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實踐是文化發展的動力。晉商對梆子戲提出需求,並提供財力支持。(3分)
②文化在繼專承基礎上屬發展創新。山西梆子繼承原有聲腔,退陳出新。(3分)
③商貿是文化傳播的途徑。山西梆子隨晉商走向省外。(2分)
④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山西梆子與省外聲腔結合,形成新的梆子劇種。(2分)
Ⅳ 晉商喬家喬貴發是如何發家的呢
隨著《喬家大院》特別是《誠忠堂》等影視劇的熱播,晉商喬家的故事廣為傳播。《誠忠堂》講述了喬家第五代傳人喬映霽在辛亥革命的時代風雲中,以商救國的傳奇故事,不同於陶朱公式避世巨賈,歸隱田園,遠離紛擾,《誠忠堂》生動展現了一個積極入世,以商救國的大商形象。詮釋了「有國才有商,有商才能富,富了才能強」的晉商精神和家國情懷。晉商喬家始於喬貴發,盛於喬致庸。電視劇《喬家大院》主要講的就是喬致庸的故事,那是喬貴發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又是怎樣起家的呢?
廣盛公這次「買樹梢」蝕本,幾乎倒閉,幸當地往來業戶支持,議定將廣盛公欠款緩期三年歸還,使廣盛公得以苟延殘喘。到三年結賬時,廣盛公不但還清了債款,而且大有餘利。秦、喬認為此乃復興基業起點,便把廣盛公改名復盛公。喬氏以在中堂、大吉堂、進修堂、德興堂名義,秦氏以三餘堂名義,在復盛公共投資白銀 3萬兩,業務仍以經營油糧米面為主,後又兼營酒、衣服、錢鋪,買賣日益興隆。
Ⅳ 關於山西的歷史故事
1、東漢時期,道教在山西基本形成,少數地方修建了道教廟觀。《清涼山志》記載:東漢永平年間五台山境即有道士,道教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南北朝是山西道教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
北魏王朝統治下的山西是北天師道的策源地和活動中心,山西道教進入了第一個歷史高峰期。唐朝統治者欲借用老子李聃鞏固統治地位,山西道教進入又一個歷史興盛時期。清朝尊佛抑道,道教各派均有所停滯。
2、春秋晉靈公時期,山西趙盾一家三百多口盡被武將屠岸賈謀害誅殺,僅留存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即趙氏孤兒。
為保存趙家唯一血脈,晉國公主即趙氏孤兒的母親託付草澤醫生程嬰將孤兒帶走,並自縊身死。程嬰將趙氏孤兒藏在葯箱中,欲帶出宮門,可又偏遇到屠岸賈部下韓厥。韓厥深知此乃忠良之後,便放走程嬰和趙氏孤兒,後自刎身亡。
屠岸賈搜不到趙氏孤兒,遂下令將全城一月到半歲間的孩子都囚禁起來,並稱如果窩藏趙氏孤兒者再不交出孩子,就將這些孩子全部殺死。程嬰走投無路之下找到了晉國退隱老臣公孫杵臼,並與公孫杵臼商定,用自己的孩子替代趙氏孤兒。
一切安排妥當後,程嬰假意告發公孫杵臼,引屠岸賈到公孫杵臼家中搜到了假孤兒;屠岸賈殺死假孤兒後,公孫杵臼撞階自殺。
程嬰忍辱負重撫養趙氏孤兒,20年後趙氏孤兒長大成人,得知真相後殺死屠岸賈,報了血海深仇。
3、山西有座很著名的山,叫綿山。綿山的風景的確不錯,但如果沒有介之推,綿山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山頭而已。而因為介之推的緣故,綿山有了靈魂。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
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4、山西有個洪洞縣,地方不大,名氣不小。洪洞之所以出名,一個是大槐樹,另一個就是蘇三監獄。
「若問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大槐樹之所以有名,是因為牽扯著明朝那場規模龐大的移民史。不過,近千年的歷史過後,那顆大槐樹早已盪然無存。倒是著名的蘇三監獄,依舊是當年的模樣。
蘇三自王順卿走後,矢志不接客。鴇兒用計將其賣與山西富商沈燕林為妾,沈妻與趙監生私通,毒死沈,反誣告蘇三,縣官受賄,將蘇三問成死罪。老解差崇公道提解蘇三自洪洞赴太原復審,途中蘇三訴說遭遇,崇公道加以勸慰。
5、山西北部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晉北很多人到口外謀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舊謠充分說明「走西口」者多為自然災害引起的飢民。
清光緒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現被稱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嚴重的旱災,甚至部分地區寸雨未下。
自然災害引起的人口流遷,以忻州、雁北等晉北地區最為突出。晉北各州縣貧瘠的土地,惡劣的自然環境迫使大批百姓離開故土。
例如「陽高地處北塞,砂磧優甚,高土黃沙,滿目低土,鹼鹵難耕……地瘠民貧,無所厚藏,一遇荒歉,流離不堪。」
在貧瘠的土地,寒冷的氣候,無川流灌溉的惡劣自然環境里,晉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災歉,人們不得不流離失所,奔赴口外謀生。
Ⅵ 為什麼說晉商「從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場五百年」
「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曾經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場五百年的晉商,在中國民族商業史寫下了一段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與徽商、浙商、蘇商、粵商並稱明末清初五大商幫。晉商對中國商業主要有兩大貢獻:一是開創並壟斷了中國對蒙古的邊貿和對俄國的外貿;二是開創了金融匯兌的票號業,被余秋雨先生稱為「中國金融業的鄉下老祖父」。晉商受孔孟之道的影響,把儒家傳統的做人准則與經營理財相結合,儒商並舉,講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都是一些具有高貴商業品格的商人。經商必然要營利,但他們的逐利行為是在正確的義利觀指導下的正當商業活動,並不惟利是圖,在信義和利益問題上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和主張;他們以誠信無欺為本,把商業信譽看得高於一切,寧可蒙受巨大經濟損失也要維護商號的信譽;他們把同行叫作「相與」,公平競爭,相互扶持;他們把拓展貿易領域作為做強做大的主要途徑,不斷創新經營方式,調整和擴大經營范圍,在以馬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艱難地走遍了天下,從武夷山到恰克圖的茶路上,曾經白骨連連,那都是晉商留下的苦難……
然而,民國初期,國內烽煙四起,時局動盪不安,晉商瞬間灰飛煙滅。在中國近代史冊上留下悲壯的一頁。
所以說晉商「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場五百年」
Ⅶ 晉商致富傳聞是李自成遺金所致,是這樣嗎
今天的臨汾在清代時是平陽。這里是堯帝的故鄉,至今還有堯帝廟,原來的臨汾市區也改名堯都區。明清時這里是山西最富饒的地區之一,也是商賈聚集之地。平陽的大街上原來有一家當鋪,後來又有人開了一家新的。故事就從這家新當鋪開始。
這個李自成遺金本身就荒誕不經。晉人早有從商歷史,在明代已成氣候,有眾多富商巨賈,何用等到明末清初的李自成遺金?何況李自成一類,失敗後尚有餘部,豈容亢氏用他們的錢發財,而不尋找或報復?因此,這個故事連傳說也算不上,只能算神話——傳說畢竟是由事實演化而來的,水當然滲得不少,干貨還是有一點的,神話則全是無中生有。
Ⅷ 看古代晉商是如何從一貧如洗到富甲四方的
清代,全國排名前16位的富商幾乎都在山西。山西太谷、祁縣等幾個主要縣域的富戶財產加起來比當時國庫存銀還要多。從明朝初年到民國初年的500多年間,四大晉商的年總收入已經趕上了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為什麼明清時期的晉商可以在強手如林的商場脫穎而出?他們從一貧如洗到富甲四方有何秘訣?
明清時期,山西出現了一批十分成功的商人,他們走南闖北,足跡橫貫歐亞,向南至香港、加爾各答,北到伊爾庫茨克、西伯利亞、莫斯科、彼得堡,東起大阪、神戶、長崎、仁川,西到塔爾巴哈台、伊犁、喀什噶爾。因山西為古晉國封疆,這批商人又被稱為晉商。
晉商憑借山西富有的鹽、鐵、麥、棉、皮、毛、木材、旱煙等特產,進行長途販運,設號銷售,套換江南的絲、綢、茶、米,又轉銷西北、蒙、俄等地。
到清代,晉商順應金融匯兌業務的需要,開始涉足金融業,咸同時期晉商票號幾乎已經壟斷了全國匯兌業務,成為當時中國金融業的翹楚,也造就了一批富可敵國的大商人。
當時的御史章嗣衡在給咸豐皇帝的奏摺中這樣寫道:「臣伏思國家承平二百餘年??四海之廣,豈無數十巨富之家。臣耳目淺陋,然所目擊者??如山西太谷縣孫姓,富約兩千餘萬,曹姓、賈姓富各四五百萬,平遙縣之侯姓,介休縣之張姓,富各三四百萬??介休縣百萬之家以十計,祁縣百萬之家以數十計。」
清代,全國排名前16位的富商幾乎都在山西。山西太谷、祁縣等幾個主要縣域的富戶財產加起來比當時國庫存銀還要多。經濟學家梁小民也曾就此做過統計,從明朝初年到民國初年的500多年間,四大晉商的年總收入已經趕上了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晉商之富,可見一斑。
在封建社會背景下,小農經濟模式影響了中國商業文明的進程,而晉商則打破了這種時代局限,創新了商道邏輯,在明清之際掀起了一股浩浩盪盪的商業風潮。
風流人物
在晉商稱雄的500年間,自然不乏如喬致庸、雷履泰、曹三喜、渠同海這樣的商界驕子和豪門富族。不過,正史中關於商人的文獻記載很少,晉商精英的傳奇故事多見於民間口耳相傳。
祁幫渠同海(1723-1789年)
渠同海,字百川,祁縣城內人,渠氏家族商業奠基人。
乾隆中期,渠同海由「走西口」經商致富,前往包頭謀求發展,購置十餘頃土地,獨資經營菜園、糧食、油麵、茶葉,兼營錢業生意,渠家從此發家。渠同海以「長源本晉川,榮華萬世年」十字,作為其孫子輩以下輩分的世系排名。後來渠家在羊樓洞開辦的茶莊大都與「川」有關,也與輩分世系有關,如「長源川」「長盛川」「三晉川」「宏源川」等茶莊。
渠同海生有三個兒子,長子藩及三子映潢也都是商界高手。渠映潢在繼承父業的基礎上,於乾隆、嘉慶年間增設「長順川」「長源川」兩大茶莊,從事國際茶葉貿易。從湖南、湖北采辦茶葉,運往張家口、殺虎口,再轉運至蒙古、俄羅斯等地。道光、咸豐年間,其子渠長發、渠長瀛又增開販鹽業務。
傳至其孫渠源潮、渠源湞時,渠家共開有五家票號,四家茶莊,三家匹頭、綢緞、夏布莊,一家葯店,一家古籍字畫、文具店,一家點心食品店,實現了票號資本與商業資本的相互轉化,這是渠家商業經營的特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渠家「百川通」每股分紅達兩萬多兩白銀,渠氏商業達到鼎盛。
渠源楨希望長子渠本翹從事商業,但渠本翹天資聰穎,小時候就有「神童」之譽,更熱心考取功名,渠源楨對其極為不滿。
1898年,清政府以極低廉的價格,將山西的煤礦、鐵礦開采權出讓給英國商人,晉商開始了長期的保礦運動,渠家父子配合默契,從此和解。之後,渠本翹入京,渠源楨將大半資財鑄成銀錠埋在自家院里,據說總量達三百萬兩之多。
1919年渠本翹病逝於天津,此後渠家的後代再沒有涉入商界,大多數成為學者、教師和作家。
票號創始人雷履泰(1770-1849年)
雷履泰(1770-1849)山西平遙人,中國票號創始人,金融史上的風雲人物。
雷履泰少年入商號做學徒,年近不惑受聘於西達蒲李大全開設的「西裕成顏料庄」,因善經營會管理,深為財東賞識,很快升任大掌櫃,統籌全局。
道光三年(1823年),雷履泰通過總結唐代「飛錢」以及商業匯兌經驗,研究了賬局、錢庄、典當各金融業的利弊,博採眾長,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專營異地匯兌及存款、放款業務的私人金融機構,也是中國第一家票號——日?N昌。他首創的票號被稱為「現代銀行的鼻祖」。
由於他經營有方,知人善任,很快便使「日?N昌」成為資財雄厚全國著名的票號,享有「匯通天下」的美譽,從此,中國金融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一紙便可「匯通天下」。
治家興業喬致庸(1818-1907年)
喬致庸(1818-1907)山西祁縣人,字仲登,號曉池,喬家第三位當家人,人稱「亮財主」。
祁縣喬家,是晉商中靠勤勞誠信,白手起家的典型。始祖喬貴發早年是一個衣不遮體的光棍漢。乾隆初年走西口,先做當鋪伙計,後開草料鋪,兼做豆腐、豆芽及零星雜貨生意,進而擴大經營,開設了客貨棧廣盛公。
在家族變故中,喬家第三代喬致庸臨危受命,棄文從商,在他的不斷努力下,生意日漸興隆。喬家子弟恪守祖訓,嚴守家規,家業日益興旺,實現了貨通天下、匯通天下的理想。至清末,喬氏家族已經在中國各地有票號、錢庄、當鋪、糧店200多處,資產達到數千萬兩白銀。
喬致庸活到89歲,最終把喬家大業交給了孫子喬映霞。喬映霞同樣經商有道、思想開明,把喬家事業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清朝末年,喬氏票號業務多被官辦銀行奪走,生意從此走向衰敗。
現在,喬家已是第九代了,後人多數都在北京,低調而平凡。喬家的生意終結了,可喬家的精神卻一代代傳承,後人們一直恪守著祖先留下的規矩——誠信忠義。
外貿翹楚常威
常威,山西太原車輞人,生於清康熙初年。
常威當年去張家口經商時,身無分文,一路以為人占卦算命,賺取吃飯住店錢,得以成行。從最初走街串巷、沿街叫賣開始,到開布鋪擴大規模,兼營茶葉、雜貨,外銷蒙古等地,逐步積累商業資本,設立了大德玉商號,發展成為一支以外貿著稱的晉商力量。
據《山西外貿志》載:「在恰克圖從事對俄貿易眾多的山西商號中,經營最長、歷史規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車輞常家。常氏一門從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七代,沿襲一百五十多年。尤其在晚清,在恰克圖十數個較大商號中,常氏一門獨占其四,堪稱清代晉商中『外貿世家』。」
常威有三個兒子,長子常萬圯和三子常萬達,都以經商見長。萬圯一支,即後來所說的「南常」,萬達一支是「北常」。
乾隆年間,恰克圖被清政府定為中俄貿易的唯一地點。中俄貿易的龐大交易都被壓縮到了恰克圖。常萬達看出了其中蘊藏的巨大商機,他將張家口經營的「大德玉」字型大小改為茶莊,傾其資財來到恰克圖,實現了由內貿到外貿的轉變,為常家外貿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事業的發展和資本的增加,常氏先後增設大升玉、大泉玉、大美玉、獨慎玉商號,形成了常氏「玉字」連號,遍布蘇州、上海、漢口等地,獨慎玉還在莫斯科設立了分店。
太谷巨富曹三喜
曹三喜,曹家走向一代巨商的關鍵人物。
太谷曹家,是明、清之際聲勢顯赫的晉商巨富。當年,曹三喜因生計所迫,隨人到東北三座塔(今遼寧遼陽縣)經商。他先是租地種菜、種豆,後與人合夥磨豆腐,用豆腐渣養豬。待生意興盛後,因曹三喜是外鄉人,合夥者想多佔利潤,只好各自經營。
曹三喜認為,自己的名字有「三」字,自己在「三座塔」干一定能成功。他勤勞踏實,以誠待人,生意越做越好,增添了釀酒業、雜貨業、典當業。之後,又在沈陽、四平、錦州等地設立商號,逐步成為省外大商。清兵入關後,曹家的商號又向關內發展,規模越來越大。
到道光、咸豐年間,山西太谷曹家的商業發展到鼎盛時期,商號達640多座,資產高達1000餘萬兩白銀,總雇員達37000人。
曹家的商業版圖,雄踞了大半個中國,國外發展到日本東京、朝鮮平壤、俄國的伊爾庫茨克、恰克圖、蒙古的烏蘭巴托、德國的柏林、法國的巴黎、印度的新德里、倫敦,創下了中國商業史上不朽的輝煌。
曹三喜致富後,把資產分成七份,給每個兒子各一份。然後,每家出資10萬兩,組成管理處,合資經營,稱為「曹七合」。如今,我們從山西太谷的曹家大院還能想見當年曹家的風光。
●晉商多是書香門第
為什麼明清時期的晉商可以在強手如雲的商場脫穎而出?他們從一貧如洗到富甲四方有何秘訣?
商幫的崛起離不開一個基本前提,即植根於精英階層集體意識中的文化基因被創造性地激活,使商業活動有了強大的文化和信仰支撐。
晉商中大多數都受過嚴格的傳統文化教育,是典型的儒商。他們之所以能締造不朽的商業傳奇,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熏染。
●轉念——學而優則商
中國傳統觀念提倡「學而優則仕」,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儒為名高者,商為厚利者」,經商與倡優同列,商人哪怕富甲一方,也沒有社會地位。在明代以前,商人不能參加科舉,更不許仕宦為官。
晉商沖破了這一封建價值觀的藩籬,大膽倡導「學而優則商」。他們認為,商人也可以通過精研儒家學說成為儒者,儒者也可以轉而經商;商人通過科舉可入仕為官,為官者亦可以不失商賈之業。
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山西出現了一大批「捨本逐末」的商人。當地流傳著「有兒開商店,強如坐知縣」,「生子可作商,不羨七品空堂皇;好好寫字打算盤,將來住個茶票莊」的民諺。許多晉商家族中一二流的讀書子弟去經商,三四流的子弟才去參加科舉考試,甚至出現了不少獲得功名後又棄官從商的讀書人。
山西榆次常威,在晉商中以外貿著稱。常家十分重視子弟讀書學習,但其目的並不是讓子弟考科舉求功名而是為家族商業培養人才。常家常萬圯、常萬達兩兄弟均飽讀詩書,特別是常萬達,自幼勤奮好學,深受老師贊譽,但並沒有參加科舉而是隨父親常威到張家口經商,成就商業盛名。
清朝雍正年間,山西巡撫劉於義奏稱:「山右積習,重利之念,甚於重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貿易一途,其次寧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讀書應試。」雍正皇帝硃批道:「山右大約商賈居首,其次者猶肯力農,再次者謀入營伍,最下者方令讀書。」
可見,在晉商眼中,傳統的「士農工商」職業排序觀念被徹底顛覆,他們把商業排在了各業之首,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晉商群體價值觀的轉變為這一商幫的迅速崛起掃清了最大的思維障礙。
●精進——商而優則學
晉商的第一代創業者大多出身卑微,靠勤敏恭誠白手起家,但這些商人在成功後都毫無例外地十分重視自身技能、學養提升和家族子弟的教育,以嚴格的家訓學規培養家族精英,不斷將商業推向新的高峰。
以祁縣喬家為例,喬家商業帝國的開創者喬貴發原本是一位走西口的貧苦農民,經商發跡後並未奢侈揮霍,而是教導子孫勤儉持家,多讀聖賢書。在第三代喬致庸主事時喬家擴大了家塾,修建了書館,花重金聘請名當地名儒執教。
喬致庸把《朱子治家格言》定為兒孫啟蒙必讀的書籍,哪個子孫犯了錯,喬致庸就會責令他們跪地背誦,直到承認錯誤,磕頭謝罪。他還常告誡兒孫忌「驕、貪、懶」,教育兒孫「唯無私才可大公,唯大公才可大器」,「氣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學忌滿、知欲圓、行欲方」,「待人要豐,自奉要約」。
到了喬致庸的孫子喬映霞主事時,對子弟讀書更為重視。深受家風祖規熏陶的喬映霞針對兄弟與子弟特點,分別把書齋名立為「不泥古齋」「知不足齋」「日新齋」「自強不息齋」「一日三省齋」等,以資互勉,並明定家規「五不準」:一不準吸鴉片、二不準納妾、三不準賭博、四不準冶遊、五不準酗酒等。在他的努力下,喬家商業帝國蒸蒸日上,達到最為鼎盛的時期。
晉商深諳儒家修身之道,對讀書和子孫教育不局限於經商,更重視誠信、才學與做人,這滿足了商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保證了家業的永續興旺。
「學而優則商」是晉商對傳統價值觀的突破,「商而優則學」則體現了其勤勉精進與深謀遠慮。前者使晉商群體迅速壯大,涌現出一大批成功商人,後者則保證了其可以做得更久。
Ⅸ 中國都有那些晉商的電視劇
1,《昌晉源票號》
《昌晉源票號》是孫偉1994年執導上映,李丁、樊志起等主演的電視劇。版該劇講訴發生在徐權府同胡府幾十年來糾纏不休的明爭暗鬥。
2,《駝道》
《駝道》,以著名商號「大盛魁」的興衰為背景,以主人公古海的命運為主線,生動地描繪了一代晉商不屈不撓的創業史,譜寫了一曲人與大自然殊死拼搏的雄渾壯歌。
3,《白銀谷》
《白銀谷》是由北京金天地影視公司、江蘇廣播電視總台出品,蘇舟執導,侯勇、寧靜、杜雨露、牛犇、劉威、劉莉莉、趙君主演的晉商歷史劇。《白銀谷》講述了清朝末年山西票號的一段興衰往事。
4,《喬家大院》
《喬家大院》是胡玫執導的一部商戰劇,由陳建斌、蔣勤勤、馬伊琍等主演。該劇以喬家大院為背景,講述了一代傳奇晉商喬致庸棄文從商,在經歷千難萬險後終於實現貨通天下、匯通天下的故事。
5,《當家大掌櫃》
《當家大掌櫃》由山西電影製片廠出品,唐宇編劇,周力導演,趙崢、童蕾、馬少驊、張丹峰主演的歷史年代劇。該劇講述在清末民初,北方千年釀酒重鎮盡善村,史、衛、霍三家時代釀酒,最終把「老白清酒」從手工業作坊向現代實業轉型並最終做成民族品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