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居庸關的故事

居庸關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01 03:29:43

『壹』 關於長城的故事,除了孟姜女哭倒長城

「趕山鞭的故事\」:神女看到修長城的人民太辛苦,就為他們求來了可以減少勞累的紅絲線,將紅絲線綁在手臂上就不怕勞累了。但是秦始皇發現了,就將絲線搶來,做成了鞭子,可以趕山,神女通過智慧奪回了趕山鞭。嘉峪山的故事:在很久以前,從祁連山流下來的雪水,不斷匯合成北大河,它穿過河西走廊中段的荒原,澆灌著那一帶的良田,養育著那裡的各族人民。有一天,一個牧童正在荒原上放羊,迎頭碰上一個古怪老頭兒,身上背一袋子石沙,問他去北大河如何走,並說:"這北大河原是我的家,後來被一群百姓搶去,我這次來要用石沙堵住北大河。"牧童聽後非常氣憤,立刻頂撞道:"別說你用一袋石沙,就是把北邊大山搬來,也妄想使北大河改道。"那老頭兒一聽氣炸了,立刻將這袋石沙向左右撤開,驟然間,荒原上突起許多丘陵和一座大山,這座大山就是現在的嘉峪山。原來這個怪老頭兒是龜精變的,只見他口念咒語,企圖推倒嘉峪山來封堵北大河,正在此時,突然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玉皇大帝派雷神把老頭兒擊死了。在他死的地方,立即隆起了個山包,形狀如龜,這就是現在的"龜蓋山"。 五桂頭的故事:在北京八達嶺長城附近的青龍橋南、居庸關以北,有一處地方叫"五桂頭",形容極為險要,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關溝七十二景之一。那裡原先叫"亂北極溝",傳說燕王朱棣掃北,帶領幾十萬大兵,一路所向披靡,可是過了居庸關,便被阻止在"亂柴溝"這道關口上,明軍付台了很大代價,攻了數十天也沒攻破,燕王十分惱火。正在無計可施的時候,有人建議說:"附近有火家的仁、義、禮、智、信五兄弟曾在元朝當過小頭目,獨得一手施放火炮的絕技,可請來助戰。"很快,燕王便重禮聘請這火氏五兄弟台山,為其效力。幾天後,火氏兄弟運來大炮、火葯,來到陣前,看好地形,對准目標就開始了。這火氏五兄弟不愧是神炮手,顆顆炮彈飛向元軍陣地,彈無虛發,只 一陣工夫,那堅如鐵壁的防線被大炮一一摧毀,元兵蒙將死傷慘重,剩下的棄關而逃。燕王率軍乘勝追擊,順利地佔領了"亂柴溝"關口。火氏五兄弟立了戰功,卻只是換來了短暫的榮華。後來燕王做了皇帝便一反常態,對火家五兄弟放心不下,認為他們實在不可靠,萬一變心、造反,把大炮對准我燕王,我打下的天下豈不被他們奪走。所以,決定根除他們,便誣陷他們是"奸細",要謀反等莫須有的罪名,將他們拘捕並全部斬首,還把五顆人頭掛在亂柴溝示眾。這一舉動引起了百姓的憤憤不平,指責燕王無法無道,忘恩負義。這怨恨之聲很快傳到燕王耳中,燕王深 怕百姓造反,為籠絡民心,於是又把火氏五兄弟封為"五鬼財神",並在關溝石佛寺偏西的地方立了"五鬼財神廟",以享世代香火。"五鬼頭"由此得名,後人覺得"鬼"字不吉利,便改成了"五桂頭".現在,在京張舊鐵路山洞洞口的岩壁上,仍可看到刻著的"五桂頭"三個大字。

『貳』 長城的歷史故事。

孟姜女哭長城
這個故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時候秦始皇正徵發八十萬民工修築萬里長城。官府到處抓人去當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築長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蘇州有個書生叫范喜良,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處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園,無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個冰雪聰明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范喜良藏了起來。兩位老人很喜歡范喜良,就把孟姜女許配給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范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長城了。孟姜女哭得像淚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歸來。半年過去了,關於范喜良一點消息也沒有。此時已是深秋季節,北風四起,蘆花泛白,天氣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遠在北方修長城,一定十分寒冷,就親手縫制了寒衣,啟程上路,下定決心要到萬里長城去尋找范喜良。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經歷了多少艱難,吃了多少苦,才來到了長城腳下。誰知修長城的民工告訴她,范喜良已經死了,屍骨被填進了城牆里。聽到這個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覺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來後,她傷心地痛哭起來,只哭得天愁地慘,日月無光。不知哭了多久,忽聽得天搖地動般地一聲巨響,長城崩塌了幾十里,露出了數不清的屍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屍骨上,她心裡暗暗禱告:如果是丈夫的屍骨,血就滲進骨頭,如果不是,血就會流向四方。終於,孟姜女用這種方法找到了范喜良的屍骨。她抱著這堆白骨,又傷心地痛哭起來。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麗,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應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辦三件事:請和尚給范喜良念四十九天經,然後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親自率文武大臣哭祭范喜良;埋葬范喜良後,孟姜女要去遊山玩水,三天以後才能成親。秦始皇只得答應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辦完以後,孟姜女把秦始皇痛罵了一頓,然後縱身跳進了波濤滾滾的大海.

『叄』 與居庸關長城相關的歷史大事件都有哪些

居庸關,成吉思汗滅金即入此關。現存關城,始建於明洪武元年(內公元1368年),系大將軍徐達、容副將軍常遇春規劃創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1454年)及其後又屢經繕治。城垣東達翠屏山脊,西駛金櫃山巔,周長4000餘米,南北月城及城樓、敵樓等配套設施齊備。關城內外還有衙署、廟宇、儒學等各種相關建築設施。
清末以後,居庸關關城建築逐漸荒廢,但雄偉的關城及眾多的歷史遺跡,卻為人們了解中國古代軍事文化敞開了一個窗口。

『肆』 關於長城的故事~

呵呵我也要出額,我用的是這些,看看派得上用場嗎~ :-)

傳說~~~~
1.金山嶺長城東端高入雲端的老虎山上,有一座望京樓,座落在一千米高的山頂上,樓的兩側是懸崖峭壁,人只能從石縫中攀登而上。據說當年修築時,為了運條石死傷了許多人,但條石仍運不上去。此事感動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運石。當晚,二郎神來到老虎山下,見到成堆的條石堆放在那裡,隨即將他的神刀一晃,立刻變成趕山鞭。他手揮趕山鞭向條石上抽打,同時喊聲"變",那一塊塊條石,馬上變成一隻只大山羊,直奔山頂。到山頂後他數了數,不多也不少,正好夠用。恰逢此時,一個士兵台帳小解,忽見二郎神趕羊,驚叫一聲往回跑。二郎神聽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驚,將幾十塊條石踢下山去,落在東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隨即騰身上天。

2.孟姜女哭長城

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屍骸,孟姜女於絕望之中投海而死。從此,山海關被後人認為是「孟姜女哭長城」之地,並在那裡蓋了孟姜女廟,南來北往的人們常在這兒灑下一掬同情之淚。廟中有楹聯這樣說:「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孟姜女哭崩長城的故事,反映了秦代徭役對百姓所帶來的深重痛苦。也有的認為該故事出自戰國時期。

資料
1.長城的防禦工程體系

綿延萬里的長城它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 體系。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以明長城為例,在萬里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 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7000多千米的長城,稱作「九邊重 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 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總兵官平時駐守 在鎮城內,其餘各級官員分駐於衛所、營城、關城和城牆上的敵樓和墩堡之內。

2.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2000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 富的經驗。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驗。2000多年一直遵循這一原則,成為軍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據。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 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 天工」的創造,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城的遺跡

版面我用了這個 http://www.diyifanwen.com/sucai/xiaoxueshengshouchaobao/210324831.html (小學生手抄報之嫦娥登月)
使用工具欄直接上傳至空間相冊

『伍』 有關長城的民間故事

有關齊長城傳說故事梗要
有著2500餘年歷史的齊長城,是中國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多、規模最宏大的地表文物之一,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承載著無數金戈鐵馬、刀光劍影、殺聲震天、血染疆場、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除了它本身歷盡滄桑、硝煙彌漫的史詩外,在齊長城沿線的民間還廣泛流傳著浩瀚如海的傳說故事。這些內容豐富、文字朴實、情節感人、文筆流暢、琅琅上口的民間故事,有的以史實為毛胚渲染成具有神秘色彩的悲壯頌歌,也有的出於對統治者的憎惡而增加了濃厚情感的鞭打;既塑造了人們崇敬的栩栩如生的上層人物,更有生龍活現的百姓故事。這些民間口頭文學,源遠流長,世代相傳,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極大的豐富了齊長城的文化內涵。由於數量極大,不能詳列,現僅擇其與齊長城有關的幾則梗要介紹如下。

孟姜女哭的是齊長城

千百年來,在中國大地上,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流傳很廣,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是,長期以來世人錯誤地認為孟姜女哭的是秦長城,卻不知實為齊長城。

這個故事的毛坯源自於「杞梁妻哭夫」的史實。始見於《左傳·襄公二三年》(公元前550年),齊庄公發兵攻打莒國,齊軍先鋒杞梁在與莒國交戰時戰死,齊庄公班師回國路上,在莒城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向她弔唁,杞梁妻得知丈夫已經戰死,悲痛交加,拒絕接受在郊外弔唁,齊庄公便到杞梁家設祭弔唁。

到了戰國時期,《檀弓》一書引曾子的話中對這段史實增加了「其妻迎靈柩於路而哭之哀」一語。《孟子·告子下》記載淳於髡的話:「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從而把「哭夫」的史事變成了「悲歌」流行曲。

西漢時,劉向在《烈女傳》中說:「杞梁之妻無子,內外無五屬之親,即無所歸,乃枕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內誠感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至此,故事又由「悲歌」演變成了「崩城」。

東漢時,有《杞梁妻嘆》琴曲,並稱曲系杞梁妻自做。

西晉時,崔豹《古今注》中有:「杞植妻抗聲長哭,杞都城感之而頹,遂投水而死」。是說杞梁妻高聲哭倒了杞國都城。

到了唐朝,詩僧貫休作詩《杞梁妻》:

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
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
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
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
疲魂飢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

貫休竟把杞梁變成了秦朝人,並被築在城牆里,其妻哭崩了秦長城。從此,杞梁妻及其後來演變成的孟姜女就與秦長城結下了不解之緣。

既然杞梁和杞梁妻是春秋時期的齊國人,當然也就不可能事發在300多年後秦始皇修築的秦長城。其實,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對此進行了系統地研究,寫出了《孟姜女故事的轉變》、《孟姜女故事研究》等一系列文章,斷定孟姜女哭的是齊長城,而不是秦長城。

孟姜女投紅石江而死

長清縣與泰安交界處萬德鎮有個長城村,東西兩側山巒起伏,中間是寬二里左右的南北狹長平原,現在京滬鐵路、京滬高速公路和104國道在此通過,齊長城自西向東經過該村,故原名長城鋪。至今村邊及兩側山上城牆遺跡明顯。

這里自古就是南北交通樞紐。村內南北大街上原有古建築群,街中央最高建築為「過街閣」,即是齊長城的重要關隘。過街閣上下三層,底層拱形石門,閣上供奉玉皇大帝,閣下有石碑4通。過街閣在文革中被拆毀,遺址尚能辨認。

崇壽寺坐落在過街閣西北側,佔地一萬余平方米,是最大的古建築群。始建年代無考,明萬曆年間重修,現存完整的清代康熙廿七年重修碑。崇壽寺有正殿和東西配殿,正殿銅像三尊,每尊重約三千斤,蓮花座高一米多。50年代初搬掉十八羅漢像,50年代末大殿建築被拆毀。崇壽寺遺址被學校佔用,寺內最後一名和尚現名趙學文,現在學校當瓦匠。

閣東南三十多米處是皇姑院,相傳萬曆妹妹出家在此。村民趙殿義家至今保存著一塊《重修皇姑院記》碑殘片。

緊挨著過街閣原有一座規模較大的「姜女廟」,坐北朝南三大間,十九步台階,三步兩孔橋,廟前有三棵兩合圍的古柏,十餘通碑。廟內塑孟姜女像,兩側童子塑像,牆壁上繪著孟姜女的故事畫。五十年代末拆除廟內塑像,改作小學教室,1973年孟姜女廟被拆除。殘碑碎塊都被當作建築材料用於砌井和民房。清道光《長清縣志》引《舊志》說長城:「縣治東南九十里。說者雲縣治迤南七十里五道嶺,嶺入東為長城鋪,土人因長城而建姜烈女祠。」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說:「從張夏到泰安道中的長城鋪就是孟姜故里,其地有姜女廟。」

發源於泰山西麓的大沙河流經長城村東側並有一水庫,當地通名叫紅石江。

長城村村民自古以來代代傳說著孟姜女是本村人,當她聞訊丈夫死於修長城工地,悲傷欲絕,天天哭於長城腳下,最後投紅石江而死。為紀念她的感人事跡,在紅石江邊修建了「姜女廟」。至今長城村還有三戶姜姓村民,他們自稱是孟姜女的宗親。

餶飿湯旺

安丘縣郚山鄉大車山南有一座不太高的小山,靠近山頂西側有一對石峰,恰似進山的山門,翠綠的北山坡上散落著很多圓渾的白色石塊,遠看很像撒遍山坡的餃子,當地稱此山為「餶飿湯旺」(山東省膠東地區土語「餶飿」即水餃)。齊長城建築在此山山脊上,坍塌後的長城遺跡至今清晰可見。「餶飿湯旺」這山名的來歷記載著一個悲壯的歷史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

當地傳說,當年孟姜女的丈夫應征修築長城,孟姜女常來給丈夫送衣食。可憐丈夫非常辛苦,想改善一下生活,特意包了餶飿(餃子)用瓦罐挑著送上山來。進得山門卻四處找不見丈夫,再三打聽才得知不堪勞累的丈夫已殉職。這消息如雷轟頂,悲痛如絕的孟姜女立刻栽倒在地,暈了過去,瓦罐被打碎,餶飿湯從山頂流下,撒滿山坡,立刻變成了石頭。

南修長城擋大水 北修長城擋大兵

齊長城起點處的廣里和東障(古平陰)一帶,廣泛流傳著「南修長城擋大水,北修長城擋大兵」,「鐵牛上樹,逢廣就住」等古代興修水利和齊長城時的故事。

這里代代相傳說,古時候黃河(濟水)「只保河西,不保河東」,所以廣里、東障一帶經常發大水,形成一片湖泊,水大時這里一片汪洋。正在田間秋收的廣里村74歲老農劉太金說:「馬山頂上有拴船纜繩的鐵樁」。

這段故事是說古濟水因西岸修堤壩擋水,造成東岸的的廣里和古平陰處河水泛濫成災,水大漲到海拔512米的馬山頂上拴船的程度。果真如此,那麼不要說廣里、平陰,就連濟南、泰安也都淹沒在水下了!當然這僅是傳說故事而已。

鐵牛怎麼能上樹呢?原來是名為「鐵牛」的孩子爬到樹上躲避大水災難。而廣里是個走到這里要住宿的較大村落。

為了防止河水泛濫,齊國在濟水東岸也修堤壩障水,後來把擋水的堤壩發展成軍事用途的長城,即是「南修長城擋大水」的來歷。「北修長城擋大兵」是說後來在北部山區修築的長城不是用來擋水,而是專門用來防禦外國侵略的了。

長城修到釘頭崖 一降四十里

泰山西北麓,長清與泰安交界處有座海拔800米懸崖峭壁的山峰叫「釘頭崖」,是齊長城經過的地方。

相傳當年修築齊長城時,修到這里因山高坡陡,懸崖絕壁,不僅建築材料運不上去,空著身也很難爬上去。城牆遲遲修不上去,惹惱了齊侯,齊侯便把領修的將軍斬首,將其頭顱釘在懸崖峭壁上,殺一儆百,以威脅勞工必須把長城繼續修上去。盡管如此,長城始終沒能修上去,只修到懸崖峭壁下為止,從這里以東四十里沒有城牆。從此,當地有了「長城修到頂頭崖,一降四十里」的傳說,流傳至今。

實地考察也證實,從釘頭崖至牛山口35里確實沒有砌築城牆。但是,傳說畢竟是傳說,這一段沒修城牆的真正原因是因為用海拔高達800至900米的山山相連的高山代替了城牆。

十二個太陽輪軸轉

齊長城沿線老百姓廣為流傳說,當年齊國為了預防別國侵犯,徵用大批勞工修建齊長城,當時天上有十二個太陽輪軸轉,這樣二十四小時就只有白天,沒有黑夜,迫使勞工沒有睡覺和休息的時間,修長城的人飢渴難忍,疲憊不堪,致使死亡時有發生,而死後屍體就被築在城牆里了。這段故事是集勞動人民對統治者不顧人們死活的憎恨而廣為流傳著。

齊長城考察期間,長城沿線村民多有反映說,七十年代扒土城牆造大寨田時,從城牆里挖出過人骨。據長清縣廣里村71歲老人李瑞楨說,1971年他曾親身參加了長城起點「嶺子頭」處那口機井的施工,機井直徑25米,深4米,取土時共挖出20餘具人骨。

常將軍的故事

沂水與臨朐邊界上穆陵關北側原有「常將軍廟」,內塑常將軍鐵像。穆陵關西5.5公里處長城線上有一座海拔478米的圍子山,山頂上有「點將台」遺址,又稱「斬將台」。穆陵關和斬將台這兩處遺址記載著齊長城同一段故事。

穆陵關一帶是齊國南部越、楚、魯、莒進攻齊國腹地的重要門戶,齊國在這里修築了南北兩道長城和兩座關口,以加強防範。據說,這一戰略設防的功勞應該歸功於常將軍。

戰國時期,常將軍領命修築這一帶長城時,擅作主張在大峴山和草山亭修了兩道長城,建築了穆陵關和大關。常將軍的做法有違齊王意願,於是以「誤修長城」之名,被齊王斬首於「點將台」。此處始稱「斬將台」。

後來,楚國果然發兵從這里進攻齊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苦苦廝殺,損兵折將,死傷過半才攻破穆陵關,當繼續前進了5.5公里,又遇到了一道長城和大關。疲憊不堪的楚軍便問當地民眾:「到底還有多少道這樣的長城和關口?」得到的回答是:「象這樣的長城,共有十道!」膽顫心寒的楚軍被嚇呆了,不敢再貿然攻打,便撤退了。

齊王這時才明白,當時修築兩道長城是正確的,後悔誤殺了常將軍。下令建「常將軍廟」,塑將軍鐵像,追思將軍功德。

楊廷將軍的傳說

楊廷山坐落在沂水縣富官莊鄉與莒縣東莞鎮接界處,海拔319.4米,西來的齊長城經此山脊東行1200米即是南北兩條長城會合的三楞山,齊長城自三楞山進入莒縣境內。楊廷山西側小山頭上有「斬將台」,楊廷山東側莒縣境內有一村莊叫「楊廷官莊」,「楊廷山」、「楊廷官莊」其名都來自楊廷將軍。

當年,楊廷將軍奉齊王命指揮修築長城,楊將軍充分利用地形,沿著群山山脊砌築城牆,使長城更加險要,易守難攻。但是,這樣做卻違背了齊王從沂山往東一直修到大海的旨意,於是,楊廷將軍被齊王處斬於這座山上,「斬將台」由此而來,然後,齊王命令在南側平緩地上又修築了一條長城。後來,楚國進攻齊國,先攻破了建造在平緩地上的長城,又進攻到北線山嶺上的長城時,沒能攻破。從此齊王認識到楊廷將軍的做法是正確的,他幡然悔悟,為楊廷將軍平反昭雪,把斬首楊廷處命名為「楊廷山」,楊廷將軍住過的村子命名為「楊廷官莊」,以示紀念。

皇姑出家

長清與泰安接界處有個「長城鋪」,現名長城村,因齊長城從該村穿過而得名。村中南北大街上原有一座高大的齊長城關門叫「過街閣」。該村老百姓流傳著「南京到北京,過街閣最高」的說法。「過街閣」東南側有座寺廟稱「皇姑院」,是祭祀明代萬曆皇帝妹妹的。

當年,萬曆皇帝的母親和妹妹一道來泰山進香,路過「過街閣」時突然從轎子里栽了下來,太醫看後說:「皇姑不能婚嫁」,萬曆母親便許願女兒在此出家為尼,於是修建「皇姑院」,萬曆妹妹在此出家。從此以後,歷代文武大臣凡路過「過街閣」時,文官下轎,武官下馬。

至今,村民趙殿義家還保存著一塊《重修皇姑院記》碑的殘塊。

趙匡胤穆陵關大戰韓通

沂山周圍民間廣泛流傳著趙匡胤登基前在穆陵關大戰韓通的故事。

宋太祖趙匡胤起兵創業之初,率兵征戰,戍馬疆場,來到穆陵關,遇到後周守關將軍韓通據險抵抗。據說,韓通系長臂猿轉世,平時手臂和常人一樣,而戰時臂長可達丈余,有萬夫不當之勇。趙匡胤武藝高強,領兵與韓通激戰穆陵關,但連戰敗北,損兵折將,便退至大關休整。由於連日交戰的疲勞,很快進入夢鄉,夢見皓首白須神仙授意:「韓通手臂雖長,已被吾縛住,明日再戰,韓通可擒」。趙匡胤領悟,頓首叩謝曰:「神仙若助我一臂之力,戰敗韓通,奪得天下,一定重修廟宇,再塑金身。」翌日再戰,果然韓通神臂不能再伸展,被趙匡胤擒住。為報前仇,縛住韓通雙腳,拴在馬後倒拖著往南直奔,直至拖死。

現今穆陵關南沂水境內有馬站、道托、韓家曲三個自然村。「馬站」即趙匡胤住馬休息之處;「道托」系趙匡胤倒拖韓通經過之地;「韓家曲」為韓通屈死的地方。

趙匡胤建立大宋登基稱帝之後,感神恩德,下令重新修建東鎮廟,塑沂山神像,傳為佳話。

老子采葯摘葯山

安丘縣柘山鄉與召忽鄉交界處有一座海拔495.1米的摘葯山,長城自東北方的城頂山而來,經過摘葯山頂向西南李家頂而去,城牆遺跡高大。

傳說春秋時期楚國道家創始人李耳(俗稱老子)曾在此山采過葯,故名「摘葯山」。山的西北側有一碩大山洞,相傳為老子煉丹處,名為「老子洞」。

摘葯山頂原有近百間古建築群,規模可觀,可惜現在多已坍塌,但古建基礎如數尚存。唯有一座全部用塊石砌築、拱頂結構、上下兩層的「金闕雲宮」卻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此宮上層奉祀老子,下層供奉玉皇大帝。這種安排不免使人費解,難道老子的地位比玉皇大帝還高?據傳說,這是因為「先有老子,後有天」,故而如此。

摘葯山下有大老子村,現為柘山鄉政府駐地。全村4000多戶人家幾乎都姓李。據李氏家譜記載,自漢代起即有老子後裔遷此定居,至今李氏家族仍與河南、安徽的老子後裔有聯系。

黃巢寨和黃巢墓

黃巢,山東曹州冤句人,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在公元875年發動農民起義,南破廣州,西取長安,歷經12省,轉戰數萬里,浴血奮戰達10年之久。後來敗北退至泰山一帶,企圖利用齊長城之險重振旗鼓,東山再起,最終自盡於萊蕪的狼虎谷。

長清萬德鎮與泰安道朗鎮邊界上有一座山,海拔628.8米,齊長城由西側夾子山而來,經過此山東去五花岩山。傳說,唐末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被官軍追急潰不成軍,便在此山安營紮寨。山名黃巢寨由此而得。

黃巢寨西有「一線天」和雙重山門,北有點將台,東南則有一長500多米、嶺脊平坦、不長樹木只生野草的山嶺,當地稱為「跑馬嶺」,即黃巢軍跑馬練兵的地方。黃巢寨北麓萬德境內有上營、下營等村莊,又有村名石胡同,原名石寨城。傳為唐朝官兵圍攻黃巢寨時駐扎和交戰場所。

歷城柳埠與泰安下港邊界上有梯子山,西南東北走向的齊長城沿此山脊而行。山陰歷城柳埠境內有山脊平緩的跑馬嶺,長約4公里(現辟為濟南野生動物園),跑馬嶺西有黃巢村。傳說黃巢在此駐扎和習武。山陽泰安下港境內有八畝地村,村南有黃巢墓,南北27米,東西14米,高6.25米。當地傳說,黃巢兵敗落荒而逃時,帽子跑掉了,士兵為了不讓追趕他們的官軍得到這頂帽子,便把帽子藏了起來,以後埋在這里,因此,黃巢墓實為黃巢衣冠冢。周圍還有幾個村子因黃巢而得名:扳倒井村因黃巢戰敗遁此,口渴難忍,天賜水井,但騎在馬上夠不著,士兵把馬前腿扳倒便於黃巢舀水喝,故名扳倒井村;祥溝庄村名的傳說是為了打擊黃巢軍的士氣,唐僖宗親筆題寫「降寇庄」匾額,著人掛在該村頭槐樹上,但被老百姓偷偷換成「祥溝庄」,為黃巢帶來吉祥,該村遂稱祥溝庄;焦家峪是「造甲峪」的諧音,傳說黃巢製造盔甲的地方;拉馬峪則因為黃巢敗退至此,人困馬乏,拉著馬經過此地而得名。

古今戰場城頂山

安丘縣輝渠、雹泉、庵上三鄉鎮交界處有一座山,因山頂上有齊長城而得名「城頂山」。山的走向呈東北西南向,長2800餘米,寬1700餘米,此山海拔446米,山頂平坦。長城自西北方的峰山經過望軍頂來此,在該山轉彎向南而去。

自古以來,此山為兵家必爭之地。至今山上既有冷兵器時代用渾圓的大塊玄武岩砌築的城牆,也有現代戰爭使用過的石築單人掩體,更有罕見的把古城牆中間扒空做大型防禦工事。這里城牆縱橫,軍事設施遍地,簡直成了軍事設施博物館。

據說,當初齊宣王在這里修建長城時,採用孫臏戰法,將長城築成「迷魂陣」,內藏玄機,敵人一旦闖入就會迷失方向,難逃滅頂之災。至唐朝時,安綠山造反曾在此安營紮寨,被征剿大元帥郭子儀追急,倉皇逃竄誤入迷魂陣而喪生。

1943年,愛國將領於學忠率原國民黨五十一軍激戰七晝夜,突破敵軍重圍,血染城頂山,殲滅日寇千餘人,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這一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至今在人民中間廣為傳頌。

在北京八達嶺長城附近的青龍橋南、居庸關以北,有一處地方叫"五桂頭",形容極為險要,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關溝七十二景之一。那裡原先叫"亂北極溝",傳說燕王朱棣掃北,帶領幾十萬大兵,一路所向披靡,可是過了居庸關,便被阻止在"亂柴溝"這道關口上,明軍付台了很大代價,攻了數十天也沒攻破,燕王十分惱火。正在無計可施的時候,有人建議說:"附近有火家的仁、義、禮、智、信五兄弟曾在元朝當過小頭目,獨得一手施放火炮的絕技,可請來助戰。"很快,燕王便重禮聘請這火氏五兄弟台山,為其效力。幾天後,火氏兄弟運來大炮、火葯,來到陣前,看好地形,對准目標就開始了。這火氏五兄弟不愧是神炮手,顆顆炮彈飛向元軍陣地,彈無虛發,只 一陣工夫,那堅如鐵壁的防線被大炮一一摧毀,元兵蒙將死傷慘重,剩下的棄關而逃。燕王率軍乘勝追擊,順利地佔領了"亂柴溝"關口。火氏五兄弟立了戰功,卻只是換來了短暫的榮華。後來燕王做了皇帝便一反常態,對火家五兄弟放心不下,認為他們實在不可靠,萬一變心、造反,把大炮對准我燕王,我打下的天下豈不被他們奪走。所以,決定根除他們,便誣陷他們是"奸細",要謀反等莫須有的罪名,將他們拘捕並全部斬首,還把五顆人頭掛在亂柴溝示眾。這一舉動引起了百姓的憤憤不平,指責燕王無法無道,忘恩負義。這怨恨之聲很快傳到燕王耳中,燕王深 怕百姓造反,為籠絡民心,於是又把火氏五兄弟封為"五鬼財神",並在關溝石佛寺偏西的地方立了"五鬼財神廟",以享世代香火。"五鬼頭"由此得名,後人覺得"鬼"字不吉利,便改成了"五桂頭".現在,在京張舊鐵路山洞洞口的岩壁上,仍可看到刻著的"五桂頭"三個大字。

『陸』 北京的萬里長城這個地方有哪些傳說故事和風俗習慣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內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容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柒』 北段的長城承載哪些歷史故事

長城橫貫東西,北段的長城沿著燕山山脈起伏翻轉,橫越河北省北部。這段長城自古以來便擔負著保衛京師的重任,因此關隘密集,各種防禦工事也相當完備,其中以鎮守在北京北方的古北口、慕田峪和居庸關等雄關隘口最有名,修復得也最完整。

古北口是北京東北方通往承德、內蒙古高原的必經之路,最早建於北齊天寶六年,後於明洪武十一年重修,古北口關城跨於兩山之上,關門有三座,並且設有守御千戶所。目前古北口附近山巒上的長城仍然保存完好,分別為金山嶺長城和司馬台長城。慕田峪長城建於明朝,位於北京市正北方的懷柔縣北部,距離北京城區70餘千米。這段長城氣勢雄偉,結構十分獨特。例如它的關門開在南側樓城牆上,且位於山中,所以出入的人馬甚少,而今更是無人取道。居庸關在北京的西北方,最早建於北魏,現在的關城和長城則是明朝重修。遼朝末年,金兵進逼居庸關時,遼軍滿以為雄關可守,但沒想到藏身的崖石突然崩塌,壓死許多士兵,因而不戰自潰。金朝將亡時,元軍已至居庸關外,金兵便將幾重關門都關上,並在附近100多千米范圍內布滿鹿角似的路障。元軍得知金兵設防嚴密,便趁黑夜從另一條只容一人通過的小徑偷渡,至天亮已繞過居庸關,朝向金中都(北京)攻去。元末,明兵從居庸關攻入,直下元大都(北京)。明朝的滅亡則是李自成從南口和八達嶺兩個方向攻打居庸關,消滅了明朝的守軍,再直取北京的。現在居庸關已重建,關城的中心是元朝的雲台,潔白的欄桿、高聳的石台、深邃的門洞,相當精美。從這里環視四周的城垣、城樓、軍營和器械庫等建築,更覺雄偉壯觀。居庸關的北口即是著名的八達嶺,也是現存長城中最雄偉壯麗的一段。

『捌』 關於居庸關長城的故事

居庸關長城戰內役容http://www.tourlib.cn/China/art/114/

『玖』 長城途中感人的故事

孟姜女哭長城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徵集了數十萬民夫,於公元前214年將秦、燕、趙三國北邊的城牆連通、修繕合一,這便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哭倒長城八百里的傳說就發生在那個時候.
古時候,孟老漢和姜老漢互為鄰居,僅一牆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漢在自己院中種了一顆葫蘆籽,經過澆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蘆秧長得肥壯、高大,從牆頭爬過去,到姜老漢的院里結了個很大的葫蘆,有幾十斤重.等葫蘆熟後,姜老漢拿刀把它切開,突然見里邊躺著個又白又胖、非常可愛的女娃娃,姜老漢喜台望外,奔走相告,村裡人聽說後,紛紛前來觀看這新鮮事,可是孟、姜兩老漢卻因此產生了矛盾,吵得不可開交.孟老漢非常堅定地說:"這葫蘆是我親自種下的,胖女孩該歸我."姜老漢卻固執地說:"這葫蘆結在我的院子里,這女娃該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難解難分,毫無結果,後經村裡人調解為:女娃娃屬於兩家共同的,輪流居住,共同扶養,並取了個"孟姜女"的名字.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十多年過去了,孟、姜兩家老人為現已長大成人的孟姜女選了個女婿叫范杞梁,選定良辰吉日,准備成親.天有不測風雲,成親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從門外闖進幾個衙役,一擁而上把新郎范杞梁當民夫抓走了.
原來,當時由於秦始皇在全國各地抽調大批民夫修築長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們被累死、餓死的不計其數,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們又到處抓民夫補充,范杞梁也被發配去充當修長城的民夫了.
轉眼一年過去了,范札梁杳無音信,急得孟姜女飯吃不下,覺睡不著,不知如何是好,跟兩家老人商量後,決定去找丈夫,發誓找不到丈夫絕不回家.她帶上干糧和給丈夫特製的禦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風吹雨淋、日曬風寒、飢寒交迫、步履艱難,經過千難萬險的萬里跋涉,終於找到了修長城的地方,一打聽才知道,為修長城死了許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並被埋在長城下,屍骨都找不到了.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孟姜女頓時就傷心地慟哭起來,淚如泉,聲如雷,哭得驚天動地,天昏地暗,眼看著長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裡塌到哪裡,足有八百里長.這下可急壞了工程總管,急忙去報告正來此巡查工程進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趕忙去見孟姜女尋問根由.一見之後,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為"正宮娘娘".孟姜女雖然怒火滿腔,但還是壓住心頭仇恨,靈機一動,將計就計地非要秦始皇答應她三個條件,才能當"正宮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札梁的屍體;二要為其丈夫舉行國葬;三要秦始皇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聽罷孟姜女提的三個條件,思索片刻,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著頭皮答應下來,孟姜女戴著孝拜了為築城而死的范札梁墳墓後,宿願已償,面對滾滾的渤海,縱身一躍,投海自盡了.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很快就被人們所傳頌,人們為紀念她,在山海關附近的一個山頭上,給她修了墳、建了廟,取名為"姜女廟". 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哭倒長城八百里的故事家喻戶曉,流傳至今.
望京樓的傳說
當年戚繼光任薊鎮總兵官,在譚綸的支持下,親自規劃和督造了金山嶺長城(位於河北省灤平縣境內).
此段長城的結構獨特,城牆是用巨大的條石為基礎,以磚包砌而成.金山嶺長城東端高入雲端的老虎山上,有一座望京樓,座落在一千米高的山頂上,樓的兩側是懸崖峭壁,人只能從石縫中攀登而上.據說當年修築時,為了運條石死傷了許多人,但條石仍運不上去.此事感動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運石.當晚,二郎神來到老虎山下,見到成堆的條石堆放在那裡,隨即將他的神刀一晃,立刻變成趕山鞭.他手揮趕山鞭向條石上抽打,同時喊聲"變",那一塊塊條石,馬上變成一隻只大山羊,直奔山頂.到山頂後他數了數,不多也不少,正好夠用.恰逢此時,一個士兵台帳小解,忽見二郎神趕羊,驚叫一聲往回跑.二郎神聽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驚,將幾十塊條石踢下山去,落在東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隨即騰身上天.
就這樣,修望京樓的條石,就缺了幾十塊.現在登上望京樓時,會看到樓底十二層奠基條石中有五層是碎石塊壘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條石,仍然堆放在山坳里,當地人稱此山坳為條石坳.
狼窩的傳說
台長城的關門向西約1.5公里里處,有個叫"狼窩"的地方.提起"狼窩"這名字,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很久以前,北京城西一帶嚴重缺水,樹難生草難長,禿山荒地,十年九不收,老百姓祖祖輩輩過著極其貧困的生活.玉皇大帝得知這情況後,便派了一頭"仙豬"下凡,去開河引水,解救百姓的苦難.
這頭仙豬個兒大得出奇,像座山,身長三十三丈三,腦袋三丈三尺三,就連豬牙也足有三尺三寸三長.仙豬奉命下凡後就開始幹活,只見它左一拱,山崩了,右一拱,地裂了,腳下立刻出現了又寬又深的河,翻滾的大水順溝往前涌.仙豬不停地向前拱著拱著, 眼看快到居庸關了,萬里長城像條巨龍橫卧於前面的高山上,仙豬停下左右一看都是山,到底該向 哪裡拱呢?正在犯難時,從遠處走來一位老漢,仙豬急忙向老漢打聽:"老大爺,前邊是什麼地方?"老漢 見到仙豬身後的河水,心裡立刻明白了.這豬正在拱土開道,如果讓它再往前拱,那萬里長城不就叫它 拱毀了,再說過了居庸關,順著關溝往東下去,就是一馬平川,直逼北京城了,大水要是下了山,不僅 要沖垮平原上萬頃良田,而且連北京城也保不住,被大水所淹.我得想個計策,阻止這頭豬向前拱, 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便對仙豬說:"前面是"狼窩",有大狼三百三十三個,專門吃豬頭和豬肉,還 有小狼三百三十三個,專吃豬下水和心、肝、肺.這幾天,這群狼正嗷嗷亂叫,三五里地遠都聽得見 ,你要是往前走,可千萬要小心點才行."仙豬聽完老漢的話,嚇得心驚膽顫,心想,真是萬幸, 碰到了這位老漢,不然我真要拱到狼窩,恐怕連命都保不住了.我乾脆改道而行吧,便一頭朝南面拱去了.
它拱台的那條河,就是北京西三十多里遠的"永定河". 老漢見仙豬走遠,這才鬆了一口氣,高興地哈哈大笑起來.由於老漢的幾句話才保住了長城,沒有被毀,北京城也沒被水淹.後來人們就把老漢和仙豬碰面的地方起名叫"狼窩"了.
「左公柳的」傳說
在嘉峪關關城閘門附近,有一棵兩人合抱不攏的大古柳,根深葉茂,濃蔭遮地,被人們稱為"左公柳". 關於這棵古柳樹還有著一段傳說.
據傳,清朝同治年間,左宗棠奉命率軍前去平息動亂後,他來到嘉峪關當他看到戈壁灘上一片荒涼景象,除了稀稀疏疏的駱駝草外,就什麼也見不到了,令他感概萬分.由於左宗棠所率領的多是湖湘子弟,被迫遠離山青水秀的家鄉,來到這茫茫的不毛之地,便紛紛開了小差.左宗棠見此情況,為了穩定軍心,立即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命令全體將士加寬道路,並決定在路旁大量植樹,制定出嚴格的法令,以其保證樹木的成活.若干年後,這一帶已經楊柳成蔭,樹木成行了.後來有個文人曾在一棵柳樹上刻下一首詩:"大將籌邊未肯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人們傳說嘉峪關關城附近的這棵古柳就是那時所栽,因此,被稱為「左公柳」.
"晾經石」的傳說
在甘肅嘉峪關附近,有一塊潔白的晾經石,傳說是玄奘晾經的地方. 據說唐朝玄奘與悟空、八戒、沙僧師徒四人,歷盡千辛萬苦,長途跋涉,從印度取經回來,闖過火焰山,涉過疏勒河,來到河西走廊.這天,天氣特別炎熱,烈日當頭,如焚 似火,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更是熱得無處藏身,石塊被烤得滾燙滾燙,好像天上下火一般,玄奘騎馬在前,三個徒弟背著經卷緊跟後面,沒走幾步就個個被烈日烤得汗流 浹背,唇乾舌燥,面紅耳赤.豬八戒實在忍受不了,便苦苦哀求師父道:"這天要熱死人,還是找個樹蔭歇息一下再趕路不遲."玄奘聽後立即呵斥道:"這一片戈壁荒原千里,連棵草都不長,哪裡來的樹,還是趕快趕路要緊!"八戒無奈,只得撅著大嘴,氣喘噓噓地向前趕路,一邊走一邊向天上看去,只見天上藍藍的,一絲雲彩也沒有,順便說了一句:"這會兒要是下一場雨該多痛快呀."
不料.話音剛落,立即烏雲密布,電閃雷鳴,瓢潑大雨傾盆而下,師徒四人被淋成了落湯雞,經卷也全被淋濕透了.天晴後,玄奘急忙命悟空前去探路,找個好地方好把經卷攤開晾曬一下.悟空一個跟頭翻上雲端,發現不遠處有一座黑油油的黑石山,一打聽得知此山叫洞庭山.悟空趕緊帶師傅來到山上,玄奘一看十分滿意,並指著一塊黑油油的大石頭說:"這塊石頭正是晾經的好地方,你們趕快打開經卷攤開晾曬,並令八戒看守經卷,不得有誤."很快,經卷晾曬幹了,師徒四人急忙收拾經卷,准備趕路.不料有幾張緊緊粘在石頭之上,怎麼揭也揭不下來.沒辦法,只好抄錄在別的紙上.
不久,這塊晾曬過經卷的黑石突然變成白色.以後,人們便把這塊潔白如玉的石頭稱為"晾經石"從此,這個民間傳說就流傳開了.
飛龍的傳說
明初,朱元璋為鞏固西北一帶防線,派征虜大將軍馮勝到河西走廊一帶駐防,並准備在那裡選址建關,以防止塞外蒙古瓦刺族的入侵.馮勝到處視察,尋找關址,最後決定在龜蓋山上修造一座雄關.他很快請來了能工巧匠,在山上放了線、釘了木樁,准備第二天破土動工.誰知第二天一早,馮勝來到工地一看,發現地上的線和樁均已不見,他一邊派人四處尋找,一邊叫來昨夜值班兵士詢問.值班兵士稟報說:"昨夜我值班時,不曾合過一眼,到四更時分,驟然狂風四起,颳得天昏地暗,風停後,再看地面上的線和樁均已不見了."正在此時,到別處尋找線、樁,士兵氣喘噓噓的跑來報告:"丟失的線、樁已在狹谷北面的嘉峪山坡上找到了."馮勝將信將疑地跑到那裡一看,樁和線整整齊齊地釘在山坡上,真是驚訝不已,靜下心來再仔細觀看這里的地形:只見南面祁連山白雪皚皚,北面馬鬃山連綿不斷,西面是廣闊戈壁灘,東面綠洲片片,還有淙淙流淌的股股泉水.腳下,山勢平坦,方圓還有五十畝地大.若在這里建關,依山傍水,居高臨下,進可攻,退可守,固若金湯.進而細想,當初選址在龜蓋山,那裡是討賴河下游,夏季由於祁連山積雪的大量融化,洪水沖關而過,會致使全軍覆沒.越想越感到慶幸,"真是天助於我而改關址也".馮勝立即上奏皇帝,隨後,大興土木,修築了一座長220丈的嘉峪關城.
據傳說,關城改址完全出於關雲長顯靈指點.老百姓為紀念他,便在關城內修了座"關帝廟".廟由大殿、陪殿、過庭、牌樓等構成,面積約720多平方米,建造得十分富麗堂皇.許多人為表虔誠,還自願集資捐款,用重金買了一顆寶珠,嵌在大殿頂部.從此後,寶珠日日夜夜放射出奪目耀眼的光芒.一天傍晚,突然天空黑暗、黑雲壓頂、電閃雷鳴,全城百姓驚恐萬分,紛紛跑出家門觀看,猛聽見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突見兩條巨龍在空中飛舞,一直飛入關帝廟,再也不見出來.第二天,雨過天晴,人們紛紛來到關帝廟一看,在大殿頂部安放寶珠的兩旁,各有一條巨龍,栩栩如生,正好構成一幅"二龍戲珠圖".這個神話傳說一直流傳至今.
「玉門關」的傳說
古時候,在甘肅小方城西面,有個驛站叫"馬迷兔",又叫"馬迷途".商隊從邊陲於闐運玉到中原都要經過此地.這里的地形十分復雜:沼澤遍布、溝壑縱橫、森林蔽日、雜草叢生.每當運玉石的商隊趕上酷熱天氣上路時,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總是喜歡晚上涼涼快趕路.因此,每當馬隊走到這里,總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連經常往返於此路的老馬也會暈頭轉向,難以識途,"馬迷途"的名字就是這樣叫起來的.
有一支專販玉石和絲綢的商隊,常年奔波於這條路上,也常常在"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隊剛進入"馬迷途"就迷路了.人們正在焦急萬分之際,忽然不遠處落下一隻孤雁.商隊中一個小夥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懷里,准備帶出"馬迷途"後再放掉.不一會兒,只見大雁流著眼淚對小夥子咕嚕咕嚕地叫著說:"咕嚕咕嚕,給我食咕嚕咕嚕,能台迷途."小夥子聽後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為餓得飛不動才掉隊的,便立即拿台自己的干糧和水讓大雁吃個飽.大雁吃飽以後,呼的飛上天空,不斷盤旋,領著商隊走出了"馬迷途",順利地到達了目的地小方盤城.過了一段時間,這支商隊又在"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隻大雁又飛來在空中叫著:"咕嚕咕嚕,商隊迷路.咕嚕咕嚕,方盤鑲玉."邊叫邊飛,又引著商隊走出了迷途.只有那隻救大雁的小夥子聽懂了大雁的話語,並轉告領隊的老闆說:"大雁叫我們在小方盤城上鑲上一塊夜光墨綠玉的玉石,以後商隊有了目標,就再也不會迷路了."老闆聽後,心裡一盤算,一塊夜光墨綠玉要值幾千兩銀子,實在捨不得,就沒有答應.
沒想到下一次商隊又在"馬迷途"迷了路,數天找不到水源,駱駝乾渴得喘著粗氣,人人嘴干舌燥,口渴得寸步難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時,那隻大雁又飛來了,並在上空叫道:"商隊迷路,方盤鑲玉,不舍墨玉絕不引路."小夥子聽罷急忙轉告給老闆,老闆慌了手腳,忙問小夥子到底應該怎麼辦才好,小夥子說:"你趕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鑲玉,絕不食言.'."老闆馬上照小夥子說的,跪著向大雁起誓,大雁聽後,在空中旋轉片刻,把商隊又一次引出了"馬迷途",商隊得救了.到達小方盤城後,老闆再也不敢愛財了,立刻挑了一塊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綠玉,鑲在關樓的頂端,每當夜幕降臨之際,這塊玉便發出耀眼的光芒,方圓數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過往商隊有了目標,再也不迷路了.從此,小方盤城就改名"玉門關".其實玉門關是漢武帝時所建,因這里是古代我國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從西域輸入和闐玉石就從此入關,故名.
「定城磚」的傳說
當人們登上嘉峪關,在西瓮城門閣樓的後檐台上,可見到一塊青灰色的石磚放在那裡,這塊磚就是人們傳說中的"定城磚".
據傳說,明正德元年(1506),明王朝為了加強西北的防禦,派兵備副憲李端澄主持修建嘉峪關關城和城樓.負責施工的校尉叫郝空.他平時心狠手毒,經常殘害工匠們.在修建關城的工匠中,有位叫易開占的師傅,技藝超群,設計結構嚴謹,造型美觀,十分堅固,用料節省、精確.開工前,郝空霸氣十足地問易開占:"修建此關到底需要多少塊磚?"易開占滿有把握地回答:"我已算過了,一共需要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郝空聽罷冷笑道:"你所需要的這些磚我如數撥交給你,哪怕是多一塊或少一塊,我都要砍你的頭,並罰眾工匠各服苦役三年."易開占毫無懼色,便帶領工匠們加緊施工,經過數百個日日夜夜辛勤勞動,關城終於竣工了,工匠們萬分興奮.不料,一名工匠手拿一塊剩餘的城磚慌忙來找易開占,當眾給大家潑了一盆涼水.正巧此時郝空趕了過來,對易開占聲嘶力竭地喊道:"你為什麼沒計算準確,多出了這塊磚,明天就拿你砍頭是問."易開佔一點兒都不害怕,斷然說道:"這塊磚是定城磚,要把它搬掉,全城傾刻就要倒塌!"嚇得郝空灰溜溜地逃走了.
後來人們把這塊磚叫"定城磚",把它放在西瓮城閣樓的後檐台上,可望而不易取,用以對勞苦功高的工匠們的紀念.
木蘭箭的傳說
在甘肅嘉峪關西約20公里,有個叫"雙井子城"的地方,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木蘭箭".
相傳很久以前,那裡有一片水草肥美的牧場,有個叫小尕梅的小姑娘天天在此放羊.有一天下午,夕陽西下,彩霞滿天.小尕梅正准備趕羊回家時,忽然見到一支碗口粗、 鍬把長的木箭斜插在地上,這支朱漆箭在落日照耀下,閃閃發光.小尕梅又驚又喜,准備把箭撥出來,可是費盡了全身力氣也沒動箭的絲毫.小尕梅見天色已晚,只得罷休,並在箭的周圍壘上許多石塊作為記號,准備第二天上午與夥伴們一起來撥這支箭.
第二天清晨,小尕梅帶來小夥伴找這支箭時,不僅沒找到木箭,就連那些做記號的石塊也不見了.小尕梅便暗下決心非找到那支神奇的木箭不可.從此,小尕梅除了放羊外,始終沒忘記找箭.有一天她趕羊群來到一條小溪邊,見到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正在那裡用褡褳背土築牆.小尕梅上前問明原由,原來老爺爺在築城保護一支神箭,並對她述說這支神箭的來歷:很久以前,有位叫花木蘭的女英雄鎮守邊關,她武藝高強,並射得一手好箭,箭壺里有三支紅漆羽箭,人們稱它為"木蘭箭"有一年,北方匈奴貴族發動戰爭,聲言要與花木蘭決一死戰.木蘭將軍不慌不忙的應道:"你只要退我一箭之地,我就與你決戰."敵將心想這一箭之地無非二三十丈遠罷了,有何妨,便一口答應.話音沒落,只見木蘭將軍取出一箭,搭於弓上,就聽"嗖"的一聲,這一箭竟射到了嘉峪關.敵將見狀,立刻掉轉馬頭,慌忙逃跑.當地人流傳著這樣一道歌謠:"花木蘭腳蹬黃河沿,一箭射到嘉峪關,要看找不見,不找在眼前."老爺爺接著說道:"我想把這支神箭設法保存起來,留給後人觀瞻,所以在這里背土築城."小尕梅聽後,驚喜不已,立刻與小夥伴們一起幫助老爺爺背土築土城,取名為"木蘭城".就在剛築好城的那天,那支神奇的木蘭箭突然插在了土城中央.於是小尕梅幫老爺爺在木蘭箭旁邊打了一眼水井,供附近居民飲用.若干年以後,有人企圖搶奪這支神箭,並放火來燒木蘭城,激怒了天神,立刻降下傾盆大雨把火澆滅.神箭又不知飛到什麼地方去了.在插箭的地方又閃出一眼新井,與原來的那眼井並列在土城中央,於是,這座古城被人們稱為"雙井子城".
「五桂頭」的傳說
在北京八達嶺長城附近的青龍橋南、居庸關以北,有一處地方叫"五桂頭",形容極為險要,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關溝七十二景之一.那裡原先叫"亂北極溝",傳說燕王朱棣掃北,帶領幾十萬大兵,一路所向披靡,可是過了居庸關,便被阻止在"亂柴溝"這道關口上,明軍付出了很大代價,攻了數十天也沒攻破,燕王十分惱火.正在無計可施的時候,有人建議說:"附近有火家的仁、義、禮、智、信五兄弟曾在元朝當過小頭目,獨得一手施放火炮的絕技,可請來助戰."很快,燕王便重禮聘請這火氏五兄弟出山,為其效力.幾天後,火氏兄弟運來大炮、火葯,來到陣前,看好地形,對准目標就開始了.這火氏五兄弟不愧是神炮手,顆顆炮彈飛向元軍陣地,彈無虛發,只 一陣工夫,那堅如鐵壁的防線被大炮一一摧毀,元兵蒙將死傷慘重,剩下的棄關而逃.燕王率軍乘勝追擊,順利地佔領了"亂柴溝"關口.火氏五兄弟立了戰功,卻只是換來了短暫的榮華.後來燕王做了皇帝便一反常態,對火家五兄弟放心不下,認為他們實在不可靠,萬一變心、造反,把大炮對准我燕王,我打下的天下豈不被他們奪走.所以,決定根除他們,便誣陷他們是"奸細",要謀反等莫須有的罪名,將他們拘捕並全部斬首,還把五顆人頭掛在亂柴溝示眾.這一舉動引起了百姓的憤憤不平,指責燕王無法無道,忘恩負義.這怨恨之聲很快傳到燕王耳中,燕王深 怕百姓造反,為籠絡民心,於是又把火氏五兄弟封為"五鬼財神",並在關溝石佛寺偏西的地方立了"五鬼財神廟",以享世代香火."五鬼頭"由此得名,後人覺得"鬼"字不吉利,便改成了"五桂頭".現在,在京張舊鐵路山洞洞口的岩壁上,仍可看到刻著的"五桂頭"三個大字.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