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孔孟及其弟子的故事

孔孟及其弟子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29 14:20:06

⑴ 孟子其弟子的故事名稱

1、孟母三遷

孟子小時很會模仿,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常學別築墳或哭拜,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

孟子又學做生意和殺豬,孟母一直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開始學禮節和知識,孟母心裡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

2、孟子受教

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孟母說:「什麼原因?」孟子說:「她蹲在地上。」

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孟子說:「我親眼看見的。」

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裡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

《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

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後,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

3、殺豚不欺子

孟家還在廟戶營村集市旁居住時,孟子看到鄰居殺豬,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干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煮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

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於言傳。為了不失信於兒子,盡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4、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

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5、始作俑者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

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活人殉葬)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

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⑵ 關於孔子和弟子的故事

孔子和其弟子的故事很多,在此略舉幾例:

其一:

一天晚上孔子看書看得很晚,感到腹中飢餓,就叫來身邊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子顏,為師腹中飢餓,很想喝碗粥,你去廚房把晚飯剩的那點粥給為師熱一熱。」

顏回去到廚房把粥熱好,端著粥剛走出廚房,狂風四起,碗里落滿了沙土。顏回犯起難,給師傅端過去是對師傅的大不敬,倒掉又太可惜,在這兵荒馬亂的年月能找來一點糧食非常不易,乾脆自己把它喝了再給師傅做一碗。

這時孔老夫子餓得受不了,就起身出來想看個究竟,正好看到顏回在喝粥,孔老夫子非常生氣。孔老夫子耐著興致問顏回:「子顏,這是怎麼回事,師傅的粥你也敢喝?」顏回委屈的說:「師傅,剛才狂風把沙土刮進碗里,給師傅是對老師不敬,顏回愛惜糧食故而食之。」

孔子近前一看全都明白了,微笑著拍拍顏回的肩說:「好孩子,為師錯怪你了,看來這眼睛看到的都未必是真的,何況是聽來的呢。」

從孔子的故事中,我們知道了要學會看到事情背後的真相,不能隨意錯怪他人。

其二:

高柴是孔子的坐下弟子,是齊國人。關於高柴這一人物,他很有政治才能。曾在20的時候就被子路派去當「費宰」,在孔子周遊列國時曾擔任管理刑獄一職。歷史上的他更是一名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弟子高柴,身材矮小,在孔子的門下悉心學習,而他的老師孔子則認為高柴的性格比較憨厚忠實。記得有一次,子路在季氏那裡擔任一定的職務,想要舉薦高柴擔任費宰一職。還沒等高柴做決定,他的師傅孔子害怕高柴的性格恐怕不能勝任這份工作於是說道:「這是害了人家的兒子啊!」

關於高柴的為官路程,在歷史上的記載說,高柴曾在在魯國、衛國這兩個國家先後擔任了四次官職,擔任過魯國的費宰、郕宰以及武城宰,在衛國擔任的是士師一職。從這看來高柴是孔門弟子中從政次數最多也是做官時間最長的一個。曾在魯哀公十五年的時候,由於衛國發生了政變,高柴被迫逃離衛國,同時勸子路不要回宮里去。但是子路卻拒絕了他的勸阻,一心要回到宮中。誰知,回到宮中的子路遇害了。

歷史上的高柴還有著尊老孝親的著稱。自從拜孔子為老師後,從來沒有違反過任何禮節。擔任官職時,從來不徇私舞弊,依照法規辦事。

⑶ 孟子及其弟子的故事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

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

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2、孟子殺豬

一個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畢,換上一身干凈整潔的藍布新衣,准備去集市買一些東西。她出了家門沒走多遠,兒子就哭喊著從身後攆了上來,吵著鬧著要跟著去。

孩子不大,集市離家又遠,帶著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回去在家等著,我買了東西一會兒就回來。

你不是愛吃醬汁燒的蹄子、豬腸燉的湯嗎?我回來以後殺了豬就給你做。」這話倒也靈驗。她兒子一聽,立即安靜下來,乖乖地望著媽媽一個人遠去。

曾子的妻子從集市回來時,還沒跨進家門就聽見院子里捉豬的聲音。她進門一看,原來是曾子正准備殺豬給兒子做好吃的東西。

她急忙上前攔住丈夫,說道:「家裡只養了這幾頭豬,都是逢年過節時才殺的。你怎麼拿我哄孩子的話當真呢?」

曾子說:「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謊的。他們年幼無知,經常從父母那裡學習知識,聽取教誨。如果我們現在說一些欺騙他的話,等於是教他今後去欺騙別人。雖然做母親的一時能哄得過孩子,但是過後他知道受了騙,就不會再相信媽媽的話。這樣一來,你就很難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曾子的妻子覺得丈夫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心悅誠服地幫助曾子殺豬去毛、剔骨切肉。沒過多久,曾子的妻子就為兒子做好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3、孟子欲休妻

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伸開兩腿坐著。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對母親說:「我的妻子不講禮儀,請允許我休了她。」孟母說:「為什麼?」孟子說:「她伸開兩腿坐著。」

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孟子說:「我親眼看見的。」孟母說:「這就是你沒禮貌,不是婦人沒禮貌。《禮記》上不是說了嗎?『將要進屋的時候,先問屋中有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

為的是不讓人沒准備。現在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進屋沒有聲響,因而讓你看到了她兩腿伸開坐著的樣子。這是你沒禮貌,並非是你妻子沒禮貌!」

孟子認識到自己錯了,不敢休妻。

4、斷杼教子

孟子具有天生的靈性與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情貪玩習慣。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學到外面玩了半天。

當兒子回家時,孟母不聲不響地拿起一把剪刀,將織成的一段錦絹咔嗒咔嗒,攔腰剪成兩段。

就在孟子驚愕不解時,孟母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剪斷織絹!一個君子學以成名,問則廣知,所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你今天不讀書,就不可以離於禍患,今後永遠就只做一些縈縈苟苟的小事,中道廢而不為,怎麼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糧食呢?」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從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學不息。

5、刻像殉母

亞聖孟子事母至孝,孟子為了報答母親仉氏的養育教誨之恩,五十五歲在齊國任客卿時,回故里迎接母親到齊國共享榮華富貴。

晨昏問安,母親生病他親自侍候湯葯。次年母親病死於齊國,他撫柩歸葬於老家(鄒國馬鞍山北麓)。

母親去世後,孟子悲痛萬分,因為繼承發揚光大孔子儒學思想,輔佐齊襄王行王道,不能以身殉母,就自刻了一尊石像為母親殉葬,在鄉守墓一年返齊。

⑷ 孔 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故事如果孟母三遷等請你寫出兩個

韋編三絕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復復把《周易》全部讀了許回多遍,又附答注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卷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人們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弟子子張想進一步弄明白,於是問道:「仁者為什麼會喜歡山呢?」
孔子指著泰山說:「你看,它多麼高啊!巍然聳立著.」
子張說:「就因為山高,所以就喜歡嗎?這與仁有什麼關系?」
孔子答道:「就在這高高的山上,草木生長著,鳥獸繁殖著,財富和人們所用的東西也由此生產著.」
子張說:「每個人不都是也在做事嗎?做事也是有益於他人的啊.」
孔子說:「為了得到報酬而做事,與從本心出發去做事不一樣.高山,生產了財物卻並不認為是私有的,四面八方的人們都可以來採用;風雲從山中飄出,通達於天地之間,使陰陽協調,成為雨露來滋潤萬物,使萬物獲得成功,使百姓得以享用.這才是仁者喜歡山的根本原因.」

⑸ 關於孔孟或其弟子有關的故事名稱

  • 1、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復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 2、孔子相師

《史記》記載一日孔子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 3、孟母三遷

【原文】: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歷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故事梗概】: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也說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孟母三遷以後,雖然為兒子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孟母並沒有因此放鬆對兒子的嚴加管教。她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努力,還是難成大器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

⑹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記錄了春秋末期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他與孟子春秋中

A.有誤,四書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B.正確.
C.有誤,《岳陽樓記》表達的是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理想.
D.有誤,《社戲》出自《吶喊》.
故選:B.

⑺ 與孔孟或其弟子有關的故事名稱

孔子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
典故
1、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復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2、孔子相師
《史記》記載一日孔子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3、孟母三遷
【原文】: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夏歷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故事梗概】: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也說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孟母三遷以後,雖然為兒子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孟母並沒有因此放鬆對兒子的嚴加管教。她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努力,還是難成大器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

⑻ 請概括寫出兩個與孔子孟子或者他們的弟子有關的故事

1、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

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復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2、孟子殺豬

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集市旁居住時,孟子看到鄰居殺豬,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干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煮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

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於言傳。為了不失信於兒子,盡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3、顏回好學

顏回二十九歲,頭發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說:「自從我有了顏回這個學生,學生們就更加親近我。」魯國國君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

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年紀輕輕死了。之後再沒有發現好學的人了。」

4、鞭打蘆花

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閔子騫十歲喪母,其父再娶,但繼母李氏對他虐待,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做的棉衣里裝的是棉花,給閔子騫做的棉衣里裝的是蘆花。

冬天外出駕車時其父發現了這件事,決定休了李氏。但閔子騫盡力勸說,雙膝跪地以情動父:「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團圓。」繼母深受感動,遂對三個兒子一般看待。

5、嚙指痛心

曾參侍奉母親極其孝順。曾參入山打柴,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跪著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讓你知道。」

⑼ 與孔、孟或者其弟子有關的故事名稱

1、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

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復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2、孔子相師

一日孔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

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

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

3、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

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

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4、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

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5、實驗欹器

《荀子·宥坐》記載「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日:『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樣,勸說、勉勵的意思,坐同座。古時候的人沒有桌椅,只能坐地上,公元前面是案幾。常用的物品放在右邊,所以,座位右邊是經常關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銘。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個特點:空虛時只能歪斜地放著,即「虛則欹」;當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擺放,就是「中則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滿,水太多了,它又會自動側翻倒,把水都倒了出來,這就是「滿則覆」。欹器是對它的俗稱,當人們利用它的特性賦予了文化內涵後,又送它一個雅號叫宥坐。

⑽ 孔子、孟子及其弟子留下膾炙人口的故事

1、春秋時期,在大教育家孔子的門徒中,有魯國南武城曾氏父子兩人。其父名點,字皙;其子名參,字子輿。

父子二人都是孔子門徒中的佼佼者,而父親曾皙更是當時讀書人中淡泊名利、嚮往優游生活的代表人物,他的這種志向曾經深得孔子的稱贊。曾皙在飲食上有一種非常執著的嗜好,他尤其喜歡吃果實小而圓、色澤紫黑的羊棗。

曾皙的這一嗜好給兒子曾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曾皙過世之後,曾參因懷念父親而悲痛萬分,父子親情終身縈懷,甚至曾皙生前愛吃的羊棗,曾參也不忍心吃一口。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弟子爭相傳頌,稱贊曾參為孝子典範。

斗轉星移,到了戰國時期,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非常不理解,於是就去向自己的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來到孟子的府第,十分恭敬地向自己的老師行禮,然後說道:「老師,我今日來拜訪您是因為有一件事情我始終不能想明白其中的緣由,特來向您請教。」

孟子和顏悅色地對公孫丑說:「你有疑惑就講出來吧。」

公孫丑說道:「老師,您覺得烤肉和羊棗,哪一樣更好吃呢?」

「當然是烤肉好吃,沒有哪個人不愛吃烤肉的!」

公孫丑又問:「既然烤肉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的父親也都是愛吃烤肉的人了,那為什麼曾參不戒吃烤肉,只戒吃羊棗呢?這能說明他是有孝心的人嗎?」

孟子沉思了一下,耐心地解釋道:「精緻的美味烤肉是大家都愛吃的一種食物,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烤肉那樣好吃,但卻是曾皙尤其愛吃的食物。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這是生怕引起痛思故父的難捺之情啊!就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人的姓氏會有相同的,但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2、孔子到廟堂參觀,看到一種傾斜易覆的器皿,守廟的人說是宥坐之器。孔子說:「我聽說宥坐之器,虛則欹(傾斜),中則正,滿則覆。明君常將它放在自己的座右。」孔子讓弟子注水,果然如此。孔子嘆道:一切事物哪有滿而不覆的道理呢?」

弟子問:「敢問有保持滿而不覆的辦法嗎?」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道也。」

3、孔子弟子公孫赤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穀米。孔子說:「給她六斗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她二斗四升。」

冉求認為太少,給了公孫赤母親更多。孔子說:「公孫赤到齊國去,肥馬輕裘,威風凜凜。我聽說過,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幫助他人周急不濟富,對年輕人救急不救窮,這是君子的態度。

4、孔子說,可以和他人說的事但不說,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說的事,卻和他說了,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在鄉里間,貌溫恭謙,表現得像個不善言辭的人;

當他在祭祀宗廟和議論朝政時很善於明辨,對答如流;與上大夫談話時,中正而有諍辯,敢於說實話;與下大夫交談時,侃侃而談,和氣而又歡樂;君視朝時,恭恭敬敬,但又威儀中適,不張不弛。根據人的性格特徵和場合說話,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氣。

5、顏淵做人,大智若愚。孔子說:「我跟顏淵說一天的話,他也沒有問難的話,好象很傻的樣子。等我回頭暗暗觀察他的行為舉止,發現他足以發揮我所教誨的道理,這才發現他一點兒也不傻。」

人往往被小聰明限制住了視野,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人總將目光投向他的事業,沉默著奮斗,而不在乎身邊的一些小爭執。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