要緊,只見狂風驟起,天昏地暗,有一水柱從潭中騰空而起,那神虯乘風飛去。原來,神虯眼睛有些毛病,經已經修煉成仙的呂洞賓一點,正好點在神虯的眼上,神虯頓覺耳聰目明,便重返龍宮了。不久,風住浪止,潭中復又平靜,呂洞賓此時才恍然大悟,那小孩就是潭中神虯所變。以後,人們便把水灣取名叫「虯在灣」,把水灣東邊的小嶺取名叫「飛虯嶺」。有人為此題詩曰:「澄澄注一灣,知其虯龍在。得遇題詩翁,相攜去無礙。擾擾路旁人,昏昏雲-虯去池空存,波光清於黛。」 白氏郎怒收萬仙 泰山周圍有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的傳說,據說他們還生了個兒子叫白氏郎。白牡丹原來也在泰山修煉,後來不堪眾人的嘲弄,就和兒子搬到泰山南邊的徂徠山去住了。白氏郎長到八九歲,生得伶牙俐齒,十分計人喜歡,可就是沒有個名正言順的父親,整天在外邊被人打罵,受人欺負。這天,正是臘月二十三,白牡丹讓白氏郎跟村裡的小夥伴上山砍柴,自己在家裡弄些水酒淡菜,准備打發灶王爺上天,去匯報下界一年的情況。白氏郎和夥伴們來到山上,領頭的說要玩「做皇帝」的游戲,把幾個草筐撂起當作寶座,誰要能爬上去誰就是皇帝,以後眾人就都聽他的,選他做頭頭,說完便把筐撂的高高的一個個輪著往上爬,筐子沒有繩子拴牢,一爬一晃,結果沒爬幾下就都滾下來,最後輪到白氏郎,只見他穩抓草筐,輕邁雙腳,顫顫悠悠真的爬上去了。本來他們都看不起白氏郎,是想拿他取笑,如今他真的爬上去了,誰肯讓他這個私生子做頭頭,便把他拖下來,打了一頓一鬨而散了。白牡丹在家裡正為買不起酒菜犯愁,見白氏郎又人外面哭著回來,鼻子都讓人打破了,十分難過,頓時來了氣,就抓起燒火棍,把怨氣照著灶王爺出開了:「灶王爺啊灶王爺,你都看見了吧,這還讓我們怎麼活?哼!我兒要是真做了皇帝,非把那些小崽子殺盡斬絕不可,」她越說越氣,一邊說,一邊敲,幾火棍下去,灶王爺早就鼻青臉腫了。灶王爺上天,不但沒有在白牡丹家吃好喝好,而且還挨了一頓棍棒,便跑到玉皇大帝那裡告狀去了。說「白牡丹發誓,白氏郎要做了皇帝,就要把村裡的人斬盡殺絕。玉皇大帝聽了灶君的一面之詞,便吩咐四員大將,到來年的龍節抽掉白氏郎的龍筋。白氏郎從那次挨打後,就獨自上山,一天,他一個在山上打柴,迎面走來一個白鬍子老頭,對他說:」你本是真龍天子,將來要做皇帝的,只因你娘不慎說走了話,玉皇大帝要在來年的龍節抽你的筋,現在已經沒辦法補救了,只有到時候你能咬牙挺過,保住你的龍牙玉口,還能說什麼成什麼.」說完便飄然而去。轉眼龍節已到,龍王派天兵在將便抽他的筋,可是白氏郎硬是挺過過來。從此,白氏郎恨透了灶王爺恨透了所有的神仙,白氏郎用裝水用的葫蘆把灶王爺裝進了葫蘆。然後走遍了全國的名山大川,見廟就進,見神就收,想收完後把他們壓在泰山底下。來到泰山,見到了呂洞賓得知他是自己的親生父親,大吃一驚,將葫蘆掉在地上摔成了兩半。眾神仙都跑到一個大石洞去,呂洞賓數也數不過來,就把它取名為「千佛洞」。後人又在那裡起樓造閣,順呂祖之意取名「萬仙樓」。 唐僧泰山曬佛經 過斗母宮,跨溪有一小徑斜向東北,夾岸桃李,流水潺潺,蔚然深秀,循小徑拾級而上,有石坪數畝,上刻金剛經,字大如斗,筆鋒縱橫波瀾,蒼勁有力,被譽為「榜中之宗」,這便是享有盛名的經石峪。因石經遍布峪中,書藝精湛似非人力所為,所以人們就附會了唐僧西天回來曬佛經的故事。傳說,當年唐僧 孫悟空,豬八 沙和尚師四人一到西天取經,既無橋又無船,四周又空無人家,徒兒三人可以作法過河,可唐僧這個凡夫俗子怎麼過?四人正在著急,只見河中一隻大烏鬼飄飄游來,對唐僧說「大慈大悲的師你,切莫著急,讓我來背你過河。」唐僧十分感激,忙問道「你是何仙,何以能言語?」烏龜說「我本是玉皇大帝的一名元帥,因觸犯天條,被逐出天庭到凡界托生為龜,求你到老佛爺面前多說好話,把我超度上天,我將感激不盡。烏龜言辭凄切,說話間已眼含熱淚,唐僧答應它的要求。許多年以後,等唐僧西天取經回來,烏龜已經在這里等待多時了,唐僧一到,它便興致勃勃地問,老佛爺答應了嗎?卻說唐僧最已經把此事忘記了,郵到烏龜,不禁汗顏,自愧有負於它連忙賠罪。烏龜此時心懷嫉恨,想乘機報復他一下,又叫唐僧上了背。到了河中,烏龜將唐僧掀到河中,等唐僧被救上時,經卷早已在水中泡透了,師徒四人只得把歷盡千辛萬苦取來的金剛經,一頁頁拆開,放在石坪上曬,結果折騰了大關天,等曬干去收時,才發現經文早已經入石三分,貼在石頭上揭不下來了。以後,人們便把這條峪取名收「經石峪」,把唐僧師徒的石坪取名「暴經石」。 天助元君鋪雲橋 走完快活三里,迎面是一座別致的小橋,名叫雲步橋,全由青色的花岡岩砌成,此橋凌於絕壁之前,蔽於群松之下,瀑布掛前,雲涌在後,松聲雲氣,似虎嘯山澗,湍流石隙,如龍吟大海。 雲步橋,原名雲木橋。相傳碧霞元君與兄長爭坐泰山,兄妹二人互不相讓,於是商定誰先爬上山頂,泰山就是誰的。登山日期歸定為三月十五日。元君自知三寸金蓮爬山不是哥哥的對手,就提前走訪調查,找到了一條通往山頂的捷徑。登山之日一到,元君便按事先調查好的路線,翻山越嶺,過溝爬坡,來到了快活三里,元君走得正是勁,忽見前面一道萬丈深淵攔住了去路,只見周圍都是懸崖絕壁,就是長翅膀也飛不過去,這下可把元君給難住了。元君急得火燒火燎,眼裡噙著淚水。元君正在犯愁,就聽「咔嚓」一聲,一棵幾摟粗的松樹從山上滾下來,不偏不斜,正好橫亘山澗,成為一座小橋。元君絕處逢生,轉悲為喜,不禁嘆道:「天助我也!」說著就要舉步上橋。可是獨木橋難行,元君又是小腳,再說橋下一眼望不到底,看一眼都令人頭暈目眩,元君只好又把腳縮了回來。元君這時寒心絕望了。這里前不著村,後不著店,荒無一人,遠處尚有鬼哭狼嚎,不禁嘆道:「天啊,你為何這樣捉弄我?」元君淚流不止,忽見一片白雲從山頂飄然而下,浮在橋底鋪平了山澗,再也見不到無底的深淵了。於是元君穩穩當當過了橋,捷足先登,坐了泰山。元君的史長按著歸定的路線往上爬。圍著泰山轉來轉去,轉到響午才爬上山頂,那時,元君早在山頂等候多時了。他枉費了一頓辛苦,也沒撈著坐泰山。事後,人們便把三月十五元君登山的這一天,作為她的生日,每年都有許多人給她進香祝壽。那座松樹架起的小橋,人們給它取名「雲木橋」。以後幾經修復,改成了石橋,名字也改成了更富有詩意的「雲步橋」。
泰山傳說是山東省的漢族民間傳說之一。相傳泰山神主管生與死的神權歷史,可上溯至先秦時期。據顧炎武《考古錄》雲,泰山自周末便有了神仙的傳說。春秋戰國出現陰陽學、五行學之後,泰山就成為陰陽交替、萬物發育的地方了。
東漢時,由於道教的產生,社會上隨之出現了"泰山治鬼說",泰山神便掌管了天下生殺大權,古帝王降禪之壇,一變而為閻王殿。唐代學者顏師古注《漢書》中"上親禪高里"之句說:"此'高'字應為高下之高,二死人之里;高里山在泰山前麓,是鬼魄之地。"晉代干寶《搜神記》、張華《博物志》均言泰山掌管生死,書中還有不少托夢做陰間泰山官職而應驗的故事。晉陸機的《泰山吟》頌道:"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極周以遠,層雲郁冥冥。梁父亦有館,蒿里亦有亭。幽岑延萬鬼,神房集百靈。長吟泰山側,慷慨激楚聲。"
明人許仲琳在所編《封神演義》中,讓姜子牙封周朝武將黃飛虎任東岳大帝之職:執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獄,凡一應生死轉化人神仙鬼,俱從東岳勘對,方許施行。

⑺ 有關泰山的神話故事

泰山的神話故事——碧霞元君的傳說

傳說姜子牙輔佐擊武王攻下殷商的都城鎬京,滅伐了荒淫無道,沉溺酒色的紂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天下統一,武王認為大臣們開國有功,應該重重有賞。可是,想來想去,卻找不出合適的禮物,金銀財寶這些東西太俗氣了,而且也沒有什麼意義,用過就完了。最後,武王還真想出了個絕頂的好主意,把全國的領地都封給大臣們。

這樣一來,既顯示了他武王的慷慨,又能說明他對大臣們的信任;既能考驗大臣們是否真的忠君何國;再者,武王這樣也就輕省自在,光做他的天子就行了。主意一定,武王便把封神大權交給了軍師姜子牙,讓他分封諸侯。

卻說姜子牙分封諸侯,封來封去把全國其他的名山大川、風水寶地都封盡了,就留下了一座東岳泰山。姜子牙知道泰山氣勢雄偉,風景秀麗,是個供人遊玩的好地方,他原准備把泰山留給自己,可誰知半路又殺出個程咬金,武王的護駕大將軍黃飛虎找上門來,非要把泰山封給他不可。兩人正在商榷,不知誰又走漏了風聲,黃飛虎的妹妹黃妃也來找姜子牙要地盤,說是武王答應她,要她來找姜子牙。

黃妃是武王最寵愛的妃子,莫說武王已經允諾,就是黃妃自己開口,也得趕快給她。這下可好了,三人都看中了泰山這塊寶地,可總不能都去坐呀,這到底如何是好呢?

事到如今,只黃氏兄妹就夠姜子牙纏的了,自己便不得不打消了坐泰山的念頭,不過放棄了也怪可惜,他見黃氏兄妹一個憑護駕有功,一個仗武王後台,兩人爭得面紅耳赤,就堵氣對他們說:好了二位,誰也別爭,誰也別搶,憑自己的本事,誰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誰的。黃飛虎一聽,不禁拍手叫絕。他想,憑我這一身氣力,泰山還能有黃妃的份?可是身單力孤的黃妃,也沒有一點懼色,一口應允了。

黃飛虎是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武夫,比賽日期一到,便騎上了他的玉麒麟,日夜兼程,從京都直奔泰山。黃妃為比賽絞盡了腦汁,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比賽一開始,她先將自己的鞋子脫下一隻,使了個神法,將鞋子扔到玉皇頂上,然後才不慌不忙的向泰山趕來。

等到黃妃爬上泰山,兄長早在南天門上等得不耐煩了。他見黃妃姍姍來遲,便對她說:不行就是不行,別逞能,這回你應該服氣了吧?

真是豈有此理,是我先己到此,我以為你在路上出了什麼事,前去接你,不想你已經繞道趕來。黃妃一本正經的說

你別胡攪蠻纏,你說先到,有何證據?這下黃飛虎還真有點著急。證據嗎?當然有,你來看吧。

黃飛虎跟著妹妹來到玉皇頂,只見黃妃一隻綉花鞋端端正正的放在石坪上。盡管有證有據,黃飛虎卻從心裡不服氣,不禁斥責妹妹:你耍滑頭

黃妃不緊不慢的說:憑本事嘛,怎麼是耍滑頭?

黃妃自知紙里包不住火,光是兄長一人好對付,等姜子牙來就麻煩了。她作出無可奈何的樣子,對兄長說:咱們兄妹二人,本該是你敬我讓,不分你我才是,這樣吧,我住山上,你住山下,咱們共管泰山總可以了吧。

這樣一來,先來的黃飛虎倒做了不曉世理的孬種,後到的黃妃倒成了慷慨大度的好人,把個黃飛虎氣得直翻白眼。可也沒有辦法,只好答應了。

等姜子牙趕來,一看便知黃飛虎上了妹妹的當。可是他見黃氏兄妹都協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說破,只好將計就計,把黃飛虎封為泰山神,把黃妃封為碧霞元君,一個在山下天貺殿,一個在山頂碧霞祠。

(7)泰山有什麼故事擴展閱讀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岳、泰岳,位於山東省中部,隸屬於泰安市,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00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五嶽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視泰山為「仙山佛國」,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宮觀寺廟。

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

泰山貫穿山東中部,泰安市境內,綿亘於泰安、濟南、萊蕪三市之間,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泰山雄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大海,西靠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東西長約200千米,南北寬約50千米,主脈,支脈,余脈涉及周邊十餘縣,盤卧面積達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

泰山的地質構造十分復雜,以斷裂為主,其構造特點為斷塊掀斜抬升。既有前寒武紀形成的構造,又有中新生代發育的構造。

泰山的前寒武紀地質構造發育以多期的褶皺、斷裂以及韌性剪切帶為其主要特徵。它們彼此疊加相互改造,構成了極其復雜的構造面貌,對它們的成因機制研究是前寒武紀地質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另外,中元古代輝綠玢岩發育的國內外罕見的「桶狀構造」,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從區域構造看,太平洋板塊以近東西方向對歐亞板塊的強烈俯沖,使泰山地區在近南北向伸展作用下,北東東向泰前斷裂發生強烈掀斜活動,泰山大幅度抬升,致使泰山的新構造運動表現得十分普遍和強烈,它們對泰山的形成及地貌格局起著主導性的控製作用。

泰山周圍的下古生界和前寒武紀結晶基底不整合面上形成的重力滑動構造也與新構造運動有密切的關系。

⑻ 關於泰山有哪些神話傳說

泰山這里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如盤古開天、泰山神、泰山奶奶、石敢當、何首烏等等,是中國文化的最朴實、最正統的見證。

⑼ 關於泰山的神話傳說

1、五大夫松

五大夫松斜依攔住山,背靠五松亭,在這里可遙望十八盤,南天門,只見兩山對峙,萬仞中鳥道百折,雲蒸霞蔚,迷離耳目衣袂之間,松濤陣陣,傳千谷萬壑不絕。

在這里還可以下望雲步橋,只見水流潺潺,陡然入澗,瀑水懸流,濺花瀉珠,風響水鳴,萬籟俱寂,風景之秀麗之清幽以言表。

據說,秦始皇做皇帝時,發現東南有天子氣,唯恐別人奪了他的皇帝寶座,就帶了大隊人馬,從京都咸陽出發,浩浩盪盪來到泰山封禪,一是想藉此報天地之功,更重要是向天下人炫耀一下他的威風,以便懾服天下。

忽然,天氣驟變,烏雲從山頭滾下,頓時天昏地暗,風雨雷電一齊襲來。始皇措手不及,見前面有一棵松樹,高達數丈,枝葉繁茂,樹冠如棚,風雨不透,便急忙躲到樹下避雨,隨行人員早亂了套,鑽洞的鑽洞,爬崖的爬崖。

不一會兒,風飄雲散,雨過天晴,始皇因在樹下,未遭風雨侵襲,為賞松樹遮雨之功,始皇當即封它為「五大夫」。

聖旨剛下,就聽到樹上有人言曰:「天下一統,你不以社稷為重,大興土木,修阿房宮,築驪山墓,大增賦稅,亂派徭役,無德無仁無禮,妄受帝命,憑什麼亂封左右」

始皇聞聽此言,又想起剛才忽遇大雨,感到實在晦氣,據說,在萬曆三十年,由於泰山蛟龍騰起,山洪瀑發,秦松被水沖走,我們今天看到的不是秦松,而是清代康熙時補載的。

2、望人松

五大夫松以上的山坡上,還有一棵裊裊亭亭的松樹,一枝長長的樹干斜向下伸展著,好像殷殷熱情的泰山在企盼著海內外賓朋的到來,許多年輕的情侶,更是將她作為忠貞不渝的愛情象徵,在樹下留影,因為她向上凝聚著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在朝陽洞附近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妻,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親相愛,樂善好施。一天,一位外地的花匠到泰山採集花草,不慎失足掉下山崖,被丈夫救回家中,二人悉心照料,花匠很快恢復了健康。

他們照做了,第二年泰山果然花繁草茂,十分美麗,又一次,一位石匠來他們家避雨,他們傾其所有,熱情款待,石匠為了感謝他們的盛情,一夜之間鑿通了上山下山的所有盤道,引來了大批的遊人,使他們夫妻大開眼界,後來,丈夫為了把泰山打扮得更美麗,決心出到外面學習技藝。

然而丈夫走了一年,兩年,三年,卻遲遲不聞歸期,從春到夏,從秋到冬,年輕的妻子站在山坡上焦急的望著,執蓍地期待著,企盼著丈夫的歸來。

有一天, 她的丈夫終於回來了,見妻子變成了一棵松樹,悲痛異常,於是在樹下築了一間石屋,日夜守護著他的妻子,把對妻子滿腔的愛,都獻給了泰山,為妝扮泰山,建設泰山,為來泰山的遊玩的客人,做了許多的好事。

3、飛來石

在御帳崖之上,五大夫松之下,有一巨石陡立,危如累卵,搖搖欲傾,上刻「飛來石」三字,格外引人注目。

相傳,宋真宗帶領千人萬馬來泰山封禪,行至雲步橋上,只見重重山疊翠,白雲壓首,秦松亭亭,溪水悠悠,瀑布飛瀉,猶如銀河倒懸,山青水碧,好似新雨初霽之清秀,置身澗底,捕捉玉珠瓊花,下有流水潺潺,前有歌舞美女,後依萬古青山,好不消遙自在。

文武大臣們跑這跑那,忙得不亦樂乎。正巧,這時泰山神黃飛虎巡遊從此經過,看到真宗如此享受,不禁大怒:「這個無能的昏君,名為到泰山封禪,實則是遊山玩水,心不真,意不誠,趕快轟他下山。

於是山神作法,將身邊一塊巨石朝真宗滾來。真宗這時正賞樂觀景,忽聽有聲如雷貫耳,回頭一看,見一塊大石壓頂而來,嚇得三魂六魄都升了天,忙喊「哎喲,我的媽,趕快救駕」此刻哪裡還有人應聲,文武大臣早都逃命去了,忙喊:「萬歲不要怕,石叟是元君派來接駕的。」

真宗聞言,果見大石聳立,像在對自己施禮,遂又回到床上,招乎文武百官,一本正經地說「奴才,一塊碎石就把你們嚇成這個樣子?

我乃真龍天子,是元君派來接迎的,我怎能會橫遭此禍?」話雖這樣說,此時真宗仍心跳不止,便趕快起駕上山了。王欽若為了討好真宗,便將此石取名為「接駕石」,把真宗憩過的石坪取名為「御帳坪」。

4、望夫山

傳說,很久以前的一個東岳廟會,有一對新婚夫婦來泰山進香,企盼婚後能豐衣足食,來年生個大胖小子。兩個人沉醉在新婚的歡樂之中,一路上有說有笑,不知不覺來到了對松山附近的盤道。正當他們興沖沖地攀登十八盤的時候,想據為已有。

只見他使了個眼色,隨從的差役便心領神會,上前來調戲她。新郎官見有人調戲自己的妻子,便奮不顧身地沖上前去保護自己的妻子。身單力薄的新郎官,哪裡是那些彪悍差役們的對手。

幾個差役一起動手,一陣拳打腳踢,就連推帶擁地把新郎官推到山溝下摔死了。那差役回頭對新娘子喜皮笑臉地說「我們公子看上你,是你的福分,今後定有你享不盡的榮華富貴」說著就連拉帶扯地把她一塊帶上了山頂。

那公子遊山玩水,又得了美人,心裡像抹了蜜一樣甜。他興致勃勃地來到山頂,對差役們說:「這泰山是歷代皇帝老兒祭天祭地的地方,我與娘子在這里拜天地,結為夫妻是再好不過了。」說著就要與那娘子成親。那娘子此時已悲痛至極,欲哭無淚。

只見她不卑不亢地說「要成親也可以,只是剛才慌亂之中,我連句話都末來得及對夫君說,他就葬身山谷了」那公子聽她如此說,倒以為那娘子同意與他成親,就答應了她。

只見那娘子從容地整理了一下頭上的亂發,不慌不忙地走上山頭,凝視著她丈夫葬身的地方,趁身連的差役不注意,對著山谷大喊一聲:「夫君,等一等,我隨你來了」說著便縱身跳下懸崖,以身殉情。後人為了紀念這個忠貞節烈的女子,便把也眺望丈夫的那個山頭取名叫「望夫山」。

5、岱廟天貺殿泰山眾神壁畫

人人都知道「泰山的神全」,真是大廟小廟遍地皆是。神仙的名目也十分繁多,上起天老爺,下至土地爺,真是無奇不有。這么多的神仙都集中在泰山上下,這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相傳,在很古的時候,江西龍虎山下,出了一個真命天子,是玉皇大帝任命的,他下凡後,取名叫白氏郎。白氏郎長大後,就到隔河的東村去上學。

他每天早晚過河,都有一個白鬍子老頭,恭順地自願來背他。時間長了,白氏郎母親就覺著奇怪,問兒子:「你為什麼過河不濕鞋,腳不涼呢?」白氏郎告訴她說:「每天有個老頭兒背著我過河。」母親聽後,就告訴白氏郎說:「明天你問問老頭為什麼背你過河。」

第二天早晨過河時,白氏郎詳細地詢問了老頭,老頭說:「我皇陛下,你是真命天子,天帝派我來給你當差,二十年後你就是一朝人王地主了。」

白氏郎回家洋洋得意地說給母親聽,母親興奮得不得了,就天天盼兒子做皇上。她每天在灶下做飯的時候,就用燒火棒敲著灶王爺的神像念誦:「灶王爺你聽著:要是俺兒當了皇上,俺是有仇的報仇,有冤的報冤。」一天三頓飯,她就敲著灶王爺說三次。

臘月二十三,灶王爺要上天了,向玉皇報告人間善惡,他如實地將白氏郎母親的言行向玉帝做了報告。玉皇大帝不相信,灶王說:「天爺爺,我一天挨三次敲,若不信看看小神頭上的疙瘩。」說著,他伸著頭用手指給玉帝看。

這下玉皇可生氣了,認為真要叫白氏郎坐了天下,他母親這個做法還了得嗎?就命令雷公電母,到明年六月六日,下凡到江西龍虎山,抽掉白氏郎的龍筋。

第二天早晨,白氏郎又去上學,來到了河邊。那個背他過河的老頭說:「我就背你這一次了,以後我就不來應差了,因為你以後不能再做皇帝了。」白氏郎很驚奇,就問他為了什麼?老頭兒就將灶王爺向玉皇大帝告狀的事說了一遍。

白氏郎嚇壞了,他懇求老頭給他個解救的辦法。老頭囑咐他,明年六月六,若有暴雨急雷,切記住:「緊閉嘴,咬緊牙,雖然龍筋被抽,不能再成人主,還可留個金口玉牙,說句話還有靈驗。

千萬不可忘記。」白氏郎最後問老頭是誰,好銘記他的恩德,老頭說:「我乃玉皇駕前,太白真人是也。」

第二年的六月六,雷公電母奉玉帝之命,來抽白氏郎的龍筋。這一天,白氏郎按照太白金星的囑咐,閉緊了嘴,咬緊了牙。一陣急驟的雷電後,白氏郎軟癱在地上,他用力地保住了他的金口玉牙。

白氏郎身體康復後,恨透了灶王爺,心想:我還金口玉牙有靈驗,說了算數,他找來一個葫蘆,想把灶王裝到葫蘆里,叫他永遠不能出來。於是,他就手拿葫蘆頭,來到灶王的神像前,大聲喊道:「灶王毛神,裝進葫蘆。」就見一道火光,就把灶王爺裝進去了。白氏郎就蓋上了葫蘆塞。

白氏郎一看,他的金口玉牙真靈驗,就想:天下這些小毛神,都不是好東西,他發誓要把這些小毛神通通都裝起來,也好消除被抽筋的憤恨。

於是他便從江西一路北上,隨走隨裝,江南所有的神仙,都無一逃漏。後來,他聽說泰山老奶奶有道業,又很靈,他就又發狠,再把泰山老奶奶也裝起來。

白氏郎一上泰山,老奶奶就掐算好了,她也做了一番巧妙的安排。六月的泰山,在太陽的曝曬下,燥熱極了,溪流里乾涸得連一點水都沒有。白氏郎背著他裝神的大葫蘆,艱難地在山路上行走著,口渴舌燥,嗓子眼裡都快要冒煙了。

在這時,突然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嬤嬤,提著一桶水,從山下走來。白氏郎見了水,怎麼能不喝呢?他向前施禮,要求老媽媽給他口水喝;老媽媽因泰山天熱缺水,不給他喝。他再三苦苦哀求,老媽媽說:「你要喝水,必須給我磕頭,叫我三聲親娘才行。」

白氏郎果真趴在地上,磕了個響頭,大聲喊了三聲親娘,就趴在水桶上喝了個飽。老嬤嬤說:「白氏郎你喝了我的水,可別忘了我是你娘啊!」白氏郎再三道謝滿口應承。

喝足了水,白氏郎有勁了,一口氣就上泰山頂,要到碧霞宮去裝泰山老奶奶。當他走到神座前,拔開葫蘆塞要裝神的時候,就聽神座上的碧霞元君喊道:「白氏郎,白氏郎,你忘恩負義喪天良,拿著葫蘆來裝你娘。」

白氏郎抬頭一看,神位上坐的正是那個他磕頭叫娘給他水的老嬤嬤。若真裝了她,不就的是忘恩負義了嗎?他又生氣,又懊悔,就把手裡的裝神葫蘆向地上一摔,摔了個粉粉爛碎。

那些被裝的神,這才見到了光明,解除了羈困,爬起身來,向泰山上下,四面八方逃走了。這些逃神,在泰山上一個個都安上了位置,所以,到今天泰山的神,才多才全哩!

⑽ 關於泰山的歷史故事

1、唐玄宗封禪泰山軼事

唐玄宗是唐代的第六位皇帝,在位44年。他即帝位之初,選賢任能,勵精圖治,以至形成了唐朝以來國家興盛的又一個高潮,出現了「開元盛世」,朝中大臣上書力請玄宗東封泰山。玄宗經過一番謙讓之後,欣然首肯,於公元725年12月16日到泰山舉行了封禪大典。

據說,以前的帝王登封泰山,如果是順承運,功績顯赫,則會出現諸多祥瑞之兆;如果是無德無能,不能順應天時治理天下,則會出現諸多凶象。而玄宗皇帝登封泰山時,雖有功於天下,天氣卻屢屢變化,給他帶來了諸多的煩惱,這大概是上天對玄宗以後沉迷酒色、荒廢朝政的警示。

當時,玄宗皇帝東封泰山,單就儀仗隊伍前的馬隊,就以每種顏色的馬1000匹作為一個方隊,交錯排列,遠遠望去就像彩雲綉錦,可見規模之大,盛況空前。當大隊人馬浩浩盪盪來到泰山西側的時候,突然東北風大作,從中午一直刮到晚上,隨從人員住的帳篷被風撕破,支撐帳篷的柱子也被吹折。

官員們因此十分恐慌,亂作一團。

封禪使張說本來就為封禪之事忙得焦頭爛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更使他手足無措。為了穩定人心,他不得不出來打圓場說:「大家不要慌張,皇上是天子,如今御駕出宮,定會驚天動地,這是東海之神來接皇上封禪的。」

張說的搪塞,才使大家的心稍稍平靜下來,及至來到泰山腳下,天果然變得麗日晴和。但是,到了玄宗齋戒沐浴的晚上,天空突然又狂風大作,寒氣徹骨。天氣的再度變故,不禁使玄宗心神不寧。他停止飲食,肅立夜露之下,直至夜半。

他虔誠地向蒼天禱告:「我自即帝位以來,得到蒼天的佐助,國家昌盛,萬民安泰。我來登封泰山,本欲為萬民祈福,但是,如果是我本人有什麼過失,不配來泰山封禪,請上天來懲罰我本人;如果是隨從的人員沒有福分參加封禪,亦請上天降罪於我,隨從的兵士和騎乘的馬匹確實受不了徹骨的寒風,請蒼天暫停風寒吧。」

玄宗祈禱之後,果然風靜樹止,山間的氣溫隨之轉暖,天氣晴和,微風南來,在縷縷絲竹歌樂聲中,玄宗順利地在山頂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

為了紀念這次成功的封禪,玄宗還親自撰寫了《紀泰山銘》一文,刻在山頂大觀峰,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洋洋千言的唐摩崖碑。

2、岳父為何稱「泰山」

我國習俗,丈夫對妻子父母的稱謂,一般在口語中稱為丈人、丈母。「丈」在古代有「長」的意思。「丈人」原來是對老年人、長輩的尊稱。《論語。微子》中說:「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這里「丈人」就是「老漢」之意。

王充《論衡。氣壽》中也有「名男子為丈夫,尊公嫗為丈人」的說法,也講「丈」之本意,原是尊敬他人尤其是尊敬老年人的說法。不過,在王充所處的漢代,對老年人不分男女,無論公嫗均可稱為「丈人」。

那麼,對妻父尊稱「丈人」源於何時何地?有人以為此說從漢代匈奴那兒傳來。班固著《漢書。匈奴傳》中有匈奴單於謂漢天子為「我丈人」的說法,當時漢朝歷代皇帝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以公主或宗室女(也有以宮女假冒的)嫁於匈奴單於為妻,故有此稱。這大概就是對妻父尊稱「丈人」說法的起源。

而對妻母尊稱為「丈母」,最早的記載大約要算北齊顏之推所著《顏氏家訓。風操》,其中有「丈人之婦,猥俗呼為丈母」的說法,之後對妻子父母尊稱為「丈人」「丈母」的記載屢見不鮮。唐代柳宗元祭祀妻楊氏之父母,著有《祭楊詹事丈人獨孤氏丈母文》,可見「丈人」、「丈母」之稱的來源比較簡單,從上面所述之外,至今還沒有找到過其他的說法。

書面語中,人們又有稱妻父為「泰山」、「岳父」、「岳翁」的。這「泰山」、「岳父」、「岳翁」之稱從何而來?卻有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以為這種稱呼源自唐朝,唐段成式《西陽雜俎》前集卷十二記載,唐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十四年(726年)到泰山封禪,由丞相張說擔任封禪使,張說順便將女婿鄭鎰充作隨從也帶去了。按唐代官例,去泰山封禪後,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級。鄭鎰本是九品小官,張說卻利用職權,一下子提升他四級,成為五品。

九品、八品小官著淺青色官服,而五品官就可穿淺緋色官服,唐玄宗在宴會上看到鄭鎰的官服突然換了顏色,很覺奇怪,便去問他,鄭鎰心中有鬼,只得支支吾吾,顧左右而言他。這時唐玄宗身邊有位長於諷刺滑稽的優伶黃幡綽插了一句話:「此泰山之力也!」。

借指封撣泰山之事,隱指張說越級提拔女婿,含意深刻,妙語雙關。唐玄宗心中明白,因礙於張說面子,不便發作。此言一下子傳遍朝野,聽者無不掩面失笑。後人有好事者,因此戲稱他人妻父為「泰山」。不料沿襲日久,戲稱成為尊稱。

因為泰山又是所謂「五嶽之首」的東岳,所以又轉而把妻父稱作「岳翁」、「岳丈」等。從此說可以看出,「泰山」之稱雖然雅緻,但出典卻並不十分光彩。也有許多人不同意這種說法,因而有了第二種說法:稱妻父為「泰山」,是由於泰山頂上有丈人峰的緣故。《唐六典》講:「泰山周一百六十里,高四十餘里,群峰得名者甚多,而丈人峰在山頂,特出群峰之表。」

宋代晁說之在《晁氏客語》中以為「泰山」成為丈人代稱,是因為俗稱妻父為「丈人」,而泰山中丈人峰兀然特立,人言泰山必然先想起丈人峰,故而日久天長,「泰山」也成為妻父之尊稱。

對這種說法,有人還作過考證。明代蕭協中作《泰山小史》說:丈人峰「在岳頂西南,巨石特立,儼然人狀,故名。」清代聶劍光著《泰山道里記》說:「泰山絕巔里許為丈人峰,狀如老人佝僂。」由泰山頂上一座狀如彎腰曲背老翁的石峰,想到「丈人」,又從「丈人峰」聯想到「泰山」,漸漸地將妻父之稱與泰山聯系起來。

但是推其本意,此說的起因卻與妻父之稱相差甚遠。還有一種說法比較乾脆,「泰山」之稱乃是從傳訛轉化而來。清代趙翼著《陔余叢考》一書,其卷三十七中說,晉人樂廣為衛厘父,衛厘尊其為「樂丈」、「樂」訛為「岳」,「樂丈」訛為「岳丈」,又從「岳丈」變化為「岳翁」、「岳父」。「岳」又使人聯想起「五嶽之首」的東岳泰山。

因而妻父又被稱為「泰山」。為了與「岳父」之「父」相應並稱,人們將妻子之母尊稱為「岳母」,也有一些人,為了與「泰山」相應並稱,便將妻子之母尊稱為「泰水」。

3、秦刻石與五大夫松

秦始皇登泰山是興行封禪儀式。按照古人的解釋,皇帝乃天帝之子,是奉天命來統治臣民百姓的,天和地早古代價值觀念中的高貴象徵,因此,在改進換代之後,或者某帝王似為治功顯赫時,都可以也應該到泰山封禪,告太平於天地,告成功於天地,以答謝天地的恩澤。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從河南進入山東巨野,由西而東,至今鄒縣鄒嶧山,在鄒嶧山上刻石紀功,隨後由南而北,到達泰山。

秦始皇東巡,在政治,經濟文化道德方面禁其所異,褒其所同,推行他所制定的新政策,新法式,因此,在加強帝國的統一方面,也起了積極的作用,秦始皇泰山封禪之後,在泰山留下了兩件文物,秦刻石和五大夫松。

秦始皇東巡各地,隨處刻石以紀功德,如<<會稽刻石>>秦始皇時代,北方已進入高度文明的時代,而南方卻被認為是蠻荒之地,甚至還存在赤發紋身的現象,道德倫理觀念大異於北方,所以<<會稽刻石>>中就有「夫為寄,殺之無罪「的話。秦始皇石刻,大都毀廢。今天完整保存下來的,有琅牙刻石,藏北京歷史博物館,泰山刻石,只剩數字殘片,藏泰安市岱廟內。

五大夫松亦稱秦松,現在雲步橋與朝陽洞之間,椐史書記載,秦始皇登泰山時,中途遇到大雨,他在「樹」下避雨,就封此「樹」為「五大夫」。

秦始皇封禪其主要目的是維護剛剛建立的秦政權,保持大一統的穩定,但是秦始皇在鞏固統一政權的過程中,也犯過一些極嚴重的錯誤,把六國的貴族和人民不加區別,視為一體,統統以嚴弄峻法對待,對知識分子的特殊性沒有清醒的認識,朋友,敵人社會寄生力量不加區別,焚書坑儒,破壞文化傳統。

好大喜功,窮奢極欲,不知愛惜民力,驅使成千上萬的勞動力大興土木工程,殘民以逞,竭澤而漁。

所以招致天怨人怒,立國僅十四年,就在農民大起義的怒濤聲中滅亡了。由此可見,泰山封禪就其本質而言,不過是一個特殊的登山活動,它不能挽救政策失調,濫用權力的政治腐敗,也不能改變客觀規律,使任何人長生不死。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