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三國的成語
Ⅰ 源於三國的成語
三顧茅廬(劉備三顧諸葛亮) 草船借箭(赤壁之戰,劉備立軍令狀,三天備十萬支版箭) 千里走權單騎(關羽主要講述關羽、劉備下邳失散,關羽陷身曹營。劉備去投袁紹,關羽得知劉備下落,單人匹馬保護二家皇嫂千里尋兄。在五關當中分別受到了孔秀、韓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的阻攔;關羽被逼無奈,過五關斬六將。最後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會。) 過關斬將(關羽得知劉備下落,單人匹馬保護二家皇嫂千里尋兄。在五關當中分別受到了孔秀、韓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的阻攔;關羽被逼無奈,過五關斬六將。最後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會。) 樂不思蜀(劉禪被封為安樂侯後,司馬昭問曰,思蜀國呼,禪曰,不思)
Ⅱ 源於三國演義的成語
源於三國演義的成語如下:
安身之地
傲慢少禮
傲睨得志
傲睨自若
傲賢慢士
懊悔無及
班師回朝
寶刀不老
飽學之士
倍道而進
秉燭待旦
不成體統
不置褒貶
殘暴不仁
蒼生塗炭
尺寸可取
赤膊上陣
赤身露體
初出茅廬
村野匹夫
大吉大利
大計小用
大仁大義
大展經綸
刀槍劍戟
得而復失
燈燭輝煌
抵足而眠
恩榮並濟
恩怨分明
法不徇情
反敗為勝
反戈一擊
費力勞心
焚香禮拜
鼓角齊鳴
官輕勢微
光輝燦爛
光陰荏苒
鬼神不測
詭計多端
橫行無忌
虎入羊群
虎體熊腰
緩兵之計
荒淫無恥
擊鼓鳴金
驕兵之計
錦囊妙計
舉善薦賢
開基立業
空城計
孔孟之道
寬以待人
狼心狗行
老弱殘兵
力排眾議
龍肝鳳腦
龍肝鳳髓
漫山遍野
悶悶不樂
目不邪視
能征慣戰
怒目而視
賠了夫人又折兵
潑油救火
器宇軒昂
氣宇軒昂
強詞奪理
青山不老
情同骨肉
曲意逢迎
忍辱偷生
身不由己
身在曹營心在漢
神鬼莫測
聲威大震
屍橫遍野
手無寸鐵
束手待斃
貪心不足
天愁地慘
徒有虛名
土雞瓦犬
推誠相見
屯糧積草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萬死不辭
威風凜凜
無計可施
無名小卒
勿怠勿忘
物傷其類
先禮後兵
笑容可掬
心膽俱裂
心懷叵測
心術不正
胸懷大志
休聲美譽
虛廢詞說
削鐵如泥
養精畜銳
搖搖欲墜
一面之詞
倚勢凌人
引虎自衛
隱介藏形
有機可乘
擇主而事
張燈結綵
招兵買馬
坐視不救
昂然直入
把薪助火
半籌莫展
背若芒刺
撥雲霧見青天
別作良圖
兵精糧足
步罡踏斗
才薄智淺
長驅直進
赤身裸體
躊躇不決
初生之犢不懼虎
大雨滂沱
等閑之輩
低頭喪氣
東盪西除
東沖西突
蠹政病民
反覆無常
犯顏苦諫
放魚入海
放龍入海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封金掛印
奮武揚威
鳳毛雞膽
割恩斷義
虎踞鯨吞
荒淫無道
魂亡膽落
金波玉液
鳩奪鵲巢
舊病復發
開基創業
口似懸河
曠世逸才
老成練達
淚流滿面
留戀不舍
略無忌憚
落荒而走
命若懸絲
謀事在人
鳴金收軍
怒氣填胸
女大須嫁
剖肝瀝膽
七步成章
凄然淚下
器宇不凡
趨吉避凶
仁義之兵
仁義之師
柔能克剛
肉顫心驚
色厲膽薄
山崩地陷
舌戰群儒
神鬼難測
勢不可當
束手就縛
束手待死
松形鶴骨
隨波逐浪
四海飄零
天崩地塌
同心合膽
忘恩背義
卧床不起
閑雜人等
笑傲風月
心緒如麻
星月交輝
虛虛實實
揎拳裸袖
燕頷虎須
揚武耀威
佯輸詐敗
養精蓄銳
一家老小
一面之辭
以卵敵石
以私廢公
鷹視狼顧
雲屯雨集
運籌決策
運籌決算
掌上觀文
知遇之恩
執鞭隨鐙
指南攻北
指囷相贈
自有公論
昂然而入
1、安身之地
ān shēn zhī dì
【解釋】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為建業的根基。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回:「近聞劉景升病在危篤,可乘此機會,取得荊州為安身之地。」
2、傲睨得志
ào nì dé zhì
【解釋】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願望實現。形容因實現願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原來曹操自破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飲宴,無事少出,國政皆在相府商議。」
3、傲賢慢士
ào xián màn shì
【解釋】賢:有才德的人;士:讀書人和有才乾的人。用傲慢的態度對待有德有才的人。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何期逆賊恣逞奸雄,傲賢慢士,故特來見明公。」
4、懊悔無及
ào huǐ wú jí
【解釋】後悔已來不及了。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八回;「令人往探之,果是虛營,只插著數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無及。」
5、寶刀不老
bǎo dāo bù lǎo
【解釋】比喻雖然年齡已大或脫離本行已久,但功夫技術並沒減退。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回:「忠(黃忠)怒曰:『豎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寶刀卻不老。』」
6、飽學之士
bǎo xué zhī shì
【解釋】飽學:學識淵博。指學識淵博的人。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公等皆飽學之士,登此高台,可不進佳章以紀一時勝事乎?」
7、倍道而進
bèi dào ér jìn
【解釋】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前進。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曹兵聞失兗州,必然倍道而進,待其過半,一擊可擒也。」
8、不成體統
bù chéng tǐ tǒng
【解釋】體統:格局,規矩。指言行沒有規矩,不成樣子。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三回:「刻印不及,以錐畫之,全不成體統。」
9、不置褒貶
bù zhì bāo biǎn
【解釋】置:安放,這里有「加以」之間。褒:褒獎,誇贊,表揚。貶:貶低,指責。不加以表揚或批評。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操嘗造花園一所;造成,操往觀之,不置褒貶,只取筆於門上一『活』字而去。」
10、蒼生塗炭
cāng shēng tú tàn
【解釋】塗:泥淖。形容老百姓像陷入泥坑、掉進火坑那樣痛苦。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
Ⅲ 出自三國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1、髀肉復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2、後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3、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4、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5、初出茅廬(諸葛亮):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6、虎踞龍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7、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眾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計(諸葛亮):指一種作戰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Ⅳ 來自三國的成語
空城計、
張燈結綵、
身不由己、
舌戰群儒、
青山不老、
招兵買馬、
光陰荏苒、
身在曹營心在專漢、
賠了夫人又折屬兵、
威風凜凜、
氣宇軒昂、
初出茅廬、
胸懷大志、
器宇軒昂、
知遇之恩、
詭計多端、
養精蓄銳、
笑容可掬、
反戈一擊、
孔孟之道、
大吉大利、
強詞奪理、
搖搖欲墜、
虛虛實實、
無名小卒、
勢不可當、
大雨滂沱、
赤膊上陣、
物傷其類
Ⅳ 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
虛虛實實、初出茅廬、舌戰群儒、錦囊妙計、驕兵之計等。
1、虛虛實實
【解釋】:假假真真,以假亂真。指軍事上講究策略,善於迷惑對方。也指文藝作品中虛寫、實寫並用,表現方法耐人思索回味。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豈不聞兵法『虛虛實實』之論?操雖能用兵,只此可以瞞過他也。」
【譯文】:難道沒有聽說兵法『虛真假實』的研究?曹操雖然能用兵,這可以瞞過他了。
2、初出茅廬
【解釋】:茅廬:草房。原比喻新露頭腳。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學校出來工作。缺乏經驗。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九回:「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譯文】:只需驚破曹操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3、舌戰群儒
【解釋】:舌戰:激烈爭辯;儒:指讀書人。指同很多人辯論,並駁倒對方。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譯文】:諸葛亮駁倒很多讀書人。
4、錦囊妙計
【解釋】:舊小說里描寫足智多謀的人把對付敵方的計策寫在紙條上,放在錦囊里,以便當事人在緊急時拆閱。比喻有準備的巧妙辦法。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汝保主公入吳,當領此三個錦囊。囊中有三條妙計,依次而行。」
【譯文】:你保主公入吳,當領這三個錦囊。口袋裡有三條妙計,依次而行。
5、驕兵之計
【解釋】:故意向敵軍示弱,以助長其驕傲情緒,使其輕敵大意的計策。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回:「孟達暗暗發書,申報玄德,說『黃忠連輸數陣,現今退在關上。』玄德慌問孔明。孔明曰:『此乃老將驕兵之計也。』」
【譯文】:孟達暗暗發書,申報劉備,說黃忠連輸幾陣,現在退在關上。玄德慌忙問孔明。孔明說:這是老將驕兵的辦法。
Ⅵ 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有哪些
1、錦囊妙計[ jǐn náng miào jì ]
釋義:舊小說里描寫足智多謀的人把對付敵方的計策寫在紙條上,放在錦囊里,以便當事人在緊急時拆閱。比喻有準備的巧妙辦法。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汝保主公(劉備)入吳;當領此三個錦囊;囊中有三條妙計;依次而行。」
2、恩怨分明[ ēn yuàn fēn míng ]
釋義:對於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回:「某素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
3、驕兵之計[ jiāo bīng zhī jì ]
釋義:故意向敵軍示弱,以助長其驕傲情緒,使其輕敵大意的計策。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回:「孟達暗暗發書,申報玄德,說『黃忠連輸數陣,現今退在關上。』玄德慌問孔明。孔明曰:『此乃老將驕兵之計也。』」
4、哀感頑艷
釋義:原意是指內容凄切,文辭華麗,使愚笨和聰慧的人同樣受感動。後多用來指艷情的小說、戲曲、電影中的感人情節。
出處:三國魏•繁欽《與魏文帝箋》:「詠北狄之遐征,奏胡馬之長嘶,凄入肝脾,哀感頑艷。」
5、傲睨得志
成語釋義: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願望實現。形容因實現願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成語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原來曹操自破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飲宴,無事少出,國政皆在相府商議。」
6、養精蓄銳[ yǎng jīng xù ruì ]
釋義:保養精神,蓄集力量。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四回:「且待半年;養精蓄銳;劉表、孫權可一鼓而下也。」
7、虛虛實實[ xū xū shí shí ]
釋義:假假真真,以假亂真。指軍事上講究策略,善於迷惑對方。也指文藝作品中虛寫、實寫並用,表現方法耐人思索回味。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豈不聞兵法『虛虛實實』之論?操雖能用兵,只此可以瞞過他也。」
Ⅶ 來自三國演義的成語
來自三國演義的成語有很多,列舉一二如下:
1、先禮後兵 [ xiān lǐ hòu bīng ]:禮:禮貌;兵:武力。 先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出 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2、百步穿楊 [ bǎi bù chuān yáng ]:在一百步遠以外射中楊柳的葉子。形容箭法或槍法十分高明。
出 處
《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關羽)帶箭回寨;方知黃忠有百步穿楊之能。」
3、舌戰群儒 [ shé zhàn qún rú ]:舌戰:激烈爭辯;儒:指讀書人。 指同很多人辯論,並駁倒對方。
出 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4、車載斗量 [ chē zài dǒu liáng ]:載:裝載。用車載,用斗量。形容數量很多,不足為奇。
出 處
《三國志·吳志·孫權傳》:「遣都尉趙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吳書》:「如臣之比;車載斗量;不可勝數。」
5、單刀赴會 [ dān dāo fù huì ]:單刀:一把刀,指一個人。 原指蜀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東吳宴會。後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贊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
出 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關雲長單刀赴會》。
Ⅷ 源於三國演義的成語,並寫出相應的人物及故事。
1、三顧茅廬:(劉備、諸葛亮)
公元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郡鄧縣隆中(今襄陽隆中)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
2、七步成詩:(曹植)
世說新語文學篇: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做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3、吳下阿蒙:(呂蒙)
當初, 孫權對 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學識淵博的人嗎?我只是讓你泛覽書籍,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哪個像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己認為很有好處。」
呂蒙於是開始學習。當魯肅到 尋陽的時候, 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的(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乾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吳縣的(沒有學識的)阿蒙了!」呂蒙說:「讀書人(君子)分別幾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長兄你認清這件事為什麼這么晚呢?」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朋友後分別了。
4、舌戰群儒:(諸葛亮)
諸葛亮為聯盟孫權抵抗曹操的過程中遭到東吳諸謀士的責難,最後都被諸葛亮一一反駁,啞口無言。
5、單刀赴會:(關羽)
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為惱恨,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劉備得知後,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將關羽爭奪三郡。
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雙方經過會談,緩和了緊張局勢。隨後,孫權與劉備商定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Ⅸ 出自三國故事的成語(至少5個)
下列成語和歇後語均出自於「三國」時期,
成語:
1、髀肉復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2、後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3、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4、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5、初出茅廬(諸葛亮):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6、虎踞龍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7、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眾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計(諸葛亮):指一種作戰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將崔琰):指代人寫文章。
12、才佔八斗(曹植):形容學問高,文採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絕倫(關羽):形容高出眾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15、一身是膽(趙雲):形容膽量極大。
16、顧曲周郎(吳國都督周瑜):形容欣賞音樂或聽歌、聽戲很內行。
17、巢毀卵破(孔融的兩個兒子):比喻國家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然不能倖免。
18、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困死敵人的一種作戰方法。
19、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21、勢如破竹(杜預):比喻軍隊一路連打勝仗,形勢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樣的順利。
22、車載斗量(吳國的中大夫趙咨):形容數量很多並不稀罕。
23、斷頭將軍(巴郡太守嚴顏):形容壯士英勇不屈,寧死不降。
24、吳下阿蒙(吳國名將呂蒙):形容沒有學識的粗人。
25、想當然(孔融):形容沒有事實根據的主觀臆斷。
26、兵貴神速(魏國謀士郭嘉):指用兵貴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遜(張郃):形容說話不客氣,沒有禮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器。
29、負重致遠(人稱「鳳雛」的龐統,陸績,顧邵):背著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
30、樂不思蜀(劉禪):比喻樂而忘本。
諺語、歇後語:
1、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2、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3、過五關,斬六將;
4、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5、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6、周瑜謀荊州——賠了夫人又折兵;
7、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8、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來;
9、魯肅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塗;
10、關公面前舞大刀——獻丑;
11、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化險為夷;
12、曹操敗走華容道——不出所科;
13、看三國掉淚——替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