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三個臭皮匠的故事

三個臭皮匠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05 10:05:30

1. 三個臭皮匠——頂得過一個諸葛亮指哪個故事

  • 想必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應周瑜造十萬支箭用於破曹,出了「草船借內箭」之計。但不知,當日容諸葛孔明算準時機,便命隨從部下三人,在二十艘小船兩邊插上草靶子,再以布幔掩蓋。其隨從完成後,回報軍師,並提出這樣布置恐讓曹軍看出破綻。三人心有一計,但只不說,明日安排好領軍師看。只見每艘小船的船頭都立著兩三個稻草人,套上皮衣、皮帽,看起來就像真人一樣。後曹軍果然中計。真可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人難敵三人之智。

2. 三個臭皮匠

話說有一天,諸葛亮到東吳作客,為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諸葛亮先生要掂掂東吳的份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可高啦,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孫權被難住了,急得面黃肌瘦。後來尋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時隔一月,仍然沒有一點兒下文。諸葛亮每天在招賢榜下踱方步,高興得直搖鵝毛扇子。
那城門口有三個擺攤子的皮匠,他們面目醜陋,又目不識丁,大家都稱他們是丑皮匠。他們聽說諸葛亮在尋東吳人的開心,心裡不服氣,便湊在一起商議。他們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終於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後,再用牛皮開料,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在澆銅水時,先將皮葫蘆埋在砂里。這一著,果然一舉成功。諸葛亮得到銅葫蘆澆好的消息,立即向孫權告辭,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三個丑皮匠,勝過諸葛亮」的故事,就這樣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諺浯。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三個普通的人智慧合起來要頂一個諸葛亮。其實,臭皮匠和諸葛亮是有絲毫聯系的,「皮匠」實際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第「副將」這句俗語原意是指三個副 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後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竟把「裨將」說成了「皮匠」。
這里「諸葛亮」不是指一個具體的人了,是指能得出正確方案的人或指一個團體了。「諸葛亮」巳是聰明的代名詞。而「臭皮匠」也不是指具體的人,是指一些在單獨情況下只能得出離正確方案還有差距的一般方案的人。這句俗語表明了一個道理:幾個普通人的才智綜合起來也可以得出正確的方案,這和有一個很聰明的人能得出正確的方案一樣。但是在一般情況下,很聰明的人是很少的。這就有「三軍易得,一將難求」了。不過沒有了這種很聰明的人,人們還是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案。世界上的許多發明創造,並不是都有那些很聰明的人個人完成的,相反,許多大科學家的發明正是在許多前人不完全的研究基礎上再加上自己的研究才成功的。這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連牛頓都說自己的成功只不是因為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罷了。這個「巨人」當然是指千千萬萬的前人,而這個「前人」正是都只作出了離正確方案還有一定的差距的方案。就說諸葛亮借東風,他知道天將有大霧,也是請教了當地老農才清楚的。說打仗,諸葛亮很聰明,為什麼還要許多謀士?他可以綜合眾謀士的主意得出正確的方案。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我這樣說並不是說「諸葛亮」不需要,我們很缺少天才,我們需要天才。

3. 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這個故事是怎麼來的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三個普通的人智慧合起來要頂一個諸專葛亮。其實,臭皮匠和諸屬葛亮是有絲毫聯系的,「皮匠」實際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第「副將」這句俗語原意是指三個副 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後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竟把「裨將」說成了「皮匠」。

採納哦

4. 都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是說的什麼故事啊求解釋

話說有一天,諸葛亮到東吳作客,為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諸葛亮先生要掂掂東吳的份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可高啦,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孫權被難住了,急得面黃肌瘦。後來尋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時隔一月,仍然沒有一點兒下文。諸葛亮每天在招賢榜下踱方步,高興得直搖鵝毛扇子。
那城門口有三個擺攤子的皮匠,他們面目醜陋,又目不識丁,大家都稱他們是丑皮匠。他們聽說諸葛亮在尋東吳人的開心,心裡不服氣,便湊在一起商議。他們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終於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後,再用牛皮開料,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在澆銅水時,先將皮葫蘆埋在砂里。這一著,果然一舉成功。諸葛亮得到銅葫蘆澆好的消息,立即向孫權告辭,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三個丑皮匠,勝過諸葛亮」的故事,就這樣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諺浯。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三個普通的人智慧合起來要頂一個諸葛亮。其實,臭皮匠和諸葛亮是有絲毫聯系的,「皮匠」實際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第「副將」這句俗語原意是指三個副 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後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竟把「裨將」說成了「皮匠」。

5.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故事

有好幾個版本。傳說 ,諸葛亮到東吳作客,為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諸葛亮先生要掂掂東吳的份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可高啦,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孫權被難住了,急得面黃肌瘦。後來尋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時隔一月,仍然沒有一點兒下文。諸葛亮每天在招賢榜下踱方步,高興得直搖鵝毛扇子。
那城門口有三個擺攤子的皮匠,他們面目醜陋,又目不識丁,大家都稱他們是丑皮匠。他們聽說諸葛亮在尋東吳人的開心,心裡不服氣,便湊在一起商議。他們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終於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後,再用牛皮開料,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在澆銅水時,先將皮葫蘆埋在砂里。這一著,果然一舉成功。諸葛亮得到銅葫蘆澆好的消息,立即向孫權告辭,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所以有有說,「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的故事,就這樣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諺浯
再有,「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聽說原來為「三個臭裨將,賽過諸葛亮」,「裨將者,副將也」,因「皮匠」與「裨將」諧音,故有此一說。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請經過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個好辦法來。

人常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句話講得就是遇到問題要依靠集體智慧的力量,強調了團隊合作和集思廣益的重要性。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比如國企內部的技術問題討論會,常遇到的就是開會時直接和間接相關的領導和人員眾多,會山人海,領導希望通過開會解決問題。但認真地觀察就不難發現,開會時對於具體問題十分了解、真正的行家裡手、真正能做出正確決策和敢於拍板的其實就是那幾個人,甚至一個人,會上其他人說的都是廢話、空話、誤導的話、錯誤的話、重復的話,因為他們對具體的問題的了解甚少或知之不多,也沒有相關方面的專長。這些人的出現常常弊大於利,不但會使會議變得悶長,而且有時會使討論的問題得到錯誤地解決方案,因為他們錯誤的發言常能起到眾口鑠金的效果,真理也因此變成謬誤;眾人開會的一個「優點」就是決策風險責任共同承擔。從上述意義上來講,這種開會決策或意味著日常工作效率低下,或意味著決策管理者業務不精,或意味著決策者逃避責任。
臭皮匠就是臭皮匠,怎麼三個臭皮匠就一定能頂個諸葛亮呢?!2:

6. 三個臭皮匠的劇情

段落一,講述的是科雷、摩爾、拉里三個嬰兒被裝載一個旅行包內丟到了孤兒院的門口版,一個修女看到了這個包裹權,便上前查看。不了卻被科雷用「插眼二指禪」戳了個人仰馬翻。從此之後,這三個小朋友就在孤兒院里生活了下來。 段落二,講述的是這三個人長到了40來歲,變成了三個臭皮匠。他們走到了社會上,在社會上鬧出的各種各樣的喜劇和笑話。 段落三,講述的是三個臭皮匠自娛自樂的故事。只有他們三個人,互相插科打諢,製造喜劇。

7. 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來原的故事

話說有一天,諸葛亮到東吳作客,為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回諸葛亮先生要掂掂東吳答的份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可高啦,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孫權被難住了,急得面黃肌瘦。後來尋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時隔一月,仍然沒有一點兒下文。諸葛亮每天在招賢榜下踱方步,高興得直搖鵝毛扇子。

那城門口有三個擺攤子的皮匠,他們面目醜陋,又目不識丁,大家都稱他們是丑皮匠。他們聽說諸葛亮在尋東吳人的開心,心裡不服氣,便湊在一起商議。他們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終於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後,再用牛皮開料,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在澆銅水時,先將皮葫蘆埋在砂里。這一著,果然一舉成功。諸葛亮得到銅葫蘆澆好的消息,立即向孫權告辭,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三個丑皮匠,勝過諸葛亮」的故事,就這樣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諺浯。

8. 誰知道"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典故

話說有一天,復諸葛亮到東吳製作客,為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諸葛亮先生要掂掂東吳的份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可高啦,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孫權被難住了,急得面黃肌瘦。後來尋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時隔一月,仍然沒有一點兒下文。諸葛亮每天在招賢榜下踱方步,高興得直搖鵝毛扇子。
那城門口有三個擺攤子的皮匠,他們面目醜陋,又目不識丁,大家都稱他們是丑皮匠。他們聽說諸葛亮在尋東吳人的開心,心裡不服氣,便湊在一起商議。他們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終於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後,再用牛皮開料,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在澆銅水時,先將皮葫蘆埋在砂里。這一著,果然一舉成功。諸葛亮得到銅葫蘆澆好的消息,立即向孫權告辭,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三個丑皮匠,勝過諸葛亮」的故事,就這樣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諺浯

9.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故事情節急需

如下:
話說來有一天,諸葛自亮到東吳作客,為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諸葛亮先生要掂掂東吳的份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可高啦,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孫權被難住了,急得面黃肌瘦。後來尋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時隔一月,仍然沒有一點兒下文。諸葛亮每天在招賢榜下踱方步,高興得直搖鵝毛扇子。
那城門口有三個擺攤子的皮匠,他們面目醜陋,又目不識丁,大家都稱他們是丑皮匠。他們聽說諸葛亮在尋東吳人的開心,心裡不服氣,便湊在一起商議。他們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終於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後,再用牛皮開料,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在澆銅水時,先將皮葫蘆埋在砂里。這一著,果然一舉成功。諸葛亮得到銅葫蘆澆好的消息,立即向孫權告辭,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三個丑皮匠,勝過諸葛亮」的故事,就這樣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諺浯。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三個普通的人智慧合起來要頂一個諸葛亮。其實,臭皮匠和諸葛亮是有絲毫聯系的

10.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的故事

話說有一天,諸葛亮到東吳作客,為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諸葛亮先生要掂掂東吳的分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非常高啦,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兩千多公斤重。孫權被難住了,急得面紅耳赤。

後來尋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時隔一月,仍然沒有一點兒下文。諸葛亮每天在招賢榜下踱方步,高興得直搖鵝毛扇子。

那城門口有三個擺攤子的皮匠,他們面目醜陋,又目不識丁,大家都稱他們是「丑皮匠」。

他們聽說諸葛亮在尋東吳人的開心,心裡不服氣,便聚在一起商議。他們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終於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後,再用牛皮開料,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在澆銅水時,先將皮葫蘆埋在砂里。

這一著,果然一舉成功。諸葛亮得到銅葫蘆澆好的消息,立即向孫權告辭,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

(10)三個臭皮匠的故事擴展閱讀:

諸葛亮在四川地區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現代仍有頭戴白布的習慣,據說就是為諸葛亮戴孝,歷時一千多年。

在高承《事物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

另外,相傳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時,因解決糧食問題,向百姓詢問了當時名為「蔓菁」的野菜的種植方法,並下令士兵開始種蔓菁,補充軍糧,後世便把這菜稱為諸葛菜。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