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麗特米切爾的故事
⑴ 瑪格麗特·米切爾有哪些經歷
美國女作家。出生在亞特蘭大,父親曾是亞特蘭大歷史學會主席。她曾就讀於亞特蘭專大史密斯學院屬,作過當地報紙的記者。1926年因腿傷辭去工作,開始寫作。處女作和成米切爾像名作《飄》(GonewithtileWind)於1936年出版,小說以南北戰爭為背景,主要描寫一個農場主的女兒郝思嘉和白瑞德、衛希禮之間的愛情糾葛以及郝思嘉在戰爭中逐步成熟的過程,她為了振興家業,不惜以愛情和婚姻為交易,自私殘酷、勇敢自信等多種品質構成了她復雜的性格。小說極富於浪漫情調的構思、細膩生動的人物和場景的描寫以及優美生動的語言、個性化的對白都使整部作品極具魅力,出版後第二年獲得普利策獎。1938年被改編成電影。1949年,米切爾因車禍在亞特蘭大去世。
⑵ 關於瑪格麗特米切爾的小故事
瑪格麗特·米切爾
開放分類: 文學、人物、作家、小說家、飄
生平簡介
1900年11月8日,瑪格麗特-米切爾出生於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的一個律師家庭。
她的父親曾經是亞特蘭大市的歷史學會主席。在南北戰爭期間,亞特蘭大曾於1864年落入北方軍將領舒爾曼之手。後來,這便成了亞特蘭大居民熱衷的話題。自孩提時起,瑪格麗特就時時聽到她父親與朋友們,甚至居民之間談論南北戰爭。當26歲的瑪格麗特決定創作一部有關南北戰爭的小說時,亞特蘭大自然就成了小說的背景。
瑪格麗特曾就讀於馬薩諸塞州的史密斯學院。後因母親病逝,家中需要她來主持家務,於是不得不中途退學。從1922年起,她開始用自己的昵稱"佩吉"為《亞特蘭大日報》撰稿。在以後的四年中,就有129篇署名的和大量未署名的稿件見諸報端。這些稿件中有一組便是瑪格麗特為過去南方邦聯將領寫的專題報道。
在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之後,瑪格麗特於1925年與喬治亞熱力公司的廣告部主任約翰·馬施結婚。1926年,由於腿部負傷,瑪格麗特不得不辭去報社的工作。在丈夫的鼓勵下,她開始致力於創作。
瑪格麗特後來對人說,《飄》(《Gone With The Wind》)的寫作佔去了她近10年的時間。其實,小說大部分章節的初稿早在1929年就完成了。她首先完成的是小說的最後一章,然後返回來寫前面的章節,但她始終沒有按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寫,而是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在近10年的時間里,瑪格麗特很少對她的朋友們提起她的書稿。雖然不少人都知道她在創作,但幾乎無人知道她具體在寫什麼。1935年春,麥克米倫出版公司的編輯哈羅德·拉瑟姆在全國各地組稿。當他來到亞特蘭大時,偶爾聽說了瑪格麗特寫書的情況。起初,瑪格麗特否認她在寫小說,因為她不相信南方人對南北戰爭的看法能讓北方的出版商感興趣。結果,就在拉瑟姆離開亞特蘭大的前一天,瑪格麗特才送去了她已經打好的近五英尺厚的手稿。同年7月,麥克未倫公司決定出版這部小說,並暫定名為《明天是新的一天》。
此後,瑪格麗特花了半年的時間來反復核實小說中所涉及的歷史事件的具體時間和地點。她引用美國詩人歐內斯特-道森的一句詩,將小說的題目改為《隨風而去》(漢譯名為《飄》)。與此同時,麥克米倫公司也作了大量的宣傳。因此,1936年6月30日,這位無名作家的"巨著"一經面世,其銷售情況立即打破了美國出版界的多項紀錄:日銷售量最高時為5萬冊;前六個月發行了100萬冊;第一年200萬冊。隨後,小說獲得了1937年普利策獎和美國出版商協會獎。就在小說問世的當年,好萊塢便以5萬美元的代價購得將《飄》改編成電影的權利。由大衛-塞爾茲尼克執導,克拉克·加布爾和維維安-利主演的電影《飄》於1939年問世。
《飄》
半個多世紀以來,這部厚達1000多頁的小說一直位居美國暢銷書的前列。截止70年代末期,小說己被譯成27種文字,在全世界的銷售量也逾2000萬冊。
《飄》的出版使瑪格麗特幾乎在一夜之間變成了當時美國文壇的名人,成了亞特蘭大人人皆知的"女英雄"。這突如其來的盛譽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1936年7月8日,即《飄》出版後的第九天,瑪格現麗特在給佛羅里達一位教授的信中講述了她的體會:"我不知道一個作家的生活會是這個樣子。如果我事先知道的話,我絕不會企圖去當一名作家。過去的幾十年裡我的生活一直非常寧靜。這是我自己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因為我不善於與人交往;因為我希望工作,喜歡安靜;也因為我身體不很好,需要休息。近日來,我的生活已經徹底喪失了那種寧靜安謐的氣氛"。
瑪格麗特的女傭人也回憶說:"小說出版的當天,電話鈴每三分鍾響一次,每五分鍾有人敲門,每隔七分鍾有一份電報迭上門來。公寓門口總站著十幾個人,他們在靜候著瑪格麗特出來,以便請她在小說上簽名。"
而要求采訪,邀請瑪格麗特去各地巡迴講演,甚至要求她為各慈善事業捐款的人更是絡繹不絕。僅第一周就有300本《飄》從全國各地寄到她的手裡,這些崇拜者希望她簽名後再掏錢給他們寄回去。接踵而來的版權,翻譯權的糾紛又把她糾纏到一系列的法律事務中。因此,不難理解瑪格麗特為什麼自《飄》發表以後,直至1949年8月16日因車禍而喪生,她再也沒有發表任何作品。不過她留下了大量書信。她的書信集1976年由麥克米倫公司出版,題名為《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書信集》。
米切爾的故事
1948年8月11日,《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因車禍逝世。
瑪格麗特·米切爾,1900年11月8日出生在亞特蘭大,她的父親是個身材矮小,性格穩重保守的老好人;她的母親小巧精幹,渾身上下充滿活力,篤信天主教,並且是一個為女權而戰的鬥士。
瑪格麗特從小滾在男孩兒堆里,愛騎馬,愛做夢,不愛紅妝愛戎裝。由於周圍的大人特別愛談發生在南北戰爭期間的故事,那一段段精彩動人的回憶滋養著小瑪格麗特的靈魂。母親希望女兒在科學領域有所建樹,瑪格麗特卻在做著文學之夢。她滿腦子的幻想,一肚子的故事,從悄悄寫日記到偷偷寫小說,創作的慾望時時湧上心頭,寫來寫去又對自己的才能失去自信……1918年,歐洲上空的戰雲飄揚過海籠罩在美利堅的土地上。
一批批熱血男兒踏上了生死未卜的疆場,瑪格麗特的哥哥和未婚夫也在其中。這一年的九月,剛到史密斯學院學習不久的瑪格麗特·米切爾獲悉未婚夫犧牲在德國戰場上,才滿18歲,她已經體驗到了生離死別的滋味。
似乎這還不夠,上天還要加重她心間的痛苦。1919年初,一場流感奪走了她母親的生命,瑪格麗特甚至沒趕上與媽媽最後道別。父親在突然而至的災難面前亂了方寸;哥哥又一時半會兒挑不起這個家。本來就無心念書的瑪格麗特就此離開了學校。
失去母親後,瑪格麗特像一匹脫韁野馬,為所欲為,置社會習俗與道德規范於不顧,弄得整個亞特蘭大上流社會為之側目。
就在這時,她結識了落拓不羈、瀟灑風流的酒販子雷德·厄普肖。在親友們的一片反對聲中,1922年9月2日,瑪格麗特·米切爾嫁始了厄普肖。
蜜月剛過,新婚夫婦之間已經出現裂痕。厄普肖是個白瑞德式的人物,也可以說白瑞德的原型恰恰來自厄普肖。干出一系列令她心碎之事,在新婚不久便棄她而去……厄普肖走後,他的朋友約翰·馬什給予了瑪格麗特不少關懷和幫助。馬什在她出嫁以前已經愛上了她,同時對她身上的才華贊賞不已。在馬什的幫助和鼓勵下,瑪格麗特當上了一名報社記者。她幹得很投入,也很出色。為了摸清高空作業者在工作時的感受,她曾把自己吊在200英尺高的樓房窗外;為了用手中的筆勾畫出喬治亞州五位英雄將領的形象,她在圖書館里一紮就是幾個星期……她的生花妙筆將英雄們刻畫得惟妙惟肖,就在這時,她產生了一個念頭:寫一寫戰爭期間英雄的男人們身後那些了不起的女性。
1925年7月4日,瑪格麗特·米切爾與約翰·馬什結為夫妻。婚後不久,她離開了報社。約翰想盡一切辦法讓她正視自己的才華,他鼓勵她動手寫小說。瑪格麗特幾次動筆又幾次放下,她時而激情四溢,時而又信心不足。從1926年開始。斷斷續續寫了九年。200多頁稿紙裝在一個個大口袋裡,沒有成型,更談不上定稿。
1935年,紐約一家大出版社的主編兼副總裁來到亞特蘭大,他見到了瑪格麗特·米切爾,並最終拿到了那一大堆未成型的手稿。經過近一年的共同努力,《飄)終於與讀者見面了。瑪格麗特自己根本就沒想到,贊美之言鋪天蓋地,海內海外印數陡增,一夜之間,她成了一名英雄。
接下去,便是從小說到電影的艱苦歷程。版權所屬、劇本改編、製片人、演員、導演……整整折騰了三年。終於,這部定名為《亂世佳人》的影片和觀眾見面了,整個美國,甚至可以說整個世界為之轟動,瑪格麗特·米切爾再次受到世人的矚目。
《亂世佳人》成為百年影史上無可爭議的經典之作,小說《飄》也在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不過,瑪格麗特·米切爾的生活卻漸漸從輝煌走入平靜,這是她想要的,也是她不想要的。
1949年8月11日晚,在去看電影的路上,一場意外車禍將瑪格麗特·米切爾撞倒在地,她失血很多,昏迷不醒,醫生們拚命搶救,最終仍回天無力……一個傳奇式的女子就這樣走完了她那不平凡的一生。她沒有給這個世界留下一兒半女,這個世界卻因她而留下一部感人的小說,一部不朽的電影佳作。
《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
2006-8-11 9:3
頁面功能 【字體:大 中 小】【列印】【關閉】
瑪格麗特·米切爾因致命撞傷躺在人行路上,不醒人事
1948年8月11日,《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因車禍逝世。
瑪格麗特·米切爾,1900年11月8日出生在亞特蘭大,她的父親是個身材矮小,性格穩重保守的老好人;她的母親小巧精幹,渾身上下充滿活力,篤信天主教,並且是一個為女權而戰的鬥士。
瑪格麗特從小滾在男孩兒堆里,愛騎馬,愛做夢,不愛紅妝愛戎裝。由於周圍的大人特別愛談發生在南北戰爭期間的故事,那一段段精彩動人的回憶滋養著小瑪格麗特的靈魂。母親希望女兒在科學領域有所建樹,瑪格麗特卻在做著文學之夢。她滿腦子的幻想,一肚子的故事,從悄悄寫日記到偷偷寫小說,創作的慾望時時湧上心頭,寫來寫去又對自己的才能失去自信……1918年,歐洲上空的戰雲飄揚過海籠罩在美利堅的土地上。
一批批熱血男兒踏上了生死未卜的疆場,瑪格麗特的哥哥和未婚夫也在其中。這一年的九月,剛到史密斯學院學習不久的瑪格麗特·米切爾獲悉未婚夫犧牲在德國戰場上,才滿18歲,她已經體驗到了生離死別的滋味。
似乎這還不夠,上天還要加重她心間的痛苦。1919年初,一場流感奪走了她母親的生命,瑪格麗特甚至沒趕上與媽媽最後道別。父親在突然而至的災難面前亂了方寸;哥哥又一時半會兒挑不起這個家。本來就無心念書的瑪格麗特就此離開了學校。
失去母親後,瑪格麗特像一匹脫韁野馬,為所欲為,置社會習俗與道德規范於不顧,弄得整個亞特蘭大上流社會為之側目。
就在這時,她結識了落拓不羈、瀟灑風流的酒販子雷德·厄普肖。在親友們的一片反對聲中,1922年9月2日,瑪格麗特·米切爾嫁始了厄普肖。
蜜月剛過,新婚夫婦之間已經出現裂痕。厄普肖是個白瑞德式的人物,也可以說白瑞德的原型恰恰來自厄普肖。干出一系列令她心碎之事,在新婚不久便棄她而去……厄普肖走後,他的朋友約翰·馬什給予了瑪格麗特不少關懷和幫助。馬什在她出嫁以前已經愛上了她,同時對她身上的才華贊賞不已。在馬什的幫助和鼓勵下,瑪格麗特當上了一名報社記者。她幹得很投入,也很出色。為了摸清高空作業者在工作時的感受,她曾把自己吊在200英尺高的樓房窗外;為了用手中的筆勾畫出喬治亞州五位英雄將領的形象,她在圖書館里一紮就是幾個星期……她的生花妙筆將英雄們刻畫得惟妙惟肖,就在這時,她產生了一個念頭:寫一寫戰爭期間英雄的男人們身後那些了不起的女性。
1925年7月4日,瑪格麗特·米切爾與約翰·馬什結為夫妻。婚後不久,她離開了報社。約翰想盡一切辦法讓她正視自己的才華,他鼓勵她動手寫小說。瑪格麗特幾次動筆又幾次放下,她時而激情四溢,時而又信心不足。從1926年開始。斷斷續續寫了九年。200多頁稿紙裝在一個個大口袋裡,沒有成型,更談不上定稿。
1935年,紐約一家大出版社的主編兼副總裁來到亞特蘭大,他見到了瑪格麗特·米切爾,並最終拿到了那一大堆未成型的手稿。經過近一年的共同努力,《飄)終於與讀者見面了。瑪格麗特自己根本就沒想到,贊美之言鋪天蓋地,海內海外印數陡增,一夜之間,她成了一名英雄。
接下去,便是從小說到電影的艱苦歷程。版權所屬、劇本改編、製片人、演員、導演……整整折騰了三年。終於,這部定名為《亂世佳人》的影片和觀眾見面了,整個美國,甚至可以說整個世界為之轟動,瑪格麗特·米切爾再次受到世人的矚目。
《亂世佳人》成為百年影史上無可爭議的經典之作,小說《飄》也在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不過,瑪格麗特·米切爾的生活卻漸漸從輝煌走入平靜,這是她想要的,也是她不想要的。
1949年8月11日晚,在去看電影的路上,一場意外車禍將瑪格麗特·米切爾撞倒在地,她失血很多,昏迷不醒,醫生們拚命搶救,最終仍回天無力……一個傳奇式的女子就這樣走完了她那不平凡的一生。她沒有給這個世界留下一兒半女,這個世界卻因她而留下一部感人的小說,一部不朽的電影佳作。
⑶ 奧地利作家和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奇爾的故事
米切爾(Margaret Mitchell, 1900-1949)人物生平:
瑪格麗特米切爾何以將在南北戰爭的腥風血雨中綻放的愛情描繪得如此扣人心弦?這正與她的成長經歷和不幸的愛情有著莫大的關系。
瑪格麗特米切爾於1900年出生於美國南部的新生代城市亞特蘭大,三四歲時,她就喜歡聽關於亞特蘭大歷史的故事。她的外祖母時常坐在房前的門廊上,給坐在自己膝上的小瑪格麗特指點著一條一直穿過後院的南部同盟的戰壕。然而,她繪聲繪色地講述那個夜晚,即1864年11月15日那晚的大火,"大片大片的火焰吞沒了整個城市,你無論朝哪兒看,都有一片奇怪而難以形容的亮光映徹天際。"這便是作品中亞特蘭大淪陷當晚的原型,當英國影星費雯·麗身著藍色禮服,一雙耀著熒光的眼睛,臉上一層憂慮出現在人們的面前時,郝思嘉的形象已經完全深入人心了,其實,這何嘗不是米切爾自己呢?
亞特蘭大的戰爭讓小瑪格麗特神往,和那些同盟老兵的出遊便成了她的一大嗜好。他們對於瑪格麗特非常喜愛,教會她駕馭馬的技術,這讓瑪格麗特更趨向於一個男孩子,這也正像她筆下的郝思嘉。
她從小生活的菲茨塔拉德庄園便成了文中野餐烤肉的重要場景,衛希禮的原型便是瑪格麗特年少時初戀的那位早亡的英俊軍官,而郝思嘉的幾段遭遇更赫然就是米切爾自己生活中不幸的投影。母親的病瑪格麗特·米切爾的童年逝為瑪格麗特的人生投下了巨大的陰影,她從不得不成為父親與兄弟的支柱,到失去生的活力而選擇逃避,這和文中的郝思嘉是多麼異曲同工!唉,若不是生活中有著真真切切的痛苦,人們如何從她的文字里讀得出那麼多無可奈何的嘆息呢。
一戰的風波第一次讓瑪格麗特體驗到了戰爭的真實與殘酷。頭一回,她意識到生命的可貴。童年時代聽過的可怖戰爭故事像幽靈一樣回來糾纏她,此時她開始經歷噩夢與失眠的痛苦,這也將折磨她一生。1918年,即瑪格麗特18歲時,她已經出落成一位南方美女。她結識了一名青年軍官--克利福特·亨利少尉。她很快陷入了情網。亨利有著英俊的外表,詩人般的氣質,這便是瑪格麗特心中的"衛希禮";但戰爭奪去了這個年青人的生命,也給瑪格麗特帶來了畢生的痛苦。這大概也就是郝思嘉對衛希禮愛情火熱與瘋狂的來源,米切爾將之融入於作品本身,以緬懷她的初戀情人。
母親梅貝莉的去世,讓瑪格麗特成為她父親和長兄生命中唯一的女人。亦如她的作品一樣,她代表不了母親在父親心中的位置。母親一直是父親生活的動力和勇氣,她失去了所瑪格麗特·米切爾少女時期有的活力,只能選擇逃避。這與郝思嘉的處境是何其相似,瑪格麗特無形中將自己的生活再次融入作品。
如同郝思嘉一樣,瑪格麗特生來就有一種反叛的氣質。她同狂放不羈的厄普肖結識,並憑著一時的沖動與一個冷酷無情、酗酒成性的惡棍結婚。這不能不說是她的不幸。這段婚姻不久便以失敗告終,雖然她很快便重新振作,但這段婚姻帶給她的痛苦和屈辱一直伴隨著她直到死亡。
1934年,瑪格麗特成為一名大牌記者,從事她所喜歡的寫作。她與一直支持和深愛她的約翰·馬什結合,這是她的幸運,沒有馬什,《飄》就不可能發表和完成,但也正是因為《飄》的發表,瑪格麗特的餘生就成了一個莫大的悲劇,其悲劇意義遠遠超出郝思嘉的結局。
"她從未真正理解過她所愛的那兩個男人中的任何一個,所以她把兩個人都失去了。"
這是米切爾對郝思嘉愛情的總結,同時也是她對自己的總結。
她一生只出版了一部作品。它標價3美元,卻被炒到了60美元,而當時美國一處不錯的旅館,月租金也不過30美元。
說起上個世紀里美國的女作家們,便不得不提瑪格麗特·米切爾。她一生只出版了一部作品--《飄》,但它所產生的影響力,令人嘆為觀止。《飄》於1936年6月30日問世,打破了當時的所有出版紀錄。前六月它的發行量便高達1000萬冊,日銷售量最高達到5萬冊。它標價3美元,卻被炒到了60美元,而當時美國一處不錯的旅館,月租金也不過30美元。如此叫好又叫座的成績,使它在1937年榮獲了普利策獎和美國出版商協會獎。更不用提小說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所獲得的巨大成功,讓它更加聲名遠揚,以至於截至上世紀70年代末期,小說被翻譯成27種文字,暢銷全球。
當時,人們爭相一睹瑪格麗特·米切爾的芳容,她所到之處,迎接她的人群甚至比迎接羅斯福總統的還要多 。
從1927年瑪格麗特·米切爾提筆到1936年《飄》的問世,歷時10年時間里,約翰·馬什每天幾乎總在做著相同的兩件事情:白天,他是亞特蘭大動力公司廣告部的經理;晚上,他是瑪格麗特·米切爾的書稿編輯。"約翰·馬什在這一階段對小說所作的貢獻無論怎樣估價都不為過分。他充當著佩吉(瑪格麗特·米切爾的昵稱)的編輯的角色,而且幹得相當不錯。"約翰·馬什對於妻子的天賦和成功深信不疑,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願舍棄一切去擁抱這種天賦。"事實正如他所說的,漫漫十年當中,為了那冥冥之中的輝煌,約翰·馬什幾盡舍棄了作為一個男人在事業、生活上的追求和享受,他將全部智慧和精力都傾注於瑪格麗特·米切爾的創作當中,並以此為己任、為樂趣。
約翰·馬什作為瑪格麗特·米切爾的丈夫,作為一名廣告人,他以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生命為代價去擁抱瑪格麗特·米切爾的才華,在《飄》的整個創作過程中,他是瑪格麗特·米切爾忠實有用的書稿編輯;在《飄》問世之後,他是瑪格麗特·米切爾勤奮辛勞的秘書,以至後來身體癱瘓,他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生命都融入到了瑪格麗特·米切爾的生命之中和《飄》的字里行間。
1949年8月16日,為中國讀者所熟悉的美國著名小說《飄》(由小說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的原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逝世。
⑷ 瑪格麗特·米切爾生平簡介
1900年11月8日,瑪格麗特·米切爾(Margaret Mitchell)出生於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的一個律師家庭。她的父親曾經是亞特蘭大市的歷史學會主席。在南北戰爭期間,亞特蘭大曾於1864年落入北方軍將領舒爾曼之手。後來,這便成了亞特蘭大居民熱衷的話題。自孩提時起,瑪格麗特就時時聽到她父親與朋友們,甚至居民之間談論南北戰爭。當26歲的瑪格麗特決定創作一部有關南北戰爭的小說時,亞特蘭大自然就成了小說的背景。 瑪格麗特曾就讀於馬薩諸塞州的史密斯學院。後因母親病逝,家中需要她來主持家務,於是不得不中途退學。從1922年起,她開始用自己的昵稱「佩吉」為《亞特蘭大日報》撰稿。在以後的四年中,就有129篇署名的和大量未署名的稿件見諸報端。這些稿件中有一組便是瑪格麗特為過去南方邦聯將領寫的專題報道。在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之後,瑪格麗特於1925年與喬治亞熱力公司的廣告部主任約翰·馬施結婚。1926年,由於腿部負傷,瑪格麗特不得不辭去報社的工作。在丈夫的鼓勵下,她開始致力於創作。瑪格麗特後來對人說,《飄》的寫作佔去了她近10年的時間。其實,小說大部分章節的初稿早在1929年就完成了。她首先完成的是小說的最後一章,然後返回來寫前面的章節,但她始終沒有按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寫,而是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在近10年的時間里,瑪格麗特很少對她的朋友們提起她的書稿。雖然不少人都知道她在創作,但幾乎無人知道她具體在寫什麼。克米倫出版公司的編輯哈羅德·拉瑟姆在全國各地組稿。當他來到亞特蘭大時,偶爾聽說了瑪格麗特寫書的情況。起初,瑪格麗特否認她在寫小說,因為她不相信南方人對南北戰爭的看法能讓北方的出版商感興趣。結果,就在拉瑟姆離開亞特蘭大的前一天,瑪格麗特才送去了她已經打好的近五英尺厚的手稿。同年 7月,麥克未倫公司決定出版這部小說,並暫定名為《明天是新的一天》。此後,瑪格麗特花了半年的時間來反復核實小說中所涉及的歷史事件的具體時間和地點。她引用美國詩人歐內斯特·道森的一句詩,將小說的題目改為《隨風而去》(漢譯名為《飄》)。與此同時,麥克米倫公司也作了大量的宣傳。因此,1936年6月30日,這位無名作家的「巨著」一經面世,其銷售情況立即打破了美國出版界的多項紀錄:日銷售量最高時為5萬冊;前六個月發行了1000萬冊;第一年200萬冊。隨後,小說獲得了1937年普利策獎和美國出版商協會獎。就在小說問世的當年,好萊塢便以 5百萬美元的代價購得將《飄》改編成電影的權利。由大衛·塞爾茲尼克執導,克拉克·蓋博和費雯·麗主演的電影《飄》於1939年問世。半個多世紀以來,這部厚達1000多頁的小說一直位居美國暢銷書的前列。截止70年代末期,小說己被譯成27種文字,在全世界的銷售量也逾2000萬冊。 《飄》的出版使瑪格麗特幾乎在一夜之間變成了當時美國文壇的名人,成了亞特蘭大人人皆知的「女英雄」。這突如其來的盛譽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1936年7月8日,即《飄》出版後的第九天,瑪格現麗特在給佛羅里達一位教授的信中講述了她的體會: 「我不知道一個作家的生活會是這個樣子。如果我事先知道的話,我絕不會企圖去當一名作家。過去的幾十年裡我的生活一直非常寧靜。這是我自己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因為我不善於與人交往;因為我希望工作,喜歡安靜;也因為我身體不很好,需要休息。近日來,我的生活已經徹底喪失了那種寧靜安謐的氣氛」。瑪格麗特的女傭人也回憶說: 「小說出版的當天,電話鈴每三分鍾響一次,每五分鍾有人敲門,每隔七分鍾有一份電報迭上門來。公寓門口總站著十幾個人,他們在靜候著瑪格麗特出來,以便請她在小說上簽名。」 而要求采訪,邀請瑪格麗特去各地巡迴講演,甚至要求她為各慈善事業捐款的人更是絡繹不絕。僅第一周就有300本《飄》從全國各地寄到她的手裡,這些崇拜者希望她簽名後再掏錢給他們寄回去。接踵而來的版權,翻譯權的糾紛又把她糾纏到一系列的法律事務中。因此,不難理解瑪格麗特為什麼自《飄》發表以後,直至1949年 8月16日因車禍而喪生,她再也沒有發表任何作品。不過她留下了大量書信。她的書信集1976年由麥克米倫公司出版,題名為《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書信集》 。
⑸ 瑪格麗特米切爾 的一個小故事
一次筆會上,有位女作家因衣著簡朴,顯得很不起眼。一個年輕的作家,趾高氣昂內的問:容我出了339本書,請問你出了幾本?她說:就一部。年輕人鄙夷:什麼書?她平靜的回答:《飄》„她就是著名作家米切爾,她一生只寫一本書。卻永載文學史冊。而那位出了339本書的作家,已無人記得。
成功不在於你做了多少,而在於你做得多好。
⑹ 關於瑪格麗特米歇爾的一件軼事
有一位作者被邀請參加筆會,坐在他身邊的的是一位匈牙利年輕的女作家。她衣回著簡朴,沉答默寡言,態度謙虛。男作家不知道她是誰,認為她不過是一個不入流的作家而已,於是他有了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
「請問小姐。你是專業作者嗎?」「是的,先生。」
「那麼,你有什麼大作發表嗎?能否讓我拜讀一二部?」「我只是寫寫小說而已,談不上什麼大作。」
男作家更加證明自己的判斷了。他說:「你也是寫小說的?那我們算是同行了,我已經出版了339部小說,請問你出版了幾部?」
「我只寫了一部。」
男作家有些鄙夷地問:「噢,你只寫了一部小說。那能否告訴我這部這本小說叫什麼名字?」
「《飄》」女作家平靜的說。狂妄的男作家頓時目瞪口呆。
女作家名字叫瑪格麗特.米切爾,她的一生只寫了一部小說。現在我們都知道她的名字,而這則典故中那位自稱出版了339本小說的作家,已經無從考察了。
南溪生評點:百靈的叫聲好聽但終究飛不高;鳳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⑺ 瑪格麗特·米切爾的處女作《飄》主要描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小說以南北戰爭為背景,主要描寫一個農場主的女兒郝思嘉和白瑞德、衛希禮之間的愛情糾葛專以及郝思嘉在屬戰爭中逐步成熟的過程,她為了振興家業,不惜以愛情和婚姻為交易,自私殘酷、勇敢自信等多種品質構成了她復雜的性格。
⑻ 瑪格麗特·米切爾的創作經歷是什麼
美國女作家。出生在亞特蘭大,父親曾是亞特蘭大歷史學會主席。她曾就讀於亞特蘭大史密斯學院,作過當地報紙的記者。1926年因腿傷辭去工作,開始寫作。
⑼ 瑪格麗特米切爾的故事改編的電影
是電視電影:A Burning Passion: The Margaret Mitchell Story (1994) (TV)
⑽ 瑪格麗特·米切爾的人物生平
瑪格麗特米切爾何以將在南北戰爭的腥風血雨中綻放的愛情描繪得如此扣人心弦?這正與她的成長經歷和不幸的愛情有著莫大的關系。
瑪格麗特米切爾於1900年出生於美國南部的新生代城市亞特蘭大,三四歲時,她就喜歡聽關於亞特蘭大歷史的故事。她的外祖母時常坐在房前的門廊上,給坐在自己膝上的小瑪格麗特指點著一條一直穿過後院的南部同盟的戰壕。然而,她繪聲繪色地講述那個夜晚,即1864年11月15日那晚的大火,「大片大片的火焰吞沒了整個城市,你無論朝哪兒看,都有一片奇怪而難以形容的亮光映徹天際。」這便是作品中亞特蘭大淪陷當晚的原型,當英國影星費雯麗身著藍色禮服,一雙耀眼著熒光的眼睛,臉上一層憂慮出現在人們的面前時,郝思嘉的形象已經完全深入人心了,其實,這何嘗不是米切爾自己呢?
亞特蘭大的戰爭讓小瑪格麗特神往,和那些同盟老兵的出遊便成了她的一大嗜好。她對於瑪格麗特的喜愛和駕奴馬的技術讓瑪格麗特更趨向於一個男孩子,這也正像她筆下的郝思嘉。
菲茨塔拉德庄園是瑪格麗特童年的樂園。她在那裡聽到的家庭的歷史,戰爭的故事和母親的童年,都讓瑪格麗特神往。她想像著過去這里的豪華舞會和烤肉野餐,這讓她感到從未有過的滿足。事實上,母親態度的強硬,讓她懷疑自己,她樂於幻想生活在過去,編寫一些小故事,講述她作為主人翁在戰爭中的經歷。這些都為她創作《飄》帶來了素材和靈感。
一戰的風波第一次讓瑪格麗特體驗台到了戰爭的真實與殘酷。頭一回,她意識到生命的可貴。童年時代聽過的可怖戰爭故事像幽靈一樣回來糾纏她,此時她開始經歷噩夢與失眠的痛苦,這也將折磨她一生。1918年,即瑪格麗特18歲時,她已經出落成一位南方美女。她結識了一名青年軍官——克利福特·亨利少尉。她很快陷入了情網。亨利有著英俊的外表,詩人般的氣質,這便是瑪格麗特心中的「衛希禮」;但戰爭奪去了這個年青人的生命,也給瑪格麗特帶來了畢生的痛苦。這大概也就是郝思嘉對衛希禮愛情火熱與瘋狂的來源,米切爾將之融入於作品本身,以緬懷她的初戀情人。
母親梅貝莉的去世,讓瑪格麗特成為她父親和長兄生命中唯一的女人。亦如她的作品一樣,她代表不了母親在父親心中的位置。母親一直是父親生活的動力和勇氣,她失去了所有的活力,只能選擇逃避。這與郝思嘉的處境是何其相似,瑪格麗特無形中將自己的生活再次融入作品。
如同郝思嘉一樣,瑪格麗特生來就有一種反叛的氣質。她同狂放不羈的厄普肖結識,並憑著一時的沖動與一個冷酷無情、酗酒成性的惡棍結婚。這不能不說是她的不幸。這段婚姻不久便以失敗告終,雖然她很快便重新振作,但這段婚姻帶給她的痛苦和屈辱一直伴隨著她直到死亡。
1944年,瑪格麗特成為一名大牌記者,從事她所喜歡的寫作。她與一直支持和深愛她的約翰·馬什結合,這是她的幸運,沒有馬什,《飄》就不可能發表和完成,但也正是因為《飄》的發表,瑪格麗特的餘生就成了一個莫大的悲劇,其悲劇意義遠遠超出郝思嘉的結局。
「她從未真正理解過她所愛的那兩個男人中的任何一個,所以她把兩個人都失去了。」
這是米切爾對郝思嘉愛情的總結,同時也是她對自己的總結。
1936年2月,從《飄》正式出版。瑪格麗特·米切爾一夜之間成為名人。她的生活迅速發生了變化。數以萬計的讀者信件如雪花一般從各地寄來,隨著海外出版權的爭執,瑪格麗特的生活陷入了回復信件與官司之間。以至於從她成名之刻起,「她停止了成長,實質上她已從精神上死亡。她本可以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幸福的女人,可她沒有,或許米切爾期望的是一種宣洩後的平靜,她更情願置身與風景秀麗的山村,但已經不可能了。因此,她變的戒備重重,並決定以一己之身抗整個世界。這也是她的悲劇性所在。
1949年8月16日,為中國讀者所熟悉的美國著名小說《飄》(由小說改編的電影名《亂世佳人》)的原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逝世。
從1927年瑪格麗特·米切爾提筆到1936年《飄》的問世,歷時10年時間里,約翰·馬什每天幾乎總在做著相同的兩件事情:白天,他是亞特蘭大動力公司廣告部的經理;晚上,他是瑪格麗特·米切爾的書稿編輯。「約翰·馬什在這一階段對小說所作的貢獻無論怎樣估價都不為過分。他充當著佩吉(瑪格麗特·米切爾的昵稱)的編輯的角色,而且幹得相當不錯。」約翰·馬什對於妻子的天賦和成功深信不疑,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願舍棄一切去擁抱這種天賦。」事實正如他所說的,漫漫十年當中,為了那冥冥之中的輝煌,約翰·馬什幾盡舍棄了作為一個男人在事業、生活上的追求和享受,他將全部智慧和精力都傾注於瑪格麗特·米切爾的創作當中,並以此為己任、為樂趣。
約翰·馬什作為瑪格麗特·米切爾的丈夫、作為一名廣告人,他以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生命為代價去擁抱瑪格麗特·米切爾的才華,在《飄》的整個創作過程中,他是瑪格麗特·米切爾忠實有用的書稿編輯;在《飄》問世之後,他是瑪格麗特·米切爾勤奮辛勞的秘書,以至後來身體癱瘓,他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生命都融入到了瑪格麗特·米切爾的生命之中和《飄》的字里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