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伯奇故事

伯奇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19 07:23:39

A. 世說新語中有語言藝術的故事有哪些

1.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
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慾府君先入廨。」陳曰:「武
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2.周子居常雲:「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
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
難測量也。」
4.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後進之士,有升
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
5.李元禮嘗嘆荀淑、鍾皓曰:「荀君清識難尚,鍾君至德可師。」
6.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僕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後從,長文尚小,
載著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餘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
於時太史奏:「真人東行。」
7.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
「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
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8.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於
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9.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
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
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吾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
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
10. 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閑室之內,嚴若朝典。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而
二門之里,兩不失雍熙之軌焉。
11.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
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12. 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歆蠟日,嘗集子侄燕飲,王亦學之。有人向張華
說此事,張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
13.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
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
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14. 王祥事後母朱夫人甚謹。家有一李樹,結子殊好,母恆使守之。時風雨
忽至,祥抱樹而泣。祥嘗在別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還,
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母於是感悟,愛之如己子。
15. 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
16. 王戎雲:「與嵇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
17. 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具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
劉仲雄曰:「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
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
不應憂嶠,而應憂戎。」
18. 梁王、趙王,國之近屬,貴重當時。裴令公歲請二國租錢數百萬,以恤
中表之貧者。或譏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損有餘,補不足,天之道
也。」
19. 王戎雲:「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與之言,理中清遠,將
無以德掩其言。」
20. 王安豐遭艱,至性過人。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慟果能傷人,浚沖
必不免滅性之譏。」
21. 王戎父渾有令名,官至涼州刺史。渾薨,所歷九郡義故,懷其德惠,相
率致賻數百萬,戎悉不受。
22. 劉道真嘗為徒,扶風王駿以五百疋布贖之,既而用為從事中郎。當時以
為美事。
23. 王平子、胡毋彥國諸人,皆以任放為達,或有裸體者。樂廣笑曰:「名
教中自有樂地,何為乃爾也?」
24. 郗公值永嘉喪亂,在鄉里甚窮餒。鄉人以公名德,傳共飴之。公常攜兄
子邁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鄉人曰:「各自飢困,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
不能兼有所存。」公於是獨往食,輒含飯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後並得存,同
過江。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歸,席苫於公靈床頭,心喪終三年。
25. 顧榮在洛陽,嘗應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同坐嗤之。
榮曰:「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後遭亂渡江,每經危急,常有一人
左右己,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26. 祖光祿少孤貧,性至孝,常自為母炊爨作食。王平北聞其佳名,以兩婢
餉之,因取為中郎。有人戲之者曰:「奴價倍婢。」祖雲:「百里奚亦何必輕於
五羖之皮邪?」
27. 周鎮罷臨川郡還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時夏月,暴
雨卒至,舫至狹小,而又大漏,殆無復坐處。王曰:「胡威之清,何以過此!」
即啟用為吳興郡。
28. 鄧攸始避難,於道中棄己子,全弟子。既過江,取一妾,甚寵愛。歷年
後訊其所由,妾具說是北人遭亂,憶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業,言行
無玷,聞之哀恨終身,遂不復畜妾。
29. 王長豫為人謹順,事親盡色養之孝。丞相見長豫輒喜,見敬豫輒嗔。長
豫與丞相語,恆以慎密為端。丞相還台,及行,未嘗不送至車後。恆與曹夫人並
當箱篋。長豫亡後,丞相還台,登車後,哭至台門。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開。
30. 桓常侍聞人道深公者,輒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達知稱,又與先人
至交,不宜說之。」
31. 庾公乘馬有的盧,或語令賣去。庾雲:「賣之必有買者,即當害其主。
寧可不安己而移於他人哉?昔孫叔敖殺兩頭蛇以為後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
達乎?」
32. 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後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
33. 謝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謝以醇酒罰之,乃至過醉而尤未已。太傅
時年七八歲,著青布絝,在兄膝邊坐,諫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
奕於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34. 謝太傅絕重褚公,常稱「褚季野雖不言,而四時之氣亦備。」
35. 劉尹在郡,臨終綿惙,聞閣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外
請殺車中牛祭神。真長曰:「丘之禱久矣,勿復為煩。」
36. 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
37. 晉簡文為撫軍時,所坐床上塵不聽拂,見鼠行跡,視以為佳。有參軍見
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殺之,撫軍意色不說。門下起彈,教曰:「鼠被害,尚不能
忘懷;今復以鼠損人,無乃不可乎?」
38. 范宣年八歲,後園挑菜,誤傷指,大啼。人問:「痛邪?」答曰:「非
為痛,身體發膚,不敢毀傷,是以啼耳!」宣潔行廉約,韓豫章遺絹百匹,不受。
減五十匹,復不受。如是減半,遂至一匹,既終不受。韓後與范同載,就車中裂
二丈與范,雲:「人寧可使婦無褌邪?」范笑而受之。
39. 王子敬病篤,道家上章應首過,問子敬:「由來有何異同得失?」子敬
雲:「不覺有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
40. 殷仲堪既為荊州,值水,儉食,常五碗盤,外無餘餚。飯粒脫落盤席間,
輒拾以啖之。雖欲率物,亦緣其性真素。每語子弟雲:「勿以我受任方州,雲我
豁平昔時意。今吾處之不易。貧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爾曹其存之。」
41. 初,桓南郡、楊廣共說殷荊州,宜奪殷覬南蠻以自樹。覬亦即曉其旨。
嘗因行散,率爾去下舍,便不復還,內外無預知者。意色蕭然,遠同斗生之無慍。
時論以此多之。
42. 王僕射在江州,為殷、桓所逐,奔竄豫章,存亡未測。王綏在都,既憂
戚在貌,居處飲食,每事有降。時人謂為「試守孝子」。
43. 桓南郡既破殷荊州,收殷將佐十許人,咨議羅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
厚,將有所戮,先遣人語雲:「若謝我,當釋罪。」企生答曰:「為殷荊州吏,
今荊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顏謝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問:「欲何言?」
答曰:「昔晉文王殺嵇康,而嵇紹為晉忠臣。從公乞一弟以養老母。」桓亦如言
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與企生母胡,胡時在豫章,企生問至,即日焚裘。
44. 王恭從會稽還,王大看之。見其坐六尺簟,因語恭:「卿東來,故應有
此物,可以一領及我。」恭無言。大去後,既舉所坐者送之。既無餘席,便坐薦
上。後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
人無長物。」
45. 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恆裝一囊,每煮食,
輒貯錄焦飯,歸以遺母。後值孫恩賊出吳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遺已聚斂得數斗
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戰於滬瀆,敗。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飢死,
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
46. 孔僕射為孝武侍中,豫蒙眷接烈宗山陵。孔時為太常,形素羸瘦,著重
服,竟日涕泗流漣,見者以為真孝子。
47. 吳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陽郡。後遭母童夫人艱,朝夕哭臨。及思至,
賓客吊省,號踴哀絕,路人為之落淚。韓康伯時為丹陽尹,母殷在郡,每聞二吳
之哭,輒為凄惻。語康伯曰:「汝若為選官,當好料理此人。」康伯亦甚相知。
韓後果為吏部尚書。大吳不免哀制,小吳遂大貴達。
48殷、謝諸人共集。謝因問殷:「眼往屬萬形,萬形來入眼不?」
49人有問殷中軍:「何以將得位而夢棺器,將得財而夢矢穢?」殷曰:「官本是臭
腐,所以將得而夢棺屍;財本是糞土,所以將得而夢穢污。」時人以為名通。
50殷中軍被廢東陽,始看佛經。初視維摩詰,疑般若波羅密太多;後見小品,恨此語
少。
51支道林、殷淵源俱在相王許。相王謂二人:「可試一交言。而才性殆是淵源崤、函
之固,君其慎焉!」支初作,改輒遠之;數四交,不覺入其玄中。相王撫肩笑曰:「此自是
其勝場,安可爭鋒!」
52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
我來思,雨雪霏霏。』」公曰:「『□(訁於)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
人深致。」
53張憑舉孝廉,出都,負其才氣,謂必參時彥。欲詣劉尹,鄉里及同舉者共笑之。張
遂詣劉,劉洗滌料事,處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張欲自發無端。頃之,長史諸賢來
清言,客主有不通處,張乃遙於末坐判之,言約旨遠,足暢彼我之懷,一坐皆驚。真長延之
上坐,清言彌日,因留宿至曉。張退,劉曰:「卿且去,正當取卿共詣撫軍。」張還船,同
侶問何處宿,張笑而不答。須臾,真長遣傳教覓張孝廉船,同侶惋愕。即同載詣撫軍。至
門,劉前進謂撫軍曰:「下官今日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選。」既前,撫軍與之話言,咨嗟稱
善,曰:「張憑勃□(穴卒)為理窟。」即用為太常博士。
54汰法師雲:「『六通』、『三明』同歸,正異名耳。」
55支道林、許、謝盛德,共集王家,謝顧諸人曰:「今日可謂彥會,時既不可留,此
集固亦難常,當共言詠,以寫其懷。」許便問主人:「有莊子不?」正得魚父一篇。謝看
題,便各使四坐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許語,敘致精麗,才藻奇拔,眾咸稱善。於是四坐
各言懷畢。謝問曰:「卿等盡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謝後粗難,因自敘其
意,作萬余語,才峰秀逸,既自難干,加意氣凝托,蕭然自得,四坐莫不厭心。支謂謝曰:
「君一往奔詣,故復自佳耳。」
56殷中軍、孫安國、王、謝能言諸賢,悉在會稽王許,殷與孫共論易象妙於見形,孫
語道合,意氣干雲,一坐咸不安孫理,而辭不能屈。會稽王慨然嘆曰:「使真長來,故應有
以制彼。」即迎真長,孫意己不如。真長既至,先令孫自敘本理,孫粗說己語,亦覺殊不及
向。劉便作二百許語,辭難簡切,孫理遂屈。一坐同時撫掌而笑,稱美良久。
57僧意在瓦官寺中,王苟子來,與共語,便使其唱理。意謂王曰:「聖人有情不?」
王曰:「無。」重問曰:「聖人如柱邪?」王曰:「如籌算,雖無情,運之者有情。」僧意
雲:「誰運聖人邪?」苟子不得答而去。
58司馬太傅問謝車騎:「惠子其書五車,何以無一言入玄?」謝曰:「故當是其妙處
不傳。」
59殷中軍被廢,徙東陽,大讀佛經,皆精解。唯至「事數」處不解。遇見一道人,問
所讖,便釋然。
60殷仲堪精核玄論,人謂莫不研究。殷乃嘆曰:「使我解四本,談不翅爾。」
61殷荊州曾問遠公:「易以何為體?」答曰:「易以感為體。」殷曰:「銅山西崩,
靈鍾東應,便是易耶?」遠公笑而不答。
62羊孚弟娶王永言女,及王家見婿,孚送弟俱往。時永言父東陽尚在,殷仲堪是東陽
女婿,亦在坐。孚雅善理義,乃與仲堪道齊物,殷難之。羊雲:「君四番後當得見同。」殷
笑曰:「乃可得盡,何必相同。」乃至四番後一通。殷咨嗟曰:「仆便無以相異。」嘆為新
拔者久之。
63殷仲堪雲:「三日不讀道德經,便覺舌本間強。」
64提婆初至,為東亭第講阿毗曇。始發講,坐裁半,僧彌便雲:「都已曉。」即於坐
分數四有意道人,更就余屋自講。提婆講竟,東亭問法岡道人曰:「弟子都未解,阿彌那得
已解?所得雲何?」曰:「大略全是,故當小未精核耳。」
65桓南郡與殷荊州共談,每相攻難。年余後但一兩番,桓自嘆才思轉退,殷雲:「此
乃是君轉解。」
66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
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67魏朝封晉文王為公,備禮九錫,文王固讓不受。公卿將校當詣府敦喻。司空鄭沖馳
遣信就阮籍求文。籍時在袁孝尼家,宿醉扶起,書札為之,無所點定,乃寫付使。時人以為
神筆。
68左太沖作三都賦初成,時人互有譏訾,思意不愜。後示張公,張曰:「此二京可
三。然君文未重於世,宜以經高名之士。」思乃詢求於皇甫謐,謐見之嗟嘆,
遂為作敘。於是先相非貳者,莫不斂衽贊述焉。
69劉伶著酒德頌,意氣所寄。
70樂令善於清言,而不長於手筆。將讓河南尹,請潘岳為表。潘雲:「可作耳,要當
得君意。」樂為述己所以為讓,標位二百許語,潘直取錯綜,便成名筆。時人咸雲:「若樂
不假潘之文,潘不取樂之旨,則無以成斯矣。」
71夏侯湛作周詩成,示潘安仁,安仁曰:「此非徒溫雅,乃別見孝悌之性。」潘因此
遂作家風詩。
72孫子荊除婦服,作詩以示王武子。王曰:「未知文生於情,情生於文?覽之凄然,
增伉儷之重。」
73太叔廣甚辯給,而摯仲治長於翰墨,俱為列卿。每至公坐,廣談,仲治不能對;
退,著筆難廣,廣又不能答。
74江左殷太常父子,並能言理,亦有辯訥之異。揚州口談至劇,太常輒雲:「汝更思
吾論。」
75庾子嵩作意賦成,從子文康見,問曰:「若有意邪,非賦之所盡;若無意邪,復何
所賦?」答曰:「正在有意無意之間。」
76郭景純詩雲:「林無靜樹,川無停流。」阮孚雲:「泓崢蕭瑟,實不可言。每讀此
文,輒覺神超形越。」
77庾闡始作揚都賦,道溫、庾雲:「溫挺義之標,庾作民之望。方響則金聲,比德則
玉亮。」庾公聞賦成,求看,兼贈貺之。闡更改「望」為「俊」,以「亮」為「潤」雲。
78孫興公作庾公誄,袁羊曰:「見此張緩。」於時以為名賞。
79庾仲初作揚都賦成,以呈庾亮。亮以親族之懷,大為其名價雲:「可三二京、四三
都。」於此人人競寫,都下紙為之貴。謝太傅雲:「不得爾,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擬學,
而不免儉狹。」
80習鑿齒史才不常,宣武甚器之,未三十,便用為荊州治中。鑿齒謝箋亦雲:「不遇
明公,荊州老從事耳!」後至都見簡文,返命,宣武問:「見相王何如?」答雲:「一生不
曾見此人。」從此忤旨,出為衡陽郡,性理遂錯。於病中猶作漢晉春秋,品評卓逸。
81孫興公雲:「三都、二京,五經鼓吹。」
82謝太傅問主簿陸退:「張憑何以作母誄,而不作父誄?」退答曰:「故當是丈夫之
德,表於事行;婦人之美,非誄不顯。」
83王敬仁年十三作賢人論,長史送示真長,真長答雲:「見敬仁所作論,便足參微
言。」
84孫興公雲:「潘文爛若披錦,無處不善;陸文若排沙簡金,往往見寶。」
85簡文稱許掾雲:「玄度五言詩,可謂妙絕時人。」
86孫興公作天台賦成,以示範榮期,雲:「卿試擲地,要作金石聲。」范曰:「恐子
之金石,非宮商中聲。」然每至佳句,輒雲:「應是我輩語。」
87桓公見謝安石作簡文謚議,看竟,擲與坐上諸客曰:「此是安石碎金。」
88袁虎少貧,嘗為人佣載運租。謝鎮西經船行,其夜清風朗月,聞江渚間估客船上有
詠詩聲,甚有情致;所詠五言,又其所未嘗聞,嘆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訊問,乃是袁自詠其
所作詠史詩。因此相要,大相賞得。
89孫興公雲:「潘文淺而凈,陸文深而蕪。」
90裴郎作語林,始出,大為遠近所傳。時流年少,無不傳寫,各有一通。載王東亭作
經王公酒壚下賦,甚有才情。
91謝萬作八賢論,與孫興公往反,小有利鈍。謝後出以示顧君齊,顧曰:「我亦作,
知卿當無所名。」
92桓宣武命袁彥伯作北征賦,既成,公與時賢共看,咸嗟嘆之。時王□(王旬)在
坐,雲:「恨少一句。得『寫』字足韻,當佳。」袁即於坐攬筆益雲:「感不絕於余心,溯
流風而獨寫。」公謂王曰:「當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93孫興公道:「曹輔佐才如白地明光錦,裁為負版絝,非無文采,酷無裁製。」
94袁彥伯作名士傳成,見謝公,公笑曰:「我嘗與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獪耳,彥伯
遂以著書。」
95王東亭到桓公吏,既伏閣下,桓令人竊取其白事,東亭即於閣下另作,無復向一
字。
96桓宣武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俄
得七紙,殊可觀。東亭在側,極嘆其才。袁虎雲:「當令齒舌間得利。」
97袁宏始作東征賦,都不道陶公。胡奴誘之狹室中,臨以白刃,曰:「先公勛業如
是!君作東征賦,雲何相忽略?」宏窘蹙無計,便答:「我大道公,何以雲無?」有誦曰:
「精金百煉,在割能斷。功則治人,職思靖亂。長沙之勛,為史所贊。」
98或問顧長康:「君箏賦何如嵇康琴賦?」顧曰:「不賞者,作後出相遺。深識者,
亦以高奇見貴。」
99殷仲文天才宏贍,而讀書不甚廣博,亮嘆曰:「若使殷仲文讀書半袁豹,才不減班
固。」
100羊孚作雪贊雲:「資清以化,乘氣以霏。遇象能鮮,即潔成輝。」桓胤遂以書
扇。
101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戶前,問:「古詩中何句為最?」睹思未答。孝伯詠
「『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此句為佳。」
102桓玄嘗登江陵城南樓雲:「我今欲為王孝伯作誄。」因吟嘯良久,隨而下筆。一坐
之間,誄以之成。
103桓玄初並西夏,領荊、江二州、二府、一國。於時始雪,五處俱賀,五版
並入。玄在聽事上,版至,即答版後,皆粲然成章,不相揉雜。
104桓玄下都,羊孚時為兗州別駕,從京來詣門,箋曰:「自頃世故睽離,心事淪蘊。
明公啟晨光於積晦,澄百流以一源。」桓見箋,馳喚前,雲:「子道,子道,來何遲!」即
用為記室參軍。孟昶為劉牢之主簿,詣門謝,見雲:「羊侯,羊侯,百口賴卿。」

B. 有關德行的故事

1、曾子穿著破爛衣服在魯國種地。魯國國君聽到後贈送給他采邑,曾子堅決推辭而不接受。有人說:「這不是你要求的,是國君主動贈給你的,為什麼堅決推辭?」

曾子說:「我聽說接受別人的贈予,經常會害怕別人,贈予別人的人經常會傲慢地對待別人。即使國君賞賜我,不傲慢地對待我,我怎麼能不害怕呢?」孔子聽到這番話後,說:「參的話可以保全自己的氣節了。」

2、曾子的後母對待他沒有恩情,供養卻從不減少。連累他的妻子因為梨蒸不熟,而被休棄。到死沒再續娶。他兒子曾元請求他再娶,他告訴兒子說:「殷王武丁因為後妻殺害了自己的兒子孝己,周朝大臣尹吉甫因為後妻流放了兒子伯奇。我比上不如武丁,比中不如尹吉甫,哪能知道不會出現差錯呢?」

(2)伯奇故事擴展閱讀

曾子師從孔子,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

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終於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顏子(顏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

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齊國欲聘之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辭而不就。

曾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養)」的主張。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即「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C. 自古英雄出少年小學生自己講述的100個成長故事讀後感

宋朝文彥博,幼兒倒有浮球之智;司馬溫公,倒有破瓮救兒之謀; 漢孔融,四歲讓梨,懂得謙遜之禮; 十三郎五歲朝天;唐劉晏七歲舉翰林;漢黃香九歲溫席奉親; 秦甘羅,一十二歲身為宰相; 吳周瑜,一十三歲官拜水軍都督,執掌六郡八十一州之兵權,施苦肉、獻連環、借東風、借鵰翎、火燒戰船;霍去病 19歲封驃騎將軍;晏殊7歲中進士;王勃13歲寫《滕王閣序》;然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是陳元方。
陳元方,名紀,字元方,東漢穎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在《世說新語》里,直接介紹陳元方言行的至少有八條,分布在《德行》《言語》《政事》《方正》《規箴》《夙慧》六門。這八條記錄,除了《德行》之10的內容(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閑室之內,嚴若朝典。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而二門之里,兩不失雍熙之軌焉)為空泛評價的話以外,其餘的七條,都是七個精彩的瞬間,記載了陳元方和他的家人們的生活。
故事一:陳元方七歲的時候,某天父親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自己走了。後來那人來了,陳元方當時正在門外玩,那人便問元方:「你父親在家嗎?」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那人便發起脾氣來,罵道:「真不是個好東西!跟別人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那人頓時感到尷尬加慚愧,便從車里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卻不想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見《方正》之、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作者借陳紀的責客語,從反面來說明「信」和「禮」的重要性。陳元方小小年紀,說話行事鎮靜沉著,面對咄咄逼人的成年人針鋒相對,指出對方不但「無信」,而且「無禮」,義正而辭嚴,逼得對方無言可答,並以拂袖進門表明自己的態度,七歲的時候就有如此見識作為,真是叫人嘆服。
故事二:陳太丘家簡貧無僕役,有客人來了,陳老爺子和他們作徹夜暢談,命大兒子元方二兒子季方去給客人煮飯。小兄弟兩個把米放到鍋里,就去聽大人們談講,聽到入神,竟忘記了繼續撈米蒸飯,將本來要作的干米飯煮成了稀粥。陳老爺子來問,就老老實實地回答,只顧著聽大人們談講了。陳老爺子於是問他們:「那你們說說,都聽到什麼了?」兩兄弟很快講所得到的感受全部復述了一回,要點中心全都記得清清楚楚,陳老爺子聽了非常滿意,就說:「稀粥就稀粥吧,何必非得是蒸飯呢。」(《夙慧》之1、賓客詣陳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與太丘論議,二人進火,俱委而竊聽。炊忘著簞,飯落釜中。太丘問:「炊何不餾?」元方、季方長跪曰:「大人與客語,乃俱竊聽,炊忘著簞,飯今成糜。」太丘曰:「爾頗有所識不?」對曰:「彷彿記之。」二子長跪俱說,更相易奪,言無遺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陳老爺子是個教子有方的父親,他看到兒子們這么愛學習,內心非常欣慰,對於一些因勤學導致的細小疏漏並不責糾。相信那天的賓客,既然都是能和陳老爺子徹夜暢談的人,水準應該也是非常高的,也斷不會因為兩個孩子沒煮好飯而感到陳家待客失禮,他們沒准還在吃飯的時候,將兩個孩子都喊過來一起吃,一邊吃一邊繼續談論學問品行的話題。這個故事是《世說新語》的《夙慧》門的第一條,可見作者的推崇程度。陳元方兄弟後來均以博學多才而天下聞名,這和他們從小所具有的良好學習氛圍,以及他們自身勤學苦練積極學習有著最直接的關系。
故事三:陳元方出身大家世族,父親又是政府官員,對人情世故官場狡詐自小就看得非常清楚。曾經有人千方百計用言語誘導他評論當朝和自己的父親,陳元方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不會在對方用心險惡的情況下說出來,而是改評論古人,既不違心,又使對方抓不住什麼把柄(見《言語》之6、潁川太守髡陳仲弓。客有問元方:「府君如何?」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如何?」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稱:『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傴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慚而退。)其機智應變可見一斑。他11歲那年,某天袁公要他評論他父親陳老爺子在太丘的政績,陳元方以非常驕傲自豪的語氣評論父親的功績,認為父親很了不起。不想袁公聽了,微微一笑,說:「我以前曾經也做過這樣的事情的呀,是你父親學了我的做法了,還是我效仿了你父親了?」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稍微不慎則顏面盡失,想是袁公並非真正想知道是誰學了誰,而是有意為難陳元方。不想小小的陳元方脫口而出:「周公和孔子是不同時代的人,為官方式的做法一樣可以理解,但是誰也不是誰的老師!」(見《政事》之3、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顧了對方的尊嚴,又保存了自己的體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損人也不損己,想袁公聽了,定會暗暗點頭稱奇。關於這個故事,還有一點耐人尋味的地方: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個小孩子,但是所歸屬的門類既不是在專門說早慧兒童故事的《夙惠》門,也不是在一般言論記載的《言語》門,而是在專門記載官員施政方式的《政事》門,可見後人對此事評價是如何的高了。

D. 誰有《世說新語》這本書里的短小的故事

1.邊文禮見袁奉高,失次序。奉高曰:「昔堯聘許由,面無怍色,先生何為顛倒衣裳?」文禮答曰:「明府初臨,堯德未彰,是以賤民顛倒衣裳耳。」
2.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3.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
4.孔文舉有二子,大者六歲,小者五歲。晝日父眠,小者床頭盜酒飲之。大兒謂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禮!」
5.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6.潁川太守髡陳仲弓。客有問元方:「府君如何?」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如何?」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稱:『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傴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慚而退。
7.荀慈明與汝南袁閬相見,問潁川人士,慈明先及諸兄。閬笑曰:「士但可因親舊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難,依據者何經?」閬曰:「方問國士,而及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者祁奚內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讎,以為至公。公旦《文王》之詩,不論堯、舜之德而頌文、武者,親親之義也。《春秋》之義,內其國而外諸夏。且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不為悖德乎
8.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正月半試鼓。衡揚枹為《漁陽摻撾》,淵淵有金石聲,四坐為之改容。孔融曰:「禰衡罪同胥靡,不能發明王之夢。」魏武慚而赦之。
9.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潁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採桑,士元從車中謂曰:「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焉有曲洪流之量,而執絲婦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車,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原憲桑樞,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然後為奇?此乃許、父所以慷慨,夷、齊所以長嘆。雖有竊秦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士元曰:「仆生出邊垂,寡見大義。若不一叩洪鍾,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
10.劉公幹以失敬罹罪。文帝問曰:「卿何以不謹於文憲?」楨答曰:「臣誠庸短,亦由陛下綱目不疏。」
11.鍾毓、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12.鍾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葯酒。其父時覺,且託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13.魏明帝為外祖母築館於甄氏,既成,自行視,謂左右曰:「館當以何為名?」侍中繆襲曰:「陛下聖思齊於哲王;罔極過於曾、閔。此館之興,情鍾舅氏,宜以『渭陽』為名。」
14.何平叔雲:「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
15.嵇中散語趙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風,恨量小狹。」趙雲:「尺表能審璣衡之度,寸管能測往復之氣。何必在大,但問識如何耳!」
16.司馬景王東征,取上黨李喜,以為從事中郎。因問喜曰:「昔先公辟君不就,今孤召君,何以來?」喜對曰:「先公以禮見待,故得以禮進退;明公以法見繩,喜畏法而至耳。」
12.鍾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葯酒。其父時覺,且託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13.魏明帝為外祖母築館於甄氏,既成,自行視,謂左右曰:「館當以何為名?」侍中繆襲曰:「陛下聖思齊於哲王;罔極過於曾、閔。此館之興,情鍾舅氏,宜以『渭陽』為名。」
14.何平叔雲:「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
15.嵇中散語趙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風,恨量小狹。」趙雲:「尺表能審璣衡之度,寸管能測往復之氣。何必在大,但問識如何耳!」
16.司馬景王東征,取上黨李喜,以為從事中郎。因問喜曰:「昔先公辟君不就,今孤召君,何以來?」喜對曰:「先公以禮見待,故得以禮進退;明公以法見繩,喜畏法而至耳。」

E. 夏商周時期有代表性的歷史故事,字要少點,我是要抄的。

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的國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後三百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這是因為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有一次發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從商湯開始傳了二十個王,王位傳到盤庚手裡。盤庚是個能乾的君主。他為了改變當時社會不安定的局面,決心再一次遷都。
可是,大多數貴族貪圖安逸,都不願意搬遷。一部分有勢力的貴族還煽動平民起來反對,鬧得很厲害。
盤庚面對強大的反對勢力,並沒有動搖遷都的決心。他把反對遷都的貴族找來,耐心地勸說他們:「我要你們搬遷,是為了想安定我們的國家。你們不但不諒解我的苦心,反而發生無謂的驚慌。你們想要改變我的主意,這是辦不到的。」
由於盤庚堅持遷都的主張,挫敗了反對勢力,終於帶著平民和奴隸,渡過黃河,搬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在那裡整頓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現了復興的局面,以後二百多年,一直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者殷朝。
從那時候起,經過三千多年的漫長日子,商朝的國都早就變為廢墟了。到了近代,人們在安陽小屯村一帶發掘出大量古代的遺物,證明那裡曾經是商朝國都的遺址,就叫它是「殷墟」。

F. 有關奮進的故事

是一部電影嗎?好像是《風雨哈弗路》你找出來看看這部電影就是了。下面是劇情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父母吸毒、8歲開始乞討、15歲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17歲開始用2年的時光學完高中4年課程,獲得1996年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進入哈佛學習,一個真實、努力女孩的人生經歷、一段自強不息昂揚奮斗的生命歷程,一曲勵志向上的美國影片;托拉·伯奇演繹了一個女孩子克服種種不利條件、努力奮進的故事;細膩的情感刻畫了人物;影片《風雨哈佛路》傳遞給人的除了心靈的震撼,還有深深的感動。
莉斯,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經歷人生的艱辛和辛酸,憑借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最高學府--哈佛的殿堂。她的事跡足以讓每個人動容。
擁有金色頭發的女孩,童年在貧窮和飢餓中度過。莉斯生長在一個不幸的家庭,母親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潰,父親酗酒最後進入了收容所,外公又不肯收留她,她只好流浪街頭。
不久,母親去世了。
母親吸毒死去那一天,只有棺木,連簡單的葬禮儀式都沒有。只想渴求父母親情,這人世間最基本的願望也成了奢望;棺木就要被下葬;她跳上了棺木,靜靜躺在上邊,和她的母親做最後的告別。她靜靜地在心裡對母親訴說,回憶人生最幸福的那一次點滴的幸福時光。母親已經離她而去,世間最愛她的人已經離她而去。一個普通的弱小的女孩、不奢求其他,只渴望親情圍繞的弱小女孩,當她最後的一絲希望都破滅的時候,留給她的,除了傷心,只有傷心。
如果沉淪下去,她將會和母親的結局一樣悲慘;她決心告別,她要開始全新的生活。
她,用真誠最終爭取到參加進入中學的考試機會。父親作為她的上學的擔保人,從收容所出來。辦理完擔保手續出來的時候,父親對她說,好孩子,堅持學習,我不能成功了,但是你行的。望著父親遠去離開的背景,這個弱小的女孩堅定了信心,從容地走進了學校的大門。
她以非凡的毅力開始了刻苦的學習。17歲到19歲,兩年的時光,她學習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課程,每門學科的成績都在A以上。作為獎勵,她以全學校第一的成績和其他9名同學獲得了免費到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參觀的機會。
一個濃郁的秋季中,金黃色鋪滿整個季節。在寫滿輝煌的樹下,一個女孩站在哈佛學府的門前,仰望。面對大學的殿堂,她決心實現她的又一個願望--她要成為這所大學學府中的一員,她要證明給自己和世人看,人生其實可以改變。
人生其實真的可以改變,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1996年,上帝會讓一個付出努力和艱辛的女孩收獲喜悅;她的經歷、她的真誠、她的論文深深打動每一位評委。12000美金的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讓她獲得了進入哈佛的通行證--她成功了。夢寐以求的哈佛大學向她敞開了雙臂。憑借著對信念的執著追求和對改變生活困境的強烈願望,她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同樣一個金色的季節,作為哈佛大學--世界最高的學府的一員,她安靜坐在了校園的教室中。也許只有她自己明白,她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一個貧窮苦難的女孩用她的執著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改變了她自己,改變了她的人生。

G. 中國著名科學家一生事跡,急!!!!!

張衡
(78~139)

東漢科學家,天文學家,哲學家。字平子。河南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召縣石橋鎮)人。少游西京長安和東京洛陽,「通五經」,「貫六藝」,永初五年(111)徵拜郎中。自元初二年(115)至永建初,兩次為太史令。精通天文、歷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候風地動儀。在天文學理論方面,張衡是「渾天派」的主要代表。關於天地之起源,他認為天地未分之前,乃是一片混沌,既分之後,輕者上升為天,重者凝聚為地,陰陽相盪,產生萬物。他還第一次正確地解釋了月蝕形成的原因,認為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蝕是由於月球進入地影而產生的。他依據當時的天文學知識,肯定了宇宙的物質性和無限性。張衡把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和哲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其著作收集在清嚴可均所編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

錢偉長

根據如下

錢偉長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餞偉長在中學時代十分愛好文科,而對理科特別是數學、物理視為畏途。十分有趣的是,他一生主要從事力學、應用數學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並在這些學術領域里作出了許多開創性的貢獻。他首次將張量分析及微分幾何用於彈性板殼研究並建立了薄板薄殼的統一理論,提出了線殼理論的非線性微分方程組,國際上稱為「錢偉長方程」。他還首次成功地用系統攝動法處理非線性方程,迄今國際上仍用此法處理這類問題。
錢偉長能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其動力源於對祖國對民族的熱愛,源於「科學救國」的信念,考大學時,錢偉長的作文和歷史試卷深得歷史系和中文系教授的欣賞,而他的數理化三科的總分不到100分。因此,要棄文學理,困難可想而知。當時,清華大學物理系系主任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吳有訓教授,吳教授也力勸錢偉長學中文或歷史,並告訴他中國文學和歷史也是國家民族所需要的。棄文學理,是錢偉長經過反復思考決定的願望,他是不會輕易改變的。經過一個多星期的懇談,吳有訓教授同意他暫時讀物理學,但提出了對於中學理科基礎並不太好的錢偉長來說,可以說是十分苛刻的條件:必須保證在學年結束時,物理和微積分的成績都超過70分,同時選修化學,還要加強體育鍛煉。這就意味著當時身體羸弱的錢偉長每周除上課外,還有兩個下午的物理實驗和兩個下午的化學實驗,還有課外鍛煉。錢偉長只有加倍努力克服困難,達到這些要求,否則,他就得轉系。
這個學期,除學習正課和做實驗外,他還得補習英文和中學的一些基礎數學,他常常是夜以繼日苦讀。吳有訓教授也給予他許多指導。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學期物理考試時,錢偉長及格了,學年終了時各科成績追到了70多分,實現他入學時的保證。四年後,錢偉長以優異的成績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之後又赴美留學。正是科學救國的理想激勵著他日後取得一個又一個重大的科學成就。

H. 我們需要世說新語裡面的一則小故事來演課本劇

這些故事都可以,你隨便選一個吧。
言語第二之一、堯德未彰
(原文)邊文禮見袁奉高,失次序。奉高曰:「昔堯聘許由,面無怍色。先生何為顛倒衣裳?」文禮答曰:「明府初臨,堯德未彰,是以賤民顛倒衣裳耳。」
(譯)邊讓去見袁閬,舉止有些失態。袁閬說:「從前堯去拜訪許由,許由臉上沒有慚愧之色,先生為什麼竟舉止慌亂呢?」邊讓回答:「太守您剛到這里,聖德還沒有表現出來,所以我才舉止失態的。」
言語第二之二、眼中有瞳
(原文)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譯)徐稚九歲的時候,曾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說:「如果月亮中沒有什麼東西,是不是會更亮呢?」徐稚回答:「不對。這就像人眼中有瞳仁一樣,沒有它眼睛一定不會亮的。」
言語第二之三、小時了了
(原文)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譯)孔融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來到洛陽。當時李膺極有名望,擔任司隸校尉。到他家拜訪的,只有才子名流和李家的近親才能得以通報。孔融到了李家門口,對僕吏說:「我是李先生的親戚。」僕吏通報後,孔融晉見就座。李膺問道:「你與我有什麼親戚關系?」孔融回答:「我的祖先孔丘和你的祖先老子有師生之誼,所以我與您是世代通家之好呀。」李膺和賓客們沒有不驚詫孔融的回答的。太中大夫陳韙後到,有人把孔融剛才的答話告訴了他,陳韙不屑道:「小時侯聰明,大了不見得好。」孔融答道:「想必您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陳韙頓時窘迫起來。
言語第二之四、偷不行禮
(原文)孔文舉有二子,大者六歲,小者五歲。晝日父眠,小者床頭盜酒飲之,大兒謂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禮!」
(譯)孔融有兩個兒子,大的六歲,小的五歲。趁父親白天睡覺的時候,小兒子到床頭偷酒喝,大兒子對他說:「你怎麼不行禮呢?」小兒子答道:「偷,怎麼能行禮!」
言語第二之言語五、覆巢之下
(原文)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譯)孔融被捕,朝廷內外一片惶恐。當時孔融的大兒子九歲,小兒子八歲,父親被捕時兩人還在玩琢釘游戲,毫無驚恐之色。孔融對差役說:「希望只加罪到我身上,兩個孩子就保全了吧。」兒子從容說道:「父親曾見過覆巢之下,還有完卵的嗎?」不久兩個孩子也被抓了起來。
言語第二之言語六、忠臣孝子
(原文)潁川太守髡陳仲弓。客有問元方:「府君如何?」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如何?」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稱:『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傴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慚而退。
(譯)穎川太守對陳寔施了髡刑,有人問陳寔的兒子元方:「太守這個人怎麼樣?」元方回答:「是高明的太守。」又問:「您父親怎麼樣?」元方回答:「我父親是忠臣孝子。」客人問道:「《易》中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怎麼會有高明的太守對忠臣孝子施刑呢?」元方說:「你的話太荒謬了!我不予回答。」客人說:「您這不過是借駝背裝謙恭,說明您不能回答。」元方說:「從前殷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這三個人都是高明的人;三個被放逐的人,也都是忠臣孝子。」客人慚愧地走了。
言語第二之七、親親之義
(原文)荀慈明與汝南袁閬相見,問潁川人士,慈明先及諸兄。閬笑曰:「士但可因親舊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難,依據者何經?」閬曰:「方問國士,而及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者祁奚內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讎,以為至公。公旦《文王》之詩,不論堯、舜之德而頌文、武者,親親之義也。《春秋》之義,內其國而外諸夏。且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不為悖德乎?」
(譯)荀慈明(荀爽)遇見汝南袁閬,袁閬向他問起汝南的知名人士,荀慈明先說起自己的幾位兄長。袁閬笑道:「難道僅僅因為是自己的親戚朋友,就可以算是名士嗎?」荀慈明說:「您指責我,有什麼憑據嗎?」袁閬說:「剛才我問的是國家名士,而你先提到的都是你的哥哥,所以我指責你。」荀慈明說:「從前祁奚告老還鄉時,內舉不忘他的兒子,外舉不忘他的仇人,人們認為他是非常公道的。周公旦作《文王》詩,不言堯舜的功德,卻贊美文王武王的偉績,這是因為他愛自己親人的道理呀。《春秋》的義理,是以魯國為內,以華夏諸國為外。況且不愛他的親人卻愛外人,這不是有悖道德嗎?」
言語第二之八、禰衡擊鼓
(原文)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正月半試鼓,衡揚枹為漁陽摻撾,淵淵有金石聲,四坐為之改容。孔融曰:「禰衡罪同胥靡,不能發明王之夢。」魏武慚而赦之。
(譯)禰衡被魏武帝(曹操)貶為鼓吏,正月十五試鼓,禰衡揚起鼓槌演奏《漁陽摻撾》,鼓聲深沉,有金石之聲,滿座為之動容。孔融說:「禰衡之罪,和殷時服刑的犯人傅說相同,可是沒能激發明君的思賢之夢。」魏武帝很慚愧,就赦免了禰衡。
言語第二之言語九、洪鍾雷鼓
(原文)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潁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採桑,士元從車中謂曰:「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執絲婦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車。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原憲桑樞,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然後為奇?此乃許、父所以慷慨,夷、齊所以長嘆。雖有竊秦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士元曰:「仆生出邊垂,寡見大義,若不一叩洪鍾,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
(譯)南郡龐士元(龐統)聽說司馬德操(司馬徽)在穎川,特地從兩千里之外趕來看望他。到了那裡,正遇上司馬德操採桑葉,龐士元在車里對他說:「我聽說大丈夫處世,應當帶金印佩紫綬,哪能窩窩囊囊,做這些婦人做的事呢!」德操說:「你先下車吧。你只知道抄小路便利,卻不考慮迷路的危險。從前伯成寧願種地,也不羨慕諸侯的榮華;原憲桑樞瓮牖,也不願做官住毫宅。哪有住在華麗屋子裡,出門騎著高頭大馬,幾十個侍女環繞的人,能做出一番偉業呢?這就是為什麼許由、巢父慷慨辭讓,伯夷、叔齊感嘆國家滅亡,餓死首陽山的原因呀。即使呂不韋竊取了相國那樣的高官,齊景公有四千匹馬的財富,也不顯得珍貴啊。」龐士元說:「我出生在邊緣之地,沒聽到什麼高深道理,如果不是親自敲洪鍾、擊雷鼓,就不會知道它們的轟鳴聲了。」
言語第二之十、綱目不疏
(原文)劉公幹以失敬罹罪。文帝問曰:「卿何以不謹於文憲?」楨答曰:「臣誠庸短,亦由陛下綱目不疏。」
(譯)劉公幹(楨)因為失敬而獲罪。文帝問他說:「你怎麼會不小心觸犯刑律呢?」劉楨回答:「臣實在是平庸,見識短淺,不過也是因為陛下您法網恢恢呀。」
言語第二之十一、汗不敢出
(原文)鍾毓、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譯)鍾毓、鍾會兄弟二人少年時就有美名,十三歲的時候,魏文帝(曹丕)聽說了兄弟二人的名氣,就對他們的父親鍾繇說:「讓你的兩個兒子來見我吧。」於是下令召見。見面時鍾毓臉上有汗,文帝問他:「你臉上怎麼出汗了?」鍾毓回答:」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又問鍾會:「你臉上怎麼不出汗?」鍾會回答:「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言語第二之十二、偷本非禮
(原文)鍾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葯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譯)鍾毓兄弟倆小的時候,有一天趁他父親白天睡覺,就一起偷喝父親的葯酒。他爸爸這時醒了,就暫且假裝還在睡著,觀察他們倆的行為。鍾毓是先拜後喝酒,鍾會只是喝酒,並不行禮。後來父親問鍾毓為什麼行拜禮,鍾毓說:「喝酒要講究禮儀,所以我要拜。」又問鍾會為什麼不拜,鍾會回答:「偷本來就不合禮儀,所以我不拜。」
言語第二之十三、館名渭陽
(原文)魏明帝為外祖母築館於甄氏,既成,自行視,謂左右曰:「館當以何為名?」侍中繆襲曰:「陛下聖思齊於哲王,罔極過於曾、閔。此館之興,情鍾舅氏,宜以『渭陽』為名。」
(譯)魏明帝(曹叡)為外祖母在甄府建造館舍,建成後,明帝親自前往視察,他對左右的人說:「此館應當叫什麼名呢?」侍中繆襲說:「陛下聖明,和上古的賢君一樣,孝心超過了曾參、閔子騫。建這個館舍,說明陛下對舅舅家裡很有愛心,所以可以命名為『渭陽』。」
言語第二之十四、神明開朗
(原文)何平叔雲:「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
(譯)何平叔(何晏)說:「服用五石散,不僅可以治病,也覺得精神開朗。」
言語第二之十五、何必在大
(原文)嵇中散語趙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風,恨量小狹。」趙雲:「尺表能審璣衡之度,寸管能測往復之氣。何必在大,但問識如何耳。」
(譯)稽中散(嵇康)對趙景真說:「你的眼睛黑白分明,有大將白起的風采,遺憾的是器量狹窄啊。」趙景真說:「尺長的標桿可以測定太陽運行的精確度,寸長的竹管可以測定音樂的高低。何必要大呢,只看才智如何就可以了。」
言語第二之十六、畏法而至
(原文)司馬景王東征,取上黨李喜以為從事中郎。因問喜曰:「昔先公辟君不就,今孤召君,何以來?」喜對曰:「先公以禮見待,故得以禮進退;明公以法見繩,喜畏法而至耳。」
(譯)司馬景王(司馬師)東征,讓上黨的李喜作從事中郎。司馬師問李喜:「從前先父召你你不來,現在我召你,你為什麼來呢?」李喜回答:「以前您父親以禮待人,我可以按照禮教決定進退。您是依法約束,我是畏懼法令就來了。」
言語第二之十七、只有一鳳
(原文)鄧艾口吃,語稱「艾、艾」。晉文王戲之曰:「卿雲『艾艾』,定是幾艾?」對曰:「『鳳兮鳳兮』,故是一鳳。」
(譯)鄧艾口吃,說話是總說「艾、艾」,晉文王(司馬昭)和他開玩笑說:「你說的『艾艾』,到底是幾個艾?」鄧艾回答:『鳳兮鳳兮』,應該是一個鳳。」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