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關於孔孑的故事

關於孔孑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30 18:40:46

Ⅰ 關於孔子和弟子的故事

孔子和其弟子的故事很多,在此略舉幾例:

其一:

一天晚上孔子看書看得很晚,感到腹中飢餓,就叫來身邊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子顏,為師腹中飢餓,很想喝碗粥,你去廚房把晚飯剩的那點粥給為師熱一熱。」

顏回去到廚房把粥熱好,端著粥剛走出廚房,狂風四起,碗里落滿了沙土。顏回犯起難,給師傅端過去是對師傅的大不敬,倒掉又太可惜,在這兵荒馬亂的年月能找來一點糧食非常不易,乾脆自己把它喝了再給師傅做一碗。

這時孔老夫子餓得受不了,就起身出來想看個究竟,正好看到顏回在喝粥,孔老夫子非常生氣。孔老夫子耐著興致問顏回:「子顏,這是怎麼回事,師傅的粥你也敢喝?」顏回委屈的說:「師傅,剛才狂風把沙土刮進碗里,給師傅是對老師不敬,顏回愛惜糧食故而食之。」

孔子近前一看全都明白了,微笑著拍拍顏回的肩說:「好孩子,為師錯怪你了,看來這眼睛看到的都未必是真的,何況是聽來的呢。」

從孔子的故事中,我們知道了要學會看到事情背後的真相,不能隨意錯怪他人。

其二:

高柴是孔子的坐下弟子,是齊國人。關於高柴這一人物,他很有政治才能。曾在20的時候就被子路派去當「費宰」,在孔子周遊列國時曾擔任管理刑獄一職。歷史上的他更是一名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弟子高柴,身材矮小,在孔子的門下悉心學習,而他的老師孔子則認為高柴的性格比較憨厚忠實。記得有一次,子路在季氏那裡擔任一定的職務,想要舉薦高柴擔任費宰一職。還沒等高柴做決定,他的師傅孔子害怕高柴的性格恐怕不能勝任這份工作於是說道:「這是害了人家的兒子啊!」

關於高柴的為官路程,在歷史上的記載說,高柴曾在在魯國、衛國這兩個國家先後擔任了四次官職,擔任過魯國的費宰、郕宰以及武城宰,在衛國擔任的是士師一職。從這看來高柴是孔門弟子中從政次數最多也是做官時間最長的一個。曾在魯哀公十五年的時候,由於衛國發生了政變,高柴被迫逃離衛國,同時勸子路不要回宮里去。但是子路卻拒絕了他的勸阻,一心要回到宮中。誰知,回到宮中的子路遇害了。

歷史上的高柴還有著尊老孝親的著稱。自從拜孔子為老師後,從來沒有違反過任何禮節。擔任官職時,從來不徇私舞弊,依照法規辦事。

Ⅱ 關於孔子的故事

孔子
子姓,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昌平鄉(今曲阜市南辛鎮)人。家中排行第二。是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古文獻整理家——相傳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後人把孔子的言行語錄,作成《論語》。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在戰國末期時期,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稱為「子」,而且都希望別人稱自己為「子」,因為「子」還是一種爵位,所謂「公侯伯子男」是也。但是,真正能獲得別人以「子」相稱的,一般是兩種人:要麼在社會上公信力較高的,如「老師」;要麼就是較有道德的貴族;孔子、老子屬於前者。而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他還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在天道觀上,孔子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對其持懷疑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與孟子並稱「孔孟」,孔子被尊為「至聖」「素王」,曾子則為宗聖。孟子為「亞聖」。他的言行被他的學生寫成創世巨作《論語》。
據記載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華夏族)後裔,故為子姓。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夏邑)。 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孔子全身畫像
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顏徵在生下了孔子。孔子的偉大思想與孔子母親很大關系,其母在和他的外祖父顏襄對孔子產生了深遠影響。由於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誕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伯」為老大,「仲」為第二,「叔」為第三,「季」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來排序,就以孟、仲、叔、季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長的(大哥或大姐)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身處亂世,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編輯本段榮譽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著《春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進學堂第一個拜的就是孔子。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會議結束後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裡汲取智慧。」他有眾多弟子,如孟子、曾子、莊子、顏子、子思、墨子。
編輯本段政治生涯
孔子像
孔子幼年時極為聰明好學,二十歲的時候,學識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人稱贊為「博學好禮」。同時,鮮為人知的是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按西漢尺23.1厘米計算,是221.76厘米。臂力過人,遠非後世某些人認為的文弱書生的形象。並且,孔子酒量超凡,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和酒量為豪。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經常思考治理國家的諸多問題,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准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縣)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孫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准發給孔子俸粟6 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亡。

Ⅲ 關於孔子學習的故事

最佳答案檢舉 形容孔子勤奮好學的成語故事叫「韋編三絕」,這個故事講的是用牛皮帶編串起來的這部竹間《易經》書,,經孔子反復翻閱後把牛皮帶都磨斷了好幾次,傳說《易經》是我國古代幾位聖人黃帝、文王、周公等相繼寫成的,雖然難於理解,但孔子非常用心學習,一遍一遍地翻閱,不但認真閱讀而且動手寫了好多心得,後人把這些心得稱為《易傳》。

還有:

孔子三歲時父親去世,隨後便隨母親遷居曲阜,過上了貧賤的生活,經常受到社會的冷遇。孔子自己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子罕》)從小地位貧賤、所以干過很多雜活。但貧賤生活的磨煉並沒使孔子萎靡不振,而是更促使他從小就樹立了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孔子曾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他把吃粗糧、喝冷水,彎起胳膊當作枕頭當作極大的樂趣,而把干不正當的事而得來的富貴,當作過眼浮雲。他生在文化空氣濃厚、歷史悠久的魯國,由於魯國曾是周公封地,保留著周朝的文化傳統,所以他從小就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他聰敏好學,幼年就把小碗小盤之類作為祭器,做練習禮節的游戲,稍大,舉幾周禮、音樂、射箭、趕車、識字、計算(當時稱「六藝」),也都無所不學。不幸的事接踵而來,十七歲時,孔子的母親又死了。之後,他開始獨立地生活,但仍孜孜不倦地學習,因為他懂得,自己並不是一個生而知之的人,而是通過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才能求得學問的。(《述而》)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意思是說,幾個人一塊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為師的人。我選取他的優點而學習,看出他的缺點則加以改正。他的學習方式主要是自學,但也特別注重向別人請教,一遇到不懂的,就問別人,這就是所謂「每事問」(《八佾》)。他一生都提倡多聞多見,認為多聞可以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見可以都記在心裡。通過勤奮學習,孔子掌握了大量的知識,並培養了自己的積極進取精神。這使他先得以兩次做過小官。一次是當「委吏」(負責倉庫中的會計工作),一次是當「乘田」(管理牛羊),由於認真負責,工作做得井井有條,後來在二十多歲時又得以設教於閭里,招收魯國人曾點、顏無由、秦商、冉耕等弟子授業講學,從此便開始了辦私學的教書生涯。

Ⅳ 孔孑的故事有哪些啊

【故事一】:孔子唱歌。
古代沒有什麼娛樂活動,所謂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便是人們娛樂的來源。孔子喜歡"樂",他不但喜歡演奏樂曲,而且還喜歡唱歌;他不但喜歡自己唱,他還喜歡聽別人唱,當然別人也要唱的好聽才行。很多時候,孔子遇到一個唱歌唱的很好聽的人,他必然會要求那個人唱完之後再唱一遍,而且自己也跟著唱。所謂"獨樂樂與眾樂樂,孰樂?不若與眾。"孔子就是這么一個願意與大家一同作樂的人,多麼可愛的小老頭啊!
《論語》原文: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故事二】:朽木不可雕。
孔子弟子三千,達者七十二,成才比例2.4%,不達者太多了,宰予就是其中之一。有一天,宰予這個傢伙大白天的躺在屋裡睡覺。孔子看見了,很氣氛,就罵他:"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砌,簡直沒救了嘛"。罵人朽木,罵人糞土之牆,罵的有水平,罵的精彩,罵的可愛。
《論語》原文: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故事三】:無所取材。
孔子有句名言:"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這句名言被後世很多人引用來證明孔子的壯志難酬,其實這是斷章取義,孔子的意思並不是如此,他不可能那麼輕易的放棄自己的遠大理想而逐浪於海的,他只是拿此來教育他的大弟子子路。孔子說:"如果我的道理行不通了,那我就搞一個筏子,乘著它到海上去。如果有人跟隨的話,我想子路會跟我去吧。"大弟子子路聽見了,很是高興,以為老師很器重自己。然而孔子接著又說:"子路啊!你這個人,勇氣可嘉,但是除此之外,無所取材啊!"意思是說,我要你跟著我,是因為你比較勇敢,那麼我到了海上,你就可以保護我了。因材施教,發源於孔子,此便是一例。子路這個學生向來以剛勇著稱,缺乏耐性,孔子先褒後貶,以此來教育他,希望他能揚長避短。孔子教學的方法真是可愛,這可愛是其大智慧的體現。
《論語》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故事四】:馬廄失火。
孔子家的馬廄失火了。孔子退了朝回來,連忙問:"沒有人受傷吧?"而不問馬怎麼樣。愛人重於愛馬,仁的表現淋漓盡致,這是孔子的可愛。
《論語》原文: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故事五】:老而不死。
古人所謂的"坐",是指雙膝著地,臀部置於雙腳上。而原壤這個人呢,不懂規矩,想我們現在平常的坐姿一樣,盤著兩條腿坐在孔子的對面。孔子當然很生氣,因為他向來對禮節有頗高的要求,於是孔子對他說:"你這個人啊!從小就不懂禮節,長大了也無所作為,虧你還活到這么老,你真是個賊啊!"罵完了還不算完,他老人家還拿起手杖打原壤的小腿。這么老的人了他也下得去手去打人家,可見孔子是因愛他而怒其不爭而恨他了!
《論語》原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故事六】:孔子畏匡。
匡這個地方的人誤把孔子當成了陽虎(陽虎當時是一個強盜的形象),要追他打他,孔子害怕,就逃跑。穩定下來後,弟子顏淵慢了一拍,從後面趕了回來。孔子對他說:"我還以為你死掉了呢?"孔子這是以開玩笑的口吻表達他愛護弟子的情感的,他是怕弟子被匡人抓到了。而顏淵也頗懂幽默,就回答老師說:"你老人家還在呢,我哪裡敢死啊?"有其師必有其徒啊。老師可愛弟子也跟著可愛起來了。
《論語》原文: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Ⅳ 關於孔子的故事

31歲:公元前521年(魯昭公二十一年) 弟子巫馬施、高柴、宓不齊生。施字子期,陳國人;柴字子高,齊國人;不齊字子賤,魯國人。 32歲:公元前520年(魯昭公二十二年) 弟子端木賜生,賜字子貢,衛國人。 34歲:公元前518年(魯昭公二十四年) 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於孔子。 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聘,問樂於萇弘。 35歲:公元前517年(魯昭公二十五年) 魯國發生內亂。《史記·孔子世家》雲:「昭公率師擊(季)平子,平子與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齊。」孔子在這一年也到了齊國。 36歲,公元前516年(魯昭公二十六年)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於,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歲:公元前515年(魯昭公二十七年) 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齊返魯。 吳公子季札聘齊,其子死,葬於瀛、博之間。孔子往,觀其葬禮。 弟於樊須、原憲生。須字子遲,魯國入;憲字子思,宋國人。 38歲:公元前514年(魯昭公二十八年) 晉魏獻子(名舒)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為這是義舉,雲:「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 39歲,公元前513年(魯昭公二十九年) 是年冬天晉鑄刑鼎,孔子曰「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40歲:公元前512年(魯昭公三十年) 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故自雲「四十而不惑」。 弟子澹臺滅明生。滅明字子羽,魯國人。 41歲:公元前511年(魯昭公三十一年) 弟子陳亢生。亢字子禽,陳國人。 42歲:公元前510年(魯昭公三十二年) 昭公卒,定公立。 43歲:公元前509年(魯定公元年) 弟公西赤生。赤字華,魯國人。 45歲:公元前507年(魯定公三年) 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衛國人。 46歲:公元前506年(魯定公四年) 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吳國人。 47歲:公元前505年(魯定公五年) 弟子曾參、顏幸生。參字子輿,魯國人。幸字子柳,魯國人。 48歲:公元前504年(魯定公六年〕 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為「陪臣執國命」。(《論語·季氏》) 《史記·孔子世家》雲:「陪臣執國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陽虎欲見孔子,孔子不想見陽虎、後二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孔子沒有明確表態。此事當在魯定公五年或魯定公六年。 49歲:公元前503年(魯定公七年) 弟子顓孫師生。師字子張,陳國人。 50歲:公元前502年(魯定公八年) 自謂」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 公山不狃以費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攔。 51歲: 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九年) 孔子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四方則之。 弟子冉魯、曹坅、伯虔、顏高,叔仲會生。魯字子魯,魯國人:坅字子循,蔡國人:虔字子析,魯國人;高字子驕,魯國人:會字子期。魯國人。 52歲: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後升大司寇,攝相事。夏天隨定公與齊侯相會於夾谷。孔子事先對齊國邀魯君會於夾谷有所警惕和准備,故不僅使齊國劫持定公的陰謀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齊國答應歸還侵佔魯國的鄆、鄵、龜陰等土地。 53歲:公元前499年(魯定公十一年) 孔子為魯司寇,魯國大治。 54歲:公元前498年(魯定公十二年) 孔子為魯司寇。為削弱三桓,採取墮三都的措施。叔孫氏與季孫氏為削弱家臣的勢力,支持孔子的這一主張,但此一行動受孟孫氏家臣公斂處父的抵制,孟孫氏暗中支持公斂處父。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 弟子公孫龍生。龍字子石,楚國人。 55歲: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 春,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到了衛國。 十月,孔子受讒言之害,離開衛國前往陳國。路經匡地,被圍困。後經蒲地,遇公叔氏叛衛, 孔子與弟子又被圍困。後又返回衛都。 56歲,公元前496年(魯定公十四年) 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 子路對孔子見南子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 鄭國子產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後,十分難過,稱贊子產是「古之遺愛」。 57歲:公元前495年(魯定公十五年) 孔子去衛居魯。夏五月魯定公卒,魯哀公立。 58歲:公元前494年(魯哀公元年〕 孔子居魯,吳國使人聘魯,就「骨節專車」一事問於孔子。 59歲:公元前493年(魯哀公二年) 孔子由魯至衛。衛靈公問陳(陣)於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靈公。孔子在衛國住不下去,去衛西行。經過曹國到宋國。宋司馬桓(左鬼右隹) 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歲: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 孔子自謂」六十而耳順」。 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被人嘲笑,稱之為」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Ⅵ 搜集有關孔孑的生平故事和名言

名言: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孔子思想的主要內容:
①主張「仁」:「仁者,愛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和諧社會、以德治民),即要求統治者能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②維護「禮」:「貴賤有序」
③要改良:制度因時而變

Ⅶ 孔孑的有關傳說故事

【故事一】:孔子唱歌.
古代沒有什麼娛樂活動,所謂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便是人們娛樂的來源.孔子喜歡"樂",他不但喜歡演奏樂曲,而且還喜歡唱歌;他不但喜歡自己唱,他還喜歡聽別人唱,當然別人也要唱的好聽才行.很多時候,孔子遇到一個唱歌唱的很好聽的人,他必然會要求那個人唱完之後再唱一遍,而且自己也跟著唱.所謂"獨樂樂與眾樂樂,孰樂?不若與眾."孔子就是這么一個願意與大家一同作樂的人,多麼可愛的小老頭啊!
《論語》原文: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故事二】:朽木不可雕.
孔子弟子三千,達者七十二,成才比例2.4%,不達者太多了,宰予就是其中之一.有一天,宰予這個傢伙大白天的躺在屋裡睡覺.孔子看見了,很氣氛,就罵他:"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砌,簡直沒救了嘛".罵人朽木,罵人糞土之牆,罵的有水平,罵的精彩,罵的可愛.
《論語》原文: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故事三】:無所取材.
孔子有句名言:"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這句名言被後世很多人引用來證明孔子的壯志難酬,其實這是斷章取義,孔子的意思並不是如此,他不可能那麼輕易的放棄自己的遠大理想而逐浪於海的,他只是拿此來教育他的大弟子子路.孔子說:"如果我的道理行不通了,那我就搞一個筏子,乘著它到海上去.如果有人跟隨的話,我想子路會跟我去吧."大弟子子路聽見了,很是高興,以為老師很器重自己.然而孔子接著又說:"子路啊!你這個人,勇氣可嘉,但是除此之外,無所取材啊!"意思是說,我要你跟著我,是因為你比較勇敢,那麼我到了海上,你就可以保護我了.因材施教,發源於孔子,此便是一例.子路這個學生向來以剛勇著稱,缺乏耐性,孔子先褒後貶,以此來教育他,希望他能揚長避短.孔子教學的方法真是可愛,這可愛是其大智慧的體現.
《論語》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故事四】:馬廄失火.
孔子家的馬廄失火了.孔子退了朝回來,連忙問:"沒有人受傷吧?"而不問馬怎麼樣.愛人重於愛馬,仁的表現淋漓盡致,這是孔子的可愛.
《論語》原文: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故事五】:老而不死.
古人所謂的"坐",是指雙膝著地,臀部置於雙腳上.而原壤這個人呢,不懂規矩,想我們現在平常的坐姿一樣,盤著兩條腿坐在孔子的對面.孔子當然很生氣,因為他向來對禮節有頗高的要求,於是孔子對他說:"你這個人啊!從小就不懂禮節,長大了也無所作為,虧你還活到這么老,你真是個賊啊!"罵完了還不算完,他老人家還拿起手杖打原壤的小腿.這么老的人了他也下得去手去打人家,可見孔子是因愛他而怒其不爭而恨他了!
《論語》原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故事六】:孔子畏匡.
匡這個地方的人誤把孔子當成了陽虎(陽虎當時是一個強盜的形象),要追他打他,孔子害怕,就逃跑.穩定下來後,弟子顏淵慢了一拍,從後面趕了回來.孔子對他說:"我還以為你死掉了呢?"孔子這是以開玩笑的口吻表達他愛護弟子的情感的,他是怕弟子被匡人抓到了.而顏淵也頗懂幽默,就回答老師說:"你老人家還在呢,我哪裡敢死啊?"有其師必有其徒啊.老師可愛弟子也跟著可愛起來了.
《論語》原文: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Ⅷ 關於孔子的經典故事有哪些

1、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

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學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獲救者為了表示感謝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2、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

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復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3、一日孔子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

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

4、孔子於68歲返回魯國,開始整理圖書典籍。尤其是在晚年,主要精力是用在校勘、整理典籍方面,孔子是中國最早的圖書整理者,相傳他整理《詩經》、《尚書》等文獻,並把魯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

孔子在整理文獻中,創立了揭示文獻「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目錄學方法。為《詩》、《書》作序,或附於書後,或臨於書首,或另出單行,這在揭示文獻的內容上起重要作用。孔子整理圖書所定的《六藝》,對漢代劉向、劉歆父子在《別錄》、《七略》書目分類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孔子的學生子路曾向他提建議,「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矣」。孔子通過國家的藏書,了解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典章制度和歷史。

他所收藏的圖書主要以《詩》、《書》、《禮》、《樂》、《春秋》等。《公羊解詁》載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救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說明在編定《六經》時,廣泛搜集各國典籍。故後,「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

5、有一個人掉到水裡去了,孔子的一個學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來了,家屬感謝他,給他一頭牛,他就收了。別人就議論了:下水救人還要錢?孔子知道了,表揚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得對,這會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

因為救了人之後,人家給錢,是可以收的,於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願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觀的效果。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