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胯下之辱】
【典故】:淮陰的屠夫中有一個年輕的,他侮辱韓信,說道:「你的個子比我高大,又喜歡帶劍,但內心是不是很懦弱啊。」而且又靠他們的人多勢眾,侮辱他說:「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我;不然,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韓信注視他一會,俯下身子從對方的胯下爬過去。市上的人都譏笑他,以為韓信真的膽子很小。
之後,韓信找到劉邦,把張良給他的推薦信呈上去,最後當上了大將軍;而如果韓信當初殺死那個小混混,殺人償命,韓信也不會當上大將軍,更不會幫助劉邦攻打項羽,統一天下。
【啟示】: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故能為天下之不能為之事。
【卧薪嘗膽】
釋 義: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原指中國春秋時期的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後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典故】: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闔閭讓伍子胥選後繼之人,伍子胥獨愛夫差,便選其為王。此後,勾踐聞吳國要建一水軍,不顧范蠡等人的反對,出兵要滅此水軍,結果被夫差奇兵包圍,大敗,大將軍也戰死沙場,夫差要捉拿勾踐,范蠡出策,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夫差也不聽老臣伍子胥的勸告,留下了勾踐等人,三年,飽受屈辱,終被放回越國,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圖 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後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
一次夫差帶領全國大部分兵力,去赴會,要求勾踐也帶兵助威,勾踐見時機已到,假裝赴會,領3000精兵,拿下吳國主城,殺了吳國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悔當初未聽伍子胥言,留下了勾踐,死前,他只求,不要傷害吳國百姓。
❷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網路「成語名人故事」,很多的,前幾個都是網路知道、文庫的。例如:
關於成語中的名人故事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在我們身邊,常常聽到很多名人的名字。相信大家也看過不少成語故事書。上次我們剛寫完了自己姓氏名人的研究報告。這次我們就要繼續探索「"成語中的名人故事」。多些了解我我們身邊「成語中的名人故事」吧!
二、調查方法。
1、網上瀏覽。
2、查閱有關報刊。
3、閱讀有關書籍
三、資料整理。
調查方法 涉及資料 獲得信息
1、(上網) (成語名人)
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項羽 刮目相看——呂蒙
三顧茅廬、鞠躬盡瘁——諸葛亮 一鼓作氣——曹劌
投筆從戎—— 班超 負荊請罪——廉頗
完璧歸趙——藺相如 鑿壁借光—— 匡衡
指鹿為馬—— 趙高 紙上談兵——趙括
精忠報國—— 岳飛 聞雞起舞——祖逖
入木三分——王羲之 卧薪嘗膽——勾踐
樂不思蜀——劉禪 圖窮匕見——荊軻
胯下之辱——韓信 煮豆燃萁——曹植
一字千金——呂不韋
2、(上網) (成語故事
《不恥下問》 《懸梁刺股》
《囊螢映雪》 《一飯千金》
《鑿壁偷光》
《望梅止渴》
3、(上網)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一飯千金》
韓信小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拚命習武,然而,掙錢的本事卻一個也不會。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老奶奶為人家漂洗紗絮,人稱「漂母」。她見韓信挨餓挺可憐,就把自己帶的飯分一半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發誓要報答漂母之恩。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對漂母分食之恩始終沒忘,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這就是「一飯千金」成語的來歷。
四、結論。
1、《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2、《望梅止渴》此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曹操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引誘自己或他人。。。。。。。。。。。。。。。。
❸ 十個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三顧茅廬(劉備) 負荊請罪(廉頗) 精忠報國(岳飛)
完璧歸趙(藺相如) 四面楚歌(項專羽) 望梅止屬渴(曹操)
鐵杵磨針(李白) 捨本逐末(趙威後) 響遏行雲(薛潭、秦青)
程門立雪(程頤) 手不釋卷(呂蒙) 水滴石穿(枚乘)
入木三分(王羲之) 胸有成竹(文與可) 指鹿為馬(趙高)
卧薪嘗膽(勾踐) 煮豆燃萁(曹植) 高山流水(余伯牙、鍾子期)
巧用天時(諸葛亮) 紙上談兵(趙括) 圍魏救趙(孫臏)
時間有限,就寫這么多了
❹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1.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於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裡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鑽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是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
2.韋編三絕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 用。
3.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4.牛角掛書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5.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主人,我想讀遍你家所有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6.囊螢映雪
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7.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❺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大全
【成語】:看殺衛玠
【拼音】:kànshāwèijiè
【解釋】:衛玠:晉人,字叔寶,風采極佳,回為眾人所答仰慕。衛玠被人看死。比喻為群眾所仰慕的人或美男子。
【出處】:《晉書·衛玠傳》:「京師人士聞其姿容,觀者如堵。玠勞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時年二十七,時人謂玠被看殺。」
【舉例造句】:衛玠從豫章至下都,人久聞其名,觀者如堵牆。玠先有羸疾,體不堪勞,遂成病而死,時人謂看殺衛玠。★明·李贄《初潭集·師友十》
【拼音代碼】:kswj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為群眾所仰慕的人或形容美男子
【故事】:魏晉時期,西晉美男子衛玠由於其風采奪人,相貌出眾而被處處圍觀,最終因心理壓力大而病死,當時人因此說其被看死。衛玠,中國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
❻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關於成語中的名人故事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在我們身邊,常常聽到很多名人的名字。相信大家也看過不少成語故事書。上次我們剛寫完了自己姓氏名人的研究報告。這次我們就要繼續探索「"成語中的名人故事」。多些了解我我們身邊「成語中的名人故事」吧!
二、調查方法。
1、網上瀏覽。
2、查閱有關報刊。
3、閱讀有關書籍
三、資料整理。
調查方法 涉及資料 獲得信息
1、(上網) (成語名人)
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項羽 刮目相看——呂蒙
三顧茅廬、鞠躬盡瘁——諸葛亮 一鼓作氣——曹劌
投筆從戎—— 班超 負荊請罪——廉頗
完璧歸趙——藺相如 鑿壁借光—— 匡衡
指鹿為馬—— 趙高 紙上談兵——趙括
精忠報國—— 岳飛 聞雞起舞——祖逖
入木三分——王羲之 卧薪嘗膽——勾踐
樂不思蜀——劉禪 圖窮匕見——荊軻
胯下之辱——韓信 煮豆燃萁——曹植
一字千金——呂不韋
2、(上網) (成語故事
《不恥下問》 《懸梁刺股》
《囊螢映雪》 《一飯千金》
《鑿壁偷光》
《望梅止渴》
3、(上網)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一飯千金》
韓信小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拚命習武,然而,掙錢的本事卻一個也不會。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老奶奶為人家漂洗紗絮,人稱「漂母」。她見韓信挨餓挺可憐,就把自己帶的飯分一半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發誓要報答漂母之恩。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對漂母分食之恩始終沒忘,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這就是「一飯千金」成語的來歷。
四、結論。
1、《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2、《望梅止渴》此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曹操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引誘自己或他人
再給你一個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成語是其中的瑰寶.對於成語,我們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我們在閱讀和習作中經常遇到成語;說陌生,是因為我們對成語中蘊含的知識知之甚少,或者乾脆並不了解.在這次綜合性學習中,我們小組決定對成語中的名人故事進行研究,初步了解成語中蘊含的古代名人故事和著名歷史事件,培養學習成語的興趣,加深對成語的了解.
二,研究方法
1,通過網路,辭典和書籍等渠道,搜集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2,列成表格.
3,通過調查搜集和整理,從中發現什麼,思考今後應當怎樣做.
三,資料的搜集和整理
成 語
出 處
歷史時期
歷史
人物
歷史事件
成語的意義
過門不入
《列子·楊朱》
夏代
禹
禹是鯀的兒子.堯命鯀治水,鯀的治水方法不對頭,積土阻水,結果失敗.新帝舜命禹繼續治水.禹經過整整十三年,終於制服了洪水.
比喻忠於職守,公而忘私.
退避三舍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春秋
晉獻公,申生,重耳
重耳對晉獻公說: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避居三舍.
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洛陽紙貴
《晉書·卷九十二·文苑傳·左思傳》
晉代
左思
左思用十年,寫成《三都賦》,深獲好評,由於當時沒有印刷術,人們爭相抄寫,致使洛陽紙張價格上漲.
比喻著作有價值,流傳廣.
草木皆兵
《晉書 苻堅載記》
東晉
謝石,謝玄
《晉書 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 '憮然有懼色."
比喻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按圖索驥
《藝林伐山》
春秋
孫陽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按圖像尋求良馬.比喻做事拘泥教條,墨守成規.現在指順著線索去尋找.
如火如荼
《國語·吳語》
春秋
夫差
這個成語來源於《國語.吳語》,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增,望之如荼……左軍亦如之,皆赤裳,赤旗,丹甲,朱羽之增,望之如火.
意思是像火一樣紅,像茅草的白花一樣白,形容軍容的盛大.現在常用來比喻氣勢旺盛..
望梅止渴
《世說新語·假譎》
三國
曹操
曹操帶兵,眾人都渴了,操說:前方有梅林,可以解渴.眾人聽後,迅速前進.
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來安慰自己.
掩耳盜鈴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
春秋時期
智伯,范氏
小偷偷鍾,怕眾人聽見鍾聲,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圖窮匕見
戰國策 燕策二
戰國
荊軻
荊軻為燕太子刺秦王,用獻燕國督亢的地圖為名,先把匕首卷在圖里.秦王展開地圖,最後露出匕首.
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表1
表2
成 語
出 處
歷史時期
歷史
人物
歷史事件
成語的意義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列傳》
西漢時期
李廣
李廣帶兵,真誠和善,眾人擁戴,所向無敵.
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
請君入瓮
《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
唐朝
武則天,周興,來俊臣
來俊臣審問周興,先向周興請教如何使人認罪,周興獻計,來俊臣用此計對付周興.
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高山流水
:《列子·湯問》
春秋末期
俞伯牙,鍾子期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比喻遇見知音.
胸有成竹
《文與可可谷偃竹記》
北宋
文同
宋代畫家文同(字與可)擅畫竹,詩人晁補之說: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
唇亡齒寒
《左傳·僖公五年》
春秋末期
晉獻公
晉獻公欲攻打虢國,借道虞國,向虞國國君獻上禮物,虞國國君不聽臣子唇亡齒寒的勸告,答應借道,結果後來虢國滅亡後,被晉獻公滅.
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聞雞起舞
《晉書·祖逖傳》
晉代
祖逖,劉琨
祖逖聽到雞叫,就起來練劍,准備隨時報效國家.
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指鹿為馬
《史記·秦始皇本紀》.
隋朝
趙高
趙高牽來一頭鹿,非說是馬.藉以排除異己.
比喻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不寒而慄
《史記·酷吏列傳》
漢代
義縱
義縱任定襄太守時,治安非常混亂,義縱一天就處死四百犯人,致使定襄人不寒而慄.
比喻非常害怕恐懼.
不學無術
《漢書·霍光傳》
漢代
劉弗陵,劉詢承,霍光
班固評論霍光功過,說他不學無術.
比喻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雞鳴狗盜
《史記·孟嘗君列傳》
戰國時期
孟嘗君,秦昭,狐白裘
孟嘗君被秦國所拘,靠著手下門客裝狗鑽洞偷來狐裘獻給秦王妃子,說服秦王答應放行,又有門客裝雞叫打開城門,這才逃回了齊國.
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枕戈待旦
《晉書·劉琨傳》
西晉
祖逖,劉琨
劉琨睡覺,常枕著兵器入睡,等待天亮,立志殺敵報國.
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表3
成 語
出 處
歷史時期
歷史
人物
歷史事件
成語的意義
勢如破竹
〈晉書·杜預傳〉
三國末年
司馬炎,杜預
司馬炎滅蜀後,奪取魏國政權,欲攻打東吳,部分人不主張打,杜預上書說:現在趁士氣高漲,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攻下吳國不會費多大力氣.大軍在杜預率領下,不久就攻下了吳國.
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破釜沉舟
《史記·項羽本紀》
秦末
項羽
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展開大戰.項羽渡漳河後,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比喻戰斗到底的決心.
四面楚歌
《史記 項羽本紀》
秦末
項羽
劉邦把項羽圍困垓下.項羽夜裡聽見四面漢軍唱起楚地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心情沮喪.虞姬自刎,項羽英雄末路,帶殘兵逃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三顧茅廬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東漢末年
劉備
諸葛亮
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劉備三次誠心拜訪,終於打動諸葛亮,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初出茅廬
《三國志》
三國
諸葛亮.劉備.夏侯沌.
諸葛亮幫助劉備打敗了夏侯沌.
開始出來工作缺乏經驗的自謙.
暗箭傷人
《三俠五義》
春秋時期
潁考叔.公孫子都
公孫子都把潁考叔一箭射死,手段卑劣.
用卑劣.陰險的手段在暗地裡傷害他人.
百聞不如一見
《漢書 趙充國傳》
西漢宣帝年間
漢宣帝.趙充國
趙充國打仗時先偵察在定奪.
聽得再多,不如親眼看一看可靠.
班門弄斧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
春秋
魯班
魯班,春秋時期魯國人,著名的木匠.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
比喻在行家或高明的人面前賣弄本事.自不量力.
東施笑顰
《莊子 天運》
春秋
東施.西施.勾踐.吳王
醜女東施效仿美女西施,因西施常常皺著眉頭,東施也無病呻吟,裝作心痛,反被人嘲笑.
欲學別人之長,反而越增自身之短.
表4
成 語
出 處
歷史時期
歷史
人物
歷史事件
成語的意義
釜底抽薪
《為侯景判移梁朝文》
南北朝時代
侯景.魏收
抽薪止沸,斬草除根
凡是此須從根本解決問題.
江郎才盡
《詩品》
南朝時期
江淹
年齡大了,江淹才思減退.
才思減退
秋毫無犯
史記《史記·項羽本紀》:"
漢朝
項羽
《史記·項羽本紀》:"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後漢書·岑彭傳》:"持軍整齊,秋毫無犯."
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同甘共苦
戰國策 燕策
戰國
燕昭王
燕昭王繼位後,尊郭隗為老師,許多人紛紛來到燕國,為燕昭王效力.燕昭王都委以重任,關心備至.他與百姓同時安樂,共度苦難二十八年,終於治理好燕國.
同時享受安樂,共同分擔愁苦.
親痛仇快
漢 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
漢
朱浮
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凡舉事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讎者所快."
親人痛心,仇人快意.
前倨後恭
史記 蘇秦列傳
戰國
蘇秦
《戰國策·秦策一》:"蘇秦曰:'嫂何前俾而後卑也.'"《史記·蘇秦列傳》:"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 '"
以前傲慢,後來恭敬.形容對人的態度改變.
歧路亡羊
《列子·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戰國
楊子(即楊朱)
楊子的鄰居家跑丟了一隻羊.鄰人立刻率領親戚朋友們去追尋,沒有找到.鄰人告訴楊子"岔路之中又有岔路,不知道應該選擇哪一條路去找,所以就回來了."
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比喻事物復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
孺子可教
《史記·留侯世家》
漢
張良
《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後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三人成虎
戰國策 魏第二
戰國
龐蔥
魏惠王
龐蔥以"三個人謊報城市裡有老虎,聽者就信以為真"勸喻魏惠王的故事.
比喻謠言重復多次,就能使人信以為真.
投筆從戒
後漢書 班超傳
漢朝
班超
班超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 "
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四.結論
成語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其中既有歷史名人故事,也有重要的歷史事件,還記錄著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博大精深,奧妙無窮.有的成語贊揚了古人的高風亮節,如"過門不入","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三顧茅廬";有的則諷刺了人的愚蠢和卑劣,如"東施效顰","班門弄斧","指鹿為馬","暗箭傷人";有的贊揚了立志成才,如"枕戈待旦","聞雞起舞","投筆從戎";有的反映了人的膽小和怯懦,如"草木皆兵";有的隱含著生活的道理,如"歧路亡羊","唇亡齒寒","三人成虎";還有的成語對世人提出勸戒,如"唇亡齒寒","百聞不如一見"等等.還有的成語反映了歷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如"指鹿為馬","圖窮匕見";有的則記錄了歷史上的戰爭,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還有古人生活中的逸聞趣事,如"洛陽紙貴","望梅止渴",等等.成語集中地反映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它是中國語言藝術的博物館.
我們在平時讀書時應該多積累成語,養成查辭典的習慣.通過查閱辭典,也可以上網搜索,不但弄懂成語的意思,還可以了解成語的出處,了解成語中所包含著的歷史名人故事和歷史事件.這樣不但積累了成語,也了解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豐富了我們的課外知識,還能讓我們從中受到很多的教益,一舉多得.成語積累多了,還會豐富我們的語言,使我們的習作錦上添花.
心動不如行動.同學們,快快行動起來吧!!!!!!
三顧茅廬 懸梁刺股 初出茅廬 才華橫溢 料事如神 膽大心細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獨木難支 回天無力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出以公心 鑿壁偷光 程門立雪 紙上談兵 破釜沉舟 負荊請罪 完壁歸趙 鐵棒磨成針 不恥下問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牆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囊螢映雪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車胤(yin)傳》,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也當了高官。
劉綺燃荻讀書。梁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奮讀書。
OK?
❼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多一些!(5則以上)
1、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
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2、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
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
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
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
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牆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3、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
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
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4、亡羊補牢
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
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
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5、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
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
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
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❽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韋編三絕 ( wéi biān sān jué )
釋 義 韋: 熟牛皮;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孔子為讀《易》而翻斷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出 處 《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含褒義
示 例 元·耶律楚材《過天德和王輔之》:「~耽羲《易》,蕭散風神真隱人。」
典 故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 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 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 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 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 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 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 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
====
「韋編三絕」是孔子勤讀《易》書的一則典故。《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傳統說法,孔子晚年喜歡讀《易》,並且撰寫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合稱"十翼",又稱《易大傳》。韋,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寫書,再用皮條編綴成冊。三,指多次。絕,斷。孔子勤讀《易》書,致使編綴的皮條多次斷開。他還說:"如果多給我幾年功夫,那麼,我對於《易》的知識會更加豐富的。"《論語·述而》載:"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加與假意近。如果五十歲就開始學習《周易》,那麼就可以不犯大錯誤了。
宋歐陽修作《易童子問》,提出許多疑問,認為"十翼"、"皆非聖人之作","亦非一人之言"。以後,對十《易經》和《易傳》的寫作年代和作者的問題,成為學術界持久華淪的問題。許多人否定孔子與《易傳》的關系,進而否定孔子與《周易》的關系。
-般學者認為《易經》作於殷末周初,而《易傳》則成於戰國時代。《十翼》雖非孔子一人手筆,《易經》、《易傳》與孔子的密切關系卻難以否定。
《左傳》、《國語》記載,春秋時期的人引《易》占卜論事,就有二十餘條,通《易》學的人分布於周、魯、衛、鄭、晉、齊、秦各國,說明當時流行《易》學,學習者甚多,可能還是一種時髦。在這種社會氛圍中,作為周遊列國的大學者孔子怎麼會不學《易》、不談《易》呢? 《史記·儒林列傳》還記載孔子的傳《易》系統。孔子傳《易》給魯國商瞿,商瞿六世傳到齊人田何。田何傳東武人王子仲,王子仲傳葘川人楊何,楊何又傳給齊人即墨成、廣川人孟但、魯人周霸、莒人衡胡、臨葘人主父偃。《漢書》把《史記》省略掉的中間四世補齊,他們分別是:東魯橋庇子庸、江東{馬干}臂子弓、燕周丑子家、東武孫虞子乘(又作淳於人光羽子乘)。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殘卷附錄《易傳》六篇,分別是《二三子問》、《系辭》、《易之義》、《要》、《繆和》、《昭力》。據廖名春考證,這些應為戰國中、後期的作品,不會晚於《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二三子問》中,記載孔子與子貢等學生討論《周易》的對話。 從以上資料可見,孔子晚年確實喜讀《周易》,而認真鑽研《周易》,以致韋編三絕。還向學生傳授過《周易》。傳統說法,孔子作《十翼》,後人對《十翼》進行研究,發現與傳統說法不一致之處,例如《十翼》中常有"子曰",孔子自己著書,不可能寫"子曰"。可以作這樣的推測,開始,孔子口講,經幾代傳授,到戰國中期,傳《易》者寫於竹帛,才真正成書。傳《易》者採納了孔子以來歷代傳《易》者的說法,整理成系統的《易傳》,稱孔子所傳,也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含歷代傳《易》者的研究成果,也是很自然的。因為有的提法、思想不是孔子所寫,就認為《易傳》孔子無關,是不妥當的;相反,如果認為它是孔子所傳,其中每一句話必定是孔子所寫,也未必妥當。
❾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孟嘗君(雞鳴狗盜),項羽(破釜沉舟),劉邦(插血為盟),於謙(兩袖清風),包拯(為民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