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棗的成語
⑴ 包含「棗」字的成語有哪些
包含「棗」字的成語有:
囫圇吞棗
hú lún tūn zǎo
成語解釋 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成語出處 宋·圓悟禪師《碧岩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圇吞個棗。」
交梨火棗
jiāo lí huǒ zǎo
成語解釋 道教經書中所說的「仙果」。
成語出處 《真誥·運象二》:「玉醴金漿,交梨火棗,此則騰飛之葯,不比於金丹也。」
鶻侖吞棗
gǔ lún tūn zǎo
成語解釋 把棗子整個兒吞下,不細嚼辨味。常比喻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
成語出處 宋·朱熹《答許順之書》:「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粗無二致,正是鶻侖吞棗。」
付之梨棗
fù zhī lí zǎo
成語解釋 指刻版刊印書籍。梨棗:舊時刻書多用梨木棗木,古代稱書版。
成語出處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段序》:「然欲付梨棗而嗇於資,素願莫償,恆深歉悵。」
拔葵啖棗
成語解釋 拔人家的菜蔬,偷吃人家的棗子。比喻小偷小摸。
成語出處 唐·獨孤及《唐丞相故江陵尹御史大夫呂湮謚議》:「闔境無拔葵啖棗之盜,而楚人到於今猶歌詠之。」
⑵ 形容「棗」的成語有哪些
1.禍棗災梨
【拼音】:[ huò zǎo zāi lí ]
【解釋】:舊時印書,多用棗木梨木刻板。 比喻濫刻無用的書。
【出自】: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至於交通聲氣,號召生徒,禍棗災梨,遞相神聖,不但有明未造標榜多誣,即月泉吟社諸人亦病未離乎客氣。」
2.讓棗推梨
【拼音】:[ ràng zǎo tuī lí ]
【解釋】:小兒推讓食物的典故。 比喻兄弟友愛。
【出自】:《梁書·王泰傳》:「年數歲時,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栗於床上。群兒皆競之,泰獨不取。」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孔融傳》李賢注引《孔融家傳》:「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
⑶ 關於棗好的成語
包含棗的成語
棗字開頭的成語
第二個字是棗的成語
第三個字是棗的成語
第四個字是棗的成語
羊棗昌歜: 羊棗:黑棗;昌歜:菖蒲。曾皙喜歡吃羊棗,楚文王喜歡吃菖蒲。比喻人的癖好
災梨禍棗: 從前印書用梨木或棗木刻板。形容濫刻無用不好的書。
推梨讓棗: 指兄弟友愛。
讓棗推梨: 小兒推讓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愛。
交梨火棗: 道教經書中所說的「仙果」。
禍棗災梨: 舊時印書,多用棗木梨木刻板。比喻濫刻無用的書。
渾掄吞棗: 比喻籠統地接受,不加分析,食而不化。同「渾淪吞棗」。
渾淪吞棗: 整個地吞下棗子。比喻籠統地接受,不加分析,食而不化。
鶻侖吞棗: 把棗子整個兒吞下,不細嚼辨味。常比喻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
付之梨棗: 指刻版刊印書籍。梨棗:舊時刻書多用梨木棗木,古代稱書版。
昌歜羊棗: 據傳周文王嗜昌歜,春秋魯曾點嗜羊棗。後用以指人所偏好之物。
拔葵啖棗: 拔人家的菜蔬,偷吃人家的棗子。比喻小偷小摸。
囫圇吞棗: 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共找到13個帶棗的成語,還包含帶棗字的成語大全,以棗字開頭的成語大全;相關查詢:棗的意思
⑷ 棗的成語有哪些
渾淪吞棗、
渾掄吞棗、
嗜膽嗜棗、
災梨禍棗、
昌歜羊棗、
讓棗推梨、
囫圇吞棗、
推梨讓棗、
付之梨棗、
禍棗災梨、
拔葵啖棗、
鶻侖吞棗、
歪瓜裂棗、
羊棗昌歜、
交梨火棗
⑸ 關於棗的成語有哪些
禍棗災梨讓棗推梨拔葵啖棗囫圇吞棗交梨火棗災梨禍棗
⑹ 有棗的成語有哪些
囫圇吞棗、
災梨禍棗、
讓棗推梨、
嗜膽嗜棗、
渾淪吞棗、
鶻侖吞棗、
付之梨棗、
拔葵啖棗、
羊棗昌歜、
歪瓜裂棗、
交梨火棗
⑺ 關於「棗」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關於「棗」的四字成語有:
囫圇吞棗、渾淪吞棗、棗梨之災、交梨火棗、羊棗昌歜、付之梨棗、拔葵啖棗、災梨禍棗、讓棗推梨、嗜膽嗜棗、歪瓜裂棗、鶻侖吞棗
⑻ 有棗的成語
囫圇吞棗
昌歜羊棗
災梨禍棗
推梨讓棗
付之梨棗
⑼ 形容棗子的成語有哪些
1、
【羊棗昌歜】[yáng zǎo chāng chù]
[釋義]出自明·呂坤《答孫月峰書》,比喻人的癖專好。
2、
【拔葵啖棗】屬:bá kuí dàn zǎo
[釋義]拔人家的菜蔬,偷吃人家的棗子。比喻小偷小摸。
3、
【鶻侖吞棗】 [hú lún tūn zǎo]
[釋義] 把棗子整個兒吞下,不細嚼辨味。常比喻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
[出處]宋·朱熹《答許順之書》:「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粗無二致,正是鶻侖吞棗。」
4、
【囫圇吞棗 】 [hú lún tūn zǎo]
[釋義] 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處] 宋·圓悟禪師《碧岩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山侖吞個棗。」
5、
【歪瓜裂棗】:[wāi guā liè zǎo]
[釋義] 歪斜的瓜果與開裂的棗子。比喻人的外貌不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